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周长浩(1988—),男,山东泰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8)01-0079-08

参考文献 1
李婷文,李建华,田汜明,等.高水平跳跃运动员比赛发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52-57.
参考文献 2
王传平.我国男子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心理训练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127-131.
参考文献 3
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384-433.
参考文献 4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48.
参考文献 5
谢国栋.论运动动机冲突及其对动作反应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7(1):29-34.
参考文献 6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8-57.
参考文献 7
张丹青.培养和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最佳时期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1):79-82.
参考文献 8
王林.现阶段我国高水平竞走运动员主要竞技能力的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31-32.
参考文献 9
梁承谋.普通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152-154.
参考文献 10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861.
参考文献 11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6-39.
参考文献 12
姒刚彦,钟伯光,刘皓.社会取向与个我取向运动成就动机量表的编制及其检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136-140.
参考文献 13
陈及治.体育统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06-107.
目录contents

    摘要

    采用心理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对三个年龄阶段(12—13岁、14—15岁、16—17岁)的89名高原省区竞走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心理变量因素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女子运动员参与竞走项目的运动动机优于男子,且在12—13岁、16—17岁分别达到高度显著性和显著性差异,男子运动员的鉴别原则优于女子;三个年龄段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的个我取向动机平均分几乎全部高于社会取向动机,在14—15岁达到显著性;12—13岁运动员参加竞走项目的内部动机越强,运动员选择并从事竞走项目的动机越高,外部行为(奖励和约束)的意义、社会积极的评价和导向(教练的鼓励、父母的支持、队友的帮助),有助于运动员选择并愿意从事竞走的艰苦训练;教练、父母的期望越高,明星运动员积极的社会效应,能显著提高16—17岁运动员的取胜欲望。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运动员实施心理训练的建议。

    Abstract

    By methods of psychological test,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interview, factors of the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of 89 reserve-level talents in racewalking of three plateau provinces (12-13 years old, 14-15 years old, 16-17 years old)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ercise motivation of female athletes participating in racewalking events is superior to that of male athletes, and the difference is high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m at the age of 12-13, and significant at 16-17. The distinction principles of male athletes are better than female. The mean of individual-oriented motivation of athletes from three age groups with different training length are all higher than the social-oriented motivation, reaching significance at the age of 14-15. The larger internal motivation athletes possess at the age of 12-13, the larger motivation they choose to engage in racewalking. The significance of external behavior (rewards and constraints), positive evaluation and societal orientation (coach’s encouragement, parental support, teammate’s help) help the athletes choose and oblige themselves to engaging in the hard training of racewalking. Higher expectations from coaches and parents, and positive social effects of star athlet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victory desire in 16-17 years old athletes. On this basi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implementing psychological training onto athletes.

  • 竞走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有氧耐力性项目,枯燥、痛苦的身体与技术训练,要求运动员必须对项目有较高的认同感、参与倾向,而这些都属于心理学范畴。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学问题,尤其是运动动机等高级心理过程,研究难度大,教练员知识缺乏,造成训练计划中心理技能训练内容缺失。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仅消耗身体能量,而且还消耗心理能量。在身体训练和技术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水平的高低,将对比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心理技能训练肩负着提高运动员对训练的认知水平、保持长期兴趣、树立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以及增强胜利信念等重任,是运动员在多年训练过程中始终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信念之源,既不可忽视,更不可或缺[2],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和研究者始终保持高度关注。

  • 1 概念界定及逻辑思路

  • 1.1 动机和运动动机的概念界定

  • “动机” (motive)一词来源拉丁文 “movere”,即 “推动” (to move)的意思。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 (Woodworth,1918)最早将动机应用于心理学,并认为动机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3];张力为、毛志雄 (2004)[4]认为,动机 (motivation)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的基本含义是: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

  • 谢国栋 (1996)[5]认为,运动动机是激起一个人去从事或停止体育运动的内在动力。任何一种运动动机都产生在运动行为之前,运动行为需要之后,并影响着运动的行为方向和行为强度。张力为、任未多 (2000)[6]提出,运动动机是人们参加运动活动的动力,具有启动人的行为,并使行为以一定强度在运动中保持的特性。张丹青 (2009)[7]指出,运动动机是激起一个人从事或不再从事运动的一种内在原因和内部动力,并提出了 “动机引发行为,行为强化动机” 的良性循环。

  • 1.2 逻辑思路

  • 竞走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耐力性项目[8],技术动作单一,训练内容枯燥,比赛时间长、强度大,对竞走运动员的心理和身体要求较高。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调查访谈结果表明,竞走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长期表现的心理能力特征为:取胜欲望、成就动机、参与倾向等动机特征[9]。5名权威的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心理能力特征可以通过运动情境动机量表、社会取向与个我取向运动成就动机量表、运动动机量表、期待取胜量表进行测量,本课题以运动动机这一影响心理能力特征要素的心理变量为基础,从不同性别、不同训练年限、心理变量各维度相关性三个角度分析高原省区竞走后备人才的运动动机特征。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以参加2016年第六届高原省区耐力项目对抗赛的高水平竞走后备人才共89人 (男运动员43人,女运动员46人)为调查对象,分析高水平竞走后备人才运动动机特征及影响因素。

  • 2.2 研究方法

  • 2.2.1 心理测试法

  • (1)测试工具及简介。人类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0]。本课题重点对情绪情感过程中的运动动机进行研究。选用的心理量表是运动情境动机量表、社会取向与个我取向运动成就动机量表、运动动机量表、期待取胜量表[11]。运动情境动机量表测试运动员对从事竞走项目的认知能力和运动动机,测试分量表为内部动机、鉴别调节、外部调节和缺乏动机,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9、0.75、0.81和0.60。社会取向与个我取向运动成就动机量表测量高水平竞走运动员在运动成就动机上的取向,研究证明该量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较高,测试分量表为社会取向和个我取向[12]。运动动机量表测试运动员对从事竞走项目的运动动机,克隆巴赫系数 α为0.72,基本符合对内部一致性的要求,测试分量表为参与倾向和回避倾向。期待取胜量表测试运动员对于比赛渴望取胜的程度,该量表的KR-20系数为0.70,重测信度为0.87 (p <0.01)。

  • (2)测试过程。对89名调查对象进行心理测试。测试采取统一安排测试时间,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及时收回量表,测试过程中对调查对象提问的心理学问题进行及时解答以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 (3)信度和效度检验。心理测试的信度采用分半信度进行检验。心理量表的分半信度分别为:运动情境动机量表r =0.83;社会取向与个我取向运动成就动机量表r =0.71;运动动机量表r =0.85;期待取胜量表r =0.72。心理测试的内容效度采用专家访谈法,对北京体育大学5名心理学教授进行访谈并对心理测试的内容效度进行评价,得出:运动情境量表0.75、社会取向与个我取向运动成就动机量表0.83、运动动机量表0.89、期待取胜量表0.75。

  • 2.2.2 现场访谈法

  • 对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教授 (5名)、竞走教练员 (11名)和高水平竞走后备人才进行现象学访谈,了解以下内容:①竞走教练员对心理技能训练、心理能力的认识,及训练计划中对心理技能训练内容的安排;②竞走后备人才对心理能力、心理技能训练的认识和训练计划中相关内容的实施情况;③就心理量表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反映的主要研究问题的有效程度进行咨询,探讨研究方法、理论依据,并提出改进意见。

  • 2.2.3 数理统计法

  •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正态分布、数据独立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后,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Tukey多重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结果用平均数 ± 标准差表示。0.01<p ≤0.05,结论为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为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为不具有显著性差异[13]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性别竞走后备人才运动动机差异分析

  • 表1 不同性别竞走后备人才运动动机各维度得分比较 (n =89)

  • 注:**表示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0.01;*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下同

  • 以性别为自变量,表1中10个心理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女子运动员参与竞走项目的运动动机优于男子。女子运动动机的平均分在三个年龄段中均高于男子,其中12—13岁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003)、 16—17岁有显著性差异 (p =0.026),具体表现在女子的参与倾向平均分高于男子,而男子回避倾向的平均分高于女子,在12—13岁回避倾向达到显著性差异 (p =0.025)。男子运动员三个年龄段的鉴别原则均优于女子,但未见显著性差异。

  •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社会分工,赋予了男性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使男性变得更加理性和现实,男运动员更注重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而女子过多地倾向于自己的感受,受父母、教练等社会性影响较大。霍纳 (Horner,1972)在一个研究中用主题统觉测验来测量被试的成就动机,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淡漠成就[6]。所以在提高女子运动员成绩时,在发挥其内部动机稳定性的基础上,要提升其主体地位;而男子运动员则要提高其兴趣感、主动感、能力感,树立为国争光、励志成为一名优秀竞走运动员的崇高信念。

  • 3.2 不同训练年限竞走后备人才运动动机差异分析

  • 以训练年限为自变量,表2中10个心理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14—15岁高水平竞走后备人才的个我取向维度有显著性差异 (p =0.031)。

  • 通过Tukey多重比较法得到表3的统计结果:14—15岁运动员的个我取向在1年与3—4年之间达到显著性差异 (p =0.031)。

  • 三个年龄段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个我取向动机平均分几乎全高于社会取向动机,在14—15岁达到显著性差异,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根据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目标定向理论来解释,以自己个人为参考系的能力知觉即任务定向会激发对任务的兴趣,提高人的主动感、能力感,有利于运动员内部动机的维持。自我定向是以自己是否比别人强这个问题进行评估的。竞走项目初、中级阶段的训练重点是培养运动员对竞走项目的兴趣,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所以,任务定向能提高人的能力感,对后备人才从事竞走项目的持久性和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作用。

  • 表2 不同训练年限竞走后备人才运动动机各维度得分比较 (n =89)

  • 续表

  • 表3 14—15岁高水平竞走后备人才个我取向多重比较结果

  • 3.3 高水平竞走后备人才运动动机各维度Pearson相关分析

  • 3.3.1 12—13岁高水平竞走后备人才运动动机各维度Pearson相关分析

  • 表4 12—13岁高水平竞走后备人才运动动机各维度Pearson相关系数

  • 表4显示:①鉴别原则与内部动机、参与倾向与内部动机均呈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性 (r = 0.373、r =0.379);内部动机与外化原则呈正相关且达到高度显著性 (r =0.603),表明运动员参加竞走项目的内部动机越强,其选择并从事竞走项目的动机越高。②鉴别原则与外化原则、社会取向与个我取向均呈正相关且达到高度显著性 (r =0.488、r =0.515);外化原则与缺乏动机呈负相关且达高度显著性 (r =-0.521),表明外部行为 (奖励和约束)的意义、社会积极的评价和导向 (教练的鼓励、父母的支持、队友的帮助),有助于运动员选择并愿意从事竞走的艰苦训练。

  • 3.3.2 14—15岁高水平竞走后备人才运动动机各维度Pearson相关分析

  • 表5显示:①鉴别原则与内部动机、参与倾向与内部动机、社会取向与个我取向呈正相关且达到高度显著性 (r =0.660、r =0.527、r = 0.787),鉴别原则与外化原则呈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性 (r =0.433)。②内部动机与缺乏动机呈负相关且达显著性 (r =-0.418),表明内部动机的提高,会降低运动员的缺乏动机。

  • 表5 14—15岁竞走后备人才运动动机各维度Pearson相关系数

  • 3.3.3 16—17岁高水平竞走后备人才运动动机各维度Pearson相关分析

  • 表6 16—17岁竞走后备人才运动动机各维度Pearson相关系数

  • 表6显示:①鉴别原则与内部动机、外化原则与内部动机、鉴别原则与外化原则、社会取向与个我取向都呈正相关且达到高度显著性差异 (r =0.628、r =0.494、r =0.513、r =0.728),参与倾向与内部动机呈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性差异 (r =0.383),这与12—13岁运动员情况相同。 ②鉴别原则与参与倾向呈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性差异 (r =0.396)、个我取向与参与倾向呈正相关且达到高度显著性 (r =0.470),表明竞走运动员的自我能力表现和期望越高,对训练、比赛的预期结果看得越重,参与性越高。③期待取胜与社会取向呈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性差异 (r = 0.368),表明教练、父母的期望越高,明星运动员积极的社会效应,能显著提高16—17岁运动员的取胜欲望。④缺乏动机与内部动机呈负相关且达显著性 (r =-0.363),这与14—15岁运动员情况相同;缺乏动机与外化原则呈负相关且达高度显著性差异 (r =-0.654),表明外部行为 (奖励和约束)的意义,能够降低运动员的缺乏动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1)女子高水平竞走后备人才参与竞走项目运动动机优于男子,运动动机在12—13岁、 16—17岁分别达到高度显著性和显著性差异,男子高水平后备人才的鉴别原则优于女子。

  • (2)三个年龄段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个我取向动机平均分几乎全高于社会取向动机,在14—15岁达到显著性差异。

  • (3)12—13岁高水平竞走后备人才参加竞走项目的内部动机越强,运动员选择并从事竞走项目的动机越高,外部行为 (奖励和约束)的意义、社会积极的评价和导向 (教练的鼓励、父母的支持、队友的帮助),有助于运动员选择并愿意从事竞走的艰苦训练。

  • (4)教练、父母的期望越高,明星运动员积极的社会效应,能显著提高16—17岁运动员的取胜欲望。

  • 4.2 建议

  • (1)应用目标定向理论,通过任务定向提高个体的能力感,从而在比赛或训练中获得成就感。

  • (2)教练员在训练计划中安排心理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提高竞走后备人才的训练和比赛动机。

  • (3)竞走运动员尽量将运动动机控制在最佳水平,认清竞走项目的性质特点,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 参考文献

    • [1] 李婷文,李建华,田汜明,等.高水平跳跃运动员比赛发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52-57.

    • [2] 王传平.我国男子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心理训练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127-131.

    • [3] 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384-433.

    • [4]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48.

    • [5] 谢国栋.论运动动机冲突及其对动作反应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7(1):29-34.

    • [6]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8-57.

    • [7] 张丹青.培养和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最佳时期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1):79-82.

    • [8] 王林.现阶段我国高水平竞走运动员主要竞技能力的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31-32.

    • [9] 梁承谋.普通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152-154.

    • [10]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861.

    • [11]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6-39.

    • [12] 姒刚彦,钟伯光,刘皓.社会取向与个我取向运动成就动机量表的编制及其检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136-140.

    • [13] 陈及治.体育统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06-107.

  • 参考文献

    • [1] 李婷文,李建华,田汜明,等.高水平跳跃运动员比赛发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52-57.

    • [2] 王传平.我国男子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心理训练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127-131.

    • [3] 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384-433.

    • [4]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48.

    • [5] 谢国栋.论运动动机冲突及其对动作反应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7(1):29-34.

    • [6]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8-57.

    • [7] 张丹青.培养和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最佳时期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1):79-82.

    • [8] 王林.现阶段我国高水平竞走运动员主要竞技能力的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31-32.

    • [9] 梁承谋.普通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152-154.

    • [10]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861.

    • [11]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6-39.

    • [12] 姒刚彦,钟伯光,刘皓.社会取向与个我取向运动成就动机量表的编制及其检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136-140.

    • [13] 陈及治.体育统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06-107.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