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该省文化底蕴浓厚,民间传统拳种丰富,蔡家拳就是其中之一,《广东武术史》载:“蔡家拳相传是番禺蔡展光所传,时在清乾隆初年。据梁积华师傅说,他是从清廷逃犯林春甫处学来的,林逃到廉江教了一辈子拳。”[1] 蔡家拳讲究“快速灵巧,敏捷多变,消身借力,因势利导,闪化巧取,只可以巧取胜,不可以力争衡。”蔡家拳在技法上,有“主攻偏门,离桥抢攻,消身借力”三个特点,蔡家拳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对它的起源进行研究,对蔡家拳及其他拳种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 广东蔡家拳起源
-
1.1 一贯、至善、至悟禅师传拳说
-
根据笔者目前查阅到的相关资料,广东多数南派拳种的起源均与福建少林寺有关,或与少林寺僧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广东如此,中国南方省份的大部分南拳派别几乎均与福建少林有关。历史上一贯、至善、至悟禅师有无其人、有无其事,是否为福建少林寺僧人,与蔡家拳到底又存在什么关系? 至善是我国近代武术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他的各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至今仍在武术界广泛流传,而且多与少林寺从事反清活动而被清廷焚毁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至善本是小说中的杜撰人物,他的传说各异,但总不脱武术界的陈习俗套,某种拳不是仙传神授,就是来自名刹古观。这无疑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的“神权”意识和“英雄造时势”的主观唯心主义,对武术领域的渗透和腐蚀[2]。一贯禅师传拳说也是如此。另有一说,蔡家拳由至善的师兄至悟所传。郑成功据台后,派陈进南回大陆迎接流亡的桂王,不料桂王为吴三桂所杀,陈进南乃创天地会,秘密从事反清工作。后来,郑成功又派了五位部将去帮助陈进南,此五人没找到陈,结果遁入南少林为僧,在寺内传播武术与反清思想。由于和尚几乎全是汉人,对反抗异族心有戚戚,迅即同仇敌忾。结果消息外泄,官府警觉;清初喇嘛教势力庞大,和佛寺时有纠纷。最后喇嘛与官府联手,乘夜攻入少林寺,杀人焚寺,只有掌门至悟突围而出,但左眼也受伤失明。至悟后为兴化府蔡家所救,将毕生武学尽传少庄主蔡九仪,嘱其延续南少林一脉[3]。至悟死后,南少林“僧派”已绝,蔡九仪为“俗派”第一代掌门,但为逃避清廷追缉,不敢明目张胆地以少林弟子自居,乃称蔡家拳派。笔者认为,所谓的一贯、至善和至悟禅师可能是流落民间的武僧,因为南少林在历史上充满着传奇色彩,故往往附会为南少林僧人。三人传授蔡家拳一说,并不成立,但三人对蔡家拳的形成确实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所传授给蔡氏后人的拳术并非是现在流行的蔡家拳,而是一些“佛”家拳。
-
1.2 广东蔡家拳与“南少林”“天地会”的关系
-
南少林被毁的原因,传说纷纭。南宗少林“忠义堂”第八代掌门吕松吉认为与天地会有间接关系。长期以来,南少林及南少林武术对中国武术尤其是中国南方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广东南拳视福建南少林武术为源头。明代少林僧兵的抗倭征战活动是少林武术出现和显扬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参加东南沿海抗倭的少林僧兵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主,但也包括部分五台、伏牛等寺院的僧兵,可能也会有一些在闽粤沿海地区募集的寺院僧人。在抗倭初期,由于明王朝海防松弛,仅存的部队也因制度腐败、军纪废弛而战斗力极弱。倭变突起,只好临时征召当地战斗力较强的地方武装,“僧兵”就此开上了战场。自嘉靖三十四年开始,明王朝调集正规军或建立新军对倭寇进行大规模的围剿。笔者认为虽然在以后的抗倭战场上,在戚家军、俞家军的军中没有见到这支僧兵的身影,但是僧兵并不可能完全退出战争。明王朝的正规部队是抗倭战场的主力军,但是少林僧兵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觑,部分僧兵有可能就此加入戚、俞的部队,并随部队辗转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南少林”与“天地会”就是一体的。有人认为南少林是天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少林因天地会而显名,天地会借助南少林而发展。的确,天地会在发展成为一个反清复明组织以后,需要借助少林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嘉道年间,广东的吏治败坏、武备废弛、土地兼并等积弊明显地暴露出来。······广东社会内部已在酝酿着一场蔓延广东沿海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起义。”[4]此后便爆发了历史上著名又神秘的广东天地会起义。笔者认为,南少林本身是子虚乌有的,南少林里的高僧可能就是明末流散各地的“少林僧兵”“戚家军”“俞家军”。他们向天地会会员传授的武术便是以前的抗倭将士们常练的功夫。至嘉庆年间,广东天地会在许多地方已经得到发展,天地会活动为广东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笔者认为像蔡家拳、莫家拳等广东拳种的形成与天地会是有一定关系的。正是由于天地会的存在,产生了大量的习武之人。天地会频繁的秘密活动,使这些习武者将各自拳术传授给他人,从而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虽然天地会发动的许多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然而失败后的天地会会员在藏匿于各地并招揽会众的过程中,广泛传播了拳术。蔡家拳正是在这种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
-
2 蔡家拳拳派的形成时间
-
1985年编纂的《广东拳械录》一书中记载:“蔡家拳是广东五大名家之一。相传蔡家拳是蔡展光所传。蔡展光是拜至善禅师为师后学来的。”[5]《佛山武术文化》一书中提到,“蔡家拳,相传为五枚尼姑所传72擒拿手(一说为明崇祯时广东高要人蔡九仪从少林寺一贯禅师学来),由蔡福、蔡展光等发展而来。”[6]而在《南拳拳术》中说:“相传是少林寺和尚蔡福由福建传来广东的,在粤属番禺蔡展光较有名气。”[7]龚鹏程在《武艺》一书中也论证,广东蔡家拳也不仅蔡九仪一支,广州泮塘还有蔡伯达一系,鼠步蛇形,与蔡九仪不同[8]。《小知录》记载:在明代有“使拳之家十一”,“使枪之家十七”。其拳有“赵家拳”“南拳”······。可见,南拳在四百多年前已被载入史册[7]。推测在明朝就有人在广东传授武术了,但能在古籍中找到根据的只有高要人蔡九仪。《少林拳术秘诀》认为广东南拳是高要人蔡九仪首传的,“粤中之少林术,传之于蔡九仪。蔡为一贯高足,返粤后,杜门家居,并不以技术显人,亦无有知之者。盖蔡本粤之高要人,崇祯时以武科起家,为洪经略承畴之军令承宣官,后以洪降满,遁匿于少林中,受技于一贯禅师。”[9]讲蔡家拳之渊源,大抵采诸传说;为证虚实,有人曾访问过肇庆市的武术界。据说当地老一辈的武术人士,都听过蔡九仪其名,解放前有些老师傅曾把蔡九仪当做祖师爷来供拜,由此得知,高要确有蔡九仪其人[10]。蔡九仪,籍贯肇庆(古称高要),明末清初人,南拳创始人,曾随洪承畴部队驻辽东,任军令承宣尉。1642年,洪承畴兵败降清之后,蔡九仪愤然投奔河南嵩山少林寺,被一贯禅师收为入室弟子,学少林武功。经过8年苦习,蔡九仪学成少林武功返回肇庆,设馆收徒,为“反清复明”进行宣传鼓动工作,传授少林武功,由此开创了蔡拳一派。大部分资料记载都显示蔡家拳是蔡九仪融合了一贯禅师所授拳术和至悟禅师的“佛”家拳而创的。综上所述,蔡家拳应该是明崇祯时从蔡九仪那里开始形成的,明清时期由福建少林寺和尚蔡伯达、蔡福融合发扬,清乾隆初年,广东番禺人蔡展光所传,蔡家拳应该有三四百年历史。对中山南朗、三乡等地走访得知,乾隆年间的烂头何为蔡家拳在中山的第一代传人,迄今有200多年时间。据现在的中山拳师讲:“烂头何也为中山市沙溪镇龙瑞村刘家拳拳派的传授人”。还有一种说法,即刘家拳在中山已经失传,现今流行于沙溪、大涌、南朗一带的刘家拳实际上是蔡家拳。在廉江安铺走访中得知,关老显是清末时期活跃在安铺武坛最出色的本地人物,距今100多年时间,老显功夫属少林派,徒弟中有林春甫,与《广东武术史》中记载的不一样,据老一辈人说,林春甫本是廉江附近人,来安铺开草药店为业。从中可以得知,蔡家拳拳械套路形成了两大支系,分别是中山一脉和廉江一脉,现能够找到的广东蔡家拳拳派历史传承时间也就200多年。
-
3 广东蔡家拳拳派历史传承
-
蔡家拳主要有廉江、中山两脉,现流行于广东中山的南朗、大涌和三乡,以及湛江、吴川、从化、曲江、花县等地。在廉江安铺走访时得知,关老显没有公开设馆传艺,只传林肇勋、林春甫两个徒弟。老显无后,身后由徒弟拜扫。林肇勋深得真传,林肇勋是廉江人,做鸡客谋生。兄弟九人排行第八,人称肇勋八。曾开馆授拳,徒弟中武功较突出的有林华、冯振洲、陈进(大角进,菜园村仔人)。林春甫师从关老显学得少林真功夫,武艺精湛,拳脚快捷、过硬,仅收梁积华为徒。建国前,林春甫自制的草药伤药丸,由梁积华在廉城代销,在当地很有声誉,他从不收徒传艺,有钟有锦者,想学他的功夫,想出妙计,学到不少散招。据传,20世纪20年代廉城著名武师梁积华,曾与春甫比试武艺。梁当场服输,苦求拜林为师。林感其心诚,要求迫切,乃破例收其为徒。上述武术界名师,代代相传,使武术活动持久不衰。笔者综合蔡家拳廉江一脉的传承谱得出其传承大致如下:第一代:关老显;第二代:林肇勋、林春甫;第三代:林华、冯振洲、陈进、梁积华。
-
中山武术源远流长,广东拳术蔡、洪、刘、李、莫五大名家也植根于中山民间。解放前,中山的武术运动在石歧、环城、沙溪、黄圃、南朗、三乡、古镇、大涌、郊区、横栏一带较为盛行。各地武馆林立,收徒授拳,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烂头何,真名何辉南,著名拳师。乾隆年间,少林寺108名好汉中第15名弟子,他辗转到香山县(现中山市)唐家湾后,为反清复明收徒授拳,教的是蔡家龙形拳。老年在陵岗村设馆授拳,在众多徒弟中,关翅是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个。关翅后来将蔡家龙形拳传授给刘纪。100多年前,刘纪传给了刘九如、何恩。何恩是近现代对中山武术贡献最大、影响最深的传统武术宗师,先后在南朗、沙溪、三乡、斗门、溪角设馆收徒,桃李满天下。何恩逝世后,便由他的儿子何为继承衣钵,继续在石歧设馆。在六七十年代,石歧地区流行“大小运天”“罗汉拳”“扭素梅”“童子手”等拳种就是由何为师傅执教,保留至今。何为曾收刘森为徒。唐家六(清嘉庆、道光朝),字圣周,香山县(现中山市)唐家湾人,位列香山武林三杰和香山八大教头。清嘉庆年间,由于唐家湾地处海隅,常受海盗滋扰。唐炳如倾多年积蓄,专门聘请烂头何教授其子唐家六武术,唐家六最终学会了虎尾脚及破解之法,又坚持苦练,终成香山一代名家,名声还在烂头何之上。清末民初,员峰乡的萧昆山等也是众多武馆中的名教头[11]。解放后,在萧永定、廖国英、马演南等老师傅的努力下,不断发掘和继承了蔡家拳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12]。蔡家拳在广东大范围的传播也仅仅是晚清民国时期百余年的时间。蔡家拳早期在择徒收徒方面非常严格,其中山一脉的传承谱系大致如下:第一代:烂头何;第二代:唐家六、关翅;第三代:刘纪;第四代:刘九如、何恩;第五代:萧昆山、胡十二、何为;第六代:刘森。
-
4 各地拳师对蔡家拳的革新改造及发展动态
-
4.1 对蔡家拳的革新改造
-
受岭南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广东人既传统保守,又不乏创新。这种性格特征对广东南拳的技术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东南拳始终秉承传统,又不断创新和发展。蔡家拳被一些拳家吸纳融合,或与其他拳种结合创编出新的拳种,广东新会县人陈享(1805一?),幼年随叔父陈远护学习佛家拳,后又从李友山和蔡福习武,后来他融会所习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而创编成了“蔡李佛拳”[13]。蔡李佛拳基本上是以挂、哨(扫)、插为主,融合了佛家掌法、蔡家拳短手与腿技,再加上李家的长手打法,偏身偏马,步稳架大[14]。突出了蔡家拳短手快打与腿技的特点。广东的洪、刘、蔡、李、莫五大武术门派,经过前辈们的长期实践,创出了多个不同的门派,除了“蔡李佛”以外,由洪家拳衍化出“洪佛派”“周家拳”,由蔡家拳与莫家拳结合而成为潮汕、海陆丰最盛行的“蔡莫派”等等。蔡莫派武术乃刘仕忠(陆丰甲子镇人)所创,刘仕忠(1897-1973),跟随“斧头锦”朱锦师父学习蔡家拳基本功,又吸收南少林蔡九仪大师(番禺人)蔡家拳和莫清娇大师(海丰人)莫家拳的武术精华,熔成一炉,形成蔡莫派。蔡莫派兼具南派少林之洪、刘、蔡、李、莫五大派特点,技法独特,别具一格,俗称“三脚虎拳”。周家拳为周龙始创,周龙追随叔父周雄习练洪拳十年,深得洪拳之精髓,后随肇庆名师蔡九公习蔡家拳,将洪蔡两家拳法融为周家拳,其拳法更为精进纯熟[15]。周家拳现流传于广东、广西、福建一带,周家拳有“洪头蔡尾”之称,既有洪拳之刚,亦有蔡家拳的步法灵活。古劳咏春拳是梁赞祖师中年将自己少年时学习的正身咏春的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套拳法和木人桩法中的精华,加上洪家拳、蔡家拳及太极等的绝活创编而成的,体现了梁赞对咏春拳的不断完善。东莞人林耀桂的摩桥手法,据说集有洪、刘、蔡、李、莫诸家精华,亦有洪拳为基本,刘拳多变,蔡家拳的善防卫,李拳好桥马,莫拳脚法好之说[16]。李家拳练习时多用圈桥、盘桥、绕步、小步,多跳跃,拳家有谓“李家拳蔡家马,蔡家拳李家马”互为使用。而蔡家拳传至今日,各地拳师对其又做出很多革新和改造。很多拳师会多个门派的功夫,且能够融会贯通,根据实战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编成新的套路为己所用。在蔡家拳一脉继续纵向传播的同时,更多的传播者则糅合了其他拳派功夫在横向上进行了改造、革新,这对蔡家拳也是一种贡献。
-
4.2 蔡家拳的发展动态
-
蔡家拳至今未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蔡家拳在其发源地也有失传之虞。清末民初,中山石歧地区武术界中便有一“盲侠萧昆山”,其身怀绝技,被称为中山五大奇人之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石歧地区武馆林立,粗略统计有十三间之多,单从昔日的“沙岗墟(即榕树头)起至郊区员峰、基边、张溪,就有8家,至六七十年代,石歧地区流行的“大小运天”“罗汉拳”“扭素梅”等拳术套路均有“中山名拳”之称,黄圃、小榄则流行蔡家拳,沙溪、古镇、环城等乡镇习武之风也甚为流行[17]。蔡家拳在晚清民国时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蔡家拳却逐渐式微,年轻一代学武兴趣大减,蔡家拳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中山火炬开发区民间武术协会成立于2008年12月26日,林官荣任会长,发展迅速。至2010年协会成立两周年之际,会员已由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两百多人,遍布省内外。2009年1月3日,首届中华武林群英大会在珠海举行。蔡家拳掌门林官荣率先登台,流畅地演示完一套蔡家拳后,还跟徒弟各持板凳和木棍进行攻防演练[18]。蔡家拳和其他传统项目也同步发展,在《番禺县志》中提到,县内民间武术门派,有蔡李佛拳、洪家拳、蔡家拳等。习武者大都与舞醒狮者相伴而生[19]。这给拳术的发展带来了另一思路的保护推广模式,可以在武术技击之外找到另外的一席之地。尽管中山石歧镇的蔡家拳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拯救蔡家拳,并且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当今的蔡家拳发展状况和以前相比,已相去甚远。随着社会的发展,蔡家拳逐渐向“花拳绣腿”演变,渐渐失去本来的面目。每年春节期间,在石歧的各个村里都有文艺表演。在大涌,醒狮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而醒狮用的正是蔡家拳功夫,醒狮之后也有专场的蔡家拳表演。尽管招式还在,但实战能力大减,当年的硬功夫已逐渐演变为表演性质的拳术了。总的来说,练蔡家拳等传统武术者多已六七十岁,武术推广越来越难。民间武术的发展进入低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且每况愈下,原因首先是学习传统拳种的人越来越少,其次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蔡家拳的发展大不如前,经过拳师们的改造,成就了一批批新时代传统武术,却冷落了自己,纯蔡家拳传人越来越少。蔡家拳在未来的发展如何,又如何发展,将成为蔡家拳传人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也是当今所有传统武术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
参考文献
-
[1] 曾昭胜.广东武术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174-175.
-
[2] 徐才.武术科学探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05-209.
-
[3] 光华画报杂志社.中国人的“注册商标”[M].长沙:岳麓书社,2006:148-149.
-
[4] 蒋祖缘.简明广东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327.
-
[5] 广东省武术挖掘整理组.广东拳械录:蔡家拳[M].广州:[出版社不详],1985:8.
-
[6] 马梓能.佛山武术文化[M].佛山:《佛山武术文化》编辑部,2001:63.
-
[7] 曾昭胜.南拳拳术[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6.
-
[8] 龚鹏程.武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296.
-
[9] 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116.
-
[10] 黄鉴衡.粤海武林春秋[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2:4-5.
-
[11] 萧伟琪.中山故里武术生辉[N].香山报,2004-07-27(4).
-
[12] 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1346.
-
[13] 林伯源.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402.
-
[14] 佛山炎黄文化研究会,佛山市政协文教体卫委员会.佛山历史人物录 [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200.
-
[15] 李日星.江门五邑风俗叙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242-243.
-
[16] 山松.林耀桂的龙形摩桥[J].体育之春,1984(3):24-26.
-
[17] 萧伟琪.中山武术源远流长[J].中山侨刊,1997(34):53-56.
-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搜索2009.01[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63.
-
[19] 番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番禺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846.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等方法,对广东地区蔡家拳拳派的源流演变进行探析。认为,一贯、至善、至悟禅师传授蔡家拳一说并不成立,但三人对蔡家拳确实产生了重大影响,广东蔡家拳的形成与天地会有一定关系;蔡家拳明崇祯时已经成形,其传承已三四百年,但现能够找到的广东蔡家拳拳派历史连续传承时间仅200多年;林春甫在廉江地区蔡家拳拳派中有重要地位,何恩对中山地区蔡家拳拳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地拳师对蔡家拳都进行了革新改造,或将其创编成其他拳种,或被已有拳种吸收,纯蔡家拳的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aijiaquan in Guangdong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visiting survey. It suggests that the version that Zen Master of Consistency, Zen Master of Goodness, and Zen Master of Perceptiveness taught Caijiaquan is untenable, but the three masters really had a major impact on Caijiaquan. The formation of Guangdong Caijiaquan h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Tiandihui, a secret anti-Qing society rooting in folk China throughout the whole Qing Dynasty. Caijiaquan has been shaped in Chongzhen, Ming Dynasty, and has been inherited for three or four centuries, but its consecutive history that can be found is only 200 years. Lin Chunfu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aijiaquan of the Lianjiang area, while He E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area of Zhongshan. Caijiaquan masters from various areas renovated Caijiaquan. Among those renovations, some were composed into other kinds of Chinese boxing, others were absorbed by other kinds of Chinese boxing. So the development of pure Caijiaquan is in the dilemma of no successors.
Keywords
sports history ; Caijiaquan ; Guangdong province ; origin ;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