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邓贤树(1993—),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8)06-0025-05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03-16)[2016-12-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6/content_9537.htm.
参考文献 2
段健芝.论大学体育的课程文化危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5):103.
参考文献 3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88-314.
参考文献 4
黄忠敬.课程文化释义:一种分析框架[J].学术探索,2002(1):102.
参考文献 5
Tylor E B.Primitive Culture[M].New York:Harper&Row,1958:1.
参考文献 6
陈莉.体育课程文化的结构与特征论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5):97.
参考文献 7
陶克祥,于广智,杨国庆,等.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问题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7):87.
参考文献 8
柴娇.体育课程的运动项目文化教育回归与困境破解[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6):87.
参考文献 9
陶克祥.体育课程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137-138.
参考文献 10
何劲鹏,杨伟群.以育化体:体育课程文化逻辑的迷失[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5):89.
参考文献 11
刘波.关于文化真善美统一的哲学思考[J].学术交流,1996(2):77.
参考文献 12
李新威.我国校园足球异化现象[J].体育学刊,2015(5):45.
参考文献 13
教育部.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足球的实施意见[EB/OL].(2015-08-11)[2018-0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508/t20150811_199309.html.
目录contents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体育课程文化为出发点,重点开发校园足球课程文化的本质、内涵,分析校园足球课程文化路径的建设。研究认为:从宏观角度来说,校园足球课程文化是一种逻辑、一种方向、一种动态的育人文化;从微观角度来说,校园足球课程文化是致真文化、致善文化、致美文化的集合,校园足球课程文化的建设应该大力开发文化资源,完善文化评价机制,形成文化建设系统,加深校园足球课程文化理论研究。旨在发挥校园足球课程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和对其他项目课程文化的指导作用。

    Abstract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 analysis, taking the sport curriculum 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ssence and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culture of campus football, and analyzes its construction path. It is believed in this article that,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the curriculum culture of campus football is a kind of logic, directional, and dynamic educational culture, while from a micro perspective, it is a combination of optimal truth, highest good, and flawless beauty, its construction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cultural resources, improve the cultural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m a cultural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deepe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curriculum culture of campus football. The aim is to give play to the value-leading role of the curriculum culture of campus football and to guide the curriculum culture of other sports.

  • 2015年2月27日,在审议通过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指出,各地中小学要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学时比重[1]。足球课程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以价值中立为原则,教授学生足球知识和技能,更要以文化育人。近年来,从文化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学者发现一些不乐观的现象。如段健芝认为“课程本身应具有的独立文化品质与课程个性就范于一些虚概念,课程对体育的传承就范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化,处于课程文化缺失状态。”[2]体育课程文化的缺失使体育课程的学科逻辑充斥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始末,导致了文化逻辑的迷失。校园足球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肩负着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课程文化逻辑的使命,开发与建设校园足球课程文化迫在眉睫。

  • 1 校园足球课程文化的内涵

  • 郑金洲教授认为课程文化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3]。沿着这个思路,黄忠进博士指出:“课程文化既是一种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课程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实体内容和对象化的文化结构。”[4]由此可知,课程文化既是一种实体文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5]因此,体育课程文化是人类建立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的体育生活、学习、制度等实践活动的价值理念,是一种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观念与制度多种结构的整体性文化[6]。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对校园足球课程文化定义为:在宏观角度上,校园足球课程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育人文化,一种逻辑,一种方向;在微观角度上,校园足球课程文化是致真文化、致善文化、致美文化的集合。

  • 1.1 校园足球课程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育人文化,一种逻辑,一种方向

  • 体育课程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就是把旧人改造成新人的活动[7]。也就是说体育课程文化是一种“人化”活动,即通过一定的育人手段使人“成为人”的活动;体育课程文化来源于教材中占主体地位的各个运动项目文化,二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8],单纯的运动项目文化或者是空谈体育课程文化都不能有针对性地发展其育人功能,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展现体育课程的内涵与价值。

  • 校园足球是当前受众较广的运动项目之一,全国各个校园成为普及校园足球和国家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沃土”。王登峰司长强调:“校园足球更是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以校园为依托、以校园足球课程为载体的校园足球课程文化构建成为校园足球建设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随着校园足球课程的不断成熟,每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及培养计划不尽相同,以致于每个学段充斥在足球课程中的文化选择也不同,每个学段的文化选择必须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发展,体现课程的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校园足球深入开展的同时社会也在不断发展,社会对足球人才类型和水平的需求会发生变化,这就促使足球课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的人,体现课程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不论是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足球课程文化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以便及时调整育人方向。因此,校园足球课程文化更要坚持“育人”的指导思想。

  • 体育课程固然蕴含着文化,但体育课程的“无我”境遇导致其在本质上失去了文化性[9]。何劲鹏教授在其文中指出:“如果某一个课程没有自身的文化逻辑,那么这个课程不仅是粗糙的课程,而且也是缺少人文关怀的课程。”[10]校园足球课程作为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其课程文化在原则上是保持一致的,只是因足球运动项目的文化而具有特殊性,比如在足球课堂里需要让学生学习什么?通过什么形式展现等?这些都与课程文化的选择密不可分。因此,校园足球课程文化是一种自身具有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内在规定性的文化逻辑。足球运动是一项以团队合作为核心的集体项目,场上每个位置的运动员各司其职,其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群体(球队)价值实现基础上的。足球课程文化作为体育课程文化的一部分,以及结合体育课程文化的现状来看,要想复兴体育课程文化,必先抓住校园足球课程文化开发与建设这个关键点,为体育课程文化这个“群体”服务的同时,也在实现足球课程文化价值。校园足球课程文化的价值就在于不仅能够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为体育课程做出应有的贡献,其中增强体质是必须的,即群体本位价值;同时校园足球课程文化展现的是一种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的保证课程实施与改革具有正确方向性、科学性的文化。

  • 1.2 校园足球课程文化是致真文化、致善文化、致美文化的集合

  • 1.2.1 校园足球课程的致真文化

  • 真表现的是主客体在观念形态上的统一,从性质上看属于认识问题,是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11]。致真文化是校园足球课程文化的基础,作为具有实在性和外显性的文化,它符合一切文化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从足球项目本身出发,包含足球技战术、足球场地器材、足球规则;从课程本身出发,包含足球课程思想、足球课程意识、足球课程价值等隐性内容,以及足球课程目标、足球课程标准等显性文化。对于校园足球来说,忽略项目文化,课程文化就成了笼统的体育课程文化;忽略课程文化,项目文化也就失去了“土壤”,二者缺一不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课程改革的深入,校园足球课程致真文化也处在不断的解构与构建之中。比如说学生在学习足球技战术的时候,需要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摸索,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先进的训练方法,这些都是致真文化在足球课堂的体现。再比如在足球教学比赛中,受场地、人数的限制以及教学的要求,或许11人制并不适合,那么就可按9人制、7人制和5人制标准进行。因此说,校园足球课程致真文化要反映足球课程的真实性,追求课程真理,认识足球课程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 1.2.2 校园足球课程的致善文化

  • 善表现的是主客体在实在形态上的统一,从性质上看属于功利问题,是客体实现主体的目的和要求[11]。因此,致善文化是关于课程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抉择的标准问题。在校园足球课程中,“善”就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足球技术、技能的同时领会足球文化,理解课程中蕴含的伦理道德,与人和睦,待人友善,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合作进取的精神。体育课程文化逻辑的缺失致使大量东西方体育致善文化被我国体育课程忽略,比如被巴西人演绎到极致的“桑巴足球”文化,创造奇迹的意大利“链式防守”足球文化,以及永不言败的德国“日耳曼战车”文化等,这些文化无不彰显了民族的内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是致善文化的体现。当前的校园足球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多地重视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对足球课程致善文化的挖掘。

  • 1.2.3 校园足球课程的致美文化

  • 美表现的是文化的目的性与人的要求的高级统一。它是人们在运用文化的真去满足主体的要求,实现善与人全面发展的总目标相统一。从性质上说,美属于体验问题,是在真、善基础上达到的主客体之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客体在本质、现象、功用等方面同主体的全面统一、一致和协调[11]。从运动项目角度来说,是个体对运动的过程和结果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角度来说,是教育者对某个课程文化的正确选择,或是对课程目标的高度达成。由此可见,校园足球课程致美文化是在致真文化、致善文化达成的基础上,校园足球的普及与提高协调发展,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和谐文化。足球课程中致美文化多种多样,比如在足球比赛中,学生在场上表现出的技术美、身体美、难度美等,以及在一节足球课程结束后,教师完成了课时计划,达到了应有的育人效果,突出了课程的价值,这些都是足球课程致美文化的体现。

  • 2 校园足球课程文化建设的意义

  • 2.1 深化课程改革,复位科学的文化逻辑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在边缘徘徊,文化内涵建设不足。校园足球课程文化就像一个粘合剂,将课程与文化牢牢地融合在一起,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在教师充分研读课程目标后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把握好课堂实践,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我国体育课程文化“拿来主义”现象较为严重。我国的体育课程文化逻辑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课程价值判断、课程编制、内容选择方面。校园足球在开展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移植”国外的经验,加强文化的“自省”,建设适合地方环境和校园环境的课程文化,在契合中国国情和学情的基础上判断正确的课程价值、编制优质的课程、选择合适的内容,使课程文化符合校园足球发展的旨趣。

  • 2.2 缓解异化现象,助力足球事业发展

  • 刘云山同志指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我国校园足球发展以来出现了锦标主义、金牌主义、人才培养精英化等问题,违背了校园足球发展的本义。自2009年开展校园足球以来,我国校园足球还处在普及阶段,急功近利会引起拔苗助长。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来看,量变才能引起质变,也就是说,当前校园足球要做的就是把普及这个分母扩大,同时让竞赛这个分子也变得更强,即要有足够的受众群体才能长久地为国家输送竞技人才。当前的体育课程文化不再是依附于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校体育文化的亚文化,其与运动项目文化一起成为以学校体育文化为主体的两个方面,而不是由竞技体育的精英文化掌控着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可以说,校园足球异化的本质是目标的异化,表现为主体对象化了的客体脱离实际而独立存在,并对主体产生影响[12]。就当下我国体育课程文化缺失的现实来看,如何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建设校园足球课程文化,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 3 校园足球课程文化建设的路径

  • 最近三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校园足球发展的文件中,多次强调校园足球课程的相关内容。《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在校园足球学时、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1,13]。校园足球课程文化是体育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国家重视校园足球课程与教学的契机,教育部门与各地区学校应加大对校园足球课程文化开发与建设的力度。

  • 3.1 大力开发文化资源

  • 校园足球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提升课程内涵、达到育人效果的前提。可以说,开发课程文化资源既是结果又是过程,处于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状态。就隐性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来看,包括文化意识、课程意识、课程价值、规则意识、育人意识等。在教学过程中,育人意识是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养,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挖掘规则、技战术教学的文化色彩,使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接受文化的熏陶,面对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性格的学生,让其在特定的教学实践中体验课程文化。比如在教学比赛中,可以依据教师对学生性格的准确把握以及各方面情况的综合考量来决定每个学生在场上的位置,有领袖气质、有大局观、有组织能力的人可以踢前卫,尽可能让每个人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当然,场上每个位置的文化也在培养人,让学生胜任的角色与场上位置之间形成“可逆反应”,增强育人效果。

  • 对于显性文化的开发,包括优质课程的编制、课程模式、课程外延、课程内容等。动态的课程编制应迎合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下许多学校体育课程都在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如MOOCs、拓展训练模式等,足球课程也不例外,可以取其精华,为足球教学服务。将足球课程逐渐扩大到社区,即足球课程尝试借助社区这个广阔的资源平台,扩大课程外延,丰富课程内容。如果将课程内容比作文化产品,那么教师就是产品的加工者,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文化资源开发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产品的育人效果更有针对性,价值更突出。

  • 3.2 完善文化评价机制

  • 泰勒说过:“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就是评价过程本质。”在校园足球课程文化建设初期,确保教师在教学中有文化的体现是关键。学校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主体,应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将课堂教学的文化色彩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制定适合的课程文化学习范围与标准极为重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将致真文化、致善文化、致美文化对应的评价细则在标准中体现出来,真正实现文化评价的具体化。当前,由于全国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存在指导员、教练员、专任教师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体育教师的“万金油”技能结构依然存在,对足球文化一知半解的教师严重阻碍了校园足球的深入开展,因此,专业化应该成为教师招聘的首要指标。斯塔弗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没有健全的评价机制,即使再重视文化建设,最后也会被足球项目发展本身淡化而流于形式。

  • 3.3 形成文化建设系统

  • 各学段校园足球课程文化建设的衔接问题是深入开展校园足球的重中之重。从小学体育到大学体育学生“零”技能掌握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学段技能教授呈割裂状态,学段之间无有效衔接,缺乏技能学习系统的构建意识。王登峰司长在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上强调:“希望通过机制创新来实现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现如今,校园足球课程文化建设应从小学抓起,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顺序,遵从致真文化、致善文化、致美文化的内涵,实施校本教材的编制与校本文化课程的开发,迎合各学段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真正完成从小学到大学校园足球课程文化四级育人体系的构建,实现各学段校园足球课程文化建设的“无缝对接”,只有扎根传统,立足现实,才能面向未来。

  • 3.4 深化校园足球课程文化理论研究

  • 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文化研究停留在其内涵、结构、特征以及历史演进等方面,对体育课程文化的研究有待深入。2015年11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通知》中强调,切实加强对运动项目文化的建设,充实运动项目内涵。近年来,对足球文化的研究稍有起色,但对足球课程文化的探索却鲜有体现,特别是足球被纳入体育课教学内容之后,有关足球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不再依附于传统,要加强对校园足球课程文化理论的研究,切实维护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作用于理论的良性循环。校园足球是一项系统工程,足球课程是这项工程的文化基奠,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广泛且深入的探索。

  • 4 结语

  • 校园足球课程目标的达成遵循“文化育人”这条隐形的线索,体育课程文化的复位以及足球课程文化的建设是达成目标的前提。致真文化、致善文化、致美文化的开发与统一直接影响足球课程开展的实效性。现阶段,体育课程文化的缺失让尚处在普及阶段的校园足球发展陷入僵局。与此同时,校园足球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锦标主义、金牌主义、人才培养竞技化等问题让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计划无法落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鉴于此,校园足球课程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就成了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关键,挖掘校园足球课程文化内涵,大力开发课程文化资源,完善课程文化的评价机制,把各学段的课程建设组建成系统,避免各学段之间相互孤立,同时,加强校园足球课程文化理论研究是极为重要的。这些都有助于校园足球课程以“风向标”的姿态引领其他运动项目课程的改革与进步,有助于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找准方向,砥砺前行。

  • 参考文献

    •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03-16)[2016-12-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6/content_9537.htm.

    • [2] 段健芝.论大学体育的课程文化危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5):103.

    • [3]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88-314.

    • [4] 黄忠敬.课程文化释义:一种分析框架[J].学术探索,2002(1):102.

    • [5] Tylor E B.Primitive Culture[M].New York:Harper&Row,1958:1.

    • [6] 陈莉.体育课程文化的结构与特征论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5):97.

    • [7] 陶克祥,于广智,杨国庆,等.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问题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7):87.

    • [8] 柴娇.体育课程的运动项目文化教育回归与困境破解[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6):87.

    • [9] 陶克祥.体育课程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137-138.

    • [10] 何劲鹏,杨伟群.以育化体:体育课程文化逻辑的迷失[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5):89.

    • [11] 刘波.关于文化真善美统一的哲学思考[J].学术交流,1996(2):77.

    • [12] 李新威.我国校园足球异化现象[J].体育学刊,2015(5):45.

    • [13] 教育部.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足球的实施意见[EB/OL].(2015-08-11)[2018-0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508/t20150811_199309.html.

  • 参考文献

    •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03-16)[2016-12-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6/content_9537.htm.

    • [2] 段健芝.论大学体育的课程文化危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5):103.

    • [3]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88-314.

    • [4] 黄忠敬.课程文化释义:一种分析框架[J].学术探索,2002(1):102.

    • [5] Tylor E B.Primitive Culture[M].New York:Harper&Row,1958:1.

    • [6] 陈莉.体育课程文化的结构与特征论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5):97.

    • [7] 陶克祥,于广智,杨国庆,等.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问题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7):87.

    • [8] 柴娇.体育课程的运动项目文化教育回归与困境破解[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6):87.

    • [9] 陶克祥.体育课程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137-138.

    • [10] 何劲鹏,杨伟群.以育化体:体育课程文化逻辑的迷失[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5):89.

    • [11] 刘波.关于文化真善美统一的哲学思考[J].学术交流,1996(2):77.

    • [12] 李新威.我国校园足球异化现象[J].体育学刊,2015(5):45.

    • [13] 教育部.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足球的实施意见[EB/OL].(2015-08-11)[2018-0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508/t20150811_199309.html.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