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参加者[1],担负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与体育教师的工作及教育能力分不开。因此,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就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格外重要的一环[2]。为此,本文深入分析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以及这些改革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重点探讨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培养的措施,以期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
1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分析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2001年颁发以来,课程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2003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继出台了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也随之出炉执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于2012年初正式出版。新课标明确提出“三个为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这些论述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体现了课程发展的基本规律。修改版同时强调要加强对运动技术学习的要求,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教学质量放在首位。
-
应该说,实验稿实施以来的十余年间,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育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1)课程目标体系操作性不强。课程目标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内容不具体、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体育课教学质量缺乏国家标准、地方要求,质量总体不高。
-
(2)对课程标准存在认识误区。如体育课为了突出“健康第一”,一些技能性要求较高和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没有运动价值和技术含量的内容,并被视为“快乐教学”。为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要求,为了强调娱乐性、突出“合作意识”,田径、体操等锻炼价值较大的项目也被大量压缩,造成学生体质连年下降。
-
(3)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虽然有些省市中考增加了体育项目,但分数所占比例很小,且目前为止体育仍不是高考科目。在考试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缺编严重,工作量较大,教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造成教学观念落后,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3]。
-
2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
-
从2003年开始至今,新课标实施已超过十年的时间,这期间的学生已经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
2.1 技能课时减少
-
为了适应中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减少技能课的学时,尤其是减少了田径、篮球、体操等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课的学时。田径、体操、三大球等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增强学生体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项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据调查,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体操项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修学时为432学时,而现在最少的仅有72学时。缺少了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的保证,教师的教授只能停留在项目的简要介绍和练习,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一般技术的初步掌握,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熟练掌握便无从谈起。
-
2.2 运动技能掌握欠佳
-
由于受课改实施过程中淡化运动技能的影响,一些没有体育成分的内容被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造成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没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进入到高校体育专业后相应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一些地区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缺陷,如河北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体育教育专业的高考测试内容就取消了专项,只考四项素质(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学生为了考学,只练这四项素质,其他运动项目一概不练、一概不会,也造成了学生运动基础较差。进入高校体育专业学习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都很吃力,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技术课教学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
-
3 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
-
3.1 教学能力
-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所练就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应当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体育教学所需的一些专业能力,如讲解、示范、纠错的能力,调动学生机体积极参与的能力,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体育教师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4]。
-
3.2 育人能力
-
育人能力是体育教师教育职责的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多在室外进行,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在遵循比赛(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可能会充当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也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具有独特性[5]。因此,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结合体育项目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
3.3 科研能力
-
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多年来是我国体育教师的短板,但却是新课标对当代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与反思,以教材、教法和学生为对象深入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并互为促进。
-
3.4 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学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学生的过激行为、教师示范动作失败、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的意外伤害等。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准确的判断力及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体育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关爱和了解学生的程度、教学责任心等因素密切相关。
-
3.5 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能力
-
学校体育工作除了体育教学之外,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宣传等工作。因此,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如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科学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和筹备小型体育竞赛,以及宣传、推广、普及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等等。
-
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措施
-
4.1 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考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和调整。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规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运动技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等,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
4.2 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
-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作为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全的人。体育课程独特的室外活动环境和身体参与的教学手段,使得体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如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展现的健美的体魄、娴熟的运动技巧、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优良品质、集体项目中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作为将来的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以便将来能够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
4.3 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体操中的器械体操、技巧等项目出现在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6]。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刻学习领会新课标,高度重视技能课程,增加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课时,特别是田径类和体操类项目的学习课时。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强调运动技术的规范掌握和习得过程的掌握,强调运动技术的会做、会说、会教。
-
4.4 重视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
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提高学生专业教学技能。首先,应重视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的学习。另外,要加强学生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微课、模课,或针对学生的某一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
4.5 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
高等院校应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外见习、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践课程可以使师生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高等院校还应和当地的中小学建立合作联系,积极参加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观摩中小学体育课,增加对中小学体育课的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学生每学期到中小学见习应不少于2周,实习应为8-10周,才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另外,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看课、模课、评课等活动。根据学生的专项及兴趣成立各种社团或俱乐部,配以专业指导教师,社团或俱乐部平时开展各种学习研讨活动,还可以在校系体育比赛期间承担训练、组织比赛和裁判等工作,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搭建平台。
-
5 结语
-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应主动对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模块设计方面,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专业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
-
参考文献
-
[1] 伍德勤,杨国龙.新编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9.
-
[2] 沈建华,陈融.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2-250.
-
[3] 成聪聪.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范性的缺失及加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5):49-53.
-
[4]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3-254.
-
[5] 刘彦,许嫒.新课标理念下普通高校《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内容重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6):85-89.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摘要
体育新课标给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新课程理念对当代体育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育人、科研能力,还需要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能力。为此,提出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生教育能力培养方面的实施路径:应对接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要,调整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加强学生运动技能、专业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为我国体育师资培养提供帮助。
Abstract
New Curriculum of PE has brought about tremendous changes 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which thereby affects the training work of professional P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bove two aspect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new curriculum has posed new requirement for contemporary PE teachers, they should not only have the abilities of teaching, educat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but also of dealing with emergencies and organizing and coaching extracurricular sport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ath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PE Students’ teaching competence: docking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PE curriculum refor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djusting and clarifying training objectives according to curriculum reform,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port skills, professional teaching skills and practical ability, so as to provide help for the training of PE teacher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