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以来,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二者就密不可分。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回眸竞技体育发展历程时,更加确信运动训练学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劲发展的“助推器”。对我国竞技体育领域文献资料研究发现,大量关于竞技体育学的理论问题被错误地当作运动训练学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从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和运动训练学相关问题的学科共识分析,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与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显然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1]。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应包含竞技训练学、项群训练学、竞技选材学、竞技参赛学、竞技体育文化学、竞技体育场馆学、竞技体育管理学和竞技体育产业经济学等多个子学科。当今,整个科学研究呈现出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的发展态势,各门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分化组合也达到了瞬息万变的地步。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理论水平,从竞技体育与学科发展的需要出发,科学认识竞技体育学理论与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逻辑问题,是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学理论与运动训练学理论发展进程中层次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
1 解构运动训练学体系
-
运动训练学理论来自各竞技专项实践,是各专项实践规律的高度提炼、总结与升华,具有共性特征和普遍指导意义。项群训练理论开拓了运动训练学理论,使专项训练理论与一般训练理论的联系更为密切,也使理论在指导实践层面上变得更加实用与具体。项群训练理论的加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运动训练学的结构体系。一般训练理论与现代高速发展的竞技体育之间的矛盾已在诸多方面突显出来[2]。一方面,一般训练理论由于其自身视野的狭窄,难以在更高、更广的界面上来把握竞技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其自身一些理论过于陈旧,在指导实践方面越来越面临着困惑与尴尬。当前,竞技体育飞速发展对现代运动训练理论所带来的冲击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对运动训练学内容与理论体系的重新建构和调整是现代竞技体育对我们提出的新挑战。
-
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运动训练内容体系在横向与纵向上的不断拓展,涌现了一批相关的专著,比如《训练计划》《项群训练理论》《论训练过程》《运动管理学》《体育战术学》《运动员科学选材》《竞技参赛学》等,这使得作为综合性学科的运动训练学不断完善与发展。然而,运动训练学结构体系中的各部分内容仍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阻碍了学科的发展。运动训练学的结构编排亦忽视了相关学科的介入,随着训练理念的提升,这种编排方式对于指导训练实践非常不利,教学中学生也很难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要想改变以往运动训练学以体能类项目为主体进行阐述的现状,就要使内容体系与结构体系相互依托。传统意义上的运动训练学是包含若干关于运动训练规律的一般训练理论,从这一视角出发,传统的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学”冠名就名不符实。因此,有人建议用“运动训练基本理论”来代替现在的“运动训练学”[3]。况且,随着竞技体育爆发式的发展,原有竞技体育主体构成中的运动员选材、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已经单独形成了竞技选材学、竞赛参赛学和竞技体育管理学。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与竞技体育学的理论体系不在同一层次,且运动训练学受研究对象以及层次、视野较低等因素限制严重,所以尽快建立属于竞技体育学自身的理论体系显得十分紧迫。
-
诸葛伟民认为,复杂性科学范式在国际范围内的兴起,使近代科学简单性遭受重创,近现代运动训练科学范式在面对训练实践对象——运动员时显现了与训练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的鸿沟[4]。因此,复杂性科学范式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为人们实现运动训练理论的创新以及训练观念的更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田麦久教授认为,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在逐渐地向竞技体育学的理论扩展[5]。郭可雷认为,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训练的科学体系也相应地扩展,应从宏观的角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反映竞技体育客观规律的新学科——竞技体育学[6]。
-
2 竞技体育学研究面临的窘境与任务
-
现在,结构主义遭到了批判,解构主义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让我们发现了结构主义的不足,并发现其组成要素与外部要素自由组合的可能性[7]。所以,由于结构主义运动训练理论遭到了破坏,一些外部要素加入其中,比如对教练员选材、竞技体育文化和竞技体育科技的研究等。然而,要想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更需要理性依据来为其搭建理论框架。哲学具有宏观认识的高度,以追求世界的本质为目的,其理论具有普适性。要建立竞技体育学,应该以对传统训练理论的解构为哲学基础,走建构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学的出现。
-
3 构建竞技体育学的理论基础
-
我国竞技体育学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十年“文革”中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标志性的学术成果是田麦久等主编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1988) 和《项群训练理论》(1998) 等。在运动竞赛学方面,有朱章玲等(1995)的《运动竞赛学》、刘建和(1990)的《运动竞赛学》、肖华富(1990)的《运动竞赛方法学》、王蒲(2001)的《运动竞赛方法研究》和田麦久等(2011)主编的《竞技参赛学》等。在教练员方面,周西宽等(1994)编写的《教练员学》对教练员的素质要求、群体建设、临场指挥艺术及其在各项运动训练中应发挥的作用作了深入论述。在运动选材学方面,1983年国家体委科教司出版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论文汇编》,随后曾凡辉、钟添发、刘献武等陆续出版了有关运动员选材的专著。竞技体育管理学领域的理论专著,有宋继新(1999)的《竞技教育学》、周爱光(1999)的《竞技运动异化论》、秦椿林(1999)的《体育管理学》、左庆生(2010)主编的《体育管理学》和刘青(2007)的《运动训练管理教程》等。在体育文化方面,有易剑东(2009)的《体育文化学》和闻昊(1998)的《体育文化学概论》。在体育建筑学领域,有北京市建筑设计院(1981)编著的《体育建筑设计》。吴超林(2004)编写的《体育产业经济学》为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这些理论成果的诞生,奠定了“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根基。
-
4 竞技体育学的研究对象
-
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不同。要确立竞技体育学的研究对象,首先要明确竞技体育的本质及概念。一些学者将“竞技体育”的概念界定为: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胜利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8-9]。郭可雷认为竞技体育的研究内容应包括竞技体育教育、竞技运动、竞技体育场馆、竞技体育文化、竞技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科技、竞技体育管理等[6],它不仅包括运动员,还应囊括官员、赛事组织者、新闻从业人员、教练员、科研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等。这样一来,竞技体育的研究对象就宽泛了很多,凡是跟竞技体育发生联系的都应作为其研究对象。
-
刘一民认为,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10],并由此引出了竞技行为的概念,即凡是与竞技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为竞技行为。显然,竞技行为是体育行为的下属子概念。所以,竞技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竞技行为。
-
5 竞技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
竞技体育学的主要学科特征是综合性、本源性与实践性。相对于体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其他学科,竞技体育学最具特色的学科特征是本源性。
-
建构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要有明确的、独立的研究对象,还应该找出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竞技体育活动的多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竞技体育学研究内容的综合性。竞技体育学在阐释竞技体育活动一般规律的同时,仍需不断地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这样不仅有利于应用和驾驭其规律,也便于加深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对竞技体育活动规律的认识。因此,竞技体育学是介于体育自然学科与体育人文学科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图1)。
-
图1 竞技体育学的学科特征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
6 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
6.1 确立逻辑起点
-
逻辑起点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抽象、最简单的概念,要建立学科理论体系,首先要确立逻辑起点[11]。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竞技。首先,竞技在竞技体育学科理论体系中起着基础作用,并居于中心地位,竞技是一个业已形成的、科学的概念,有着明确的外延与内涵;其次,竞技是竞技体育学学科中最简单、最基本、最抽象的概念,其他概念(如竞技训练、竞技选材、竞技参赛等)均可以通过竞技加以说明;再次,竞技含盖了竞技体育学中所有矛盾的“胚芽”,由此推演出竞技训练、竞技参赛、竞技科技、竞技体育文化等一系列下位子概念;第四,用“竞技”一词作为统领,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更加清晰明确。
-
6.2 竞技体育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竞技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为竞技行为,对竞技行为宏观的、系统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竞技体育学的认识。对竞技行为的实质可通过组织文化学、组织行为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心理学和体育社会学等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来把握,并通过以上学科的原理来阐释竞技行为的内涵[12]。
-
竞技体育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它需要多种视角。以人的行为为视角对竞技体育进行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它从多学科的综合角度对竞技体育现象开展研究,人的竞技行为是一切竞技体育现象中所共有的要素,研究人的竞技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对竞技体育现象的理解。
-
从方法论、哲学的视角来探求竞技体育的本质,这一方法渗透到竞技体育理论研究的方方面面;从生物学视角看,与竞技体育理论有关的学科有运动形态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人体测量学等;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解释竞技体育,形成了竞技体育心理学、竞技体育社会学和竞技体育历史学等;此外,运动卫生学和运动医学与竞技体育理论也紧密相联[13]。
-
人类对自身自然属性的领悟决定了研究人类自身的方法。竞技体育的基本原理也适用相应的研究方法[14]。运用人类学、生物学的基本原理,通过适应塑造生物特征,既是对绩效和竞技训练过程的研究,也是进行竞技训练活动的方法。此外,我们对竞技行为的研究不仅需要生理学、行为学、物理学、遗传学和医学等学科的方法,还需要借用管理学、环境学、社会学、组织文化理论以及组织行为学等方法。人的自然属性是人进行各类活动的物质基础,然而,在一定条件下,运动员的社会属性会制约其自然属性,竞技主体的一切活动还与社会的介入、他人的行为、环境的变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行为学为研究竞技体育理论以及竞技体育从业人员的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发现,在竞技实践中,运动员的竞技行为与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表现并不正相关。所以,竞技行为的研究需要拓宽研究方法,采用实证分析等方法,并综合借鉴运用多个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会更加有效。
-
6.3 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
-
现代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系统的学科群,它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结构系统[15]。这一学科群不仅包括竞技体育学,还包括自然科学类中的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以及社会科学类中的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学科。“竞技体育学”与体育科学中的其他学科是并列的关系,而竞技参赛学、竞技体育文化学、竞技训练学、竞技选材学和竞技体育管理学等等则是构成竞技体育学母学科下的子学科,它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图2)。竞技体育学与现代科学的各个学科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多学科综合利用的趋势、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间的相互渗透使现代竞技体育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理论体系——“现代竞技体育学”。
-
图2 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构成
-
6.4 竞技体育学的研究内容
-
竞技体育学以竞技行为的客观规律为研究对象,成功地规范竞技行为所涉及的有关内容便是竞技体育学的研究内容。综上所述,根据竞技体育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原理方法和科学方法论基础,提出竞技体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具体方案涉及:竞技体育科技、竞技体育文化、竞技选材、项群训练理论、竞技体育管理、竞技训练、竞技参赛、竞技体育场馆、竞技恢复、竞技体育产业经济、竞技教育等。
-
7 结语
-
随着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已经很难适应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许多新的观念、视角、理论与方法开始充实到竞技体育理论与内容体系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还需要更多学科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断完善,才能最终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本文探讨了竞技体育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内容体系、学科性质以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等一系列实践与理论问题,为拓展竞技体育学学科研究视野,丰富学科体系迈出了新的一步。
-
参考文献
-
[1] 陶于.关于竞技体育学与运动训练学理论认识问题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8,15(11):84-87.
-
[2] 李波,马兰军.运动训练学研究现状与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61-65.
-
[3] 张洪潭.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导论[J].体育与科学,2002,23(5):29-32.
-
[4] 诸葛伟民.试论运动训练科学范式[J].体育科学,2009,29(7):71-77.
-
[5] 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5-148.
-
[6] 郭可雷,徐本力.若干运动训练学理论的思考与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5):79-85.
-
[7] 王磊,顾善光.结构·解构·建构——我国竞技体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7,24(2):27-29.
-
[8]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
[9]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7.
-
[10] 刘一民.论体育行为的多维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4):79-81.
-
[11] 丛敬军.关于信息伦理学研究的思考[J].情报学报,2002,20(3):334-338.
-
[12] 邰峰,何艳华.哲学视野下的竞技体育本质解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120-123.
-
[13] 郑念军.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3):6-8.
-
[14] 熊焰.竞技实践的诉求:竞技参赛学体系初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9):62-66.
-
[15]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摘要
运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法,对竞技体育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竞技体育学是一门本源性、实践性、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竞技行为,逻辑起点为竞技,竞技体育学研究主要内容有竞技体育文化、竞技选材、竞技恢复、竞技训练、竞技参赛、竞技体育管理、竞技体育场馆、竞技体育产业经济、竞技体育科技、项群训练理论等。研究旨在构建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为竞技体育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comparison method,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of the science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proposes that the science of competitive sports is a fundamental, practical and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its research objective is sports competitive behavior, its logical origin is sports competition, its main contents are: competitive sports culture, athlete selection, medical sports recovery; sports training; competition participation; sports management; sports stadiums, competitive sports industry and economics, competitiv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vent-group training theory. This paper serves to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