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牛聪伟(1991-),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武术历史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6)02-0093-04

参考文献 1
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8-45.
参考文献 2
王国志.中国武术:“武”动的线性艺术[J].搏击·体育论坛,2011,3(8):3-5.
参考文献 3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60-62.
参考文献 4
张大伟,陈保磊.基于李泽厚美学理论对武术美学的探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5):94-96.
参考文献 5
李世春,刘同为.以数学思维解读武术美学思想[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4):68-73.
参考文献 6
陈湘丽,王志斌.试谈武术运动之美[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S1):51-53.
参考文献 7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432.
参考文献 8
谢长,葛岩.人体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01.
参考文献 9
王资鑫.试论中国武术的艺术性[J].成都体院学报,1983(4):17-19.
参考文献 10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传统审美的文化归属[J].体育文化导刊,2007(5):23-28.
参考文献 11
王昊宁,刘同为.从审美心理的视角论武术套路运动的张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116-117.
参考文献 12
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14.
参考文献 13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9.
参考文献 14
陈佩菊,乔凤杰.武舞与舞武[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6):12-15.
参考文献 15
戴国斌.论太极拳的“弧”[J].体育与科学,1993(1):32-34.
参考文献 16
雷圭元.中国图案作法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社,1979:41-42.
目录contents

    摘要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美学角度借“线”来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解读武术的线性之美。认为,武术的线性表达并不仅仅是身体艺术表现的视觉美感,还是“武术精神”的表达与传承,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武术的线性之美主要表现为含有技击意义的阴柔美和阳刚美、构成多样化套路风格的流动之美、表现武术文化张力的中和之美,以及体现“天人合一”人文内涵的意蕴之美。武术技术动作长短、节奏、方向的线性变化,不仅是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技术动作的实践需要,也是当代武术向艺术武术不断发展的趋势表现。

    Abstract

    Wushu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 contains rich aesthetic factors. This article applies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explai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ushu by the linear conception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It suggests that the linear expression of Wushu is not only the visual beauty of physical artistic expression, but also an expression and heritage of Wushu spirit, and it contains a certain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linear beauty of Wushu mainly lies in feminine beauty and masculine beauty that contains combative significance, mobility beauty that constitutes a diverse style of Wushu Routine, neutralized beauty that shows Wushu cultural tension and implication beauty that reflec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harmony of man with nature. The linear changes in the length, rhythm, direction of Wushu technical movements are not only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echnical movements 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but also a growing trend of contemporary Wushu towards artistic Wushu.

    关键词

    线性武术审美文化内涵

  • 武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项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1]。作为一种艺术,它是对技击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等进行艺术处理后的产物,并借用艺术尺度对其进行衡量,因而也具有了艺术的“线”性美感特征[2]。武术的动作中隐含了线的张力与维度。在一定意义上,“线”是武术最直观的技术表现,通过线的表现来达到动作方向与动作轨迹在空间上的完美呈现。线是武术技术动作的精神骨气,没有线的表达也就没有武术本身的意义。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线渗透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它既是一种外在的表现符号形式,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武术线性的艺术解读,不仅可以窥探武术发展的风格差异、传承路线,还可以透过线条挖掘武术背后的文化意义。通过武术动作线条高度协调的方向、节奏、秩序表现生命、旋动、力量,集中体现了武术的艺术美感与传统文化内涵。现代武术正朝着艺术武术的方向发展,竞技武术也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高、难、新、美”的动作风格。因此,对现代武术艺术化的探讨,一方面有利于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挖掘武术的艺术价值,另一方也可以为武术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参考。

  • 1 中国武术的线性表达

  • 钱穆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和平文化、内蕴文化、绵延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文化[3]。武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线条文化。武术谚语中通常运用线性形式体现武术的动作要求,如“拳打一条线”“刀如猛虎力无边,剑似飞凤上下翻”“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无处不是圆,无处不是拳”“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脚踩阴阳手画圆”“不划圆,不成拳”等,都反映了武术线条的重要性,“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粘”“棍扫一大片,枪挑一条线”“站如松,坐如钟,转如轮,折如弓”“来得高往上挑,来得矮往下斩,不离不矮左右排”等,表明注重线的表达是武术的实践需要,直线轨迹可以看做是武术进攻时的发力动作,而弧线、曲线则表现武术在进攻之前的蓄力动作,目的是达到制敌取胜的效果。可见,线性意识和线性表现贯穿着武术发展的全过程[4]。武术中强调神形兼备,武术的套路注重表现“手眼身法步,形神气力功”的内外协调一致,其实就是武术线性的整体性和协调统一。

  • 丰富的线构成了武术动作的千变万化。武术中720度、360度、180度、90度转体和旋风脚、侧空翻、大跃步、直摆性腿法、前扫腿、后扫腿等体现出线条收放自如;转腰、顶胯、拧身等动作呈现出优美的S型;刀术中的缠头裹脑等动作配以“8”字型等等,均通过线条的收放自如,增加了动作的实战意义。又如剑,其招式繁多,有劈剑、砍剑、崩剑、撩剑、格剑、截剑、刺剑、搅剑、压剑、挂剑、扫剑等,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出书法的真谛,吴道子观裴旻将军的剑而画法益进。这些都表明,武术动作通过空间的转换,构成了不同的运动轨迹,这些轨迹配合动作的节奏、幅度、速度等的变化,呈现出独特的武术线条美,从而具有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5]

  • 2 中国武术的线性美感

  • 武术中线的不同变化能产生出不同的优美姿态。武术套路中的步法、身法大都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武术的运动空间上下左右、高低前后的变化来讲,武术的线性美感不仅仅是一个动作的瞬间定势,而是整个动作所占据的线性空间。线性是武术技术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如长拳讲究上肢舒展,下肢稳健,做动作的过程中,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强调发力合一、刚而不僵、柔而不松的特点。刀术当中的缠头裹脑、扎刀、抹刀、架刀、撩刀等,剑术的绞剑、提剑、穿剑、崩剑等,棍术的压辊、托棍、戳棍、拨棍等,都是通过线的轨迹变化来表现的。

  • 不同的线条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情趣,武术动作中身法的躲闪、缠绕、舒展、收缩等,分别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随着运动轨迹的变化呈现出完美的线条美感,令人赏心悦目。短直线干脆有力,垂直线舒展大方,水平线广阔平静,倾斜线收放自如,曲线柔和愉悦,波状线轻快流畅,幅身线热情奔放,交错线透达激荡等。种种线条形式通过排列组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与无限的想象空间[6]。武术的线条表现不仅是形式美感,还具有一定的艺术内涵,通过线条抽象的表现形式可以激发和传达某种情感与体悟。不同的线条给人不同的感觉,直线使人感受坚强、刚毅、健美,曲线让人享受优美、柔和、自然。通过刚柔相济、避实就虚、出奇制胜的线性变化,武术动作得以实现形式美与内在美的高度融合,体现为艺术的武术。

  • 3 中国武术线性的审美解读

  • 3.1 阴柔美与阳刚美——武术的技击本质表现

  • “在艺术中······任何视觉表象都象征着一种有意味的力的样式。”[7]武术套路中基本动作的运动轨迹都是“线条的交集”。如:旋风脚、冲拳、腾空摆莲、金鸡独立、左弓步格挡、右弓步格挡、马步撑掌、歇步下冲、上步冲拳等动作都充分展现了武术在空间上的线条轨迹。武术的技击特性也表现为蓄力与发力的协调配合,欲伸先屈、欲左先右、欲开先合、欲急先缓、欲重先轻、欲紧先松等。武术这种“遵循动作从其欲达方面的反向做起的原则,使动作与动作的连接中充满了肢体弧线运动的轨迹,产生出一种圆滑、流转的空间动态形象。”[8]受中国传统的“执其两端,取其中间”观念的影响,武术动作格外注重含蓄美感,如武术中的拳种就强调“尚圆”的特点,八卦掌便是典型的以画弧走圆为特点的拳法,在走动的过程中身型、步型、手型处处呈圆形。太极拳也讲究势正招圆、柔练圆趣。这种弧线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阴柔之美,而这也正是艺术审美与技击实用价值的双重结合。武术中直线的快打快进、寸劲发力主要以技击为目的,体现的是一种强劲阳刚之美。总之,武术的线条通过身体实现,线条的不同风格,构成了中国武术的丰富多彩和各具特色,但本质上都是为了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 3.2 流动之美——不同的武术套路风格

  • 武术动作的平整对称、左右协调、虚实兼备的特点与中国线性艺术有着相融互通之处。通过线条表达出武术内在气质与外在形式的协调统一,表现出风格多样、动静结合的武术形式美。中国武术内容丰富,门派林立,各家各派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风格。形意拳的打法多采用直行直进,长劲是最快的技击,其动作以直线为主,“走即打,打即走”的形式可以起到有效的制胜之功;长拳的特点是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动作舒展大方、劲顺击长、灵活多变、节奏分明;南拳动作朴实,短手连打,步法稳健;八卦掌是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走圈)为主的拳术;华拳讲究形健劲遒,筋骨道劲,形体工整;太极拳的技术动作趋向于“拧、曲、圆”等等,各派的动作风格都蕴含在不同的线条轨迹之中。武术线条通过直线、斜线、弧线、折线等线条展现出来。线作为一种超写实的、高度概括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衍生出窜蹦、跳跃、起伏、转折、闪展、腾挪、跌扑、滚翻以及劈砍撩挂、轮劈戳扫等武术“线条”语汇,有效地表现了“雄伟的华拳,饱满的查拳,沉厚的炮拳,刚劲的南拳,剽悍的刀,勇猛的棍,激烈的鞭”的艺术美感[9]。以线为特点的武术套路发展为各门派创造了发展空间,形成了拳种众多、风格各异的武术派系文化。

  • 3.3 中和之美——武术文化的张力表现

  •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载体[10]。在武术的练习过程当中,线性的张力赋予了武术文化真正的生命力。它不仅强调武术动作技术的准确优美,更多地是展现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精气神”,其所呈现出的是武术独特的文化张力,这也正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武术的“精气神”是武术人格的写照,也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成为武术线条运动轨迹的依据和意义所在。线性的张力还造就了一种和谐的武术审美思想——“中和之美”。武术的张力是通过身体体现出的外在动作形态与内在精神气质的融合,具体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其一是内在的张力表现,如精神张力、气韵张力、意象张力等;其二是外在的张力表现,如形式张力、节奏张力、结构张力等,二者的统一就是武术形式与内容的协调统一,就是武术所倡导的“内外兼修、身心一统”[11]。武术动作线条直线与曲线、长线与短线、进攻与防守、进步与退步、出招与接招的配合,使武术的饱满、舒张、圆润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一种完美的“中和”。线性张力传达出来的动作技术、精神气质、审美理想的协调统一,共同形成了武术独具东方特色的美学意蕴。

  • 3.4 意蕴之美——“天人合一”的人文内涵

  • 在体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高于一切。武术讲究形神兼备,表现精气神,其所强调的“气、韵、意、神”等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基本一致的。它往往强调习练者的主观感受,讲求写意与情感的寄托[12]。中国武术的线条美学并非暴力美学,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格斗美学有本质的区别。格斗以进攻为主,中国武术是通过身体展现线条,武术的线性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武术中的弧线,含蓄内敛,守静致柔,以柔克刚,含而不露,使武术充满了东方智慧和人文内涵。每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都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向”和判断事物的能力[13]。“能否完全真实地承载与表达经过传统文化熏染过的技击意识,是检验传统武术套路之美的最佳标准。”[14]武术中的太极阴阳图,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它体现着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哲学思想。太极阴阳图把整个画面分成两个阴阳交互的两极,这两极围绕一个中心回旋不息,形成一虚一实、有无相生、左右相倾、前后上下相随的一种核心运动。太极拳理取圆性,举手投足均遵循圆性而走弧现圆,不仅是有形之势,就连无形的心愈指控、气势衔接亦循圆呈弧[15]。“这样结构对立而又和谐的美,正是五千多年前为中国的劳动人民所认识而表现出来的朴素宇宙观。”[16]武术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不断的生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在传承和体现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同时,持续丰富和发展着真善美的人文内涵。

  • 4 结语

  • 形美感目,意美感心。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其文化母体——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诸多相似的审美意识。线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深刻影响着武术的发展。武术动作线条的轨迹变化呈现出武术动作的动静、快慢、刚柔等对立统一,因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武术的技术动作在自身发展、演变、成熟的过程中又不断进行着艺术化的加工,充分利用线条的美感来增加武术的艺术张力。通过武术的线性之美,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悟和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武术的线性艺术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未来的武术将不断朝着“艺术武术”的方向发展,对于武术美的欣赏与追求将使武术中的“线”更具有生命力。

  • 参考文献

    • [1] 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8-45.

    • [2] 王国志.中国武术:“武”动的线性艺术[J].搏击·体育论坛,2011,3(8):3-5.

    • [3]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60-62.

    • [4] 张大伟,陈保磊.基于李泽厚美学理论对武术美学的探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5):94-96.

    • [5] 李世春,刘同为.以数学思维解读武术美学思想[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4):68-73.

    • [6] 陈湘丽,王志斌.试谈武术运动之美[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S1):51-53.

    • [7]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432.

    • [8] 谢长,葛岩.人体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01.

    • [9] 王资鑫.试论中国武术的艺术性[J].成都体院学报,1983(4):17-19.

    • [10]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传统审美的文化归属[J].体育文化导刊,2007(5):23-28.

    • [11] 王昊宁,刘同为.从审美心理的视角论武术套路运动的张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116-117.

    • [12] 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14.

    • [13]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9.

    • [14] 陈佩菊,乔凤杰.武舞与舞武[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6):12-15.

    • [15] 戴国斌.论太极拳的“弧”[J].体育与科学,1993(1):32-34.

    • [16] 雷圭元.中国图案作法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社,1979:41-42.

  • 参考文献

    • [1] 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8-45.

    • [2] 王国志.中国武术:“武”动的线性艺术[J].搏击·体育论坛,2011,3(8):3-5.

    • [3]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60-62.

    • [4] 张大伟,陈保磊.基于李泽厚美学理论对武术美学的探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5):94-96.

    • [5] 李世春,刘同为.以数学思维解读武术美学思想[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4):68-73.

    • [6] 陈湘丽,王志斌.试谈武术运动之美[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S1):51-53.

    • [7]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432.

    • [8] 谢长,葛岩.人体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01.

    • [9] 王资鑫.试论中国武术的艺术性[J].成都体院学报,1983(4):17-19.

    • [10]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传统审美的文化归属[J].体育文化导刊,2007(5):23-28.

    • [11] 王昊宁,刘同为.从审美心理的视角论武术套路运动的张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116-117.

    • [12] 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14.

    • [13]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9.

    • [14] 陈佩菊,乔凤杰.武舞与舞武[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6):12-15.

    • [15] 戴国斌.论太极拳的“弧”[J].体育与科学,1993(1):32-34.

    • [16] 雷圭元.中国图案作法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社,1979:41-42.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