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谢凤玲(1974-),男,河北深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商务智能。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5)05-0060-04

参考文献 1
蔡映.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6):76-79.
参考文献 2
韦家朝.宾夕法尼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4):126-128.
参考文献 3
李忆湘,刘小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构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6):99-101.
参考文献 4
赵栩博,石宝鸿,张洪顺.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现代、后现代课程观融合的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141-142.
参考文献 5
王斌,周绍忠,马红宇.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59-61.
参考文献 6
卢亮球,高鸿辉,张忠林.中美体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68-71.
参考文献 7
贾秀春.对“体育”概念演变历程的剖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1-4.
参考文献 8
宋旭,游永豪,汪辉,等.“体育强国”战略环境中应用型体育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5):37-39.
参考文献 9
杨文轩,陈琦,周爱光,等.体育原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4(3):1-4.
参考文献 10
理查德·L·达夫特.管理学[M].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1
宋娜梅.中国近现代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演化过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4):114-117.
参考文献 12
龙斌.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0):60-64,80.
参考文献 13
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探讨涵盖体育学各专业大学生都能接受的本学科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育学学科基础课)设置。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对全国15所体育院校70 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围绕培养合格“体育人”目标,阐述了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的内涵,并讨论其客观构成。结论: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两轮Kendall’s W值,保障了两轮调查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则由专家对组成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的各门课程的重要性赋值得分及其变异系数保证(得分最小值为4.46,远大于3.50;变异系数最大为0.13,远小于0.25)。最终得到的包含7门主要课程的“体育学学科基础课”,为“宽口径、跨专业、跨学科”的体育院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

    Abstract

    Objective : Explore the course sett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that can cover all sports majors and all sports students can receive. Methods : Use Delphi method to make two rounds consults through mail to seventy physical education experts, and mak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alysis. Results : Describe the connotation of basic courses of sports and discuss its objective constitution around the target to train qualified “sports people”. Conclusion : The two rounds of Kendall’s W value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ested by chi-square can ensur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findings of two rounds investigation; the scientificalness can be shown by the scores which are given by the experts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basic courses and by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inimum score is 4.46, much larger than 3.50; maximum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is 0.13, much less than 0.25). Finally seven major courses in the sports discipline are concluded.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sports college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scope of knowledge, cross-major, cross-discipline”.

  • 1 问题的提出

  • 近年来,随着我国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宽口径、跨专业、跨学科”的本科专业设置已逐渐成为广大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共识。通识教育作为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研究的焦点[1]。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识课程超越了实用知识的范畴,因为它奠定了学生学习实用知识的基础,使学生能解决未来的现实问题;通识课程同时也超越了一般的基础性知识,因为它要能使学生用创新思维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2]。体育类各专业的通识教育内容应涵盖一般大学生教育应该接受的通识教育和体育领域内各专业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本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身心教育[3]

  • 以“体育”+“课程设置”为关键词,通过CNKI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当前课程设置的研究内容绝大多数针对某一特定体育专业,例如《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等[4]。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体育学硕士、博士课程设置方面的探索,如《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中美体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比较研究》等[5-6]。这些研究要么口径较窄,只针对某一特定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探索;要么仅提出“将专业基础课提升为学科基础课”的观点,缺乏具体设置方案。涵盖体育学各专业大学生都能接受的本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身心教育方面的通识课程设置研究亟需完善。因此,本文拟在全面剖析体育学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的概念,并利用德尔菲方法,设计其主要构成。

  • 2 调研对象与方法

  • 2.1 调研对象

  • 选择北京体育大学等全国15所体育类高等院校各体育学专业副教授职称以上专家75名。

  • 专家遴选标准:①就职于全国15所体育类高等院校;②从事体育教学或研究工作10年以上;③具备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④每个学校分别选取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专家5名;⑤愿意参加本次函询。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通过查阅CNKI关于课程设置方面的文献及国内外高等体育院校网站,经过研究小组成员间“头脑风暴法”研讨,编制完成“体育学学科基础课”专家函询问卷。问卷基本由三部分构成:①调研说明:包括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研究简要介绍和对参与专家的诚挚感谢。②问卷正文:按照Likert 5级评分法,将体育学学科基础课设置咨询问题,根据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分为5个等级,并对应赋值5、4、3、2、1分。专家对问卷设置的问题进行判断,并选择合适的分值。专家也可以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③专家基本信息:包括专家学历、职称、所从事专业等基本信息和专家对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熟悉程度。

  • 2.2.2 德尔菲法

  • 问卷发放和回收均采用信函邮寄方式进行,编制好的“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需向所选专家进行2轮正式咨询。第一轮问卷收集完毕后,研究小组对其结果进行充分讨论,修改完善调查问卷后,进行第二轮调研。

  • 2.2.3 数理统计法

  •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专家的参与程度可从问卷回收率反映出来;问卷中每个问题得分的算术平均数则反映了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变异系数和Kendall’s W协调系数反映了专家意见的一致性程度。

  • 3 研究结果

  • 3.1 专家信息

  • 经两轮函询,研究小组回收有效问卷70份。这70名函询专家均是各体育院校业务骨干,大部分有指导研究生经历。他们的专业背景覆盖了体育学的5个基本本科专业:体育教育专业15名(21.4%),运动训练专业14名(20%),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14名(20%),运动人体科学专业13名(18.6%),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14名(20%);从业年限平均为23.0±5.5年;正高级职称的有55名(78.6%);具有博士学位的有40名(57.1%)。

  • 3.2 专家参与程度

  • 按照从每个高等体育院校选择5名专家(体育学5个基本本科专业各选一名专家)的原则,第一轮函询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71份,有效回收率为94.7%,其中40名(53.3%)专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二轮函询同样发放7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0份,有效回收率为93.3%。第二轮专家均未提建议。

  • 3.3 专家意见一致性程度

  • 计算两轮调查数据的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结果显示:第一轮调查数据的变异系数在0.06—0.20之间,第二轮的变异系数在0.05—0.13之间;两轮调研数据的Kendall’s W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 表1 两轮专家调查问卷的Kendall’s W及其显著性检验

  • 3.4 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

  • 专家组对组成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的体育学原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的选择率为100%,对体育管理学、运动训练学、教育学、心理学的选择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第一轮函询中体能训练、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的选择率低于50%,予以删除。

  • 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设置见表2。

  • 表2 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设置

  • 4 讨论

  • 4.1 可靠性

  • 本研究调查的70位专家来自全国15所高等体育院校,涵盖不同专业,覆盖面广,且筛选较为严格。同时,所有专家的职称都是副教授以上,教授职称占78.6%。94.7%和93.3%的有效回收率(70%以上)保障了调查问卷的质量。根据统计学原理,在0—1之间的Kendall’s越大,两轮调查的一致性越好,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两轮W值分别为0.553和0.65,保障了两轮调查结果的一致性。

  • 4.2 科学性

  • 专家对构成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的各门课程的重要性评分最小值为4.46,远大于3.50,说明该课程群对于体育学各专业学生非常重要;变异系数最大为0.13,远小于0.25,说明两轮问卷结果差异较小,所得结果真实可靠。该组数据证明本研究中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体育学原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的专家选择率为100%,变异系数在0.05—0.1之间,说明专家对该三门课程作为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的态度绝对一致;其余四门课程的选择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且变异系数在0.07—1.15之间,也体现出了高程度的一致性。

  • 4.3 设置基础

  • 4.3.1 体育学学科基础课内涵

  • 学科基础课不同于专业基础课。学科的范围比专业更大,体育学学科包括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5个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专业。因此,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必然是在体育学各专业基础课上进一步提炼出来的能反映体育学最本质内容、最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体育学学科基础课具有“宽口径、跨专业”的特性。

  • 从体育学的内涵来讲,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7]。体育学的研究内容由体育基础学科、运动技术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三大门类构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知识在体育领域里的运用构成了体育基础学科主体;各个运动项目和相应的理论研究则是运动技术学科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体育教学、体育手段、竞赛、运动训练等共性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体育社会现象的学科——“体育社会学”既研究体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如体育与社会制度的关系、体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又研究其内部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

  • 根据体育学的内涵,体育学学科基础课必然是从事三大门类各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课程[8]。也就是说,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学学科研究与发展基本领域的相关课程。因此,在体育学发展过程中,为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与实践支撑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将构成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的主体。

  • 事实上,每一位体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者,不论属于何种体育学专业,持什么观点,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体育学原理、生物学、管理学、训练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方法指导自己的工作。

  • 4.3.2 体育学原理——体育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

  • 体育学原理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体育实践和体育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其中的认识和方法论问题的课程。体育学原理主要从宏观上研究体育的本质、基本特征及其一般规律[9]。体育学原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10个方面:体育的概念与本质;体育的价值与体育目的;体育过程与规律;体育途径;体育手段与方法;体育评价;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体育体制;体育发展趋势。

  • 4.3.3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学的生物学基础

  • 体育学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都深受生物学的制约。体育实践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练习并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因此,体育学诞生伊始,有关生物学的课程就成为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的重要构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

  • 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反映了体育学研究与教学中的“人体适应性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运动解剖学是从解剖学和力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人体解剖学在体育学领域的运用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运动生理学通过研究运动过程中人体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归纳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变化的规律。同时,这些规律又可以反向指导形成和发展人体运动技能的生理学机理,为各种科学的训练制度和训练方法提供理论支撑。

  • 4.3.4 体育管理学——体育学的管理学基础

  • 管理就是通过对组织资源的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有效果和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10]。体育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物等各种复杂关系,因此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的组织与协调,以达到预定体育目标的课程——体育管理学,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体育学研究者的关注。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管理者和作为被管理者的人、财、物、时间、信息,以及管理形式和方法;内容包括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体育管理的发展历史、体育管理体制、体育管理的职能、体育管理的过程和方法、各类体育的管理形式和方法等。

  • 4.3.5 运动训练学——运动技术学科基础

  •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构架:横向和纵向[11-12]。运动训练的原则、内容、方法、安排、负荷等5个内容构成了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横向架构。从纵向架构来看,运动训练学则包括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3个层次。“一般训练学”指适用所有运动项目的理论、方法,它具有运动训练的共性特征;项群训练学即适用于某类具有更多相似性特征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专项训练学则更加具体,特指适用某一特定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从上述运动训练学研究内容分析,作为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的运动训练学,应特指一般训练学。

  • 4.3.6 体育心理学——体育学的心理学基础

  • 体育教育教学、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活动是广义的体育包括的三个领域。无论哪个领域,其中心主题都是围绕人参与身体练习活动展开研究和讨论的。体育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必然涉及体育运动过程中参与者的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各种心理现象。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等各种体育活动中,人们各种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必然是体育学研究的焦点,因此心理学注定成为体育学的学科基础课程。

  • 4.3.7 体育教育学——体育学的教育学基础

  •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教育学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解决教育问题。教育作为体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远远超出了体育的其他社会功能。

  • 在广义体育包含的体育教育教学、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活动中,尽管其类型、性质、目的、运作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摆脱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其过程中充斥着“师傅带徒弟”式的教育活动。因此,要使体育获得更加健康和完善的发展,必须对体育中大量存在的教育活动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等进行研究和分析[13]

  • 5 结论

  • 本文采用德尔菲法对由全国15所高等体育院校在职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了2轮正式征询。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两轮Kendall’ s W值,保障了两轮调查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专家对构成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的各门课程重要性评分最小值为4.46,远大于3.50,变异系数最大为0.13,远小于0.25,证明了本研究中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将体育各专业学生培养成文武兼备、德高技精、富有创新精神的“体育人”,从而为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

  • 本研究得到的“体育学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前提条件是对于体育学理论的逻辑分析和对未来实施者的主观认同调查,尽管所得结论来自于数据的可靠性分析,但其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仍需在未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进行检验。

  • 参考文献

    • [1] 蔡映.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6):76-79.

    • [2] 韦家朝.宾夕法尼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4):126-128.

    • [3] 李忆湘,刘小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构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6):99-101.

    • [4] 赵栩博,石宝鸿,张洪顺.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现代、后现代课程观融合的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141-142.

    • [5] 王斌,周绍忠,马红宇.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59-61.

    • [6] 卢亮球,高鸿辉,张忠林.中美体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68-71.

    • [7] 贾秀春.对“体育”概念演变历程的剖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1-4.

    • [8] 宋旭,游永豪,汪辉,等.“体育强国”战略环境中应用型体育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5):37-39.

    • [9] 杨文轩,陈琦,周爱光,等.体育原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4(3):1-4.

    • [10] 理查德·L·达夫特.管理学[M].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 [11] 宋娜梅.中国近现代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演化过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4):114-117.

    • [12] 龙斌.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0):60-64,80.

    • [13] 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参考文献

    • [1] 蔡映.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6):76-79.

    • [2] 韦家朝.宾夕法尼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4):126-128.

    • [3] 李忆湘,刘小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构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6):99-101.

    • [4] 赵栩博,石宝鸿,张洪顺.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现代、后现代课程观融合的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141-142.

    • [5] 王斌,周绍忠,马红宇.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59-61.

    • [6] 卢亮球,高鸿辉,张忠林.中美体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68-71.

    • [7] 贾秀春.对“体育”概念演变历程的剖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1-4.

    • [8] 宋旭,游永豪,汪辉,等.“体育强国”战略环境中应用型体育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5):37-39.

    • [9] 杨文轩,陈琦,周爱光,等.体育原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4(3):1-4.

    • [10] 理查德·L·达夫特.管理学[M].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 [11] 宋娜梅.中国近现代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演化过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4):114-117.

    • [12] 龙斌.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0):60-64,80.

    • [13] 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