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陈祥伟(1987—),男,湖北巴东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8)04-0051-07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4-01)[2018-01-12].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参考文献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参考文献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参考文献 4
岳庆利.高校开设传统射学课程的实践研究——以传统弹弓术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1):106
参考文献 5
杨现民.建设创客课程:“创课”的内涵、特征及设计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6(3):3.
参考文献 6
苏佩尧.高校“创客”实验室开放的内涵与误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50.
参考文献 7
韩芳,陈珊.国内创客及创客教育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37.
参考文献 8
陈永霖,金伟琼.中美高校创客教育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69.
参考文献 9
王林.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407.
参考文献 10
林少峰.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理论的研究[J].教育评论,2005(5):115.
参考文献 11
石岩,王路生,王友群.优秀射箭运动员定量运动负荷训练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5):44.
参考文献 12
艾德勒,佐藤三郎.教育改革宣言[M].东京:教育开发研究所,1984:20.
参考文献 13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3:245-247.
参考文献 14
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8.
参考文献 15
周慧霞.教师即课程设计者:一种应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1(2):48.
参考文献 16
赫立格尔.射艺中的禅[M].顾法严,译.台湾:慧炬出版社,1979.
参考文献 17
麦克尼尔.课程导论[M].谢登斌,陈振中,译.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259.
参考文献 18
辛阳.新时期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构建——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71
参考文献 19
陈福亮,翟芳,武海潭,等.基于核心素养的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研制:台湾经验与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1):100.
参考文献 20
吴永和,刘晓丹,仲娇娇,等.创客教育课程设计与应用——以华东师范大学2015级研究生创新课程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1):88.
参考文献 21
袭长城,柴全义.试论体育专业教学评价的时代特征[J].福建体育科技,2003(2):42.
参考文献 22
朱守波,张锦华.美国SPARK课程体系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6(8):168.
参考文献 23
高升,蒋先军,付银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90.
参考文献 24
李智,樊庆敏.射击、射箭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标准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3):103.
参考文献 25
张波,姚颂平,季浏.秩序与德性:先秦射箭竞赛的历史文化解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1):68.
参考文献 26
李承伟,向宇宏.对普通高校开设传统射箭课程的哲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2):82.
目录contents

    摘要

    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射艺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挖掘、复兴优秀射艺文化,有必要将创课理念融入射艺课程中。研究认为,射艺课程应该体现立体化、趣味化、模块化和项目化的设计理念,遵循“学做创”原则。结合三支柱理论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设计了射艺课程的目标体系;进而为校园射艺课程设计了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内容;在射艺课程组织方面,应该充分利用“O2O”学习空间,师生在各自学习领域扮演好各自角色,体现创课立体化模式;课程评价应体现“射“礼”并重、文武并重的思想;场地设施、人力资源、人文环境、安全意识是射艺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power”, the archery activitie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and revitalize the excellent archery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idea of innovation class into archery cours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rchery courses should embody three-dimensional, interesting, modular and project-oriented design concepts,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learning, doing and innovating. Combining the three-pillar theory and the objectives of the five fields, the target system of the archery courses is designed. And then a one-year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campus archery courses is designed. As for the course organization, “O2O” learning space should be made full use, therefo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play their respective roles in their own fields, embody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innovation class. Curriculum evaluation should embody the idea of equal emphasis on ritual and archery. Site facilities, human resources, human environment, and safety consciousness are the important teaching resources of archery courses.

  •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1],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2]。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3]

  • 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作为古代“六艺”之一的射艺活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云南省传统弓分会、全国大学生射艺联盟(筹)、清华礼射研究中心、中小学射艺进校园试点基地等组织的相继成立,国内各种形式的射艺师资培训,如高校射艺师资培训、上海市等地方性射艺师资培训相继举办,射艺比赛,如全国大学生射箭(射艺)锦标赛、“阿克塞之鹰”丝路骑射国际大学生邀请赛、中韩国际射艺赛等赛事蓬勃发展。同时,第一届礼射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开设射艺课程的高校数量也急剧增加。

  • 高校开设中华射艺课程是其文化传承功能的直接体现,能够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提升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底蕴[4]。高校在积极开设射艺课程的同时,也面临着射艺课程资源匮乏的困境和挑战,且在理论研究层面,该领域的研究也不足以为教学实践提供支撑与指导。笔者通过CNKI数据库以“射艺”为主题词,不限时间段检索到全部期刊文献仅76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献仅34篇,而“射艺课程”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无几。鉴于此,笔者在传统课程设计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射艺课程设计,提出用创课理念打造射艺精品课程的思路,期望对中华射艺课程建设贡献力量。

  • 1 创课的课程设计理念

  • 创课,特指服务于创客教育的创客课程,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具有整合性、研创性、协同性等核心特征[5]。创客一词源自英文“Maker”,意为创造者[6]。随着国内外创客运动及创客教育的蓬勃开展,我国创客及创客教育研究在数量上呈现井喷式增长趋势,并呈现研究教育机构权威、研究领域集中、研究内容多元、教育聚集性强等特征[7]

  • 创客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DIY素养,即把人培养成为一名真正的创造者。创客教育理念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学做创”——在实践中学习,用实践检验学习,通过学习进行创造,在创造中学习[8]

  •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射艺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内容体系建构、项目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这四个环节,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出立体化、趣味化、模块化和项目化理念(图1)。

  • 图1 射艺课程设计理念

  • 中华射艺课程设计之所以采用创客教育理念,一是因为射艺所涉及的扳指、弓、箭、靶、护具等一应器具都可以通过DIY手工来制作;二是因为射艺手工跟创客教育的3D打印有所重合,比如3D打印扳指即可以用于射箭活动,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制作到实践检验的转换,意义更重大;三是因为射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老少皆宜的活动特点能够完美体现“学做创”的核心要义。

  • 2 以“学做创”为导向的射艺课程设计

  • 2.1 课程设计的原则

  • 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基本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前提[9],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一般采取四个步骤:①规定体育课程类型,分析课程条件,确立体育课程设计原则;②设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和教材结构;③设计体育课程内容与实施方案并进行实验检验;④设计体育课程评价方案,评价和修订体育课程[10]

  • 射艺课程设计在遵循体育课程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应重点突出“学做创”特点。首先是“学”,射艺课程理论和技术学习并重,即学习射艺经典文化内容和学习射艺技法并重。其次是“做”,射艺课程以实践练习为主,无论是理论文化知识还是射艺技术,都是为射艺实践服务的。所有的练习都是射者在品德、心境和意念等方面的修炼或修行。第三,射艺课程更要以“创”为突破口,古老的射艺重现当今学校课堂,必须与时俱进,让传统为现代所用,开拓创新是射艺继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开展射艺活动要注重发挥它的健身和娱乐功能,培养“终身射艺”意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射艺资源,这对于刚刚起步的射艺课程的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 以“学做创”为核心的射艺课程设计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教师对射艺不仅要有深刻的认识和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还要掌握射艺技法,将理论知识同技法练习结合起来;第二,在“做”方面,需要有足够的训练强度以及辅助训练,比如在运动后心率加速的情况下进行射准练习[11];第三,应格外重视DIY能力的培养。

  • 2.2 教学目标

  • 美国教育家艾德勒在《教育改革宣言》中提出课程由“三个支柱”组成——知识、技能、理解力[12]。三支柱理论对应三种教学方式,第一是教科书讲授(学),第二是练习与实习(做),第三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与主动参与(创)[13]。创课理论是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对三支柱理论的全面接纳,将知识、技能、理解力融入学、做、创的每一过程,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 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五个领域目标融入射艺课程的目标设计之中,可以对“学”“做”“创”三大板块的目标进行进一步的设计。第一板块——“学”,主要为运动技能目标,即掌握中华射艺文射、武射技术,有能力进一步学习骑射、速射等技法,以及弓箭器材制作等等。第二板块——“做”,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三大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即通过射艺课程的独特之处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射艺修炼,编制可行的射艺竞赛等活动,让射艺成为学生活动的新选择;身体健康目标,即培养终身兴趣爱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射艺运动中提高生命质量;心理健康目标,即通过射艺练习、射艺竞赛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尽显君子之风。第三板块——“创”,主要为社会适应目标,即在课程学习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自我超越和团结合作精神(图2)。

  • 图2 射艺课程目标设计结构

  •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在分析受教育者具体情况基础上因人而异:对于首次接触的受训者而言,练习体验是第一位的,即培养射艺兴趣爱好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习练者而言,教学目标则应变为学习知识和技能并重,同时尝试创新;对于研习射艺有一定成就的习练者而言,其目标在于创新发展,进而推动射艺的发展。但射艺课程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即以健康教育、服务学生为宗旨,通过射艺训练锻炼身体、愉悦心情、丰富文化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并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终身体育习惯,让射艺相伴一生。

  • 2.3 教学内容安排

  • 课程设计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14]。其中,中观层面为教师设计的课程教学内容,微观层面为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15]。赫立格尔(Herrigel.E.)认为,射艺是一门技术,但又超越了技术,更近乎于道[16]。射艺的魅力不止在于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灿烂悠久的历史,更因其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巨大的育人价值。近几年来,随着校园射艺活动的迅猛发展,射艺课程内容选择与标准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射艺课程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课程计划,它是射艺课程的主要组织结构[17]。系统课程计划的特点是以规定的模式作为课程计划,根据特定人群,制订具体目标,通过学习达到独立实践和自我检查的目的。射艺教学系统课程计划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 第一种是体验性课程,主要对象是夏令营、文化体验类学生群体。2课时左右。以“学”和“做”为主,即以弓箭常识、准备活动、常用礼仪和射艺撒放体验为主。其中弓箭常识包括弓箭文化、安全要律和基本技术等等;准备活动为射艺针对性辅助拉伸运动和热身运动;常用礼仪包括揖礼、执弦礼和藏弓礼等;撒放体验则为开弓射箭,将箭射出去即为成功,稍稍加以“拇指勾弦法”指导。体验课类似于科普,优点在于能够短时间内传递射艺信息,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射艺。

  • 第二种情况是短期培训课程,主要对象为教师或者学校骨干队员,培训时间一般为3—7天,培训充分体现“学做创”,但以“做”为主。培训内容主要为基本技术、文武射流程、表演编排方法。目前全国射艺师资培训采用的便是这种形式。短期培训需要学员具备较强的接受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并加以消化。另外,学员应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在培训后坚持钻研学习,不断巩固和提高。

  • 第三种情况是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的射艺课程。射艺课程通常开设一学年(28周),约56学时。学习内容充分体现出“学做创”理念,内容包含射艺文化、礼仪、技能、手艺、表演、竞赛等(表1、表2)。

  • 表1 第一学期射艺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重难点(28学时)

  • 注:表中内容主要参考西南大学的射艺课程内容

  • 笔者在西南大学的射艺教学实践中发现:初学者往往总想着远距离射中靶心,对于礼仪要求、动作规范不太重视。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充分理解学生对于射中靶的要求,再通过正确方法加以引导。比如,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先满足学生射远靶的愿望,在学生不得要领屡屡脱靶的情况下,再给予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技术方法。因此,第一学期的射艺课程内容相对简单,以射艺基本动作要领为主,在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后,第二学期可适当增加难度,重视动手、创新能力,鼓励大家为自己量身打造扳指等器材。

  • 表2 第二学期射艺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重难点(28学时)

  • 2.4 教学组织

  • 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应当注重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在课堂上应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寓教于乐,实施快乐体育[18]。根据射艺特点,射艺课程一般可分为室内理论课和室外技法课两类。

  • 室内理论课程次数较少,每学期1—2次,主要内容为射艺要律、射艺典故、射艺历史文献等。通过PPT、视频、新闻等多种渠道让学生对射艺有较全面的了解。

  • 室外技法教学要把握重难点。首先牢记射艺要律,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其次是强调“形端志正”,这既是射艺的基本身法要求,也是射艺锻炼效果的体现。初学者往往会出现头偏、耸肩、身扭、闭眼、曲臂等问题,要针对性地一个个克服,让学生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信和兴趣。第三是掌握“拇指勾弦法”。第四是不要盲目地射靶和增加射距,在练习过程中要有良好的心态,克服“黄心病”。新手练习一般从五米距离开始,确保百发百中后再增加到十米距离,以此类推。

  • 上好体育课,教师必须要利用好课时,确保有效教学,根据课程总纲、课改理念、体育课程目标与分段能力指标,选择合适的教材或自编教材,用新颖有趣的方式教学[19]。融合创课理念的射艺课程,还应该充分利用好“O2O”学习空间,除课堂学习外,还要组织课余练习,参加射艺社团活动,利用各种平台,积极进行交流和竞赛,充分体现出创课立体化模式,做好师生的角色分工(表3)。

  • 表3 不同学习空间中的师生角色[20]

  • 2.5 课程评价

  • 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不是预测或者选拔英才[21]。体育课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评价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重点突出学生评价和课程实效评价两个方面的要求[12]。射艺课程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并且在此基础上,借鉴美国SPARK课程不主张学生互相比较评价,而是重视学生个体进步评价的理念[22]。目前,射艺考核存在以下两种误区:一是只注重射中环数,导致大多数学生只是一味地追求射准,这是明显偏离射艺目的的;二是对“射不主皮”的误解,偏重射艺文化经典方面,繁文缛节令人兴致大减,同时疏于练习,达不到锻炼效果。

  • 评价应该具有形成性(有利于改进)、总结性(有利于选择和责任)、社会政治性(激发动机并获得公众支持)、管理(操纵权威)等特征[17]。鉴于此,射艺课程创造性地将“学做创”贯穿在整个教学实践之中,在评价设计中也有所体现。

  • 第一,“射”“礼”并重,培养君子之风。一万次的练习不是为了射中靶心,但是射中靶心是对练习的最好奖励。命中环数是射艺成绩的最直观体现,也是教学评价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在射箭过程中礼仪不可或缺,在考核中必须强调要有“礼”的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兼顾了“礼”与“射”,充分体现了“学做创”的理念。

  • 第二,文武并重,注重身体锻炼和动手能力。“文”,一方面是读射艺经典,如《西江月·射艺》《观德亭记》等;另一方面则是写总结、领悟、感想等等。2016年12月,南京大学和南京审计大学举行的射艺集训结束后,参训学员纷纷撰写诗歌、散文以表达训练心得,育人效果显著。“武”的内容则更为丰富多样,各校可依据自身特色选择评价内容,达成训练效果。比如西南大学的射艺课程在射艺技能方面融入了踢毽子、中长跑、武术等内容。此外,要注重动手能力的评比。

  • 第三,体育考试成绩的评定,应包括学习态度、理论知识、身体素质和体育技术技能四个方面[23]。西南大学射艺课程考核采用类似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操作为:出勤率占10%;身体素质采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占40%;射艺考试第一学期为10米距离,第二学期为20米距离,通过10支箭命中靶的情况评判成绩,占总成绩的50%。实践表明,西南大学选修射艺课程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不仅掌握了射艺技术,而且提高了身体素质。还有部分对射艺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坚持刻苦练习射艺,甚至走上了全国赛场,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学做创”的射艺课程学习,很好地实现了五大领域目标。

  • 2.6 课程资源

  • 一项运动的开展,必须要有相关资源作为支撑,射艺也是如此。

  • 开设射艺课程,首先要具备射艺场地(室外场地或者室内场地)[24],场地环境要干净优美。此外,还需要配备挡箭布、防护墙、教学弓、靶子、架子、初级练习箭、靶纸、箭壶、扳指、护手、护臂、靶钉、橡皮筋等器材,特别是防护墙、挡箭布等器材属于安全保障范畴,要格外重视。射艺器材一般按照“一靶、两弓、四人、十六箭”的标准来配备,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行配备适合自己的弓箭,以更好地符合“人与弓配,弓与矢配”的要求。在器材管理上要做到统一存取,不可私自携带使用。目前,我国射艺器材生产商逐渐增加,而且弓箭制作技艺和器材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能够满足日常射艺需求。

  • 在软件方面,首先是人员资格,一方面需要有专业教师,另一方面是学员要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同时,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的人文环境是射艺发展的最好土壤。射艺课程的安全保障,除了上述安全保障设施外,更需要每一个参与射艺活动的人具备极高的安全意识,不仅要自觉遵守“箭不指人、弦不空放”的铁律,还要监督别人,防微杜渐,这也是射艺培养君子人格的具体体现。

  • 3 结语

  • 对个体而言,射艺“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的理念有助于道德修炼;在社会层面,射艺“其争也君子”的君子之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25]。近几年来,射艺回归校园,在高校和中小学迅猛发展,以满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6],射艺焕发着勃勃生机。凭借创课理念,为传统的射艺注入强大活力为现代所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 第一,射艺师资问题是当务之急。尽管已经举办过两届全国射艺师资培训,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射艺发展的需要。三五天的短期培训只是一个引领,后期需要教师个人花更多时间进行体悟练习、深入研究,不断地学习、交流和提高。除了全国性的培训,还应当因地制宜举办形式多样的射艺师资培训活动,以扩大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将创课理念融入师资培训之中,让每一位射艺教师成为“学做创”的射艺推广者,是射艺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

  • 第二,加快射艺课程和教材建设。当下射艺教材主要采用《射艺》《礼射初阶》等,但以“学做创”为主导的射艺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教材创编、器材选定等工作,从而充分体现创新发展理念。

  • 第三,用国际化视野来推动射艺的发展。射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在推动射艺发展的过程中,把握好“学做创”理念,可借鉴日本弓道的传播模式,为我所用,弘扬中华射艺文化。

  • 参考文献

    •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4-01)[2018-01-12].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 [4] 岳庆利.高校开设传统射学课程的实践研究——以传统弹弓术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1):106

    • [5] 杨现民.建设创客课程:“创课”的内涵、特征及设计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6(3):3.

    • [6] 苏佩尧.高校“创客”实验室开放的内涵与误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50.

    • [7] 韩芳,陈珊.国内创客及创客教育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37.

    • [8] 陈永霖,金伟琼.中美高校创客教育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69.

    • [9] 王林.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407.

    • [10] 林少峰.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理论的研究[J].教育评论,2005(5):115.

    • [11] 石岩,王路生,王友群.优秀射箭运动员定量运动负荷训练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5):44.

    • [12] 艾德勒,佐藤三郎.教育改革宣言[M].东京:教育开发研究所,1984:20.

    • [13]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3:245-247.

    • [14] 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8.

    • [15] 周慧霞.教师即课程设计者:一种应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1(2):48.

    • [16] 赫立格尔.射艺中的禅[M].顾法严,译.台湾:慧炬出版社,1979.

    • [17] 麦克尼尔.课程导论[M].谢登斌,陈振中,译.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259.

    • [18] 辛阳.新时期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构建——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71

    • [19] 陈福亮,翟芳,武海潭,等.基于核心素养的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研制:台湾经验与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1):100.

    • [20] 吴永和,刘晓丹,仲娇娇,等.创客教育课程设计与应用——以华东师范大学2015级研究生创新课程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1):88.

    • [21] 袭长城,柴全义.试论体育专业教学评价的时代特征[J].福建体育科技,2003(2):42.

    • [22] 朱守波,张锦华.美国SPARK课程体系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6(8):168.

    • [23] 高升,蒋先军,付银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90.

    • [24] 李智,樊庆敏.射击、射箭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标准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3):103.

    • [25] 张波,姚颂平,季浏.秩序与德性:先秦射箭竞赛的历史文化解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1):68.

    • [26] 李承伟,向宇宏.对普通高校开设传统射箭课程的哲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2):82.

  • 参考文献

    •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4-01)[2018-01-12].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 [4] 岳庆利.高校开设传统射学课程的实践研究——以传统弹弓术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1):106

    • [5] 杨现民.建设创客课程:“创课”的内涵、特征及设计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6(3):3.

    • [6] 苏佩尧.高校“创客”实验室开放的内涵与误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50.

    • [7] 韩芳,陈珊.国内创客及创客教育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37.

    • [8] 陈永霖,金伟琼.中美高校创客教育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69.

    • [9] 王林.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407.

    • [10] 林少峰.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理论的研究[J].教育评论,2005(5):115.

    • [11] 石岩,王路生,王友群.优秀射箭运动员定量运动负荷训练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5):44.

    • [12] 艾德勒,佐藤三郎.教育改革宣言[M].东京:教育开发研究所,1984:20.

    • [13]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3:245-247.

    • [14] 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8.

    • [15] 周慧霞.教师即课程设计者:一种应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1(2):48.

    • [16] 赫立格尔.射艺中的禅[M].顾法严,译.台湾:慧炬出版社,1979.

    • [17] 麦克尼尔.课程导论[M].谢登斌,陈振中,译.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259.

    • [18] 辛阳.新时期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构建——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71

    • [19] 陈福亮,翟芳,武海潭,等.基于核心素养的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研制:台湾经验与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1):100.

    • [20] 吴永和,刘晓丹,仲娇娇,等.创客教育课程设计与应用——以华东师范大学2015级研究生创新课程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1):88.

    • [21] 袭长城,柴全义.试论体育专业教学评价的时代特征[J].福建体育科技,2003(2):42.

    • [22] 朱守波,张锦华.美国SPARK课程体系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6(8):168.

    • [23] 高升,蒋先军,付银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90.

    • [24] 李智,樊庆敏.射击、射箭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标准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3):103.

    • [25] 张波,姚颂平,季浏.秩序与德性:先秦射箭竞赛的历史文化解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1):68.

    • [26] 李承伟,向宇宏.对普通高校开设传统射箭课程的哲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2):82.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