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刘笑舫(1959—),男,河南泌阳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8)01-0062-05

参考文献 1
赵利.承继与发展: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变革30年(1979—2009)[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11-12.
参考文献 2
陈华卫.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1):13-15.
参考文献 3
马贝贝.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23-24.
参考文献 4
赖天德.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体育,2009(5):14-18.
参考文献 5
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J].体育学刊,2010,17(12):52-56.
参考文献 6
赵利,田雨普.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2):97-100.
参考文献 7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30-31.
参考文献 8
张婷,唐景丽.新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走向的回顾与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0):96-100.
参考文献 9
姚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24(1):44-47.
参考文献 10
张婕,张维寿,赵海军.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历史发展看其未来走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14(4):73-75.
目录contents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系统回顾了建国以来历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认为体育课程改革应回归体育本质,教学目标应以人为本,教学内容应丰富多样,教学方法应创新多元,课程评价应全面动态。为更好地发展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提出要加强基础教育体制创新,打破应试教育体制的禁锢;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改革合力;要不断完善多元化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以及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和继续教育。为未来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Abstract

    Based on methods of literature,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revious PE curriculum reform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reform of PE curriculum should return to the nature of sports, the teaching goal should be people-oriented,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rich and varied,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innovative and divers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PE caus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it is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system, break the imprisonment of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strengthen the ties between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for joint efforts, constantly improve the diversity of PE evalu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PE teachers.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reform of PE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 1 研究目的

  • 体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体育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好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增强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品质,养成获益终身的体育行为习惯,进而为智育、德育的发展打下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八次体育课程改革,以不断适应时代需要,更好实现育人功能。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改革颁布的重要文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主要从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改革内容、体育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旨在汲取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为未来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政策导向。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资料法

  • 搜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教育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指导意见等文献资料,以及近年来有关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论文资料等,对其进行认真阅读、归纳总结和提炼分析。

  • 2.2 历史研究法

  • 将历次体育改革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结合起来,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特定历史阶段中体育改革的轨迹。

  • 2.3 比较研究法

  • 对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不同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特征及其历史渊源。

  • 3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 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将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时间段划分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停滞期、改革开放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恢复重建阶段和新世纪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阶段[1]

  • 3.1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国家政权、发展经济。该时期各行各业都在向苏联学习,基础教育方面同样在借鉴和效仿苏联模式。体育被视为文化教育和卫生保健的一部分,初步形成了体育是为人民、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的指导思想。

  • 表1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内容对比

  • 受当时国际环境和政治背景的影响,体育课程目标从强健体魄、保家卫国发展到增强学生体质。课程内容从借鉴苏联模式,以体操、田径等为主,到加入民族传统项目,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形成了 “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学校体育格局[3]

  • 该时期体育课程的目标较政治化,教学内容以基本体操为主,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方法较单一。体育课程改革迎合了历史潮流,体育课程目标从把体育等同于劳动和军训到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体育课程体系也不断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在曲折中摸索前进。

  • 3.2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停滞

  •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教育遭受重创,中小学体育课程基本呈现无序、混乱、停滞状态。体育课程体系被严重破坏,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军事课程和劳动课。体育教学目标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4]。如1970年出版的北京市军事体育课教材,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体质为参加三大革命运动服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以及组织纪律性等。体育教学内容也变成劳动改造和军事项目训练。军体课由解放军和民兵担任专、兼职教师。

  •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体育课流于形式,脱离了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目的,违背了教育规律,正规的体育教学内容被否定,教学秩序遭受破坏,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出现倒退。

  • 3.3 改革开放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恢复重建

  •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教育事业提高到了重要地位。在全面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该时期颁布的有关学校体育改革的文件较多。

  • 在 “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学校体育形成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模式。课程目标由以生为本转变为 “一个目的,三项任务” (一个目的即增强学生健康,增强体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坚定基础;三项任务即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7]。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更为人性化,传统项目以及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教材比重逐渐提高,使体育教学更符合地方实际。另外在大纲中增加了卫生、保健的内容,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向多元化发展。但此阶段的改革也存在不足,由于多种学制并存,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难以实施[8]

  • 表2 改革开放后体育课程改革一览

  • 3.4 新世纪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

  • 新世纪以来,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断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体育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有力推动了体育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 表3 新世纪体育课程改革一览

  • 这个时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进入到新阶段,通过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体育课程更名为 “体育与健康”课程, “健康第一”成为课程的指导思想,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强调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按照学生年龄划分为六个水平目标,并在每个水平上都设置了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并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9]。教学内容不再统一要求,学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强,有利于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的开展。在体育教学方法层面,提出了合作式、探究式和自主学习模式。

  • 4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及建议

  • 4.1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 4.1.1 体育课程目标的人性化与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 纵观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体育课程目标从锻炼身体、保家卫国发展到以学生为本,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之后从单纯的增进身体健康发展到培养 “三基”目标,又到在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发展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性化和全面发展的特点,更符合体育课程的本质任务和时代要求。

  • 体育教学内容从单一的体操、田径等项目到以运动项目分类为中心,再到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的竞技体育项目、民族传统项目以及种种体现地方特色的内容,一些相对危险的项目如铅球、标枪等逐渐退出中小学体育课堂。整体来看,在教学目标统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日益多样化。

  • 4.1.2 体育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与评价的全面化

  • 创新教学方法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方法从最初简单的教师讲解示范,到探究式、合作教学模式的引进,逐步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终身体育教学观念指导下,选择适合的体育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兴趣。教学方法日益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 在体育课程的评价方面,从过去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简单的技能评定发展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行为等方面,从终结性评价发展到形成性评价。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更加全面,不仅参照体育考核达标标准,还加入学生自评与互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及过程性评价等。

  • 4.1.3 体育课程的改革应回归体育教育的本质

  • 体育课程改革不能偏离体育 “育体”的本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淡化了课程内容的整齐划一,不统一规定教材内容,但一定程度上又出现了过度强调学生兴趣、将兴趣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标准的问题,从而造成体育课堂锻炼效果大打折扣。鉴于此,应当回归体育的本质属性。加强体育技术、技能教学,倡导兴趣与技能学习相互促进。课堂内容安排应符合运动和教学规律,给予学生一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刺激,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身体机能,培养终身锻炼习惯。

  • 4.2 建议

  • 4.2.1 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加强基础教育体制创新

  • 学校体育仍是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体质健康仍是学生素质的短板。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教学活动多是以文化知识传授为中心,存在重视文化课而轻视体育课的普遍问题,如为了提高升学率,体育课让位于文化课等现象屡见不鲜。

  • 打破 “应试教育”体制。只有加强基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打破学生和老师的时间、空间和精神禁锢,学校体育改革才有机会获得应有的地位。可以尝试创新中小学升学考试制度,如加大中招考试中体育成绩的分值比重,甚至提高体育成绩在高考总成绩中的地位和比重。旨在引导学校、师生、社会对体育的广泛重视,使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中去。

  • 4.2.2 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很紧密,学生的健康水平也与家庭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将体育课程与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相结合,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增进学生健康,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 换言之,体育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取决于学校、家庭与社会是否密切联系配合。学校应主动建立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如举办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运动会,邀请家长观摩体育教学活动等,引起学生家长对体育的重视。

  • 4.2.3 不断完善多元化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 传统的课程评价以教师的控制为主,评价标准单一僵化,片面关注学生的技能考核结果,忽视学生形成过程的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结果往往不够准确和客观,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锻炼信心和参与积极性。现代课程强调,将学生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人,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能力及进步方面的评价。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生数据信息库,根据学生的个体健康状况,科学设置发展目标,合理设计评价指标,建立起具有个性化的体能、技能评价体系,准确反映学生体育锻炼的进步程度和学习情况[10]

  • 不断突出过程管理,提高课程评价内容、方法、形式等评价的科学性。不同的评价内容、方法、形式在不同阶段应有主次区分,不应作为单一、固化的存在。如在运动技能评价中,对低年级学生宜采用情景性评价,注重运动技能学习兴趣的培养;对高年级学生则主要采用认知性评价,注重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总之,在多元化评价体系实践中,要不断探索新的评价形式和方法,使之不断适应评价主体发展和时代的需要。

  • 4.2.4 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及继续教育

  •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一方面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如可针对不同地域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定向培养一批素质过硬、技能突出、顺应时代发展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培养力度,可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帮助基层体育教师进行再学习、再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能力和基层体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体育教师的教育培训,要在更新知识、技能和教学理念、方法的同时,注意提高教师的运动风险防范意识,保护学生身体安全和调动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但也要避免教师为规避教学事故责任而进行 “放羊式”教学。

  • 5 结语

  •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演变历程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不同历史阶段的体育课程应紧密结合当时的具体国情,牢牢抓住体育课程的 “育体”功能,与时俱进地设计、选择体育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融合,坚持创新和丰富教学手段,坚持多元综合的教学评价,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 参考文献

    • [1] 赵利.承继与发展: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变革30年(1979—2009)[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11-12.

    • [2] 陈华卫.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1):13-15.

    • [3] 马贝贝.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23-24.

    • [4] 赖天德.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体育,2009(5):14-18.

    • [5] 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J].体育学刊,2010,17(12):52-56.

    • [6] 赵利,田雨普.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2):97-100.

    • [7]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30-31.

    • [8] 张婷,唐景丽.新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走向的回顾与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0):96-100.

    • [9] 姚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24(1):44-47.

    • [10] 张婕,张维寿,赵海军.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历史发展看其未来走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14(4):73-75.

  • 参考文献

    • [1] 赵利.承继与发展: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变革30年(1979—2009)[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11-12.

    • [2] 陈华卫.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1):13-15.

    • [3] 马贝贝.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23-24.

    • [4] 赖天德.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体育,2009(5):14-18.

    • [5] 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J].体育学刊,2010,17(12):52-56.

    • [6] 赵利,田雨普.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2):97-100.

    • [7]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30-31.

    • [8] 张婷,唐景丽.新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走向的回顾与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0):96-100.

    • [9] 姚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24(1):44-47.

    • [10] 张婕,张维寿,赵海军.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历史发展看其未来走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14(4):73-75.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