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具有很强的个体性,不同时期的优秀选手都表现出不一样的技术特点,撑竿跳高也是如此,在女子撑竿跳高历史上成绩卓越的蔡维艳、高淑英、孙彩云等,以及现在的李玲、吴莎、李彩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技术动作运动学特征,因此,分析个体的技术动作对项目的发展可以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意见。本研究对吴莎技术动作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跟踪和监控,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丰富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训练内容体系,推动我国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进程。
-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本研究以第11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撑竿跳高冠军吴莎为研究对象(表1)。
-
注:数据截止到2013年。
-
图1 吴莎年度最好成绩示意图
-
吴莎从1999年应招进入安徽省田径队进行正规的专项训练,2003年首夺全国锦标赛冠军,2009年获第11届全国运动会冠军,2011年获得了亚洲锦标赛冠军,2013年获得第12届全国运动会亚军,期间的年度最好成绩见图1。
-
1.2 研究方法
-
1.2.1 比赛现场拍摄
-
(1)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物品:2台摄像机,型号分别为SONY-HDR-1E和SONY-HDR-7E,一副三角架,备用电池,若干录像带,一个皮尺,一卷白色医用胶布,现场记录本和笔等。比赛前一天去现场观察比赛场地,确定摄像机的摆放位置,用医用胶布贴好比例尺,比例尺长度为2m(接近运动员一步的步长)。
-
(2)现场拍摄。摄像机高度为1.20m,摄像机主光轴垂直于运动平面,摄像机距离运动平面15m左右,拍摄频率50Hz,拍摄速度为1/300s,一台摄像机定点定焦拍摄,用于量化分析技术动作,另一台摄像机定点扫描拍摄,用于整体把握运动员的技术动作。
-
图2 现场拍摄示意图
-
1.2.2 录像解析
-
采用视讯影片解析系统对吴莎的技术动作进行录像解析,采用松井秀治人体惯性参数模型对所得原始数据采用低通滤波法进行平滑处理,平滑系数为Fc=8。选取吴莎后三步和起跳视频录像进行分析,在对动作进行解析时,视频两端多选取8帧的图片进行分析。不同时期的解析工作均由同一人和同一套解析系统完成,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误差,增加了数据的可比性。
-
1.2.3 对比分析
-
李彩霞和李玲的最好成绩均优于吴莎,本研究拟将吴莎的技术动作同两人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之处和改进办法。
-
1.2.4 比赛场次和成绩的选取
-
注:√表示成功试跳,×表示失败试跳;4.40(2)表示4.40m高度的第二次试跳。
-
1.2.5 动作阶段的划分
-
图3 动作阶段划分示意图
-
动作阶段的划分:1—2表示起跳过程;3—4表示倒数第一步;4—5表示倒数第二步;5—6表示倒数第三步(图3)。
-
2 结果分析
-
2.1 吴莎的助跑速度和步长
-
2.1.1 助跑速度
-
注:助跑速度的计算为左/右着地时刻到右/左着地时刻每帧重心速度的均值。
-
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一般都呈现较快的助跑速度[1]。有资料显示,伊辛巴耶娃的最后10m到最后5m的助跑速度最高为8.50m/s[2],依据高水平运动员不断加快的助跑节奏推断,伊辛巴耶娃的最后5m的助跑速度会更快。快速的助跑是吴莎的优势,这在第11届全运会决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表4显示,第11届全运会上吴莎倒二步和倒一步的平均速度接近8.50m/s,远高于李玲和李彩霞。但是,助跑速度的提高必然增加后续动作的难度,身体素质、能力与助跑速度的匹配就成了重要问题,伊辛巴耶娃打破世界纪录的一跳非最快助跑速度就能够说明该问题[2],因此,吴莎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虽然应该注意保持自己助跑快的优势,但更要注意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起跳、摆体等身体素质和能力,更充分地发挥良好的竞技技术[3]。
-
2.1.2 后三步步长和节奏
-
高水平运动员在后几步都是以积极助跑的方式进入起跳,这就意味着步长可能会有一些减小,特别是倒数第一步要小于倒数第二步[4-8],而吴莎存在着“倒小步”的问题,甚至倒数第一步要大于倒数第二步的技术缺陷,这也影响了吴莎训练和比赛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在2011年大奖赛嘉兴站中,这一情况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在所分析的三次试跳中步长比较稳定,三步总长度达到了5.55m左右,后三步的步长比例为1.06∶0.99∶1,助跑节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不仅如此,第11届全运会决赛吴莎4.40m成功一跳后三步比例为1.05∶1.03∶1。正是助跑节奏的改善和提高才展示了其良好的竞技状态,这也是吴莎迈向更高层次必须坚持改进的一个问题。
-
注:步长的计算为左/右脚尖到右/左脚尖的距离。
-
2.2 起跳阶段的分析
-
2.2.1 起跳阶段的重心速度
-
起跳是撑竿跳高技术环节的重要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9-10],起跳技术的好坏对后续动作产生很大影响。完美起跳动作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自然过渡”,即起跳开始和起跳结束时重心速度下降不是很多,有足够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完成后续的摆体动作,体现在数据上就是起跳开始和起跳结束,重心移动速度损失较少,表6显示,吴莎处于李玲和李彩霞之间,显然还有提升空间。
-
2.2.2 起跳阶段双手举竿速度和举竿高度
-
在指导吴莎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著名撑竿跳高教练王万培曾反复强调起跳过程中快速举竿的重要性。表7显示,李彩霞起跳结束瞬间双手速度最大,明显大于其他两位选手,其中成功越过4.40m高度时左右手的水平方向速度为4.43m/s、4.10m/s,对其自身来说,这组数据也是最大值;不仅如此,对应的最后重心最大腾起高度也达到最大值4.89m。对于吴莎来说,在4.30m和4.40m两次成功试跳中,起跳结束瞬间两手速度相差不大,但是,左手高度明显有差异,差距达到了6cm,横向相比,吴莎明显小于李彩霞2.13m的举竿高度(二人的身高相同),说明吴莎在此指标上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2011年田径大奖赛嘉兴站,吴莎两手的高度要远小于第11届全运会决赛的同类数据,整体上减小10cm左右。因此,在起跳过程中双手举竿不仅要快而且要高,充分伸展,左手水平速度尤其要快。这也印证了王万培教练要求的左手要“出去”的技术动作。数据证明左手举竿速度和举竿高度和重心腾起最大高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
2.2.3 上手握杆点在地面的投影点与起跳点的水平距离
-
现代撑竿跳高技术要求人体起跳离地瞬间起跳点、人体重心、上手握竿点在一条垂直线上,也就是要求起跳点在上手握竿点的正下方[6,9-11],这样可以增加人体前肌群的伸展程度进而改善人体的用力条件,还有利于人体水平动能向弹性势能的合理转变[12],吴莎大奖赛嘉兴站比赛出现了积极的改变,投影点与起跳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4.40m第二跳时的距离为5cm,起跳点趋向于合理。这应该跟后三步的步长改善有积极的关系。但是,第11届全运会吴莎此指标却比较大,介于李玲和李彩霞之间。
-
2.3 过竿动作
-
运动员达到最高点飞越横竿时,人体重心与横竿的垂直距离越小,过竿的经济性越好。表9显示,吴莎腾起最高高度和横竿高度的差值为0.43m、0.45m,明显小于李玲的0.51m和李彩霞的0.49m、0.53m,说明吴莎在过竿经济性方面要优于两位对手,这也是在第11届全运会决赛中,在腾起高度不高的情况下(4.83m<4.89m),最终战胜李彩霞获得冠军的重要原因。
-
3 对吴莎技术改进的建议
-
3.1 保持速度优势
-
助跑速度是吴莎的一个优势,也是在第11届全运会决赛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不断提高的势能必须具备不断加速的动能,即助跑速度,因此,保持足够的助跑速度是吴莎必须很好坚持的一项内容,但是要注意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起跳阶段的能力,让速度优势变为优异的竞技成绩。
-
3.2 做好起跳过程中的快速举竿动作
-
数据证明,快速地高举左手对重心最大腾起高度有重要影响,这也直接影响到最终成绩的获得,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吴莎要不断强化和巩固这一点。
-
3.3 继续稳定和改善后三步的步长和节奏
-
后三步的步长和节奏与吴莎成绩的提升紧密关联,这也是制约其继续提高的关键因素,建议在平时的训练中采取相应措施,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步长和节奏,为其不断突破自我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
参考文献
-
[1] 杨世木,陈效范.现代女子撑竿跳高的发展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2(3):24-28.
-
[2] SCHADE F,ISOLEHTO J,ARAMPATZIS A,et al.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pole vault at the 2005 IAAF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J].New Study in Athletics,2007,22(2):29-45.
-
[3] 游永豪,温爱玲,张猛,等.青年男子CMJ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1):77-80.
-
[4] 袁作生,南仲喜.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88.
-
[5] 张军霞,刘生杰.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1):78-81.
-
[6] 张智敏,刘冰,孙南.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最后三步助跑及起跳技术分析——以2006年郑州国际田径大奖赛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1):62-65.
-
[7] 王鹏,王继艳,严波涛.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6):19-24.
-
[8] 李欣鑫,李建英.李玲破女子撑竿跳高亚洲纪录时最后三步助跑至插穴起跳的运动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5):19-21.
-
[9]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修订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67-471.
-
[10]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436.
-
[11] 周奕君,王永祥.李玲撑竿跳高助跑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3):122-124.
-
[12] 陈光华,高升.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腾起高度的能量守恒定律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271-273.
-
摘要
通过录像解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对第11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撑竿跳高冠军吴莎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推动我国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的科学化进程。结果发现:吴莎助跑速度快,全程助跑尤其是最后三步助跑节奏有待改善和提高,起跳过程中左手举竿速度和高度还不够,建议从改善助跑节奏、强化举竿的意识和速度方面入手改进技术动作。
Abstract
By methods of video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and study on technique of Wu Sha, winner of female vault event in the 11th National Gam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training of female high level vaulter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un-up speed of Wu Sha is fast, but the rhythm of full length run-up, especially the last three steps run-up need improving, both the speed and height of pole-lifting left hand is inadequate, so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iques can be realized by improving the rhythm of run-up,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pole-lifting, and increasing speed.
Keywords
female pole vault ; Wu Sha ; technique ; kinematics ; run-up ; pole-lif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