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徐家林(1973—),男,安徽凤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7)02-0047-06

参考文献 1
杨尚千.高校体育教材出版问题研究——以《体育与健康》为例[J].出版广角,2014(Z3):130-131.
参考文献 2
吴洁,王欣.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缺失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7):78-80+100.
参考文献 3
蒋薇,贾宝剑,李建英.体育课程目标导向质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4):104-106.
参考文献 4
林向阳.近10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质量的评价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46-47.
参考文献 5
赵迎欢,吴峰,刘莉,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08-112.
参考文献 6
姜一鹏.大学生体质自我评价与体育锻炼及健康生活习惯的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2):180-184.
参考文献 7
贾洪洲,陈琦.当前体育教材内容排列理论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5):90-94.
参考文献 8
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24-27.
参考文献 9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5):121-125.
参考文献 10
郭太玮.体育课程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7.
参考文献 11
鲍军超.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评析——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修订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2):105-109.
参考文献 12
杨敏,钟利,武卫,等.基于立体化形式的高校公共体育教材建设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28(6):90-92+53.
参考文献 13
白莉莉,冯晓露.立足体育本质,反思当代学校体育误区——熊晓正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学刊,2016,23(2):1-4.
参考文献 14
张庭华,张新定,石硕,等.体育与健康新课程面临的问题及挑战[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6):65-67.
参考文献 15
黎连业,王安,李龙.云计算基础与实用技术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6
唐圣平.数字教材资源开发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基于平板电脑的互动式多媒体数字教材开发和应用[J].职业,2014(30):12-13.
参考文献 17
刘辉,贾慧娟.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协同的高校教材类产品策划——以轨道交通(铁路)专业教材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12):30-34.
目录contents

    摘要

    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及“一纲多本”的编写原则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成果丰硕,但也存在课程目标体系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学生主体研究不足、对新媒体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对此提出了明晰各教材建设主体功能、优化课程目标体系、改革教材建设管理制度、设立教材内容甄选标准、与课程改革融合发展的革新途径。认为与新媒体融合是未来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并给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旨在为我国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研究提供有效借鉴经验。

    Abstract

    Under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health first” and the principle of “one curriculum with multiple textbooks”, the textbook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hina’s universities has made fruitful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reasonable course target system, im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of textbook construction,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of students, and the lagging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nnovative ways, including clarifying the main subject functions of each subject, optimizing the course target system, reform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extbook construction, setting up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f textbook contents and integrating its development with the course reform.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new media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textbook construc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re given, aiming at providing effectiv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textbook construc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hina.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是高校传承体育文化和满足大学生体育知识需要的载体,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出台以来,体育与健康融合成为全面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尤其是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鲜明旗帜。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发,鼓励“一纲多本”的原则,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教材。在此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不断取得突破,为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强化体育课程实施效果,进而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从数量上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增长较快。从2007年8月到2013年8月,仅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高校体育教材达262本;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以《体育与健康》命名的高校体育教材多达89种[1]。从形式上看,可谓“百花齐放”,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统编教材、创新教材、系列教材、自编教材、合编教材成为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主要形式。从内容上看,新的教学成果与改革经验已经不同程度地反映到高校体育课程教材的建设中,“三自主”选项课程、民族传统项目以及地方特色项目等丰富了教材内容。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一纲多本”编写原则的指导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既取得了量的积累,也实现了质的突破,然而繁荣的表象无法掩盖诸多问题,如出版形式多样却泛滥重复、内容丰富却总体趋同、编排重组却难见创新等,对此深入分析探讨,可以为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 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主体分析

  •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过程主要涉及五个主体,即使用主体、编写主体、规划主体、审定主体和出版主体(图1)。大学生和体育教师是教材的使用主体,他们的职责是提出体育运动知识及技能学习的需求及意见。教材编写主体主要来自高校体育教师,也有少数来自高校外的学者,他们是教材建设的关键主体,其创作能力决定教材质量。政府是教材建设的规划主体,是教材立项、监管和提供建设平台的主体,也是教材资金建设的提供者、第三方评估的委托者、教材出版的审批者。第三方评估机构是独立法人实体,是教材出版的审定主体,接受政府委托,代替政府履行教材的评价与认证权利,受社会公众与委托人监督。出版社是教材编辑、印刷、质量保证的出版主体,同时也是教材征订、发行主体。五个主体在教材建设过程中互相依托,构建了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的主要流程。教材建设的重大项目由各级政府领导、规划、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奖励,教材的审定机构由政府教育部门聘请或认定,因此政府规划主体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导致革新教材建设体制、明晰教材建设主体职责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必要过程。

  • 图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主体及流程

  •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 2.1 课程目标设置不合理

  • 《纲要》规定了受教育者的基本教育要求和发展目标,对教材建设具有方向性、规定性和指导性,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一纲多本”的编写原则鼓励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在遵守《纲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但是现实中“多本化”教材代替了“多样化”,“换汤不换药”的多版本教材未能真正实现《纲要》要求的各展所长、各尽其优的目的,反而给一些“复印式”“装潢式”“树碑式”“创收式”“职称式”教材可乘之机,凸显了教材建设目标设置的不合理。教材建设目标应服从于课程目标,而《纲要》规定的课程目标体系过于追求“全面性”,导致教材建设出现内容繁杂、知识笼统等问题。《纲要》将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设置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具体涉及到5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构建力图展现体育功能的多样性,但是混淆了体育与体育课程的概念,夸大了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作用。一方面课程目标设置过于宽泛,缺乏层次性、结构界线模糊,实践难以操作,不能准确指导具体的课程内容体系[2];另一方面课程目标对教材编写实践指导不足,体现在没能在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上进行分类指导,不能满足个体差异化需求[3]

  • 2.2 教材建设管理体系不完善

  • 教材建设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来对其规划、行政审批、审定、出版等建设过程进行监管。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的管理主要依靠政府及政府指定的第三方机构。《纲要》第十九条规定:“体育课程教材的审定工作由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和组织,······未经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体育课程教材,各地、各高校均不得选用”。前者为教材的规划机构,后者为教育部指定的“第三方”审定机构,两者均为教育部下设机构。然而目前各个高校使用的教材审定机构混乱,规划与审定主体错位,审定单位多为“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有些教材没有审定单位,即使全国优秀教材,其审定主体也存在高比例的缺失,按规定审定的教材只有5.4%[4]。还有些教材在审定单位的名称上采用“鱼目混珠”的手段,把“教学指导委员会”换成“教育指导委员会”,把“全国高校”换成“高等学校”,审定单位名称极其不规范。还有些教材将自己行业协会的组织机构聘为审定主体。规划与审定主体在教材建设过程中的缺位、错位、换位,都是导致教材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

  • 2.3 对大学生主体研究不足

  •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我国大学生呈现出综合知识丰富、追求新潮、崇尚理性等值得肯定的主流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信仰缺失、功利主义、竞争压力大等问题[5]。缺乏运动、身体素质差、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习惯欠缺构成了当今大学生真实的体育学情[6]。适应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与体育需求理应成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编写的前提,但目前的教材仍然忽视学生主体研究,未能突破知识本位主线。第一,教材图片使用不合理。教材图片选用滞后,简笔画、小人图不能激发大学生的欣赏兴趣;有些示范人物选用黑白照片,效果远不及彩色照片;缺乏对图片的人物性别选择研究,缺少体育明星示范实例等。第二,缺乏对大学生自主练习的指导。多数教材在教学方法的编写上还是注重技术教法的研究,缺乏对学习方法和课外练习的指导。第三,内容繁杂,针对性不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经过十几年努力,许多新兴项目、民族传统项目甚至民俗项目都进入了教材。然而教材越来越厚,针对性内容却越来越少,在教材中能真正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传统项目内容往往被挤压得只有几页,而对于一些新兴项目介绍却是长篇大作。内容繁杂还体现在教材内容安排的层次性不足,缺少从学生维度和体育学科知识维度上的理解[7]。第四,教材编写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电子阅读习惯。电子阅读与手机客户端的结合越来越冲击纸媒阅读市场,高校体育教材在微信二维码扫描及运动视频制作、手机APP软件开发上还没有真正起步。对大学生主体研究不足,直接导致大学生不喜欢看,体育课程教材使用率低,价值缩水。

  • 2.4 新媒体技术应用滞后

  • 新媒体技术即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8-9]。新媒体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于其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大,它不仅影响着时代的经济、政治,而且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然而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材中融入新媒体技术的仍属凤毛麟角。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校体育课程》(刘海元主编2015年6月第1版)及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体育》(毛振明主编2015年7月第1版)两本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二维码”扫描图片,但仅作为最基础的信息链接媒介,只有接收功能,没有交互功能。总而言之,当今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在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方面普遍滞后。

  • 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的革新途径

  • 3.1 明晰各教材建设主体的职能

  • 在政府宏观规划的前提下,应遵从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大力构建政府简政放权、规划与审定机构合二为一、创新出版发行方式的教材建设模式。政府应主动将规划、审核权力下放至市场,协同市场治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服务学生主体是教材建设的价值所在,需要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新型编写主体是教材建设的核心,编写主体应包含社会精英,着眼于专业人才培养,注重新媒体教材元素的积累与开发;规划与审定实行机构合并,由第三方机构承担,实现规划科学、审核负责;出版主体不断创新运营模式,不断深化纸媒与新媒体融合。

  • 3.2 优化教材建设目标体系

  • 教材建设目标体系受制于课程目标体系,国际课程改革标准包含三个具体的关联体系,即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标准体系和课程表现标准体系[10]。有研究认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应整合为体育文化素养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促进身心健康目标、运动表现(体验)目标[11]。适当缩小体育课程目标范围,是为了更精确地发挥体育课程功能,也便于指导教材编写目标集中在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表现体系上。在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指导下,教材建设目标体系应紧密围绕两个理论体系构建,一是学生的体育理论认知和运动技能发展理论;二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和有效教学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教材建设目标体系应重点放在以学生主体为中心、以问题导向为主线的内容选编和教学研究上,通过内容与方法实现目标价值。

  • 3.3 改革教材建设的管理制度

  • 教材建设的管理制度是教材质量的有力保证,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在审批、规划、审定、市场监督等方面需要加强结构性改革。《纲要》规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的规划与审定主体均由教育部下设机构承担,反映了政府在建设过程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虽然强化了对教材的管理职能,但是管办不分的状态难以发挥市场配置在教材建设要素中的决定作用。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在经济效益的冲击下,出现质量良莠不齐、立体化建设速度缓慢等问题[12]。改革管理制度,政府要简政放权,进一步开放市场,激活市场活力,有勇气将具体的教材建设权利下放至市场,将规划、审定机构合二为一。“谁规划、谁负责,谁规划、谁审定”的建设制度既保证了规划执行的准确性,又倒逼规划主体主动吸纳使用主体意见,真正发挥出教材的适用功能,确保审定工作的有效性。教材的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严格分离,以保障市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性;调整优化市场监管的行政权力结构,建设诚信经营的社会监管机构,形成市场与政府协同治理的管理新体系。

  • 3.4 设立教材内容的甄选标准

  • 教材建设的内容体系是教材质量的核心,内容选择上要充分体现课程目标。面对当前大学生体质连续下降的趋势,是否应该反思当前体育教学内容的甄选标准?对于目前数量庞大、形式各异的体育项目是否应该界定准入条件?选择哪些内容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建设思路,是完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还是从增进体质健康的角度考虑?是不是所有入选高校体育课程的项目都能符合大学体育课的运动强度?2014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对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强度进行了硬性规定,并在内容和考核上设置了30%的目标。之后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成果有了显著提高,也一定程度说明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重视甄选环节。体育教材的项目选择要本着兼顾大众性、易接受和健康第一原则,既尊重学生兴趣,又满足课程目标,避免使体育课程成为“无系统、无规范、无要求”的“三无”课程[13]。一些小众与休闲项目可以通过专项教材或读本形式充实大学体育课程,实现文化传承等价值。在理论内容方面,也应该设立甄选标准,要注重吸纳带有最新教学科研成果并且适合于大学生掌握的知识,摒弃一些空洞枯燥的陈旧理论[14]

  • 3.5 与体育课程改革融合发展

  •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必须紧密围绕课程改革进行,及时掌握发展动向,吸纳改革成果,改善教学实践。方向上,坚持问题导向。了解和掌握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存在哪些困境,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对教材有哪些需求,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什么。成果上,坚持适用原则,重在理论联系实际。引入的成果不能牵强附会追求形式,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体育学情和接受能力等,引入适用的体育理论成果,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新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向着信息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师资短缺、结构不合理,班容量增加,教学内容庞杂,学生体质下降等诸多困境。伴随MOOC(慕课)、微课、翻转课堂逐步进入高校体育课改领域,以及数字化信息传媒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建设立体化的高校体育课程教材是其融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 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未来发展展望

  • 4.1 与新媒体融合将成为教材建设的重要途径

  • 随着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移动新媒体技术的数字化交互教材将逐步出现在教学应用中,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将逐步融入新媒体元素,传统纸媒与数字新媒体技术融合应用将是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形式。首先,传统纸媒在人们的阅读习惯中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依然是一种不易改变的学习方式和知识认知定势,这些都决定了传统纸媒教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导地位。第二,该形式符合未来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新世纪网络数字时代的崛起与“00后”成长相伴,3—5年后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将成为其生活习惯,其使用也将愈加成熟。第三,开发完全的新媒体数字教材还需要时间周期。在技术开发上不仅需要资金和建设平台,培养专业人才团队更需要时间;体育课程教材比一般学科教材更需要大量的新媒体素材,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开发制作;新媒体数字教材的使用环境也需要逐步建设,数字教材需要阅读硬件和通讯信息环境的融合,目前我国的免费公众网络信息建设尚不完善。鉴于此,完全的交互式数字教材“十三五”期间还不能完全实现,传统纸媒融合新媒体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 4.2 新媒体融合下数字教材建设的发展建议

  • 目前新媒体、云计算技术在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材应用中已经出现。教材客户端通过教材的二维码及网络链接地址,实现了云计算技术的初步运用。云计算由云端和客户端组成,云端负责数据的存储及处理,客户端负责发送指令并接受云端的处理结果。云计算强调数据计算与处理的弥漫性、广泛的分布性和普遍适应的社会性特征,其优势在于操作设计简化,资源成本低,客户端使用方便,硬件要求低[15]。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技术的变化,在三方面加快数字教材建设。

  • 第一,加强数字资源的开发。为保证开发的数字资源能够满足最终的数字教材制作,数字资源必须达到一定的技术标准[16]。由于高校体育课程在新媒体数字教材方面的零基础,以及体育运动技战术学习与实践的学科性质造成的体育课程对视频及音频较大的需求量,数字资源开发需要长期不断的进行。第二,加强编写人才团队的培育。从教材设计、内容编写、资料积累,到数字材料集成编辑、出版,都需要大量的编写人员、教师、3D可视动画设计师、图形艺术家、数字媒体开发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目前传统纸媒教材的编写主体力量不能满足数字化教材建设的需求,面向社会吸纳专业精英是数字教材团队建设的重要策略。第三,积极探索新的运营模式。新媒体数字教材建设成本较高,其涉及作者、出版单位、网络运营商、电子阅读器商家、后期服务维护合作者等多方利益,必须探索综合经营的新模式。比如借鉴“借船出海”的方式,将数字资源的价值赋予纸媒教材,通过传统纸质教材的发行渠道进行销售和盈利[17]

  • 参考文献

    • [1] 杨尚千.高校体育教材出版问题研究——以《体育与健康》为例[J].出版广角,2014(Z3):130-131.

    • [2] 吴洁,王欣.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缺失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7):78-80+100.

    • [3] 蒋薇,贾宝剑,李建英.体育课程目标导向质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4):104-106.

    • [4] 林向阳.近10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质量的评价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46-47.

    • [5] 赵迎欢,吴峰,刘莉,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08-112.

    • [6] 姜一鹏.大学生体质自我评价与体育锻炼及健康生活习惯的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2):180-184.

    • [7] 贾洪洲,陈琦.当前体育教材内容排列理论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5):90-94.

    • [8] 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24-27.

    • [9]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5):121-125.

    • [10] 郭太玮.体育课程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7.

    • [11] 鲍军超.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评析——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修订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2):105-109.

    • [12] 杨敏,钟利,武卫,等.基于立体化形式的高校公共体育教材建设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28(6):90-92+53.

    • [13] 白莉莉,冯晓露.立足体育本质,反思当代学校体育误区——熊晓正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学刊,2016,23(2):1-4.

    • [14] 张庭华,张新定,石硕,等.体育与健康新课程面临的问题及挑战[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6):65-67.

    • [15] 黎连业,王安,李龙.云计算基础与实用技术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 [16] 唐圣平.数字教材资源开发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基于平板电脑的互动式多媒体数字教材开发和应用[J].职业,2014(30):12-13.

    • [17] 刘辉,贾慧娟.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协同的高校教材类产品策划——以轨道交通(铁路)专业教材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12):30-34.

  • 参考文献

    • [1] 杨尚千.高校体育教材出版问题研究——以《体育与健康》为例[J].出版广角,2014(Z3):130-131.

    • [2] 吴洁,王欣.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缺失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7):78-80+100.

    • [3] 蒋薇,贾宝剑,李建英.体育课程目标导向质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4):104-106.

    • [4] 林向阳.近10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质量的评价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46-47.

    • [5] 赵迎欢,吴峰,刘莉,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08-112.

    • [6] 姜一鹏.大学生体质自我评价与体育锻炼及健康生活习惯的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2):180-184.

    • [7] 贾洪洲,陈琦.当前体育教材内容排列理论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5):90-94.

    • [8] 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24-27.

    • [9]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5):121-125.

    • [10] 郭太玮.体育课程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7.

    • [11] 鲍军超.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评析——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修订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2):105-109.

    • [12] 杨敏,钟利,武卫,等.基于立体化形式的高校公共体育教材建设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28(6):90-92+53.

    • [13] 白莉莉,冯晓露.立足体育本质,反思当代学校体育误区——熊晓正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学刊,2016,23(2):1-4.

    • [14] 张庭华,张新定,石硕,等.体育与健康新课程面临的问题及挑战[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6):65-67.

    • [15] 黎连业,王安,李龙.云计算基础与实用技术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 [16] 唐圣平.数字教材资源开发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基于平板电脑的互动式多媒体数字教材开发和应用[J].职业,2014(30):12-13.

    • [17] 刘辉,贾慧娟.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协同的高校教材类产品策划——以轨道交通(铁路)专业教材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12):30-34.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