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邱腾飞(1985-),男,湖北武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5)02-0090-04

参考文献 1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02(2):88-96.
参考文献 2
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14-17.
参考文献 3
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N].晨报副刊,1926-02-10.
参考文献 4
傅文琳.端午节的故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参考文献 5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6
瞿明安.象征人类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参考文献 7
郭庆霞,武延辉.社会变迁视域下的民族体育文化表征脉络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5):91-93.
参考文献 8
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J].广西民族研究,2003(3):39-48.
参考文献 9
倪文杰,刘家丰.现代汉语常用词辞海[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241.
参考文献 10
李志清,张艳.奥林匹克仪式与上海市全民健身的实践[J].体育科研,2006(1):24-27.
参考文献 11
白晋湘,张小林,李玉文.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1153-1157.
参考文献 12
罗惠翾.从人类学视野看宗教仪式的社会功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37-41.
目录contents

    摘要

    对龙舟竞渡仪式的属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龙舟竞渡中包含着对龙图腾的崇拜,竞渡的缘起也与这一崇拜密切相关;依据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的宗教本质四要素理论,认为龙舟竞渡仪式为宗教性的民俗活动。龙舟竞渡仪式作为一个象征体系,包含着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感觉象征符号、自然象征符号和社会象征符号等诸多因素,龙舟竞渡仪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其传递象征意义的方式。龙舟竞渡仪式作为一项宗教性的民俗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它能够促进中华龙舟竞渡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社会成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为民族文化大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并促进社会群体心理调适。

    Abstract

    The attributes of dragon boat racing ritual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it is proposed that dragon boat racing ritual includes the worship of dragon totem, and also the origin of dragon boat race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worship of dragon to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our elements of the essence of religion, namely, religious concept; religious experience; religious behavior and religious system, dragon boat racing ritual is a religious folk activity. As a symbolic system, dragon boat racing ritual contains many factors such as materialized symbols, behavioral symbols, sensory symbols, natural symbols and social symbols. Dragon boat racing ritual has a rich symbolic meaning, and verbal symbols and non-verbal symbols serves as a means of delivering symbolic meaning. As a religious folk activity, dragon boat racing ritual has strong social functions in our modern society: promote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dragon boat race; promote ethnic and cultural identity among social members to intensify cohesiveness for a big growth of Chinese culture; promot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mong social groups.

    关键词

    龙舟竞渡仪式象征宗教民俗活动社会功能

  • 龙舟竞渡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已在我国各地广泛开展。各地区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程序大体相似,只是在船型制式、划桨姿势、祭祀对象和赛前仪式等方面有所差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把仪式看作宗教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宗教分为信仰和仪式两个范畴,认为仪式属于信仰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信仰则属于主张和见解[1]。仪式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它由各种象征符号组成,仪式行为者通过舞蹈、姿势、演奏、吟唱等表演形式和场景布置构筑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景。透过仪式行为,我们能客观地感知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内部协调能力、凝聚力、民族个性和风俗习惯。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龙舟竞渡仪式的文化内涵、象征体系及其社会功能。

  • 1 龙舟竞渡仪式的属性

  • 1.1 龙舟竞渡之“龙”崇拜

  • 探讨“龙”崇拜起源是“龙”崇拜问题研究的前提。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论述这一问题的是东汉王充,他在《论衡·龙虚篇》中对龙何以称作神物提出疑问:“虎、鸟与龟不神,龙何故独神也。”他通过反复举证和辨析判定“神物”的标准——“天地之间,恍惚无形,寒暑风雨之气乃为神”,即天地之间恍恍惚惚没有固定形态的物体,如构成寒暑风雨的气才算是神物,而“今龙有形······有形体之类,能行、食之物,不得为神”。后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颇多,其中民俗学者吉成名将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主要论述列举出来分析认为:“第一,龙的原型究竟为何物,越来越多的人将蛇和鳄鱼作为重点考察对象;第二,很多学者认为“龙崇拜”是灵物崇拜,并非图腾崇拜,这个观点值得重视;第三,龙的形象不是自然界中某种东西的简单再现,而是以某种动物的形貌特征为主体,融合了其他动物的形貌特征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第四,很多学者的观点不是基于考古学资料和民俗调查资料作出的科学分析,而是轻率的主观论断。”[2]

  • 我国最早发现的龙形象是在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距今约6 500年,墓中“左龙右虎”的蚌塑摆放形式印证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天象观。在众多星宿中,“苍龙七宿”对于远古先民具有重要意义,暮春之月起于东方地平线,暮秋时节落于西方。其空间位置及形态随四季轮回有所变化,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提供了时间参考。由于“龙”(苍龙七宿)对远古社会农业生产与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重农须重“龙”思想的指引下,“龙”逐渐被赋予了文化意蕴,人们视其为能呼风唤雨的神物,并加以崇拜和祭祀。

  • 1.2 龙舟竞渡的缘起

  • 1926年2月,民俗学家江绍原在《晨报副刊》连续刊发《端午竞渡本意考》的文章。作者质疑竞渡源于纪念屈原,从《荆楚岁时记》中“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的记载看,两处记述相矛盾。《越地传》中记载“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综合竞渡起源的不同说法,江先生判断:“此俗实在比屈原、伍子胥、勾践三个人都早······龙舟竞渡的真原始,必须离开屈原、伍子胥、勾践等等去求,是毫无疑问的。”[3]江先生援引《武陵竞渡略》中“今俗说禳灾,于划船将毕,具牲酒黄纸钱,直趋下流,焚酹诅咒疵疠夭札,尽随流去,谓之‘送标’;然后不旗不鼓,密划船归,拖至高岸,搭阁苫盖,以待明年,即今年事讫矣”以及各省的志书记载分析认为,竞渡的前身,既不是一种娱乐,也不是对于什么人的纪念,而是一种“禳灾”的仪式[3]

  • 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中认为,龙舟竞渡的习俗在屈原投江千余年前就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龙这一图腾,以祈求避免水旱之灾。祭祀之日便是端午,在水域中竞划刻着龙饰的舟船是“龙祭”的重要内容[4]。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古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淮南子·原道训》也描述越人“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以上都说明,在古吴越地区普遍存在崇“龙”、祭“龙”的习俗,通过这种图腾祭仪来表明自己的“龙子”身份,强化与龙图腾之间的关系。

  • 1.3 龙舟竞渡仪式的宗教属性

  • 龙作为中国人心目中能翻云覆雨、庇佑子孙和施财降福的神物,自古以来就成为我们祈祷和崇敬的对象。人们在龙舟竞渡活动前举行祭龙仪式,祈求四季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种将“龙”神圣化的观念是仪式活动的触发点,人们希望通过祭龙仪式得到精神慰藉或者收获实实在在的仪式效果。

  • 按照民俗学者吕大吉的宗教本质四因素说,我们可以清晰地辨析出竞渡仪式的宗教属性:①竞渡仪式中包含着宗教观念:竞渡仪式以龙作为崇拜和祭祀对象,认为龙具有超自然力量,可以主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特定节日或发生特殊事件时,人们要举行祭祀仪式进行祈祷,如竞渡前的祭龙仪式就是以龙为主题的仪式活动。②竞渡仪式伴随着宗教体验:人们认为龙是神圣物,拥有超人间的力量。因此在仪式中参与者怀着对龙的敬畏,按照传统要求完成仪式。同时,人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即龙是否真有其物,龙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逐渐加深。③竞渡仪式中有宗教行为:竞渡仪式在我国各地千差万别,在广东佛山,村民会在五月初一吉时,由村里的长者在涌边点香火,烧金银纸钱,放炮竹,朝河涌方向祭拜“河神”,以求风调雨顺,这属于宗教献祭行为;在中华龙舟大赛上,各站比赛开始前都设置龙舟点睛仪式,主持人朗诵祈祷词:“一点眼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二点天庭······”,这属于宗教祈祷行为。④竞渡仪式中有宗教组织与制度:宗教礼仪就是程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宗教行为[5]。在有赛龙舟传统的地区,每到端午节前夕,由村镇长者主持的祭龙祭水神仪式都会在庄严的气氛中举行。仪式活动由专人负责,按照传统仪式要求和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这种祭祀活动以村镇为单位,龙舟划手和活动组织者必须参加祭祀仪式。按照各地习俗,村镇成员一般也会参加祭龙仪式。在一年一度的活动中,人们或献祭贡品,或上香作揖,或祈祷好运多福。在龙舟竞渡仪式中,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组织与制度都囊括其中,因此,我们认为龙舟竞渡仪式是带有宗教性的民俗活动。

  • 2 龙舟竞渡仪式的象征体系

  • 2.1 龙舟竞渡仪式的象征符号

  • 人类创造各种符号的目的主要是把复杂的事物用简单的形式表达出来,便于分类和记录。皮尔斯从符号与对象的角度出发,将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象征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它依据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和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某些客观存在或想象中的外在事物以及其他可感知的东西,来反映特定社会中人们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抽象概念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6]。竞渡仪式以祭祀和祈祷为主要活动目的,仪式行为者要精心布置仪式环境,选取仪式道具,完成仪式行为(祭祀舞蹈、祭词朗诵、献祭牺牲、进香),遵循仪式禁忌,各个环节都带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因此作为一种表征或符号的仪式,竞渡仪式具有极强的外在表现能力,能使文化的内涵得以生动地表现在一种独特的外现形式中[7]

  • 竞渡仪式作为一项内涵丰富的社会活动,其仪式象征符号系统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①物化象征符号:贡品、服装、乐器、仪式道具和庙宇等;②行为象征符号:舞蹈、手势、朗诵、歌唱、演奏和竞技表演等;③感觉象征符号:色彩、数字、标志、纹饰、雕塑、音乐、咒语和祈祷词等;④自然象征符号:天气、时间、地点、方位、献祭动植物等;⑤社会象征符号:组织、制度、规范、法律、禁忌、群体和角色等;⑥虚拟象征符号:神像、神话等。

  • 在各地的竞渡活动中,仪式内容和形式千差万别,但其象征符号不外乎以上六种。点睛仪式时,工作人员手扶龙头,礼仪志愿者将盛有朱砂、黄酒和毛笔的托盘端至龙头前,嘉宾持毛笔在主持人祈祷词的引导下完成点睛程序。点睛仪式包括的象征符号有仪式道具、行动、色彩、祈祷词、组织和角色等,而在民间的竞渡仪式上,宗教性的仪式符号更丰富,仪式程序也更复杂和漫长。

  • 2.2 龙舟竞渡仪式的象征意义

  • 仪式对于仪式行为者来说,因为有“意义”才成为行为,但其“意义”绝非日常的实用性意义,而是精神领域的意义[8]。人们采用语言的、行为的和物质的表达方式讨好神灵,以祈求得到它们的庇护。我们认为这些方式都是符号化的仪式行为,因为有需求人类才创造符号,因为有现实意义人类才使用符号。仪式符号的使用具有规约性,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并没有天然的相似性,人们靠社会约定来确定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看来,区分象征符号的意义时必须从解释意义、操作意义和位置意义这三个层面展开。仪式符号的规约性即为操作意义,循此逻辑,竞渡仪式象征意义的表达也是按照一定的约定完成的。

  • 竞渡仪式中包含了多种象征符号,人们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赋予它们特殊的象征意义。首先,龙舟中的“龙”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我们是龙的传人;传统的竞渡服装由黄布制作而成,龙舟船体金黄,中国人认为黄色代表了富贵、吉祥和权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龙舟点睛仪式的祈祷词:“一点眼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二点天庭······”,这表达了对龙的崇敬,以期通过这种祈祷打动神灵,得到神灵的眷顾;现代的仪式结束后通常会鸣鞭炮,寓意吉祥和欢乐。

  • 2.3 龙舟竞渡仪式的象征方式

  • 象征方式是指象征符号在仪式情景中的使用方式。人类创造符号是为了使用符号,使用符号的过程是让符号的意指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8]。要实现“符号→意义”的转化,离不开行为主体也就是符号使用者——人。

  • 仪式中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的使用对象有“表达者”和“接收者”,表达者以语言符号为载体,按照语言规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符号意义),这是语言符号的“表现”环节。“表达者”和“接收者”之间要进行顺利的沟通,需要一种介质即音符,这是语言符号的“传达”环节。“听话人”一方“接收”符号和“解释”信息。因此,语言符号按照“表现—传达—接收—解释”的过程传递。其中“表现”和“解释”的环节体现了符号意指功能的巨大作用,然而,这种意指功能的实现只能在符号使用者共同规约的范围内有效进行,非仪式参与者一般很难认知和理解仪式符号的象征意义。非语言象征符号在此也具有与语言符号类似的象征意义表达方式。

  • 人类的许多仪式是人与超自然力量之间的交流。仪式行为者是仪式符号表达和传递的主体,而仪式信息的接收者是人们祈祷或崇拜的象征性对象,这种象征对象往往属于一种虚拟的象征符号(神像、牌位、神话人物等)。那么,仪式行为者在与这些虚拟的仪式对象进行交流时,思想和情感无法被象征对象接收和解释,在局外人看来,这种仪式行为是徒劳的。但实质上,当人类仪式针对的是超自然力量时,他们表现和传达符号的本意并不是为了符号信息的被接收和被解释,而是为了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时体验意义。龙舟点睛仪式中既有语言符号也有非语言符号。人们用吉祥的、赞美的仪式祈祷词表达对神灵(龙)的崇拜,祈祷它的庇佑。同时,人们在竞渡仪式中也伴有舞蹈,这些表达不需要象征对象的回应,只是为仪式者的情感表达构建了良好氛围。

  • 3 龙舟竞渡仪式的社会功能

  • “功能”即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9]。事物的功能是天然形成的,由其本质属性决定。竞渡仪式作为竞渡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内在的文化功能优于外在的娱乐功能,群体性功能优于个体性功能。它作为社会生活的调节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将仪式参与者带到神圣的仪式空间,让他们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由此产生的社会功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3.1 促进中华龙舟竞渡文化传承与发展

  • 龙舟竞渡普遍存在于大众群体中,是具有牢固群众基础的符号化内容。端午龙舟竞渡在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市以及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和江西等省都广泛开展,且活动形式和组织方式各具特色,其中赛前竞渡仪式具有典型的民族或地域特点。祭祀对象也呈现出多样化,有的地区祭龙或水神,有的地区以屈原、伍子胥等英雄人物为祭祀对象。

  • 仪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的一套程式,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较大的改变。仪式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祈祷词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英雄事迹、大事件和禁忌等内容。这种一年一度的节日型活动,使得人们有机会回顾本民族的历史。仪式作为社会化的一种习惯,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保留的方式或形式[6]。仪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重复性,有助于习惯的养成和集体记忆的形成。人们从心理和行为上更容易接受仪式所代表的文化,借助于仪式,一种文化的价值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接受和传承[10]。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通过龙舟竞渡仪式得以保留,龙舟竞渡仪式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 3.2 促进社会成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11],是社会成员认知、理解和接受特定事物的积极行为。仪式是在特殊事件时开展的一类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历史记忆和现实展演,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风土人情。人们经常参加各种仪式活动,对民族文化产生深刻的认知,逐渐形成稳固的生活态度,进而接受这种带有民族符号的生活方式。竞渡活动主要集中在端午节,按照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来看,端午龙舟祭是为了追忆爱国诗人屈原,因此每年的龙舟竞渡活动都是一次展现和培养爱国情怀的机会,竞渡仪式加深了人们对诗人屈原的崇敬,也加深了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

  • 3.3 民族文化大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

  • 竞渡仪式是宗教性的民俗活动,是宗教信念在外部形式上的象征表现,通过这种象征表现把人与神圣事物联系起来。人对神的祈祷与依赖,同时人主观地认为神可以控制和庇佑人类,这种互动观念增强了仪式者的宗教情感,加深了他们的宗教兴趣,从而稳固了对神圣事物的信仰。同时,人们在民族性的宗教生活中寻找到共同的信仰对象,并且有着统一的行为模式,从而结成一个道德的共同体。宗教仪式把信教者纳入到一个规范化的行为模式和统一的宗教生活之中,特别是通过对宗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的重复宣扬,可以增强宗教群体内部的联系和内聚力,并从根本上起到强化与巩固信仰的作用[12]。竞渡仪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仪式上我们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加深了对民族的热爱,并且在社会群体中相互感化,通过这一仪式,还可以把人们的精神和价值取向统一起来,增强了社会群体的凝聚力。

  • 3.4 促进社会群体心理调适

  • 人具有双重属性,既是自然空间中有着血肉之躯的生物体,也是社会环境中有着逻辑思维的现代人。这一属性决定了人类在宇宙空间里将遭受双重考验,地震、旱涝和山火等自然灾害能轻易地将人类家园夷为平地,而社会的各种纷争也时刻牵动着人们的神经。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似乎并没有因此而逃脱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受资源配置因素影响,大量人口逐渐涌向经济、政治和文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导致个人生活空间受到挤压,资源争夺更激烈。不同种族、不同信仰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共同生活,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消极心理。

  • 体育活动作为社会生活的“调味剂”,能够让人们在劳作之余享受运动之美,体验体育带来的欢愉和快感。体育活动也是社会生活的“减压阀”,人们在工作中遭受各种委屈,积累了大量消极情绪,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宣泄,形成积极的生活状态。龙舟竞渡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同样具备上述社会功能。作为带有宗教仪式性质的活动,龙舟竞渡又有整合人格的功能,它将参与者的思想、感情、向往结合起来,把团体和机构的力量集中起来,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充分发泄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目的[6]。龙舟竞渡仪式将社会成员引入一个神圣的仪式空间,使他们抛开杂念,跟随祈祷词的意境重新认识自我,感受自我,并将人们引入到团结协作、爱国爱民的意识状态中,由此可以缓解诸多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心理。

  • 4 结语

  • 竞渡仪式常常伴有献祭、进香、祈祷等环节,在“除四旧”思想背景下容易将其与封建迷信相联系。但经过分析认为,二者存在着本质差异:竞渡仪式有着完整的象征体系,在这一体系内人们展现了积极的世界观,迷信则不然。从表现形式看,竞渡仪式是竞渡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有的地区偏重于祭祀和祈福,有的地区热衷于各种展演活动,形式不一;但仪式活动的象征对象和象征意义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娱神和祈福。仪式者为达到娱神的效果,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还要不断激励自我和修正自我。在仪式的传承过程中,人们在娱神的过程中提升了自我,改造了社会。龙舟竞渡作为一种蕴含丰富象征意义的民俗活动,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积极价值观和优秀的文化,我们应注重龙舟竞渡仪式的社会功能,使之在当代社会充分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

  • 参考文献

    • [1]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02(2):88-96.

    • [2] 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14-17.

    • [3] 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N].晨报副刊,1926-02-10.

    • [4] 傅文琳.端午节的故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 [5]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 [6] 瞿明安.象征人类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 [7] 郭庆霞,武延辉.社会变迁视域下的民族体育文化表征脉络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5):91-93.

    • [8] 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J].广西民族研究,2003(3):39-48.

    • [9] 倪文杰,刘家丰.现代汉语常用词辞海[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241.

    • [10] 李志清,张艳.奥林匹克仪式与上海市全民健身的实践[J].体育科研,2006(1):24-27.

    • [11] 白晋湘,张小林,李玉文.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1153-1157.

    • [12] 罗惠翾.从人类学视野看宗教仪式的社会功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37-41.

  • 参考文献

    • [1]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02(2):88-96.

    • [2] 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14-17.

    • [3] 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N].晨报副刊,1926-02-10.

    • [4] 傅文琳.端午节的故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 [5]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 [6] 瞿明安.象征人类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 [7] 郭庆霞,武延辉.社会变迁视域下的民族体育文化表征脉络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5):91-93.

    • [8] 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J].广西民族研究,2003(3):39-48.

    • [9] 倪文杰,刘家丰.现代汉语常用词辞海[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241.

    • [10] 李志清,张艳.奥林匹克仪式与上海市全民健身的实践[J].体育科研,2006(1):24-27.

    • [11] 白晋湘,张小林,李玉文.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1153-1157.

    • [12] 罗惠翾.从人类学视野看宗教仪式的社会功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37-41.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