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2001年6月,我国成立了“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并正式确立健身气功为我国正式开展的第62个体育运动项目,这为其在群众中普及开展提供了政策和行政条件支持。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多年来,我国在创编推广健身气功相关功法、发展基层站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海外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全国正式注册的健身气功站点已达27 838个,站点习练群众达到350多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将近15万。但是健身气功科学研究的水平如何?其研究成果能否适应和推动健身气功项目的发展?为此,笔者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来认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思考问题,探寻对策,旨在为健身气功运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提供帮助。
-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以十余年间(2003—2015)我国发表的健身气功方面的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www.cnki.net)为文献来源,使用高级检索功能进行精确检索。设置文献发表年限为2003—2015年,检索主题词为“健身气功”,文献来源类别为“期刊”,通过检索,共获得研究文献978篇。对文献进行认真阅读与整理,为准确认识和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供基础。
-
1.2.2 数理统计法
-
采用Excel2007和SPSS.13统计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学统计处理。
-
1.2.3 逻辑分析法
-
运用类比、综合、演绎、归纳等方法对文献和统计数据进行逻辑分析,从中获得相关结论和建议。
-
2 健身气功科研论文的文献学特征分析
-
2.1 发文量变化特征
-
2003—2015年间,我国健身气功发文量年均75篇,且呈逐年增加、后期相对稳定的趋势。然而,核心期刊发文量年均不到16篇,仅占年均发文量的21.3%,论文总体质量不高(图1)。
-
图1 2003-2015年健身气功科研论文年度分布情况
-
从整个研究趋势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孕育探索阶段(2003—2004年),也可称为知识储备或科研蓄势阶段。健身气功2001年才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所以该阶段项目的关注度不够,研究者和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也未有基金资助项目。两年来普通期刊论文总计12篇,核心期刊论文总计5篇。第二阶段为直线上升阶段(2005—2012年)。这一时期健身气功逐渐走入了广大研究者的视野,发表论文逐年稳步增加,总计发表论文488篇,年均61篇,年均增长率为54.6%。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也出现了一定的增长,厅局级、省部级甚至国家级科研基金资助的成果占发文总量的7.6%。第三阶段为蓬勃发展阶段(2013—2015年),这三年每年论文发表数量均突破了150篇,且相对稳定,其中厅局级、省部级、国家级科研基金资助的成果平均比例上升到了16.7%。依据普赖斯科学发展指数增长理论[1],可以预计未来10年我国健身气功研究成果将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
-
2.2 基金资助特征分析
-
分析研究成果的基金资助等级、数量及特点,可以折射出该研究领域的现状和科研水平。健身气功项目逐步受到了相关管理部门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其中省部级、厅局级科研立项逐年增加,国家级科研立项开始出现。如图2所示,在978篇健身气功科研论文中有基金资助的论文共有251篇,占总数的25.7%。其中国家级15篇,省部级49篇,厅局级122篇,其他各类基金65篇。如图3所示,各类基金资助论文发文量逐年在提升,其中厅局级和其他类型基金资助的提升幅度最大,省部级基金资助发文量提升幅度次之,国家级基金资助的发文量从无到有,但数量依旧较少。
-
图2 2003—2015年健身气功科研论文基金资助情况
-
图3 2003—2015年健身气功科研论文各类型基金资助情况
-
2.3 研究主题与学科分布特征分析
-
由图4、图5可知,2003—2015年我国健身气功的相关研究在主题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现象,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功法理论、功法医疗保健、功法功能价值、开展现状与推广等方面;从学科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体育学和中医学两大领域,分别占比43.9%和15%,健身气功的学科分布呈高度集中态势,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健身气功研究的广度。
-
图4 2003—2015年健身气功科研论文主题分布情况
-
图5 2003—2015年健身气功科研论文学科分布情况
-
2.4 论文多产单位及地区分布特征分析
-
对2003—2015年间978篇健身气功论文的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后发现,健身气功多产单位前20位中,专业体育院校占据5席、综合院校体育学院占据10席、医学院校占据5席。多产单位主要集中于体育教学科研单位和医学院校,健身气功尚未引起非体育学者的兴趣。
-
由图6可知,统计作者来自全国21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贵州、云南、青海、海南和港澳台地区发文量在10篇以下甚至没有发文。在健身气功发文区域排行榜中,上海位列第一,上海高校众多,其中上海体育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两个单位的发文占整个上海地区发文量的71.9%,既说明这两所高校的健身气功科研实力较强,也说明上海地区也存在健身气功研究不均衡现象。四川、湖南、河南、北京等省市大体情况亦是如此。从全国范围看,健身气功发文量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中东部地区,西北、西南、东北地区科研实力相对薄弱,这与目前健身气功全国推广状况也比较吻合。
-
图6 2003—2015年健身气功科研论文发文量地区排名前20
-
2.5 研究方法使用特征分析
-
吴敏、杨少雄将研究方法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定性辨析方法,包含了感悟性分析、哲学性分析、历史性分析等;第二类是定量与客观实证法,包含了比较性分析、多学科分析、观察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第三类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包含了数理分析、实验方法、多学科交叉法[2]。由表2可知,2003—2015年健身气功科研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定性和思考辨析法(35.6%)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45.1%),而采用定量与客观实证法的相对较少(19.3%)。定量与客观实证法使用占比最小,是因为定量实证研究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有些关联因子难以量化。定性与思考辨析法却存在一些主观色彩,影响量化和实证的准确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使用最多,是因为可以使上述两种方法做到相互补充,灵活运用,效果较佳。
-
图7 2003—2015年健身气功科研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
2006年开始,三类研究方法的使用量开始出现了相对明显的差距。研究者们通过定性与思考辨析法论述健身气功的功法理论、体育健身价值,逐步拓展到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拓展了研究的广度,但拓展速度相对迟缓使得单纯使用定性与思考辨析方法出现增长缓慢甚至逐步减少的情况。伴随健身气功研究的内容逐步走向深入,诸如医疗保健价值、产业挖掘、站点推广与建设、教学效果研究等研究点更需要采用定性与思考辨析法或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比较、观察、调查分析来佐证,直观地反映问题,因此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增长明显。
-
3 健身气功论文作者特征
-
3.1 核心作者群分布统计分析
-
核心作者群是指那些发文量多、影响力大的作者集合。发文量可以反映其研究成果在某一领域的重要性,也是衡量其对于某一学科研究贡献大小的客观指标之一[3]。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普赖斯(Price D.S)曾提出计算核心作者的公式:M=0.749×(N max)1/2。公式中的M为论文篇数,N max为所统计年限中最高产作者论文的篇数[4]。在本次统计中,N max=20篇,根据公式计算M=3.648,依据取整原则,M取值为4,即2003—2015年间发表健身气功论文4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由表3可知,2003—2015年间健身气功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有17人,他们总共发表128篇文章,占发表论文总数的13.1%,这与洛特卡定律中核心作者论文数量占比50%差距较大,说明学科带头人数量不多,尚未形成有效的核心作者群,需要有关部门重视和加以引导,增加科研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参与进来。
-
累积被引频次指某一作者所有论文被引量之和,主要用来衡量学者在某一学科的影响力,被引量越大代表论文质量越高并且受关注程度也越高[3]。由表4可知,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靠前的作者依次为虞定海、章文春、刘洪福、石爱桥、司红玉、项汉平等人。说明在该领域内以上学者成果丰硕显著,同行认可度高。
-
3.2 作者合作情况统计分析
-
论文的合作程度和合作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协作的趋势。论文合作程度指的是在某一确定时间段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合作率则是合著论文占论文总量的比例。由表5可知,2003—2015年,2人或者2人以上合作发表的论文共有452篇,合作率为46.2%,且合作度只有1.65,表明该领域科研合作能力、合作精神相对薄弱。
-
3.3 作者发文数量统计分析
-
2003—2015年期间刊载了978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共667名,其中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有455名,占第一作者总数的68.2%(表6),与由洛特卡定律[5]得出的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占作者总数的60%的标准相比略高。表6表明该领域科研队伍已基本形成,但研究者相对分散,还未形成较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对于健身气功项目的科研来说是一种不稳定因素。
-
3.4 作者职称、学历统计分析
-
一般来讲,职称、学历与科研能力成正比,职称、学历越高,作者的专业知识就越丰富,相应的科研能力也就越强[6]。由表7可知,健身气功论文作者职称为教授、副教授的分别有56人和197人,占统计数的8.4%和29.5%,比例偏低;讲师和讲师以下职称的占比达到57.1%,说明健身气功正逐步受到青年学者的重视。健身气功论文第一作者的学历整体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仅占5.5%。整体来看,健身气功领域还未吸引到高学历、高职称研究者的重点关注。
-
注:文献中未注明职称、学历的,不计算在内。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2003—2015年间,我国健身气功论文发文量逐年增加,且日益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总体来看,论文整体质量不高,研究主题和所涉学科还比较集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现象。在研究方法方面,定量与客观实证法使用不足。健身气功科研队伍基本形成,但缺乏高职称、高学历的研究者。有效的核心研究者群尚未形成,研究者之间还缺乏长期、紧密的合作。
-
4.2 建议
-
(1)全民健身浪潮为健身气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健身气功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应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与现代相结合。健身气功经过15年的推广,现已被纳入全国全民健身运动会的正式交流项目,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在全民健身项目中的地位,才能吸引科研人员的关注,促进该项目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
-
(2)健身气功主管部门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应深入研究和尽快制定相关课题指南,尽可能考虑到健身气功涉及多学科的特点,引导健身气功科研立项分散化,以利于学科均衡化、科研综合化。
-
(3)健身气功主管部门在牵头做好健身气功功法挖掘的同时,要加大社会指导员的培养力度,支持和监督社会体育指导员做好健身气功的社会普及和宣传推广工作。
-
(4)探索健身气功主管部门与学校、社区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机制,打造健身气功社会传播的多元化模式。
-
参考文献
-
[1]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15-430.
-
[2] 吴敏,杨少雄.2001—2011年我国太极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04-110.
-
[3] 张敏,沈雪乐.国际知识发现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群成熟度分析[J].情报杂志,2014(8):111-115.
-
[4] 田永晓,王倩飞,李东东.《实用肿瘤杂志》核心作者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1,26(4):448-450.
-
[5] 王静,王宏鑫.关于Lotka定律的研究——纪念洛特卡定律创立80周年[J].情报杂志,2007,26(4):94-96.
-
[6] 黄彦军,王章明.体育科研中浮躁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4(5):25-26.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对2003-2015年我国健身气功论文及作者特征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显示,十余年间,我国健身气功论文发文量逐年增加,且日益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总体来看,论文整体质量不高,研究主题和所涉学科还比较集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现象,不利于该项目的发展。在研究方法方面,定量与客观实证法使用不足。健身气功科研队伍基本形成,但缺乏高职称、高学历的研究者。有效的核心研究者群尚未形成,研究者之间还缺乏长期、紧密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健身气功项目的推广和科学研究。
Abstract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article combs and analyzes the articles and authors of Chinese Fitness Qigong from 2003 to 2015 with the database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Internet Edition) as the literature sour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st decade and more, the quantity of Fitness Qigong article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has obtain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relevant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nd the major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which shows a good development trend. But overall, the whole quality of the articles is not high, the research topic and the subjects are still relatively over-concentrated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imbalance, which is not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port event.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objective empirical methods is inadequate. Fitness Qigong research teams have basically formed, but researchers with high titles and high diploma are still rare. And long-term and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is to be strengthened. Based on thi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Fitness Qigong in China.
Keywords
Fitness Qigong ; philology ; research theme ; research method ; research team ; national fit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