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马生来(1982-),男,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5)05-0090-03

参考文献 1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2
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3
谭红春.体育竞赛的仪式过程分析[J].体育学刊,2010,17(10):31-33.
参考文献 4
王其慧,李宁.中外体育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参考文献 5
王传方.“体育”在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地位与变迁——兼论体育概念的核心要素[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3):34-37.
参考文献 6
丹尼逊·纳什.旅游人类学[M].宗晓莲,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7
李季芳.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8
郝勤.论历史上体育与宗教的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1988(4):12-14.
参考文献 9
朱亚林,肖自明,郑光.体育与宗教[J].体育文化导刊,2001(5):20.
参考文献 10
陈久金.中国节庆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目录contents

    摘要

    运用“通过仪式”理论探究体育运动在宗教节庆中的脉络变迁与意义。研究认为:宗教节庆中的体育运动是典型的通过仪式,其主体性功能的转变正契合“通过仪式”理论的分离(前阈限)—过渡(阈限)—整合(后阈限)的三段式结构。在前阈限阶段,原始的体育运动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色彩。阈限阶段,运动创造出自身的符号性运动文化和类宗教的符码。后阈限阶段,运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审美性及民俗性增强,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完成了宗教与运动整合的特有的价值超越。

    Abstract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theory of “rite of passag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and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path of sports in religious festivals. Studies suggest that: sports in religious festivals are typical rite of passage, the transition of its main functions fits perfectly into “the three-stage structure” in the theory of “rite of passage”, separation (before threshold)-transition (Threshold)-reintegration (after threshold). At the bafore threshold stage, the original sport was given a strong religious overtone. At threshold stage, sports created a symbolic sport culture of its own, and quasi- religious codes. At the after threshold stage, the athletic, recreational, aesthetic and folk features of sports increased, and the social valu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us completed a unique value beyond religion and movement integration.

    关键词

    体育运动宗教节庆仪式理论

    Keywords

    sportsreligionfestivalsritual theory

  • 仪式一词作为一个分析的专门词语出现在19世纪。随着学科的交叉研究,仪式一词进入到社会研究的各个领域,体育便是其中之一。仪式的意义也越来越复杂,涂尔干、特纳、范·杰内普等对仪式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论述,国内学者彭兆荣、彭文斌就仪式理论也进行了梳理。虽然学者对仪式的表述还存在差异,但都认同仪式为一种社会行为。按照性质,仪式可以分为宗教仪式和社会仪式两类。社会仪式中较常见的包括日常生活仪式、政治仪式和体育运动仪式;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过渡仪式、就职仪式、定期仪式,这三种仪式当中,过渡仪式又叫通过仪式,在研究中颇被关注[1]

  • 在众多仪式研究的理论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范·杰内普,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人类复杂多变的仪式行为中理出了具有相同性质的礼仪,范·杰内普的仪式理论具有仪式分析的普适性。他认为所有的通过仪式都有标识性的3个阶段:分离阶段、过渡阶段(或称“阈限阶段”)及整合阶段,范·杰内普将此统称为“过渡礼仪(通过礼仪)”。他认为,在前阈限阶段,与所有的日常事务分离,后通过门槛(阈限时期)进入神圣的中介状态,最后再通过门槛回归到日常的生活状态,在分离、过渡、整合中不断发展[2]。可见,通过仪式中最重要的是中介的过渡状态,也即阈限阶段。以运动员为例,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再训练”的模式结构与仪式理论的“分离(前阈限)—过渡(阈限)—整合(后阈限)”的三段式结构相契合[3]。在前阈限时期,超常的艰苦训练被赋予了某种神圣性,促成运动员神化的表现,是塑造成功运动员的必要条件;阈限时期,比赛创造了一个有别于世俗世界的“神圣空间”,运动员得以在这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理想世界里实现自我;后阈限时期,比赛分出了高下,运动员的社会角色发生变换,随之开始反思与超越。运动员正是在仪式般“训练-比赛-再训练”的轮回中历练与成熟。体育运动在宗教节庆中由最初的原始游戏状态,到闲暇运动类型与形态的丰富,进而进入到了宗教节庆的神圣仪式空间。在阈限阶段,运动在神圣的空间中创造出类宗教的代码,在整合阶段,运动彰显其强大的魅力与价值,宗教与体育运动的整合创造出宗教以外的价值。宗教节庆需要运动文化活动来保存,富有宗教神格化色彩的节庆活动落入人格化的运动世界当中。

  • 1 宗教节庆中作为“通过仪式”的体育运动

  • 在人类学科的研究进程当中,范·杰内普将通过仪式解构为“分离—过渡—整合”3个阶段,维克多·特纳以“前阈限—阈限—后阈限”与之相呼应[2],以此来分析宗教节庆中体育运动的“通过仪式”过程。在前阈限阶段,运动的起源与身体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身体活动的发展则来自于原始生产力的发展,身体活动由生产劳动形态的改变而来,产生出不同的身体技能与活动形式,游戏的形式由此产生。后经过宗教节庆中的崇拜仪式和竞赛活动,创造出闲暇的概念,丰富了运动类型与形态,体育的发展逐渐出现阶层性的关系与功能。在阈限阶段,运动与宗教节庆各自处于人类社会中,创造出许多不同形式的竞赛、表演与仪式;宗教节庆在历史变迁过程中,渐以身体活动为主体,运动在神圣与世俗之间创造出类宗教的符码,近代的运动社群透过符号创造了文化文本,促进了运动文化的传播,富有宗教信仰的运动赛会与节庆活动也在世俗化之后,其竞技性、娱乐性、审美性及民俗性的增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巫术、宗教、祭祀及娱神等意义,遮蔽了原初的宗教。在整合的后阈限阶段,运动在近代彰显出巨大的魅力与价值,概括为教育价值、政治及经济价值。运动结合宗教节庆富涵特定的社会功能,彼此间拥有共享的意义体系与特殊的生活方式。

  • 2 前阈限阶段:体育运动原始形态的宗教化和竞技的出现

  • 2.1 体育运动原始形态的转变:游戏的宗教化

  • 自人类出现开始,就一直在学习与大自然共同生存,以求得生命的延续。狩猎、攀岩、射箭、跑、跳等最初的物质生产形式,便是体育运动的最初形态。文明的发展与劳动工具的发明,增加了体育运动的文化层次,丰富了原始体育活动的符号意义。运动一词涵盖了相当广泛的意义,运动的内容包含游戏、自我奋斗和竞技比赛等层面。就本质而言,是娱乐、奉献与牺牲等精神。本文所指的运动是广义的概念,并非只限定文明化及规则化的当代运动,也指具有游戏、竞技比赛等身体性活动的概念,包含民俗体育活动、竞技运动及休闲运动等。

  •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有感于自然力量的强大,由此产生了敬天祈神的祭祀行为,原始的采集、狩猎均出现在自然的祭祀行为上[4]。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创造与祭祀手段的丰富,宗教仪式中又产生了舞蹈、歌谣等形式,以古代最具宗教色彩的古希腊为例,希腊人视舞蹈、音乐与诗歌为教育的重要元素,认为祭奠仪式中的舞蹈就是对神的一种崇拜,以此把舞蹈作为信仰传承的身体仪式[5]。这种宗教仪式的身体游戏代表着与神的沟通,象征着神圣境界的到来,游戏也由自然劳动逐渐转化为象征性的宗教游戏。怀金格在《游戏之人》中指出,文明在游戏中的两种形式,就是宗教性的表演与节日庆典的竞赛活动,随着宗教节日中游戏的不断发展,身体技术也在宗教式的游戏中孕育而生[6]

  • 2.2 竞技的出现:运动种类与形态的丰富

  • 休闲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自身愉悦的状态,宗教节庆祭祀中自为目的的行为,隐含着一种强烈的存在感与主体感,这便是休闲最初的形貌[4]。从原始状态的游戏被赋予了神圣的宗教色彩,到富有特色的舞蹈等祭祀活动,人类宗教节庆活动中运动的种类与形态越来越丰富。以古玛雅人为例,玛雅人用天然橡胶制作成类似现在足球的物体,在专门的大球场上进行生死游戏,游戏的方法是只能用膝盖来传球,球不能落地,并将球踢进墙上的石圈里,而此游戏源自于玛雅的宗教仪式,成为蹴球[7]。在希腊的祭祀运动盛会兴起的初期,作为主要的竞技项目只有单纯的赛跑,而后发展为折返跑、摔跤、赛车、赛马等祭祀活动,具有传奇色彩的雅典娜节,节日期间举行游行、火炬赛跑等传统比赛,后又参照古老奥运会的模式,增加了单程赛跑、射箭、五项全能等运动形式。再如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拔河,原为先民祭天的一种祭祀活动,以打探神意,用胜负来占卜丰欠的神圣活动,这是一种由宗教节庆的身体游戏演变而来的身体技术活动,后演化为如今著名的竞技活动[7]。由此可见,运动与宗教节庆起源于闲暇的片刻,运动包含游戏与竞技比赛的特质,宗教节庆则具有特定的信仰、神话与仪式,具有休闲的本质与概念;运动与宗教节庆不仅有丰富的宗教符号,随着历史的变迁,亦创造出愈来愈多的运动符码,构建出文化的概念。

  • 3 阈限阶段:运动仪式与类宗教符码的创造

  • 3.1 运动仪式

  • 在前阈限阶段,宗教节庆丰富了运动种类和形态,表达了人类身体活动的信念与生活艺术的价值,为了适应人类的敬神信仰与娱乐价值,宗教节庆中也会采纳一些民众喜欢的形式或者穿插一些民间艺术来增添乐趣。奥运会的建立源自人类对运动的喜好,是一种现代世界的宗教,属于运动自身的符号与仪式体系,经过宗教的洗礼与科技的诠释之后,运动的主体性也逐渐显示出来,运动的内容与表演形式逐渐在人类的社会中发展,属于运动自己的仪式也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美国学者诺瓦克认为,运动和宗教一样,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里,他是高度组织化发展的仪式[8]。运动与宗教节庆皆为表演的集体行动,并且包含信仰者社群,或者有些运动的仪式脱离了宗教的内涵,失去了传统的宗教含义,但仍保留宗教的仪式,例如:古奥林匹克优胜者仍可获得橄榄桂冠、紫袍等奖励仪式,且这一形式仍在很大程序上保存于现今的颁奖仪式中。运动仪式将宗教节庆与世俗化的运动相互联系,建立起集体社群的概念,进而建构认同。

  • 3.2 类宗教符码的创造

  • 表1 具有类宗教符码的运动

  • 现代化的科技革新使得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时间愈加充裕,加上运动器材的日新月异,运动创造出了类宗教的符码,见表1。

  • 近代的运动社群透过符号创造了文化文本,促进了运动文化的传播,造就了运动势不可挡的风潮与狂热。相对于运动在科技推波助澜之下突破性的成长,宗教未发生鲜明的变化,对神明的祷告等传统变得逐渐微弱。宗教对运动的控制也不复见,宗教组织反而需要运动的仪式来唤醒人们对宗教的记忆。例如:最初的篮球起源于美国基督青年教会,现代的基督教青年会也大力推行游泳、体能、户外等各种游戏活动,传播基督教的理念[9]

  • 4 后阈限阶段:蜕变与超越

  • 4.1 运动蜕变

  • 纵观西方与东方传统的宗教节庆,从西班牙奔牛节、巴西嘉年华到中国端午节、内门宋江阵庆典等,运动都彰显出巨大的魅力与价值,并在宗教节庆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例如,中国的端午节是个传统节日,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难的工具,是一种宗教里面送灾的仪式,既然是送灾,当然是越快越好,龙舟竞渡其实是驱魔辟邪的一种宗教行为[10]。每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全国各地的城乡皆自行举办地方赛会,龙舟竞渡发展至今已有相当程度的规模与组织,甚至在世界运动会中被列为重要的竞技项目,完成了蜕变。富有宗教信仰的运动赛会与节庆活动也在世俗化之后,其竞技性、娱乐性、审美性及民俗性的增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巫术、宗教、祭祀及娱神等意义,遮蔽了原初的宗教意涵。

  • 4.2 运动传播价值的超越

  • 在后阈限整合时期,许多运动的发展衍生出特定的社会功能,可以视为一种宗教或政治的仪式或制度之延伸,完成了宗教与运动整合的特有的价值超越,主要表现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

  • 4.2.1 经济价值

  •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运动在文明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经济利益,产生了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经济功能,包含了职业体育的商业赞助、转播权以及门票广告的收入等等。宗教节庆中体育运动活动的举办吸引了大量的媒体报道以及数量可观的观众,吸引了企业的赞助。近年来,体育运动与宗教节庆的结合,推动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案例并不少见,例如巴西里约的桑巴舞季、西班牙的奔牛节、泰国的泼水节等等。宗教节庆中的体育运动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具有无限的经济潜力,吸引着无数的投资进入宗教节庆的运动市场。

  • 4.2.2 政治价值

  • 由于宗教与运动均具有使人们获得信仰与认同的力量,统治阶级于是利用运动与宗教获得从属阶级的认同,建立其合法性的地位。运动与宗教具有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的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与地区的政治常常利用运动与宗教来宣扬国威、提高地区的能见度、促进民族融合、提高人民的向心力与强化意识形态。马克斯·韦伯认为组织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稳定的方式,是把人类的活动或他们所生产的物品协调在起的一种手段。在宗教节庆的体育运动中,参与者无论规模大小,都是一种集体行动,在这集体行动中既体现了国家正式组织的手段,还展现了非正式组织的智慧,更多地是体现了两者的融合,从而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 4.2.3 教育价值

  • 运动与宗教的结合不仅具有运动的特质,而且具有宗教的象征意义,宗教节庆中的体育运动与表演,必须是经过选择而合乎教育的要求。宗教节庆中的体育运动除了通过运动的活力来祭祀神祖之外,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与道德观念,借助身体运动来传达道德规范与伦理教育的意义,使现代体育具备了教育的功能。运动与宗教结合成一种生命的体验,蕴含深厚的教育价值。

  • 5 结语

  •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政治和媒体的介入,人类主体性的控制逐渐增强,宗教意识反而产生共化愈显衰弱,在商业化的促销之下,宗教节庆固然呈现出有别于以往的产业文化,带来繁荣与经济价值,但在热闹之余是否了解运动、宗教与节庆文化本身所要传达的意涵,应更值得世人关注。

  • 参考文献

    • [1]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 [2] 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 [3] 谭红春.体育竞赛的仪式过程分析[J].体育学刊,2010,17(10):31-33.

    • [4] 王其慧,李宁.中外体育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 [5] 王传方.“体育”在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地位与变迁——兼论体育概念的核心要素[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3):34-37.

    • [6] 丹尼逊·纳什.旅游人类学[M].宗晓莲,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 [7] 李季芳.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 [8] 郝勤.论历史上体育与宗教的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1988(4):12-14.

    • [9] 朱亚林,肖自明,郑光.体育与宗教[J].体育文化导刊,2001(5):20.

    • [10] 陈久金.中国节庆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 参考文献

    • [1]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 [2] 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 [3] 谭红春.体育竞赛的仪式过程分析[J].体育学刊,2010,17(10):31-33.

    • [4] 王其慧,李宁.中外体育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 [5] 王传方.“体育”在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地位与变迁——兼论体育概念的核心要素[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3):34-37.

    • [6] 丹尼逊·纳什.旅游人类学[M].宗晓莲,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 [7] 李季芳.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 [8] 郝勤.论历史上体育与宗教的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1988(4):12-14.

    • [9] 朱亚林,肖自明,郑光.体育与宗教[J].体育文化导刊,2001(5):20.

    • [10] 陈久金.中国节庆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