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方青(1964-),男,安徽石台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

通讯作者:

郑航(1992-),男,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休闲社会学、体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7)02-0018-05

参考文献 1
约翰·J·麦休尼斯.社会学[M].风笑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6.
参考文献 2
约翰·D·卡尔.社会学[M].刘铎,王文卿,王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6.
参考文献 3
胡荣.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9.
参考文献 4
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5.
参考文献 5
马和民.论传统中国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社会化榜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5):26-33.
参考文献 6
张克荣.中国人前期社会化冲突倾向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1996(8):35-36.
参考文献 7
吴文新,张雅静.休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3.
参考文献 8
渠彦超.当代中国休闲体育发展的理论定位与价值趋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1):30-34.
参考文献 9
章劲松.体育群体中个体的社会化[J].社会学研究,1995(4):108-109.
参考文献 10
刘波.体育与社会化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11):90-96.
参考文献 11
刘海春.论休闲的价值功用[J].广东社会科学,2006(4):81-85.
参考文献 12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3.
参考文献 13
常毅臣,温波.人的社会化与体育功能拓展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6(4):127-129.
参考文献 14
莫在美,何江川,李荣源.休闲体育行为对老年人的社会化价值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74-77.
参考文献 15
刘永.身体叙事文本——权力话语视域下的女性体育[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3):31-35.
参考文献 16
Norbert E,Michael S,Eric D.The Germans:power strugg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bitus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7,26(2):148-150.
参考文献 17
熊欢.性别、身体、社会:女性体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93-395.
参考文献 18
麦克林,赫德,罗杰斯,等.现代社会游憩与休闲[M].梁春媚,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83.
参考文献 19
方青.论社会转型期闲暇观念的变革[J].东方论坛,2000(1):89-93.
参考文献 20
罗红希.广场舞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社会意义[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2):57-59.
参考文献 21
张晓莉.广场舞锻炼与中老年妇女幸福感相关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6):35-39.
参考文献 22
靳英华,原玉杰.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1445-1447.
参考文献 23
张登峰,刘雁,居向阳.对城市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学审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32(3):23-25.
参考文献 24
黄河,朱斌.旅游城市休闲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研究——以桂林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25-27.
目录contents

    摘要

    从个体社会化的理论视角,阐述了社会化的内涵以及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特点。指出,体育休闲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途径,它可以促进参与者社会互动交往和社会群体融入,帮助参与者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和解放个体身心,有助于参与者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和养成责任意识;以“广场舞”“跑吧”“驴友”三项体育休闲活动为例,具体分析其对于参与者个体社会化所具有的价值和所发挥的作用,认为应注意近年来体育休闲中出现的问题,合理管控不利因素,推动国民体育休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iz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sports leisure is a way of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which can promot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ocial group integration of participants, help participants to better adapt to social roles and emancipate the body and mind, and help participants to improve their self-practice and develop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Examples of sports leisure activities such as square dance, running bar and tour pal are taken to analyze the value and the role in the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roblems of sports leisure in recent years, and that unfavorable factors should be controlled reasonabl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national sports leisure level.

  • 体育休闲是休闲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它在增强社会互动、融入社会群体、促进身心解放、提高实践能力方面有突出作用,也有利于赋权于女性群体,打破性别二元空间。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政府对体育休闲的投入日渐增加,人们的休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对体育休闲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合理发挥体育休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正向功能,无论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更好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 社会化:成为社会人的必由之路

  • 社会化是连接人与社会的重要路径,也是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麦休尼斯(Macionis)指出,社会化是人们用来发展自己的人类潜能并学习文化的贯穿一生的社会经历,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1]。卡尔(Carl)从适应社会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化是新的群体成员习得规则、价值观与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除了包含幼年时期的初期社会化,也内含了动态的、持续一生的二次社会化[2]。胡荣认为,人在社会环境中需要通过和他人的互动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而互动的过程即是社会化的过程[3]。张敦福指出,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之间最基本的联系纽带,任何个人、群体与社会都不能脱离其存在[4]。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社会化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它是个人与社会沟通、交流、融入的长期性活动,贯穿人的一生。但在不同的年龄段,社会化过程所体现的特征有所不同,例如幼年和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多来自于家庭及学校的影响,而成年之后的社会化则体现出更多的主动性,社会与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更为明显。学界对社会化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角度。米德的“镜中我”理论(looking-glass self),阐述了社会互动中周围人对自我形象评价的影响。近年来,科技的进步使得信息传递更为便捷,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也更加密切,虚拟社区日益发达,人们在网络平台分享运动成绩,即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追求自我认同的一种体现。

  • 同西方相比,中国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有人类的普遍共性,也有着中国的本土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整体及社会成员两者的影响普遍较大,家族文化理念也深刻地印刻到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之中。马和民从村社生活共同体出发,探究了家法族规、礼仪法度对中国人社会化的重要影响,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人的社会化具有整合型、具体化的模式[5]。张克荣也指出,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圣人君子”教育,使中国人的社会化过程呈现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过多重视社会目标的完成而非个人需要[6]。对于中国人而言,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家族与集体的规制与约束,这对家族整体共同奋斗目标的完成是有利的,但也使得个体习得的社会行为过于格式化和统一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数次重大变革,身处不同年代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例如建国以前在传统礼教的作用下,个体社会化受长老秩序的影响较深。新中国成立初期,受政治环境的影响,适应集体主义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个人自由得到充分尊重,个体社会化呈现出包容性、差异性。现今形式多样的社会群体也促进了个体社会化的丰富与提升。

  • 2 体育休闲的社会化功能

  • 体育休闲是以体育方式从事的休闲活动,它是一种兼具生理、心理、审美功效的生活方式[7]。同其他休闲方式相比,体育休闲所投入的精力、成本较多,所获得的休闲体验也更为丰富。从定义上看,体育休闲的内涵既包括了“体育”的概念,又内化了“休闲”的深意,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8]。而无论是体育活动,亦或是休闲活动,都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推动方式。关于体育和社会化的关系,章劲松认为借助彼此互动所产生的群体文化的影响,个人常通过体育群体实现其社会化过程[9]。刘波指出,人们通过体育活动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不仅利于提升身体素质、塑造社会角色,也利于掌握价值规范、促进个性形成发展[10]

  • 体育休闲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途径,有助于帮助参与个体习得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11],从文化、政治、心理、人际关系、社会网络等多个方面发挥其功能。由于体育休闲几乎被各个年龄段的群体接受,故其产生的社会化作用也贯穿人的一生,其正向功能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 2.1 社会互动交往与社会群体融入

  • 社会互动指人与他人相互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单纯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个体早期社会化的必要途径,却也限制了交往行为的范围,增加社会互动、融入社会网络是成年人进一步社会化的应有之义。体育休闲恰好提供了一个渠道,使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人打破彼此间的界限,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加彼此间情感的共鸣[12]。对于以家庭和工作为中心的个体而言,体育休闲创造了血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之外另一个与社会沟通的渠道,即趣缘关系网。在参与者因兴趣集合彼此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体育休闲拓展出的社会互动对个体而言是丰富且新奇的,它能够协助人们习得与别人沟通的技巧与方式,帮助人们更加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体育休闲并非体育竞赛,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休闲体验,因此体育休闲更多采取合作方式,这有助于和谐社会关系的塑造与构建。

  • 随着社会互动的密切来往,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集体休闲参与渠道。在我国各大城市,“跑吧”“广场舞团”“自行车友会”“球类俱乐部”等社会群体发展迅速,下班或周末时间,街头或公园等地汇集着大量参与者集体活动;小长假期间,“驴友”等群体纷纷开展集体户外登山、越野、徒步等项目。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的群体活动,加强了参与者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与融合。

  • 2.2 社会角色适应与个体身心解放

  • 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如何扮演、适应社会角色显得非常重要。体育活动可以通过参与者社会角色的培养、认知的产生、活动的完成及自我的定位推动个体社会化的发展[13]。身处社会之中个体扮演的不止一个角色,而是一个角色丛(role set),这个角色丛更多地倾向于家庭中的角色、工作中的角色,忽视了应有的社会关系,体育休闲则为参与者增加了一个社会生活的角色。由于体育活动所具有的运动、力量、气质、风度等特征,对男性而言,它在社会化过程中有助于塑造男性气概与性别自觉意识。退休老年人在融入社会与适应社会的生活中,将扮演新的社会角色,是老年人再社会化的过程。体育休闲既能通过其自身魅力与价值将老年人吸引到活动之中,化解退休前后角色矛盾的冲突,也能透过扩大老年人社交圈,从外部协助他们的社会角色适应[14]

  • 近年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体育社会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它关乎女性在体育活动中身心的解放与角色的升华[15]。埃利亚斯(Elias)认为,在人们的社会化过程中,长久的惯习规范会加重自身形成固化的性格倾向,诸如男性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女性表现出温婉、优柔、知性的特征[16]。格式化的性别角色会导致人们的社会行为受到规则与自我认同的限制,尤其是女性,当一位家庭主妇强调要外出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时,周围群体自觉或非自觉的审视态度常会让其踌躇不前,女性的社会交往范围难以进一步扩大,也影响到她进一步社会化的状态。体育休闲的出现则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将其社会化的过程从传统模式解放出来,并打破惯习规范的规制,赋权(empower)于女性自身。熊欢指出,体育活动之于女性休闲而言,是一条跨越“私域”与“公域”的路径,它既有助于打破性别的二元空间,也有助于抵御传统的性别秩序[17],由此带动了更多女性投身于跑步、越野、登山等体育休闲活动,获得身体解放与内心释放。

  • 2.3 自我实践提升与责任意识养成

  • 社会化的过程不仅涉及如何融入社会,还强调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理解社会、发现社会。体育休闲的另一项功效即在于它能够帮助参与个体掌握更多的个人能力,提高实践水平。例如户外越野活动,不仅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还需要参与个体掌握灵活的行动路线、高效的前进技巧以及迅捷的应变能力;又如瑜伽项目,锻炼心智的同时提升参与者以静制动的能力。

  • 集体性体育休闲活动是将人们联合在一起共同体验的休闲活动,塑造出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个人的行动与整体的目标相一致,不仅可以激发体育休闲参与活力,还能帮助个体树立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例如广场舞,步伐、姿势、节奏是否与团体协同一致会影响到整体的观感,个人在行动中会自主融入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这种特征在户外协同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显著。此外,体育休闲的实现方式不仅包括个体亲身参与其中,也包含体育赛事的观赏行动[18]。大型体育赛事往往吸引大量观众观赏,身为规模浩大的观众团体中的一员,参与者往往被氛围感染,与有同样支持倾向的群体形成交流互动,树立了集体意识,加强了社会化成效。但需注意,和单纯身体投入的体育活动相比,观赏行为的体育休闲容易导致群体间或个人间的冲突,需要规避其对个体社会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 3 体育休闲活动与个体社会化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观念发生变化,闲暇内容多样化、大众化的同时,休闲生活质量也有大幅提升[19]。各式各样的体育休闲活动解放了参与者的身心,有效帮助人们感悟生活、融入社会,推动了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完善。

  • 3.1 广场舞与个体社会化

  • 近年来,广场舞风靡我国的城乡街头,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都能看到人们跟随音乐节奏整齐有序地起舞。谈到广场舞就不能不追溯到建国初期的广播体操,两者同样吸引了大量参与者参与,也都是以团体的协同运动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不同的是,广场舞相比广播体操自主选择性更大,广场舞参与者可根据自己对舞蹈样式、群体成员的喜好程度来决定参加哪种形式的广场舞。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络熟悉,整个广场舞群体的内部成员即形成了因爱好而共同参与的趣缘关系,成为一定形式上的同期群(cohort)。广场舞的活动强调参与者跟随音乐动作的协同一致性,追求运动效果的同时内含了审美的观感。因此,参与者需要锻炼的不仅是舞蹈能力,还有与周围人互动、协同的能力。在我国,广场舞的参与者大多为中老年妇女,她们大多刚从或即将从繁重的工作岗位退休,更好地再次融入社会、享受退休生活,不仅可提升其个人生活质量,也能促进家庭和社会稳定。广场舞作为体育休闲的重要形式,在中老年妇女社会化过程中扩大了她们的社会交往面,并协助她们克服了居家的孤独感,提升了生活的趣味性[20]。张晓莉的实证研究显示,参与广场舞休闲的中老年妇女明显比参与其他休闲活动或未参加休闲活动的中老年妇女幸福指数高[21]

  • 3.2 “跑吧”与个体社会化

  • “跑吧”一词为新式词汇,这里的“吧”同网吧的“吧”一样表示某个单位的集合,“跑吧”即跑步爱好者共同组成的趣缘群体。随着民众对体育健身的重视,选择跑步这一最基本的体育运动作为休闲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跑吧”的出现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相互协助的平台,将同城爱好跑步休闲活动的人聚集起来,一同规划跑步路线、团购跑步装备、分享运动心得等。现在每座城市基本都有“跑吧”,内部成员一般利用网络社区或手机软件彼此沟通,商定有关跑步事项。马拉松比赛是“跑吧”重要的活动内容,来自不同城市的“跑吧”成员身着各自代表性的运动服,在几十公里的运动比赛过程中彼此鼓励、相互帮扶,极大地增进了成员间的情感联结与凝聚力,以及作为城市公民的身份认同。可见,“跑吧”增加了成员间的交流、协作、互帮互助,将趣缘关系网和地缘关系网赋予给个体,推动了参与者的社会融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社会化过程。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大规模的马拉松赛事,这种群体性的跑步活动以其特有的感召力使参与者更主动地感受社会、融入社会,发挥出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2-23]

  • 3.3 “驴友”与个体社会化

  • “驴友”(tour pal)又称“旅友”,这一词语源于网络,指的是共同进行户外运动的朋友群体。户外运动作为极富挑战性的一项体育休闲,将健身、探险、休憩、游戏集中在一起,具体形态包括了徒步行走、定向越野、攀岩登山等,目的在于利用挑战性、刺激性、回归自然的运动手段舒缓压力[24]。近年来“驴友”群体借助规模日益扩大的网络社区和联系日益紧密的社会互动逐步发展壮大,吸引了各个年龄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人们常利用节假日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户外运动,不仅要求成员个体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还要兼顾帮扶其他成员,并对自然环境中各种突发的情况有充足的预案和冷静合理的处置,是对参与者身体素质、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的综合考验。可见,“驴友”活动对个体的社会化很有帮助。

  • 4 结语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迅速,民众体育休闲的参与度也日益提升。应继续关注和引导体育休闲对个体社会化正向功能的发挥:一方面,利用体育休闲放松心灵、娱乐休养的作用推动休闲功能的普及;另一方面,积极发挥集体性体育休闲活动对个体融入社会的作用,提升参与者社会交往与社会互动的能力与水平。此外,体育休闲对性别角色二元结构的破除、退休群体的再社会化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可适度组织针对女性及老年群体的体育休闲活动,从政策、资金、社会指导等方面支持社会群体性体育休闲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需注意近年来体育休闲中出现的问题,如广场舞扰民、“驴友”纠纷等,引导体育休闲与民众社会生活相互融合,合理管控其中的不利因素,推动国民体育休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 参考文献

    • [1] 约翰·J·麦休尼斯.社会学[M].风笑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6.

    • [2] 约翰·D·卡尔.社会学[M].刘铎,王文卿,王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6.

    • [3] 胡荣.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9.

    • [4] 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5.

    • [5] 马和民.论传统中国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社会化榜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5):26-33.

    • [6] 张克荣.中国人前期社会化冲突倾向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1996(8):35-36.

    • [7] 吴文新,张雅静.休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3.

    • [8] 渠彦超.当代中国休闲体育发展的理论定位与价值趋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1):30-34.

    • [9] 章劲松.体育群体中个体的社会化[J].社会学研究,1995(4):108-109.

    • [10] 刘波.体育与社会化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11):90-96.

    • [11] 刘海春.论休闲的价值功用[J].广东社会科学,2006(4):81-85.

    • [12]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3.

    • [13] 常毅臣,温波.人的社会化与体育功能拓展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6(4):127-129.

    • [14] 莫在美,何江川,李荣源.休闲体育行为对老年人的社会化价值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74-77.

    • [15] 刘永.身体叙事文本——权力话语视域下的女性体育[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3):31-35.

    • [16] Norbert E,Michael S,Eric D.The Germans:power strugg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bitus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7,26(2):148-150.

    • [17] 熊欢.性别、身体、社会:女性体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93-395.

    • [18] 麦克林,赫德,罗杰斯,等.现代社会游憩与休闲[M].梁春媚,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83.

    • [19] 方青.论社会转型期闲暇观念的变革[J].东方论坛,2000(1):89-93.

    • [20] 罗红希.广场舞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社会意义[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2):57-59.

    • [21] 张晓莉.广场舞锻炼与中老年妇女幸福感相关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6):35-39.

    • [22] 靳英华,原玉杰.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1445-1447.

    • [23] 张登峰,刘雁,居向阳.对城市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学审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32(3):23-25.

    • [24] 黄河,朱斌.旅游城市休闲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研究——以桂林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25-27.

  • 参考文献

    • [1] 约翰·J·麦休尼斯.社会学[M].风笑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6.

    • [2] 约翰·D·卡尔.社会学[M].刘铎,王文卿,王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6.

    • [3] 胡荣.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9.

    • [4] 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5.

    • [5] 马和民.论传统中国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社会化榜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5):26-33.

    • [6] 张克荣.中国人前期社会化冲突倾向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1996(8):35-36.

    • [7] 吴文新,张雅静.休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3.

    • [8] 渠彦超.当代中国休闲体育发展的理论定位与价值趋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1):30-34.

    • [9] 章劲松.体育群体中个体的社会化[J].社会学研究,1995(4):108-109.

    • [10] 刘波.体育与社会化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11):90-96.

    • [11] 刘海春.论休闲的价值功用[J].广东社会科学,2006(4):81-85.

    • [12]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3.

    • [13] 常毅臣,温波.人的社会化与体育功能拓展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6(4):127-129.

    • [14] 莫在美,何江川,李荣源.休闲体育行为对老年人的社会化价值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74-77.

    • [15] 刘永.身体叙事文本——权力话语视域下的女性体育[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3):31-35.

    • [16] Norbert E,Michael S,Eric D.The Germans:power strugg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bitus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7,26(2):148-150.

    • [17] 熊欢.性别、身体、社会:女性体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93-395.

    • [18] 麦克林,赫德,罗杰斯,等.现代社会游憩与休闲[M].梁春媚,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83.

    • [19] 方青.论社会转型期闲暇观念的变革[J].东方论坛,2000(1):89-93.

    • [20] 罗红希.广场舞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社会意义[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2):57-59.

    • [21] 张晓莉.广场舞锻炼与中老年妇女幸福感相关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6):35-39.

    • [22] 靳英华,原玉杰.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1445-1447.

    • [23] 张登峰,刘雁,居向阳.对城市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学审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32(3):23-25.

    • [24] 黄河,朱斌.旅游城市休闲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研究——以桂林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25-27.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