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毽球运动起源于我国传统的踢毽子,是结合现代体育元素而形成的一项竞技体育运动,自1986年毽球被原国家体委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在全国广泛开展,并被列入众多大型综合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全国锦标赛和学生锦标赛也形成了制度。随着毽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和毽球运动水平的提到,毽球规则也不断发展演变,而毽球规则的演变又反过来促进毽球技战术的变革,推动着毽球运动不断向专业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对历次毽球规则演变的过程进行总结梳理与分析,了解毽球规则的修改对毽球运动本身的影响与引导作用,旨在对当前形势下毽球规则的修订提供启示,更好地促进毽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
1 毽球竞赛规则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
现代毽球运动的规则从无到有、从地方规则到全国规则,发展到今天共出版了1986年版、1991年版、1997年版、2001年版、2011年版五个版本的竞赛规则(表1)。随着毽球运动在国内的普及与发展,再到毽球运动作为我国优秀民族传统项目走向世界,其竞赛规则大致可分为产生、发展、国际化和改进四个阶段。
-
1.1 毽球规则的产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1985年)
-
现代毽球运动起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火车站周边的三轮车工人在空闲时间,将绳子拉在三轮车上,以绳代网,通常每边两到三人,隔网对踢,以毽球落地为败,进行健身娱乐活动,当时工人们叫这项运动为“网毽”。这时的“隔网对踢,落地为败”笼统的初始规定即为隔网竞技毽球规则的雏形。从40年代到70年代末,网毽因其体积小、便于携带、场地器材简便、经济实惠等特点成为全国各地厂矿单位喜闻乐见的职工体育项目[6]。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广州的毽球运动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网毽成为广州市体委重点发展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1956年原广州市体委制定出《网毽竞赛规则》,其中融合了羽毛球场地和排球的比赛规则,并用于每年一届的全市网毽比赛中[7]。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体育,原国家体委经过深入调研,决定把网毽更名为毽球,并组织相关专家整理编写了《毽球规则》(试行草案)(表2),并在当时的《体育报》上正式公布,这是我国最早的全国统一规则。《毽球规则》(试行草案)的出台把毽球项目扩大到全国范围进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毽球运动的发展,毽球在北京、天津、湖北、广东、河南、山西和东北地区都蓬勃发展起开。1984年3月,原国家体委决定把毽球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1985年4月,在苏州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毽球锦标赛,当时有23个省、市的49支代表队参赛。
-
1.2 毽球竞技规则的发展阶段(1986—1996年)
-
随着毽球运动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开展,原国家体委在1986年正式出台《毽球竞赛规则》,这是我国毽球第一版正式的竞赛规则,是毽球运动从娱乐性向竞技性转变的里程碑,使毽球运动竞赛走向规范化和良性发展的轨道。规则对场地器材作出详细的规定,有别于羽毛球场地,根据男女竞技能力对男女子比赛网高进行了规定。毽球运动竞赛初期,头攻球技术因其攻球点高,落点不好判断,球速较快,成为进攻技术的主要手段,这项技术应用在比赛中,在网上攻防争夺中经常出现双方碰头的现象,且对运动员的颈椎有一定伤害。毽球技术应突出脚踢球的特点,出于对运动员的保护和对项目发展的引导,规则中设定了80cm限制线,对毽球头球攻球技术使用进行一定限制的同时,促进了其他攻球技术的发展。击球的次数由原来草案中规定的6次击球过网改为3人次4次击球过网,加快了比赛节奏。但规则中对击球和触球分别进行了规定,对技战术发展有一定的限制。1987年9月,中国毽球协会成立,有力地推动了毽球运动在全国各省市的广泛开展。全国锦标赛、全国职工甲级赛、全国职工乙级赛、全国大中小学生邀请赛每年都会举办。1991年的规则把限制线的距离增加到198cm,对头攻球技术的限制使得头攻球进攻不再具有优势,头攻球技术基本退出了毽球比赛的舞台。淡化了击球和触球的概念,可以连续踢球或触球两次,促进了毽球运动技术和战术的多样化发展。增加了裁判法内容,对毽球裁判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职责、裁判员的哨音和手势、对比赛规则的理解把握、裁判员之间的配合、竞赛的组织工作和记录台工作等都作了具体细致的要求。裁判法内容对竞赛组织工作进行了指导,有利于毽球运动更科学更规范,也利于毽球运动的推广。
-
1.3 毽球竞赛规则的国际化阶段 (1992—2001年)
-
毽球运动竞赛规则的完善改进,推动了毽球运动的广泛开展,1995年毽球进入少数民族运动会,1996年进入全国农民运动会。而随着毽球比赛的增多,原有规则中的不足逐渐显现。1997年,根据项目发展的需要,对规则进行了修订(表4):①防守队员在手臂下垂不离开躯干的前提下,拦网时不判手球违例;②防守队员在限制区内头部无意识触球过网不判违例;③第三局采用每球得分制;④场地采用羽毛球双打发球场地,即长11.88m,宽6.10m;⑤比赛使用彩色球。
-
随着毽球进攻技术的成熟,毽球踏球、凌空倒钩和凌空内摆技术出现,比赛呈现出攻强守弱的趋势,防守队员在拦网过程中球触碰到手臂和头部触球过网的情况越来越多,所以对防守的拦网规定进行了修订,提高了防守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攻守平衡。为了更好地推动毽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利用现有的羽毛球场地,把毽球场地与羽毛球场地双打边线和发球区底线进行融合,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只要有羽毛球的场地就可以进行毽球的训练与比赛。对比赛使用毽球羽毛的颜色进行了规定,有别于竞赛场地和器材的颜色,提高了观赏性的同时便于裁判员对出界的判断;第三局采用每球得分制是一项大胆的尝试,使得运动员在比赛开始就要全身心投入,否则就会陷入被动,甚至输掉比赛,每球得分制的实施还明显缩短了实力接近的队伍的比赛时间,比赛节奏明显加快。
-
1999年毽球运动进入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各省市的中学开始组建课余训练队,毽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逐渐加大。同时期毽球运动在体育文化交流中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毽球队相继出访日本、德国、匈牙利、荷兰和越南等国,1999年由中国、越南、德国、匈牙利、老挝、中国台北和香港发起成立了世界毽球联合会,将我国的这一传统项目推向了世界[8]。2000年7月,在匈牙利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毽球锦标赛,同时召开了国际毽球联合会第一次执委会,接纳芬兰为会员国。会议决定,2003年前毽球世界锦标赛设男女子团体、男女子双人、男女子单人、混合双人七个项目,各项比赛采用每球得分制。
-
为了适应毽球国际比赛的要求,2001年对我国毽球竞赛规则进行修订(表4):①增设单人、双人和混合双人比赛项目;②单人比赛的场地规格为长11.88m、宽5.18m,单人比赛设接发球有效区为两条边线以内,限制线至底线区域;③单人比赛在每队2次暂停的基础上增加一次30秒的公共暂停;④除团体比赛每局21分外,其他单项比赛每局15分;⑤毽球的重量标准改为13g,误差为±0.5g;⑥比赛中某局出现20或14平时,则实行轮换发球。同时,规则中规定比赛中设裁判长、副裁判长并明确其职责。
-
比赛项目增设为7个,在项目设置方面更加完善,丰富了毽球比赛的内容和形式,增加了观赏性。单人比赛大多为团体项目运动员兼项,在考虑单人比赛体力消耗较大,对单人比赛的场地、接发球区域、比分进行了设定,让运动员在较小的场地和较少的比分中发挥运动技能。同时增加一次公共暂停,保证队员良好的体力。毽球重量标准的修订,使毽球运动器材更加标准化,减小器材因素对技术发挥的影响。在某一局团体比赛出现20平或单项比赛出现14平时,采取轮换发球方式,即拥有发球权一方先发球,无论得失分,均由对方发球,依此类推,直到某队领先两分结束比赛,实行轮换发球是借鉴了乒乓球规则,旨在改变拥有发球权一方的优势,使比赛机会均等,也是对毽球发球技战术发展的促进。规则增设裁判长和副裁判长,使比赛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更趋完善。2001年4月,在中国无锡举行了第二届世界毽球锦标赛。2001年9月,国际毽球联合会代表大会和执委会在无锡召开,接纳韩国、柬埔寨为会员国。会议同意使用我国现行的2001版毽球竞赛规则为国际毽球规则,在毽球规则制定和推广方面,我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
1.4 毽球竞赛规则的改进阶段(2002至今)
-
新世纪以来,相对稳定完善的规则推动着毽球运动的健康发展。但是2010年的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采用了国际商定通则,击球四次过网,而我国的毽球规则规定为三人次四次过网,限制了我国毽球队技战术的发挥,越南队在男女团体赛中凭借灵活的战术运用,双双夺得了冠军。
-
2011版规则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改(表5):①取消击球三人次四次过网规定,三人赛击球四次过网;②单人赛场地与三人赛使用同样的场地11.88m×6.10m;③增设发球无人区,发球线向场内延伸的区域为发球方无队员区,球发出后才可在本方场区任意移动;④增加非技术性犯规条款;⑤设置比赛项目最高分:三人赛最高29分,其他项目最高21分;⑥允许拦网队员身体随球过网;⑦增加比赛服赞助商标识范围规定;⑧增加参赛礼仪和仲裁委员会内容;⑨删除裁判法内容。
-
毽球发球技术发展使球速越来越快,落点更精确,线路更刁钻,尤其是利用同队队员作掩护遮挡时,发球得分成功率大大提高,发球直接得分情况增多,影响了比赛的连续性,降低了观赏性,增设发球无人区则杜绝了发球掩护,降低了接发球方的接球难度。单人比赛与三人赛用统一的场地,增大了进攻移动距离和防守的区域,对运动员的体能与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取消了三人次四次过网的规定,使用四次击球过网,增加了组织进攻的便利性,使得进攻点不确定,更有利于技战术的多样化发展。增加非技术性犯规条款,对毽球比赛中出现的不道德行为和违反体育精神的犯规作出了专门的规定,对提高道德素养、弘扬精神文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放宽了对拦网队员触球后过网的规定,使防守中拦网具有攻击性。设定比赛的最高分并取消在14平或20平后的发球轮换,保留拥有发球权一方的主动权,增加了比赛的悬念,提高了观赏性;而且设定比赛的最高分,增加了实力接近双方获胜的偶然性。增加赞助商广告规定能更好地促进毽球运动的商业化进程。对参赛队的入场、赛中礼仪以及赛后的退场作出明确规定,增加了比赛中参与者的仪式感和毽球文化的传承。而在这版规则的修订中删除裁判法内容让人不可思议,这对毽球比赛的组织工作、裁判员的执裁细节、裁判员临场执裁的配合,以及裁判员对规则的理解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不利于裁判员对判罚尺度的掌握,对毽球运动发展不利。
-
2 毽球竞赛规则演变的影响
-
2.1 对技战术、训练的影响
-
规则中限制线的增加和改变,使攻防技术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避免运动员使用不合理技术带来伤害的同时,突出了毽球运动技术以脚踢球为主的特征,攻球球速更快,落点更精确,线路更刁钻。三人赛发球无人区的设定,对发球的攻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得分制和最高分规则的演变加快了比赛节奏,进一步提高了比赛时间的可控性。拦网手触球和随球过网的规则使比赛中攻防趋于平衡,观赏性进一步提高。攻防中网上竞争更趋激烈,攻防转换节奏加快,拦网作为防守手段也具有了攻击性特征。击球次数规则的演变使组织进攻呈现多点化发展特征,战术内容更丰富多样。
-
这要求教练员、运动员把握规则和技战术的发展方向,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形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单双打队员的训练侧重点有别于三人比赛,尤其是在对单人和双人项目运动员的训练中,在场地与三人比赛一样的情况下,对接球、移动、攻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战术形式和内容上,简单的高举高打已经不具备优势,利用进攻击球规则的变化,调动对手的整体防守重心,增加攻击点,在战术设计方面有所创新才能保持优势。
-
2.2 对裁判员的影响
-
裁判员是比赛秩序的维护者,是比赛结果的最终判罚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9]。裁判员的每一次判罚都影响着比赛的结果,通过对规则不断的修订,技术概念更加准确、更加精细化,对于判罚的程序进行了完善,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网上攻防中,明确了执法的概念和尺度,消除了对规则条文理解的误差。裁判法中对裁判员的基本素质、哨音的长短、执裁手势、记录台工作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对规则中抽象的条文作了详细的解释,对裁判员之间的配合、分工、比赛的程序都进行了准确的说明。裁判员在比赛中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能有理有据,保证了执法的公正、公平和比赛的顺利进行。
-
2.3 推动项目国际化发展
-
毽球运动起源于我国,在体育交流中走向世界。国际毽球比赛规则都是以我国毽球的竞赛规则为蓝本的,在毽球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较完善的毽球竞赛规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各会员国结合本地实际而进行相应的改进,目前国际比赛规则采用赛前的商定规则。比如,越南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毽球项目,在我国毽球规则的基础上对击球次数进行了简化,带来了技战术的革新,越南队的打法限制少、节奏快,曾五次蝉联男子三人比赛的冠军,国际比赛商定规则中关于击球次数的规定也是遵照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意见而确定的。2011版规则中我们也作了相应的修改,击球次数规定的简化,更有利于毽球项目参与人群的拓展。另一方面是毽球材质上的不同,我国毽球是由鹅翎毽毛和橡胶毽垫为主要材质,越南则使用橡胶毽毛和毽垫,虽然形状一样,但是大小、重量都不同,影响了国际比赛各参赛队水平的发挥,统一器材规格是毽球国际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
3 结语
-
毽球竞赛规则的产生是毽球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毽球竞赛规则的不断修订和改进,对毽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讲,规则的变化要滞后于项目本身的发展,毽球竞赛规则也经历了一个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的过程,毽球规则的演变实际上也是毽球运动发展的历史。毽球规则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场地器材、击球次数、分制改革及竞赛组织的变化,引导毽球运动从民族民间走向世界。从我国毽球规则的演变可以看出,无论规则如何变化,促进攻守平衡、提高观赏性、保持裁判公平公正执裁、尝试商业化、促进技战术发展是其始终贯彻的原则。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毽球运动自身技战术的发展,必然要求毽球竞赛规则紧跟项目发展实际状况不断修订,才能更好推动毽球运动发展。
-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毽球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毽球竞赛规则裁判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
[3] 中国毽球协会.毽球竞赛规则裁判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
[4] 中国毽球协会.毽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
[5]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毽球竞赛规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
[6] 陆仲元,孟春媛.浅谈毽球运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5(3):44-45.
-
[7] 杨华南,陈华胜.毽球运动在广州的起源与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1):64-67.
-
[8] 孙弘,李琴.一项深受大众欢迎的健身运动——毽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28-30.
-
[9] 刘淑英.运动竞赛规则的本质特征、演变机制与发展趋势[D].苏州:苏州大学,2008:57.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毽球竞赛规则演变情况进行研究。指出,我国毽球竞赛规则演变历程可分为产生、发展、国际化和改进四个阶段。重点对各版规则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认为竞赛规则通过场地器材、击球次数、分制改革及竞赛组织的变化,引导毽球运动从民族民间走向世界。促进攻守平衡、提高观赏性、保持裁判公平公正执裁、尝试商业化、促进技战术发展是其始终贯彻的原则。在新的时期,毽球竞赛规则须紧跟项目发展实践,更好促进运动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the rules of shuttlecock in China by using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It is noted that evolution of China’s shuttlecock competition rul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origination,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mprovement. The focus i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each version of the rules. And the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ompetition rules have guided the shuttlecock from the national folk level to the world stage through changing the venue and equipment, the times of batting, scoring system reform and competition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the balance of offense and defense, to enhance the appreciation popularity, to maintain fair and impartial rulings from referees, to have commercialized attempts and to promote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development are the principles it consistently implements. In the new period, the shuttlecock rules must follow the event’s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port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