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要“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的大力实施和深入推进,为全民健身活动中民俗体育地位的凸显和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政策保障,而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也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我国民俗体育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珍贵的体育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传承、完善和发展,我国民俗体育事业实现了质与量的双重突破,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发展缺乏规划、引导、管理和控制,传承保护的技术手段落后,功利化倾向等都直接对民俗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
-
如何弥补民俗体育的发展短板,如何使民俗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良好效果,如何让全民健身活动对民俗体育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为更好地配置系统资源建立良好的发展机制,使两者相得益彰实现共赢,是关乎民俗体育在当代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协同理论为基础,从协同机制的涵义、表现形式、协同机理分析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实现基础,以期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
-
1 协同的涵义及表现形式
-
协同理论由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首次提出。该理论强调处于复杂的大系统中,在一定的外部物质流和能量流输入的条件下,大量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的协同作用,在系统自身的自组织能力推动下达到新的稳定,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结构,在其构建过程中最终实现两个系统间“2+2>5”的整体效应,它比由两个单独个体通过整合形成“1+1>2”的整体效应更加强大[1]。协同理论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机制。系统与系统之间实现协同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协同是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的,两者之间的协同主要表现为组织协同、目标协同、功能协同(图1)。
-
图1 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协同的表现形式
-
1.1 组织协同
-
组织协同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将不同组织单元的职责和行为整合统一,使之形成系统、完整、一致的管理机制。应正确处理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级民俗体育项目协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角色所应承担的功能,不“越位”“错位”和“失位”,形成全民健身与民俗体育发展的强大合力[2]。体育局、社区体育主管部门等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构成全民健身活动的核心管理主体,协会是民俗体育发展的管理主体。两者存在交叉性和依存性,是新型的合作关系,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民俗体育发展进行规划、做出决策时,应当听取民俗体育项目协会的意见,并作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科学决策的必备程序。民俗体育项目协会要主动地接受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管理和监督,发挥好民俗体育发展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载体作用。因此,构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与民俗体育项目协会的联系机制和互动机制,是实现全民健身与民俗体育协同的重要前提[3]。
-
1.2 目标协同
-
在系统运行实践中,目标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如民俗体育的民族特色性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全民性之间就存在冲突。实现目标协同是解决目标冲突的有效方法。民俗体育发展的目标是提高民众热爱及自发传播民俗体育文化的自觉性,形成民俗体育健身的特色和优势,为全民健身活动推广提供有力抓手。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中,活动项目供给应丰富多彩。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可见,二者已经具备了目标协同的条件。两者应通过进一步调适参与部门目标和参与人群目标,进一步实现两个系统的目标协同,共同实现满足群众健身需要、实现身心健康的最终目的。
-
1.3 功能协同
-
依据我国现阶段国情,民俗体育发展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优秀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加强民俗特色健身方式在群众生活中的推广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通过民俗体育群体活动拉动体育消费;全民健身活动则在推动素质教育、实现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包容、增进民族团结、拉动健身消费,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两者的功能存在一定的协同基础。然而,要实现功能协同,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资源整合。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民族体育项目协会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加强领导和协调,严格对民俗体育协会的监管和绩效评估;再如,注重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山区与平原、寒带与热带等地域间的健身资源配置,特别是通过在民俗体育文化底蕴深厚或特色鲜明的地域或民族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必然有利于民族间体育文化的交流、学习,促进民俗体育形成网络性扩散[4]。
-
2 协同的机理分析
-
两个或多个独立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机制应该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①机制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既是整个协同机制的个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②机制的组成部分之间产生密切相关的相互作用。换言之,民俗体育、全民健身分别作为独立系统存在,但在形成的协同机制系统内又分别作为参与主体,它们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根据协同理论,用序参量描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从而描述系统宏观的有序关联。利用序参量分析民俗体育发展与全民健身活动推广的协同过程,描述两者相互依赖、互为动因的关联关系。
-
2.1 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相互适应
-
这种适应性不是单向适应,而是强调彼此的双向协调。这种良好的相互适应状态可以为全民健身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也可以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空间。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培养民众全民健身习惯,提高健身意识,可以增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和认同,为民俗体育走进人们的生活奠定基础[5]。另一方面,依据现代社会发展和当代人民群众需求适度调适民俗体育的功能,使之与全民健身目标相匹配。全民健身活动实施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增强人民体质,还会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随着人们对民俗体育现代功能的不断挖掘和拓展,民俗体育活动中消极落后的成分在逐渐被抛弃,爱国主义、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正被赋予和彰显,这也正是全民健身活动推广过程中精神层面的追求[6]。可见二者通过相互适应、合理结合,可以产生更高的价值和更优的效果。
-
2.2 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相互依赖
-
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存在着双重的依赖关系:一方面,民俗体育的发展依赖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也需要民俗体育项目协会的参与和支持[7]。按照体育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的要求,各级民俗体育项目协会将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实现管办分离,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订相关法规制度,遵循市场规律引导协会发展,协会则为全民健身活动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另一方面,全民健身活动具有普遍性、全民性的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多元化的民俗体育项目丰富了全民健身活动内容,能够更好满足不同群众对体育项目的多样化需求。
-
2.3 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相互促进
-
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形成了“五流联动”的发展模式(图2)。技艺流指师徒传承技艺、专项培训技艺、文献记载技艺等;人才流指专业的组织管理人才、专项传承人、相关专业人才等;文化流指乡风民俗、衣食住行特色、礼仪等;信息流指互联网+民俗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相关政策;资金流指政府财政拨款、专项比赛赞助、社会融资等。“五流联动”的发展模式促进了两者更好地协同发展,保证了流通渠道的畅通。
-
当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形成协同发展机制时,技艺流、文化流、人才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就会形成有效流动,使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分别取这五种“流”在某一时间段的流量为序参量,t时刻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函数关系式为:
-
图2 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的“五流联动”模式
-
其中,H(t)为全民健身系统的输入函数;R(t)为民俗体育系统的输出函数;k为比例系数;公式(2-1)、(2-3)分别表示t时刻“全协同”和(t1,t2)时域“不协同”,但事实上两个系统间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发生“全协同”和“不协同”。根据关系,无论系统处于“全协同”还是“不协同”状态,都表示两者间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从长远来看,这对协调发展是不利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式(2-2)表示两系统的平衡关系总量,平衡是维持在某一时域(tl,t2)内的[8]。全民健身活动推广可以从民俗体育发展中获取技艺、人才、文化、信息和资金等要素资源,这表示这段时域内的总量平衡,并且将获取的要素与自身原有的资源相融合。以江苏泰州为例,其武术文化、石锁文化全国闻名[9],武术和石锁杂耍本身具有强身健体功能,它们在泰州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技艺传授方式由师徒式传授转向开放课堂式教授,功能由单一的强身防身转向更为多元的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锤炼意志、陶冶情操等,这进一步促使泰州民俗体育系统与全民健身系统趋于总量平衡。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传统民俗体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民俗体育现代功能的拓展及社会文化价值的挖掘将会促使两系统向下一个协同发展。正是两系统间的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不断循环演进的状态,形成了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10]。
-
3 协同发展模式的实施基础
-
结合以上协同相关理论分析,建立协同发展模式是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协同机制形成的重要内容。协同发展模式的构建需必备以下条件:①构建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和整体之间存在多维联系。②协同模式中的构建要素应有相应的层次。③需要更具体的途径和工具来保证各构建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而保证运行。
-
图3 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协同发展模式
-
在图3的协同发展模式中,战略引导层主要体现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制订能力。根据我国国情、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合理制订政策,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技艺的有序传承。组织支持层主要体现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民俗体育现代功能的拓展、社会文化价值的挖掘及群众健身方式改变,原有的制度框架将被打破,如何构建新的制度体系,显然需要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11]。协同途径和工具层是战略引导层、组织支持层的实际操作手段。在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协同发展中,通过资金、技艺等进一步促进协同发展各种行为的产生,最终达成二者协同发展。促进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形成协同发展模式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基础。
-
3.1 共同的群众基础
-
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和民俗体育活动都属于群体性体育运动,两者存在共同的、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和赛事[12]。以舞龙为例,无论在北方的平原还是南方的水乡,舞龙运动都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项目。山西襄汾作为舞龙运动发源地之一,每年至少有50多支舞龙队去各地参加比赛。正是在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和参与的基础上,襄汾传统的舞龙邀请赛逐渐发展成为该地区的文化品牌,又进一步带动了舞龙传统运动的发展[13]。
-
3.2 共同的运动载体
-
民俗体育历史悠久、项目丰富,不仅能强身健体、休闲娱乐,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五月端午赛龙舟,就是爱国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勇往直前品质的集中体现,更因为民俗体育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生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亿万中华儿女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所以即便是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即便是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大冲击,民俗体育依然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为现代人所珍视,成为其日常健身的重要选择,如海南黎族竹竿舞就经常能在当地的大街小巷上看到,以及在很多城市的公园、广场都广泛开展的太极拳、打陀螺、抖空竹等等。民俗体育活动为全民健身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源,充实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体系,吸引了大量群众的参与,更好地体现了全民健身的公平性特征[14]。
-
3.3 共同的目标追求
-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谐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社会的友好相处,还包括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其中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就是重要的内容和标准,这既是全民健身追求的目标,也是民俗体育关注的重点。《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并指出“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民俗体育运动追求形神兼备,形指一个人四肢百骸的形体外在构成;神就是一个人的精气神,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体现。太极拳将形神兼备做到了极致。《陈氏太极拳图说》载:“太极拳实系外方而内圆,上圆而下方。方者,其形;圆者,其神也。耍拳者不可不知。”舞龙活动也如此,不管是回转时的灵动,还是一飞冲天时的挺拔,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之精神,更是参与者自身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从而在肢体活动的同时,人们得到了精神的陶冶,实现了身与心、形与神的和谐统一[15]。
-
4 结语
-
民俗体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如何使民俗体育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协同发展理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民俗体育发展与全民健身活动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但目标功能的相似性、参与人群的同一性、运动载体的重叠性等,为其协同发展提供了基础。通过组织定位、目标调适、功能整合,两个系统必然呈现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在增进国民健康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1] 郑刚.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
[2]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
[3] 王正伦.江苏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若干建议研究(一)[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1-7.
-
[4] 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长沙: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
[5] 赫尔曼·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
[6] 杨光照.地域文化语境下江苏民俗体育的特征、现代危机及调试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3):40-46.
-
[7] 肖伟,田媛,夏成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5):1-5.
-
[8] 付丹.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162-170.
-
[9] 陈红新.谈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124-126.
-
[10] 唐刚,彭英.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3):20-24.
-
[11] 徐家林,孙文树.市场导向下民俗体育组织的战略反应[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2):17-22.
-
[12] 周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全民健身融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2):72-75.
-
[13] 张伟.渝东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的现状及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10(2):98-100.
-
[14] 郑隆.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20-25.
-
[15] 蒋春明.民族传统体育在广州市全民健身中的作用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5:27-30.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借鉴协同发展理论,对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机制进行研究。指出,两者的协同发展可以表现为组织协同、目标协同、功能协同三方面。认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存在相互适应、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共同的群众基础、共同的运动载体、共同的目标追求是两者协同发展模式得以成功实施的基础。为更好地发展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参考。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folk sports and national fitness is discus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healthy China strategy. It is noted tha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an be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target coordination and functional coordin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folk sports and national fitness is of mutual adaptation, dependence and promotion. The common popular support from mass base, common sport carrier and common target pursuit ar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This study may hopefull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and national fitness.
Keywords
folk sports ; national fitness ;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 mechanism ; organization ; function ; tar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