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马燕萍(1985-),女,河南项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6)02-0082-05

参考文献 1
刘闯.安徽省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参考文献 2
张伟明.福建省少儿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3.
参考文献 3
秦炜祺,郑玉,谢烽.广西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J].体育科技,2012,33(1):36-39.
参考文献 4
付雯.福建省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1):20-22.
参考文献 5
林小美.浙江省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4):68-72.
参考文献 6
张一龙.湖南省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2,20(4):32-33.
目录contents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安徽省16地市的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的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安徽省各地市的青少年竞技武术存在发展不均衡、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教练员岗位培训不够、队伍稳定性差,运动员随训练年限增长人数减少,退役后安置困难等问题。认为,体育管理部门应着眼长远,均衡各项目发展;要稳定教练员队伍,提升教练员水平;大力建设体育传统学校,与体校、武校联合培养运动员,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Abstract

    This article applies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s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grassroots teenager competitive Wushu Routine in 16 cities of Anhui. It finds out some problems such as: developmental imbalance of teenager competitive Wushu among each city in Anhui, low level of overall techniques, coaches’ insufficient job training and poor stability of coaching teams, reduction of athletes number with their training duration years, difficulties in job-arrangement after retirement as athletes. It is believed that sports authorities should focus on long-term development to balance each sporting events, stabilize the coaching teams to enhance their levels; vigorously construct traditional sports schools and conduct joint athlete training with sports schools and Wushu schools to rais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training.

  • 竞技武术作为安徽的传统优势项目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近十年来安徽省的竞技武术套路项目发展低迷,主要表现为基层技术水平较低、后备人才不充裕,省专业队项目发展不均衡、冲金点少,因而在全国赛场上,安徽省的竞争力明显下降[1],第十二届全运会中更是无缘奖牌榜。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并保证安徽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安徽竞技武术面临的重大考验。基层青少年运动员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后备人才和生力军,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发展有很大影响。为此,本文对安徽16地市的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促进安徽省基层竞技武术套路良性发展,进而为安徽省竞技武术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本文以安徽省基层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具体调查了安徽省16地市青少年武术队的教练员和部分运动员。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近年来关于青少年武术套路、武术后备人才的研究论文10余篇,硕士论文4篇,了解国内青少年武术套路发展现状及相关经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1.2.2 访谈法

  • 利用2014年4月安徽省武术套路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和2013—2015年安徽省青少年武术套路比赛的机会,访谈教练员9名,运动员20名,地市体育局相关管理人员(领队)5名;另通过电话、面谈的方式访问了安徽省体育局武术拳击中心青少年部的领导1名、省专业队教练2名,了解他们对安徽省基层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开展的看法和建议。

  • 2 安徽省基层武术套路运动队现状分析

  • 2.1 总体情况

  •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南北,地域文化呈现出明显差异,各地的武术技术风格特点也比较明显:皖北地区的武术套路风格凶猛、运动员身体形态粗壮,练习刀、棍项目居多;皖南地区运动员身体形态苗条柔软,演练重身法表现,练习以枪、剑、太极类项目居多;皖中地区运动员兼有皖北和皖南地区的特点,身体形态适中,练习项目兼而有之,没有偏重。上世纪以来,安徽曾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武术运动员,如陈道云、杨承冰、贾平、方坚、唐守凯等,近十几年也有范雪萍、马灵娟、杨念武等,均在全国乃至国际比赛中斩获佳绩。但安徽省各地市近十年来青少年武术发展情况则令人担忧。

  • 表1 安徽省各地市武术队参赛运动员来源情况调查表 (N=16)

  • 调查显示,安徽现有的16个地级市中,青少年体育学校没有武术队的有8个,所占比例高达50%,这些地市裁减武术队,遇有比赛,或不参赛,或由县队临时组队参赛,更有甚者直接委托其他地区武校培养运动员参赛。基层体育部门采用短期来看经济省事的做法,对该地区乃至全省竞技武术的发展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表1数据显示,完全由自己培养运动员参赛的只有阜阳队,其他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依靠各种途径引进运动员参赛的情况。人才交流现象在各体育项目中屡见不鲜,国家体育总局出台运动员交流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保证训练竞赛工作质量,促进运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但在目前安徽武术界,各种途径的引进人才只是为了奖牌及利益,对安徽武术发展的提升作用不大。另一方面,青少年武术训练的另一重要途径——武馆武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安徽武馆武校近年来除合肥长丰北少林生源较稳定外,其他均开始走下坡路,每年安徽省武馆武校比赛的参赛人数也在减少。由此可见,安徽各地市青少年武术的发展现状已经相当危急,这将直接导致省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匮乏,也将最终导致安徽武术缺乏竞争力甚至没落。

  • 2.2 教练员情况

  • 教练员是一个运动队的核心和灵魂,尤其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中,复杂的动作技术、高难度的演练技巧等,都必须在优秀教练员的指导下,运动员才有可能完成,所以运动队的成绩能否稳定并持续发展,其关键在教练员。

  • 2.2.1 教练员基本情况

  • 表2 教练员年龄调查表 (N=30)

  • 表3 教练员执教年限调查表 (N=30)

  • 对安徽省青少年武术套路比赛中组队参赛的14个地市的30名教练员进行调查显示,40岁以下的教练员共21人,占70%,这是教练员队伍的生力军,他们年轻,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对武术套路的新技术领会更深,专业技术突出[2]。从表3数据发现,安徽省基层武术套路教练员的执教年限大多不超过10年,有的还不足5年,说明他们的阅历和教学经验稍有欠缺,但通过历练,他们将成为未来安徽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中坚力量。50岁以上的教练员占10%,分析认为,目前竞技武术套路教练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年龄阶段的教练员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往往精力不足,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所以逐步退出教练岗位。整体来说,安徽省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合理,青年教练员后备人才充足,有利于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的健康发展。但存在明显的年轻化趋势,青年教练的经验和武术传统优势项目的传承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 2.2.2 教练员的专业素养

  • 教练员的来源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运动经历和理论知识的储备情况,将对他们的执教水平产生很大影响。调查显示,安徽省教练员毕业于体育院校的占60%,其中一部分是专业队退役后再到体育院校就读的,这些教练员的专业技术、理论素养等都具有较高水平,在教学中有一定优势;还有一部分是从业余体校或武校考取体育院校,毕业后到基层武术队教学的,这些教练员的专业技术稍逊,但通过在体育院校学习武术理论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也能较好地开展教学。30%的教练员来自武术学校,他们虽有较丰富的运动经验,但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水平较低,在训练中只能套用原有的方法进行重复性训练[1]。另有3名教练员师从社会老拳师,几乎没有竞技武术训练和专业理论学习的经历,无法满足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教学的高要求。

  • 表4 教练员来源调查表 (N=30)

  • 随着新规则在竞技武术套路中的施行,武术科学理论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练员在训练中不能仅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学习运用先进的科技和训练理念。但调查发现,目前安徽省基层教练员的培训和进修条件匮乏,只能依赖省体育局组织的每两年一次的培训班,均为短期、大课形式,培训内容以竞赛规则为主,先进的训练方法等内容涉及较少。反观第十二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团体金牌得主浙江队,通过采取聘请国内外专家授课、送优秀教练外出培训及金牌教练员带训等多种形式,对中青年教练实施系统培养。安徽省现有条件无法满足教练员岗位培训的需求,必然导致基层教练员的专业知识更新缓慢,训练水平停滞不前[3],不利于基层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水平的持续提升。

  • 2.2.3 教练员的岗位编制

  • 调查发现,目前安徽省除2个地市没有武术队也没有教练员外,仅有4个地市的武术队是有教练员且在编在岗;其他10个地市中有3个是教练员在编不在岗,主要是由于这3个地市的武术队教练均已兼任其他行政职务,武术队另聘请教练员负责,但这些教练员的岗位编制没有解决;其余7个地市的实际带训教练员情况与前3个地市相同,教练员也是在岗不在编,如此直接导致教练员流动性较大。越来越多有经验、有水平的优秀教练员因为不能解决编制和薪资问题转岗、转行或跳槽到经济发达地区执教[3],教练员的频繁变动必然影响学生的心理和正常的训练秩序,也必定会影响训练质量和学生竞技水平的提高。然而各地市体育局基本面临满编问题,新进教练员的稳定问题是目前安徽省各地市普遍面临的难题。

  • 表5 各地市教练员编制情况调查表 (N=16)

  • 2.3 运动员情况

  • 2.3.1 运动员的数量

  • 通过对近年来安徽省青少年武术套路比赛中参赛人数的统计和现场调查发现,运动员人数依组别呈现为“金字塔”结构:丙组(12岁以下)最多,甲组(15—17岁)最少,乙组(12—14岁)略少于丙组。各基层武术队也基本表现为年龄小的运动员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坚持训练的运动员逐渐减少。分析原因有:①武术套路的基础训练时间长、出成绩慢、淘汰率高。②新规则对难度的要求较高,即使是丙组运动员也要完成难度拳,其中有多个B级难度。年龄越大,难度要求越高,运动员出成绩就越难,训练的积极性自然降低。③运动员升到中学后学习负担加重,升学压力大,学训矛盾突出,无法兼顾,不少学生放弃了训练。④家长的态度对未成年、没有成熟价值观的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家长从经济情况、学训矛盾、就业问题等方面考虑,中断了孩子的训练。以上因素导致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人数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不断减少。每年比赛时,各运动队常常出现可以参赛的乙组运动员没有选拔余地、甲组名额空缺无人参赛的情况。参赛人数减少,比赛的竞争力自然降低,对安徽省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非常不利。

  • 2.3.2 基层武术队的技术水平

  • 自2003年新规则在安徽省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中实施以来,各地市武术队的运动水平从整体上发生很大变化,且各地市间发展不均衡。整体来看,江淮地区最好,淮河以北地区次之,长江以南地区最差。纵观十余年来安徽省武术套路锦标赛,可以将目前安徽省16地市的武术运动水平分成三个梯队:

  • 第一梯队整体技术实力较强,难度完成较好,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均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可以争取名次,以合肥市、六安市为代表。调查发现,这些队的参赛队员全部为武校学生,参加训练的运动员较多,后备人才充足,且运动员的吃、住、训练均由武校统一安排,训练时间充分,基本达到周训练10次以上,每次训练3小时以上,出成绩有一定的基础保证。

  • 第二梯队的参赛运动员整体技术实力不均衡、不稳定,动作规格较好,但难度完成有欠缺,仅有少部分运动员具有冲击奖牌的实力,如阜阳市、芜湖市、淮南市、蚌埠市、淮北市、黄山市、宿州市等。这一梯队参训运动员人数较少,由于选材困难或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等原因,运动员很少能坚持高强度训练,且基本为业余时间训练,训练不系统,质量难以保证。

  • 第三梯队参赛运动员极少甚至没有运动员,如宣城市、滁州市、安庆市、亳州市、铜陵市、马鞍山市、池州市。究其原因,这些地市没有专职教练员或领导不重视该项目的发展。

  • 运动员是运动队的主体,也是运动水平的体现者和运动成绩的创造者。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的团体得分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数量、水平和临场发挥,但像第二、三梯队的情况,运动员的数量和水平没有保证,即使有再好的临场发挥也很难取得优异成绩,更不可能获得较好的团体名次。况且武术项目需要长期积累,一批运动员的培养乃至一个运动队整体实力的提升绝不是一两年的训练就能实现的,至少需要一届运动会的周期甚至更长时间。这期间需要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等多方付出大量心血和不懈努力。

  • 2.3.3 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

  • 运动员安置问题以及长远发展是每个竞技运动员非常关心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现役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和竞技心态。如今,基层青少年参加武术训练主要为业余形式,走专业化道路的极少,大部分最终仍选择升学;即使是专业运动员,为了将来有较好的出路也需要通过升学来提升自我,因此升学成为运动员成长道路中必须冲破的“关隘”。然而竞技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决定了他们必须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在训练比赛中,势必影响文化学习。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有利于优秀运动员的继续深造,但是退役运动员薄弱的文化课基础,即使入学也很难顺利完成学业。没有丰富的学科理论素养,运动成绩再强,优秀运动员的就业面依旧很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 上文所述的安徽省青少年运动员生源少、学训矛盾突出、退役安置困难等,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一系列问题。正因为学训矛盾突出、退役安置困难,导致练武术的青少年越来越少,生源紧缺;同时生源少、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员训练时间不能保证,难以出成绩,也必然导致竞技武术的整体竞争力下降、运动开展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 3 安徽省基层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策

  • 3.1 着眼长远,均衡项目发展

  • 武术为全运会中唯一的非奥运项目,相比其他竞技项目,武术项目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都相对薄弱。管理部门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该地区武术套路的发展情况。因而各基层体育管理部门要加强重视、着眼长远,不能只关注眼前的比赛成绩,应抓紧建立起市级青少年武术队的整体培养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将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的长远发展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另外针对目前安徽在全国赛场上项目发展不均衡、冲金点少的现状,应学习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如福建省除太极类项目有绝对优势外,还投入相当资金发展南少林武术,并在中小学中推广发扬南拳[4]。安徽可从两方面着手:第一,从青少年抓起,加大武术套路在中小学生中的推广力度,对增加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和选拨优秀人才有重要意义;第二,均衡项目发展,在培养优势项目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其他项目。打破目前安徽仅个别运动员枪、剑较突出的局面,加强对潜优势项目挖掘和引导,对弱势项目进行调整,形成一批具有安徽特色的优势项目。

  • 3.2 稳定教练员队伍,提升教练员水平

  • 教练员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运动队的竞技成绩,更对全省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长远发展发挥深远的影响[2]。为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应实施综合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制定4年周期内教练员的目标任务、每年需完成的指标情况,将运动员成才情况、综合素质提高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全面考核教练员对运动队长远发展的作用。根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施行奖惩,通过解决编制、奖金、荣誉称号、提供培训机会等各种激励措施[5],进一步稳定教练员队伍;另一方面加大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力度,通过分批选拔基层教练员外出学习和定期聘请高水平科研人员、教练员赴基层授课相结合的方式[6],系统培养教练员队伍,全面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

  • 3.3 多措并举,破解运动员困境

  • 体育部门可主动与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合作,大力推广建设一批“武术传统体育学校”,对于项目开展积极的学校给予经费、器材和技术支持,请教育部门给予相关政策支持[3],为建立武术后备人才资源库及提供青少年运动员更多的学习机会“搭桥铺路”。体校、武术馆校、传统体育学校等多方力量可以尝试合作培养运动员,既可以减少体校生源少、选材面窄的困扰[2],又能实现“体教结合”,促使学训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青少年运动员,为以后升学打好基础。在训练方面,教练员要不断解放思想,实现变革创新,变经验训练为科学训练,提升训练效率;同时要加强对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其对科学文化素养的掌握;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成人”教育[4],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保证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

    • [1] 刘闯.安徽省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 [2] 张伟明.福建省少儿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3.

    • [3] 秦炜祺,郑玉,谢烽.广西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J].体育科技,2012,33(1):36-39.

    • [4] 付雯.福建省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1):20-22.

    • [5] 林小美.浙江省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4):68-72.

    • [6] 张一龙.湖南省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2,20(4):32-33.

  • 参考文献

    • [1] 刘闯.安徽省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 [2] 张伟明.福建省少儿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3.

    • [3] 秦炜祺,郑玉,谢烽.广西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J].体育科技,2012,33(1):36-39.

    • [4] 付雯.福建省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1):20-22.

    • [5] 林小美.浙江省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4):68-72.

    • [6] 张一龙.湖南省青少年竞技武术套路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2,20(4):32-33.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