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是掌握大学生体质状况、实施大学生体质干预、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重要途径。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始于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开始对大学生体质测试管理进行探索[1],90年代国民体质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开启了全国大范围的大学生体质测试管理工作[2],并于2000年全面实行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伴随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以及之后多项相关制度的陆续出台,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工作逐渐规范。应该说,此项工作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对于了解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状况和变化规律,促进大学生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仍持续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3],多数高校长期维持低水平管理,包括:管理制度落实不力、组织标准把关不严、管理与服务松懈、安全与风险缺乏控制、监控措施不到位等,以至于出现管理方式、尺度、标准各异或异化的状况,这些长期形成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监测管理的实效性[4]。为此,本课题组结合现状研究重构我国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模式,旨在探索更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方式,为国家调整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
1 我国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现状及优缺点
-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模式分为行政统筹型和高校自主型两类。
-
行政统筹型的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模式可理解为:教育部直通高校的二级管理模式,即教育部下设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直接管理全国各高校学生体质测试部门(体育教学部门下设的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或相关工作机构)的数据上报工作,高校学生体质测试部门面向本校开展大学生体质测试,将收集的数据上传至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该模式的优点是教育部通过网络化管理能快捷地掌握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缺点是全国高校太多,教育部所采取的抽查复核机制尚难以保证大多数高校相关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也难以监控相关法规制度的有效落实。
-
高校自主型的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模式可理解为:高校直接针对本校大学生个体的体质监测管理模式,即各高校按照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法规文件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和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理解,对大学生个体实施的体质教育、监测、服务等管理。该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高校及时掌握本校大学生体质状况和发展趋势,促进大学生个体增强健康意识和实施自我健康管理;缺点是由于缺乏上级部门的监督和评估,高校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管理投入、方式、尺度、标准差异大,综合管理水平低,多数大学生个体获取体质教育与监测服务方面存在不足,普遍为被动参与体质监测,大学生在自我体质健康意识和管理上明显未达预期[5],其实效性明显不适应高校健康人才培养需要。
-
2 重构模式的理论基础、思路与意义
-
2.1 理论基础
-
体质监测对于群体而言是国家、机构通过监测手段获取人体体质信息,从而为指定人群制订服务政策或提出增强体质措施的过程。对于个体而言则是机构或个人通过测试了解和关注个体体质状况,并为个体提供科学健身的原则和方法的过程[6]。体质监测管理是一项需要国家、机构、个体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但需要健全的法制建设作为基础。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亦如此,它是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大学生共同配合方能实现预期目标和达到长期效果的一项系统工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指出: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体育锻炼标准,进行体质监测;学校应当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教育、体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的监测。从而确立了国家实行大学生体质监测的法律基础。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成立并开始工作,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以及2000年以来出台的若干有关学生体质监测的文件,都为国家针对大学生开展体质监测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指导。
-
2.2 基本思路
-
当前,我国实行教育部直通高校的单一集中的大学生群体体质监测管理模式,始终无法适应管理发展的需要。原因在于全国有高等学校2 800多所,在校大学生规模3 700万,仅靠教育部单一集中的管理既难做到有效全面监控,又难确保监管质量的长期有效。要把好大学生群体体质监测管理的质量关,重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基本思路是在现状基础上形成三级、分类、联网的大学生群体体质监测管理模式。“三级”即充分发挥各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形成教育部—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体质监测管理部门的三级纵向管理;“分类”即按照经费投入和评估标准不同,将高校按重本大学、一本大学、二本院校、一般高职高专院校、重点高职高专院校等分成不同类别,再按类别建立分支机构实施横向基层管理;“联网”即将分级与分类相结合形成纵横联系的管理网络(图1)。
-
图1 大学生群体体质监测管理模式行政机构设置图
-
现行的各高校对本校学生个体自主实施的体质监测管理模式,存在监督、指导、服务等诸多管理缺失。要落实好大学生个体体质监测管理的终极目标,促进大学生关注自身体质,实现自我健康管理,也须重构管理模式,在现状基础上形成标准化投入、规范化监测、人性化服务的大学生个体体质监测管理模式。其基本思路:一是建立以各省(或市)级为基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标准化投入,制定详细、可操作的指标标准;二是建立规范化的宣传、教育、组织等监测过程,以制度的形式明确相关内容;三是实施网络指导、专家咨询、行政干预等人性化服务,作为上级检查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最终建立起校长负责、高校体育教育部门主管、大学生体质监测中心牵头、全校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工作网络(图2)。
-
图2 大学生个体体质监测管理模式机构参与设计图
-
2.3 重构意义
-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进步,国民对健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已明显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正逐步与健康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面对我国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且长期未得到明显改善的状况[7],重构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模式意义重大。从宏观上讲,这既是国家长期有效监控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国家针对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依据,更是适应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中观上讲,既是地方政府掌握和干预本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需要,也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督促本地区高校有效落实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要求的具体体现,更是高校健康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从微观上讲,既是当代大学生了解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提高体质健康意识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健康管理的最佳途径。
-
3 重构我国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模式
-
3.1 规范工作机构设置
-
要形成纵向分级、横向分类、纵横联网,以及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新模式,其工作机构(图3)应设置为:一是在全国学生体质监测中心下成立全国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组,定期收集全国大学生体质监测数据信息,直接监督和考核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和省级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工作,公布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二是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下成立省级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工作组,制订颁布本省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标准与评价体系[8],对全省不同类型的高校实施分类管理,监督全省各高校体质监测管理工作和收集大学生体质数据信息,分析与掌握本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出指导性或政策性意见;三是在省级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组下成立监测组,分别为第一监测组(重点本科大学)、第二监测组(一类本科大学)、第三监测组(二类本科院校)、第四监测组(一般高职高专院校)、第五监测组(重点高职高专院校),此分组方法考虑到了不同类别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经费投入、学生体质基础等存在的差别,既有利于对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实施有效观测与统一要求,也可以分类分析不同高校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趋势,并形成具体意见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反馈;四是各高校成立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中心,按标准配置人、财、物,牵头组织全校各部门共同参与监测工作(图2),落实对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测试、指导、咨询、干预等相关管理与服务工作。
-
图3 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模式工作机构设置图
-
3.2 完善工作机构职能
-
明确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新模式各工作机构的职能是落实分工、建立联系、形成联网管理的重要基础。
-
全国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组的职能: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教育部的方针、政策,制订全国统一的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文件、制度,做好全国大学生体质监测网的维护,指导直属高校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并进行质量控制,对全国大学生体质监测上报的大数据进行审核、统计、分析、发布,评估各省级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组的工作成效等。
-
省级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组的职能: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教育部的方针、政策,以及全国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的相关文件、制度,研究制订本省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制度和投入标准,建立和维护好本省学生体质监测网,指导和监督各监测小组工作,对本省大学生体质监测上报的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发布,以及有针对地研究制订干预政策和措施。
-
各监测小组的职能:根据本省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制度和投入标准,组织专家督查与指导各高校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情况,尤其是监督和评估各高校的制度落实、组织管理、服务举措等[9],对未落实管理制度、投入不合标准、服务措施不得力的高校提出整改要求,形成小组监测工作意见并上报省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组予以评级、公示与预警。
-
各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中心的职能: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和本省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的要求,制订本校具体的工作办法,按照本省投入标准和管理要求落实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宣传教育、组织测试、服务举措等工作,对本校大学生体质监测的数据进行规范化采集、统计、上报、比较、分析、发布、咨询、指导、干预等,并接受省级监测小组的指导、监督与评估。
-
3.3 建立质量评估体系
-
管理质量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10]。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颁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2007年中央七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可见国家早已提出要重视学生体质测试的质量问题。但时至今日,相关的管理质量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高校的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仍停留在完成任务上。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新模式是基于对提高管理水平的认识而建立的,它能不断获得准确信息,发现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形成有效的监控与干预意见,从而反馈、指导、服务于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体质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参与管理的各级机构、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都充分认识到管理质量的重要性[11],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起相适应的质量评估体系[12],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
3.4 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
组织运行包括组织制度的建立、组织冲突的协调、运行机制的健全、运行过程的调控等[13]。在实施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中,为避免管理层级多、链条长而造成效率低下,教育部应将责任重心上移,做好责任担当,而执行权力下移,移交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主体的具体职责表现为:教育部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和指导意见,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制约主要是审批与考核;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则要结合本省实际制订(或分类制订)大学生体质监测的(人财物)投入、监测标准和相关配套制度,为充分调动高校落实政策的积极性,构建相适应的设备投放、财政下拨和评价制度,指导与监督高校具体实施;高校则结合省级标准与制度,制订本校实施方案,并接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与考核。最终实现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组织运行的高效率,推动可持续科学发展。
-
3.5 完善组织保障措施
-
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新模式的组织保障措施包括制度保障、财政保障、教育保障、质量保障、安全保障等。制度保障主要是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制订更多针对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的制度,为高校制订可操作的实施办法提供保障;财政保障主要是明确和落实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各环节涉及的财政支出部门、金额、时间,以及审查财政使用状况等;教育保障主要是研究编制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知识体系,明确规定高校必须通过哪些途径进行宣传教育,保障大学生获得系统的体质健康教育;质量保障主要是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清晰的评估与评价指标,以保障大学生体质监测组织管理各环节的质量;安全保障主要是为基层工作人员(体育教师、医务工作者等)规避责任风险和针对大学生测试中突发的安全问题,而制订健全的风险防范协同机制和安全应急预案等[14]。
-
3.6 落实服务与干预
-
加强相关服务与干预是提升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服务主要包括教育部加大对大学生监测指标的全覆盖服务,对各省、高校的网络信息服务、大数据分析与公布服务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高校的相关业务分类指导与服务[15]、财政审批服务、数据分析与公布服务等;高校加大对大学生的宣传普及教育服务、监测信息反馈服务、体质锻炼方法指导服务等;此外也要积极推进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的相关服务,如鼓励社会资本服务于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支持社会机构参与大学生体质状况分析和提出对策等。干预主要包括教育部完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职能,每年针对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制订指导意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省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结合教育部指导意见和本省大学生体质状况,制订本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措施,联合卫生部门、社区、社会团体、媒体等营造氛围[16],并对高校落实办法进行指导和评估;高校结合实际通过体育课、校内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学生体育社团、家庭等,积极落实本省下达的干预措施,以及开展体质预警服务和自我干预评价,形成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长效机制。
-
4 结语
-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大计和民族未来的繁荣昌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实施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的终极目标,科学合理的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模式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路径。在实践中,相关部门必须尽快转变只重视监测过程和结果的观念,做到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群体体质监测管理的评价、监控与干预,也要重视大学生个体体质监测管理的评价、服务与预警。我们坚信,只要党和国家长期高度重视,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积极重构科学的监测管理模式,加上地方、高校、社会的密切配合,一定能推动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全面改善。
-
参考文献
-
[1] 江崇民,张一民.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8,28(9):25-32.
-
[2] 曾庆欣,杨婷,张建军.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的现状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71-72+84.
-
[3]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EB/OL].(2015-11-25)[2016-01-12].http://finance.chinanews.com/ty/2015/11-25/7641445.shtml.
-
[4] 尹小俭,杜建强,季浏,等.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79-84.
-
[5] 张继辉.高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245-247.
-
[6] 肖林鹏,孙荣会,唐立成,等.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281-284.
-
[7] 宋鑫,肖林鹏,郇昌店.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服务体系的调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5):79-82.
-
[8] 白成良,罗振宇.大学生体质监测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34-135.
-
[9] 于红妍,张亚平,常冬青.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的真实性评价设计[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2):6-10.
-
[10] 龚益鸣.现代质量管理学[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67.
-
[11] 刘立户.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3.
-
[12] 陈华胜.试析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建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3):105-108.
-
[13] 张钢,于小涵.组织网络化发展中的学习机制与创新效率[J].科研管理,2005,26(6):87-93.
-
[14] 楚海月.高校学生体质测试长跑猝死事故的法律责任与风险防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3):59-63.
-
[15] 赖锦松,余卫平.大学毕业生体质健康监测分类服务与管理体系的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12):184-189.
-
[16] 陈培友,孙庆祝.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模式的创新[J].体育学刊,2014,21(2):34-39.
-
摘要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模式分为行政统筹型和高校自主型两类,其实效性明显不足,为实现管理工作的长效规范和切实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迫切需要重构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模式。认为,应在现状基础上构建三级、分类、联网的大学生群体体质监测管理模式和标准化投入、规范化监测、人性化服务相结合的大学生个体体质监测管理模式,并在国家、省、高校之间规范机构设置,完善机构职能,建立质量评估体系,提高运行效率,完善保障措施,落实服务与干预,以促进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Abstract
Chines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monitoring management pattern is divided into type of administrative co-ordination and type of university autonomy, and its effectiveness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To achieve long-term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reconstruct students’ physique monitoring management. It is believed that on the basis of present facts, a three-level, specifically classified and networked students group physique monitoring manage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ndividual students physique monitoring management which combines standardized inputs, normalized monitor and humanistic services should be set up. At the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university level, agency setting should be regulated, institutional functions should be improved,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should be improved, safeguard measures should be promoted, services and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monitoring management.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 physique monitoring ; management pattern ; organization ; evaluation ; safeguard ; services ; inter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