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国际乒坛已深陷“单极化”的畸形发展泥潭,而国外选手尤其是欧洲选手技术体系中的短板与瓶颈更是将中西方乒乓球差距进一步拉大。因而,如何使世界乒坛迎来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及如何保持世界乒坛的稳定、均衡发展无疑是世界乒坛首要解决的问题[1]。
-
波尔和奥恰诺夫作为近年来国外选手中的佼佼者,是欧洲选手“重反轻正”打法的典型代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选手的劲敌,但二者始终无法突破中国选手在国际赛场上的技术封锁。究其原因,主要是二者技术体系中存在较大的短板与瓶颈。本研究结合当今中国选手多维立体化技术结构模式的构建,旨在对波尔和奥恰诺夫技术体系中的短板与瓶颈进行全面分析。
-
1 研究对象
-
以德国乒乓球运动员波尔和奥恰诺夫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部分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为参考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资料法
-
在中国知网查阅大量关于乒乓球、波尔和奥恰诺夫技战术分析的文章,重点考察体育类核心及重点专业期刊中的相关内容,对资料进行归纳与梳理。
-
2.2 录像观察法
-
观看波尔和奥恰诺夫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和国际乒联巡回赛等国际大赛重要场次的视频录像,尤其关注其与中国选手的重要场次比赛。
-
2.3 数理统计法
-
采用统计软件对相关比赛技术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纵观众多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无疑都具备“技术全面、专长突出”的技术特质,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则是国外选手“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的技术结构体系。波尔和奥恰诺夫的技术结构体系较其他选手虽有一定的优势,但总体而言仍未走出欧洲选手“狭小、贫困”的技术体系,导致二者始终无法摆脱乒乓球生物链“次级消费者”这一尴尬局面。其中,无绝对的正手弧圈技术能力、欠缺娴熟的反手台内拧拉技术成为了二者技术体系中较为关键的技术短板。
-
3.1 无绝对的正手弧圈能力
-
当今的乒乓球选手无论拥有何种技术或是战略组合,若无绝对的正手弧圈能力,就无法处在世界乒坛的顶峰。自从日本选手发明弧圈技术以来,正手弧圈技术一直都是引领乒乓球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是决定世界乒坛格局转换的关键因素。当今中国选手之所以能独步国际乒坛,一流的正手弧圈能力是其重要根基,而中国选手的正手弧圈技术能力更是当今横板正手弧圈技术的典范与范式,而这也正是其多维立体化技术结构体系中最核心的二级技术[2]。
-
但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国外选手尤其是欧洲选手则更注重反手弧圈技术,而德国选手波尔和奥恰诺夫正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相较于动作复杂、性能多变的正手弧圈技术,欧洲选手更倾向于选择大刀阔斧式的反手弧圈技术的使用,其中又以奥恰诺夫为甚,这恰恰也成为制约其长远发展最为致命的技术短板。乒乓球比赛是技术碰撞与心理考量相互交织的非定式非程序化较量,在瞬息万变的赛场,各种技术不定式运用固然重要,但正手弧圈技术无疑是各种技术碰撞后决定比赛结果的核心元素。换言之,如果说反手弧圈等技术是选手比赛中得势得利的重要利器,那么一流的正手弧圈能力则是选手得分赢局的关键筹码。波尔和奥恰诺夫等国外选手因过分注重反手技术能力,忽视了正手弧圈技术的强化,导致其正手能力严重退化,这在与中国选手的比赛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与选手较为保守的心态也有着较大的关系,不论是波尔或是奥恰诺夫的正手弧圈球都是以“吊、转、变”为主,忽略了正手弧圈球最为关键的性能——快,导致其力量不实,往往被中国选手大力反拉,进而进入较为尴尬的不利局面。
-
因此,波尔和奥恰诺夫等国外选手若想构建坚实的技术结构体系,绝对的正手弧圈能力不可或缺。他们的正手弧圈技术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应多在球的上升期进行击球,不可过多地保守在下降时击球,如此才能获得高速度、高质量的正手弧圈技术;二是要寻找正手弧圈技术与其他技术,尤其是反手弧圈技术均衡使用的平衡点,做到“以正为主、正反结合”;三是要细化正手弧圈技术的出球性能,即要做到“快、转、吊、变”等因素的有机结合,尤其在与中国选手的交锋中更要如此。
-
3.2 欠缺娴熟的台内反手拧拉技术
-
作为乒乓球众多技术中较为关键的一环,接发球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技术的衔接及双方技术优势的转换。在当今“积极上手”的乒乓球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中,接发球的好坏更是成为主导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3]。纵观中国优秀男子选手,无疑都具备了较为娴熟的台内拧拉接发球技术,这也成为中国选手独步国际乒坛的重要利器,凭此中国选手拥有了国外选手无法比拟的先进技术体系(表1)。
-
无论是老将波尔或是新秀奥恰诺夫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选手在国际大赛中的劲敌,但二者却始终无法突破中国运动员的“封锁”。究其原因,与其短板突出的技术结构体系不无关系。有研究认为,多维立体化的技术结构体系的成功构建是中国选手强大的最根本原因,中国选手的技术结构体系如同铜墙铁壁让国外选手无法逾越[4-5]。作为中国选手立体化技术结构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环,超一流的台内拧拉技术成为中国选手获得比赛优势的重要工具。相比于中国选手,不论是波尔或是奥恰诺夫都不具备一流的台内拧拉技术,尤其是在接发球环节,较为保守的搓、挑、撇等传统接发球技术使其在比赛最开始阶段便进入了中国选手所设定的“套路与战线”中。
-
相比于不温不火的波尔,奥恰诺夫经过多次大赛及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的洗礼已逐渐认识到台内拧拉技术的重要性,比赛中也已尝试使用此技术来突破中国选手的技术封锁,但技术理念的滞后及中西方思想理念的差异,决定了奥恰诺夫并不能如中国选手一般娴熟地掌握此技术。相对于中国选手细腻、严谨的技术风格,奥恰诺夫则秉承了欧洲选手大刀阔斧的乒乓球技术风格,犀利、简单的反手台外反手弧圈技术便是奥恰诺夫技术风格最好的诠释与作证。总言之,较波尔较为纯粹的传统接发球技术,奥恰诺夫已在一定程度上在传统接发球技术基础上有所演化与改进,但仍处于摸索的起始阶段,这也决定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奥恰诺夫仍将处在中国选手的技术封锁中,尚无法跻身于当今男子乒坛“第一集团军”。
-
波尔和奥恰诺夫仅是众多国外选手的一个缩影,在当今严重异化发展的国际乒坛中,台内拧拉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其一方面加快了当今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乒乓球技术的高度,使一部分选手更加强大;另一方面它也拉大了国外选手与中国选手的技术差距,其最终结果便是使国际乒坛进入更加畸形、更为异化的局面中,消减了乒乓球这一运动的生机与活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当今乒乓球技术发展的潮流中,台内拧拉技术的欠缺是当今国外选手存在的较大的技术瓶颈,若不能在此技术上取得突破,国外选手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不能在与中国选手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而若想熟练掌握此技术并在比赛中娴熟地运用,国外选手必须学习中国选手细腻、严谨的技术发展风格,如此方能取得突破。
-
注:数据来源于张继科相关比赛视频的统计。
-
3.3 反手技术过于单一
-
无论是波尔还是奥恰诺夫,大刀阔斧式的反手弧圈技术都是其比赛的得分利器,同时也使二者稳居乒坛次级消费者,但反手台外过于单一的弧圈技术也使其反手技术进入了一个技术瓶颈,无法进一步提高反手技术的杀伤力。乒乓球比赛中,反手技术虽不像正手可成为得分的主要手段,但却是比赛中优势获得的关键因素。
-
反手弧圈固然是反手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但在整个反手技术体系中,反手弧圈多是使比赛进入反手相持阶段,而非比赛优势获得重要因素,反手快速推挡、快挤才是获得反手优势及战略优势的最为关键因素。若比赛中一味使用反手弧圈技术,不仅会失去速度优势且易遭到对手的大力反拉,与中国选手的交锋尤其如此,而这恰恰是目前欧洲选手反手技术所存在的最大缺陷。纵观中国优秀横板选手技术,尤其是小将樊振东,其反手技术融合台内拧拉、台外弧圈、快推快挤等其他二级反手技术,从而形成了一套“由内到外、由慢到快”的多元化、精细化反手技术,大大提高了反手回球质量,而其中相持中的反手快推快挤则是樊振东反手技术中最为鲜明的特点。此外,樊振东不仅在反手相持中融入了快推快挤技术,且在反手防守中更是让此技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处理对手正手进攻时,尤其是对手进攻质量偏差时,樊振东往往使用快弹及快挤技术,打得对手猝不及防。
-
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反手技术的杀伤力,波尔和奥恰诺夫应将快弹、快挤技术融入到反手技术体系中,从而形成更加有效、更加精细的反手技术,形成立体化的反手技术结构体系。
-
3.4 缺乏精细的控球能力
-
国外选手尤其是欧洲选手一向崇尚力量速度型技术对决,而对于小球技术尤其是控球技术较为漠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欧洲人民的国民性。相比于中国人细腻、内敛及中庸的性格,欧洲人更为崇尚冒险、尝试,台内反手拧拉技术的产生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台内小球的过渡以便尽早进入欧洲选手所擅长的台外弧圈技术相持,欧洲选手科贝尔“玩”出了台内反手拧拉这一技术,后经过多方的演绎与内化最终成为了当前最为先进、最为有效的接发球技术手段。
-
乒乓球比赛中,控球能力决定着整个技战术的流畅性与连贯性。纵使选手具备超一流的正反手进攻与相持能力,但若没有强大的控球能力,那么整个技术体系将会脱节,进而无法形成有效的技战术组合,甚至会留给对手较大的进攻空间。对于欧洲选手而言,此环节更是薄弱,尤其是奥恰诺夫。细视奥恰诺夫整个技术体系,正手控球及接发球能力偏差是其技术体系的又一重大短板。通过比赛我们发现,在处理正短接发球时,相比与中国优秀选手使用正摆或正手控短,奥球诺夫往往采用反手摆挑,而这种控球方式带来的较大弊端便是回球质量偏低,主要表现为回球高、落点差及体位失衡等,随后便有对手的强势进攻。因此,笔者认为,欧洲选手若想使整体技术体系得到优化与改善,除具备娴熟的台内拧拉接发球外,精细的控球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
-
4 结论与建议
-
随着中国选手技术实力的不断攀升,国外选手尤其是欧洲选手技术体系中的短板逐步暴露出来,无绝对的正手弧圈能力、欠缺娴熟的台内反手拧拉技术、反手技术过于单一及缺乏精细的控球能力等,导致他们在与中国选手的抗衡中无法找到切实有效的技术组合及战术套路,使中西方的乒乓球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因此,欧洲选手若想在国际乒坛中获得立足之地,传承欧洲派的技术优点,优化和弥补技术体系中的弊端与短板是必经之路,如此方能摆脱困境,推动国际乒坛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
参考文献
-
[1] 朱欢,费加明,周慧敏.从生物链视角剖析未来乒乓球运动发展危机[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3):15-18.
-
[2] 朱欢,黄长城,李英,等.多维立体化视角下乒乓球技术结构体系的构建——以名将马龙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2):180-184.
-
[3] 朱欢,费加明.审视与思考:中西方乒乓球技术发展理念之比较[J].宜春学院学报,2014,36(6):118-120.
-
[4] 赵喜迎,唐建军,刘永立.乒乓球奥运冠军张继科技战术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6):48-51.
-
[5] 张秋芬,杨改生.世界乒乓球运动优势转移规律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3):83-86.
-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德国乒乓球选手波尔和奥恰诺夫为例,对二者技术体系中的短板进行深度剖析,指出,无绝对的正手弧圈技术能力、欠缺娴熟的反手台内拧拉技术成为了二者技术体系中较为关键的技术短板,此外反手技术过于单一、缺乏精细的控球能力也制约着二人技术发展。旨在明确当今国外选手的技术短板,为今后国外选手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国际乒坛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Abstract
Through literature, video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s, this article makes a case study on German table tennis players, Boll and Ovtcharov to analyze their weaknesses in technical systems. It points out that their major technical weaknesses are: they have no technical capacity of absolute forehand loop drive, lack of skilled backhand twist-drive. In addition their unitary backhand technique and poor ability of ball control also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techniques. This article aims at clarifying technical weaknesses of foreign players,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systems of foreign players and for the healthier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Keywords
table tennis ; technical weaknesses ; Boll ; Ovtcharov ; forehand loop drive ; backhand twist dr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