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陈淑奇(1972—),男,湖南茶陵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9)04-0029-05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参考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参考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参考文献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7.
参考文献 5
解忍,张晓丽,李晓栋.运动伦理与生存伦理的临界点:体育矛盾再反思[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3):69.
参考文献 6
李承宗.关于人的生态化问题[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1):38.
目录contents

    摘要

    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文明范式转变为理论背景和时代诉求。从本质上来讲,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是运动员自然而科学的发展。这一发展范式不仅是全球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积极产物,也是体育生态化发展的本质体现与重要支撑。运动员生态化发展应遵循内在修养与外界影响双向结合、文化底蕴与专业技能统筹兼顾,道德素养与运动素质同抓并举的原则,从内在发展动力、外部推动力量、环境影响力量等方面寻求运动员生态化发展从“自在”到“自为”的途径。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thletes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from the civilized paradigm of the comprehensive people’s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essence,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thletes is a natural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athletes. This development paradigm is not only an active produ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an essential embodiment and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thletes should follow the two-way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cultivation and external influence,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cultural basis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moral literacy and sports quality, and seek athlete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internal development motivation, external driving force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force and transform the path from “in itself” to “for itself”.

  • 近年来,随着生态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普遍认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生态理念对体育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运动员是体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的生态化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生态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因此,有必要对运动员生态化发展的内涵、本质和建设原则等相关问题进行辨析和讨论,对于促进运动员乃至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 人的生态化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现的手段和途径

  • 运动员生态化发展是在体育生态化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体育生态化发展最终需要“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运动员生态化发展含义的探讨,也应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得出的关于人的发展“理想与目标”的概括,对此,马克思曾多次使用“人的自由发展”“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等作为对这一理想与目标的描绘和阐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全面式发展,是人的智力与体力的综合式发展,是作为个体人的共性与个性的兼顾式发展。由此,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用“历史的合力”理论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人类的本质发展也可以看作是人类诸多发展方向和发展要素在博弈后形成的“合力体”。在诸多发展方向和发展要素中,人的生态化发展是人本质力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的来源与发展——“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4],无处不彰显出自然生态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在实现人的本质发展的诸多因子中,人的生态化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人的“生态化”发展也成为了实现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路径之一。

  • 2 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是体育生态化发展的本质体现和重要支撑

  • 体育生态化发展的环境,不仅包括体育发展所必需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包括体育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即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在包含自然和社会生态发展的诸多要素的作用下,运动员生态化发展的内涵就应从全面发展的视角,而非片面、局部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思考。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事物,它是顺应体育生态化发展潮流的产物,是体育生态化发展在“人”的层面的体现。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作为一个整体,与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和体育的生态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同体育的生态化发展一道,是全球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积极产物;另一方面,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是体育生态化发展的本质体现与重要支撑。

  • 2.1 体育的生态化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

  • 从人类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历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实现了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转变。人类社会形态的升级,一方面带来了人类社会物质数量和种类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也使越来越多的“原始自然”,变为了“人化自然”,进而成为“人类社会”。生态问题,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形态的进步中逐渐凸显——这种矛盾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逐渐激化。

  •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空前强大,人类进入到物质极大丰富的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社会在带给人们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在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将生态环境置于恶化的境地甚至崩溃的边缘,生态环境的恶化也通过疾病等方式,最终将苦果转移给人类。人们在物质逐渐丰富生态却日趋恶化的环境中,反思着自己的行为,逐渐认识到人类与世间万物都从属于一个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物的消亡都会对食物链产生重大影响,于是产生了对生态文明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开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构建。

  •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农业、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实现本质突破和飞跃的又一阶段性里程碑。生态文明自党的十七大被写入党章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事业,追求实现生态化发展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选择,也是未来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5]。体育事业的某些特点,体现出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性。在工业文明阶段,整个社会都体现出对物质的渴求,体育事业也在片面追求竞赛成绩的“欲望”的驱使下,忽视了人类的身体极限,出现了一些非人道、非生态的不和谐现象。这些现象,从短时间内考虑,威胁运动员个体的身心健康,影响到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从长远考虑,则会威胁人类社会的进步。因而,人们逐渐意识到体育的非生态、非人道发展与工业文明一道成为阻碍人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作为生态文明发展潮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生态化发展和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将会成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选择。

  • 2.2 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是自然而科学的发展

  • 人的生态化发展是人以自然规律为发展原则,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发展方向的全面发展。“人的生态化是现阶段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最佳选择,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要求和具体表现,它包括自然生态的优化和社会生态的建立。”[6]作为一个子系统,运动员是人类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一层面来说,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也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原则,以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发展方向,因而,它也应内在地包括运动员的自然生态发展和社会生态发展两个部分。

  • 自然生态发展,就是按照某一事物的自然特性进行的“仿生态”式的发展。就运动员个体来讲,其自然生态发展就是根据运动员自身条件所进行的项目选择,就是在身体能承受的强度范围内接受训练。项目选择和强度界定的前提都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条件,抛开运动员的身体而空谈运动员的生态发展,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

  • 社会生态发展,就是某一事物的发展除了受自身因素影响外,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来看,自然生态发展要素是影响运动员生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态发展要素则是影响运动员生态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社会生态发展的积极影响要素充分,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的速度就快、质量就高;反之,则会延缓运动员生态化发展的步伐、制约生态化发展的效果。因此,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也需要借助社会生态发展之力。影响运动员社会生态发展的因素很多,诸如社会关系背景、训练团队等等,如何有效调动其中的积极因素,实现“良性合力”基础上的科学发展是其中的关键。由此,科学发展也成为运动员生态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 综上观点,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学说为理论依据,在尊重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实现包括运动员的自然生态发展和社会生态发展在内的双重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形态。

  • 2.3 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是体育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

  • 体育的生态化发展,是体育系统内所有要素的全方位发展。从系统角度来看,体育包括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人”、体育发展中所涉及的“物”,以及体育事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规则”等等,每一个要素都作为体育生态化发展的“一极”,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物”的生态化发展是体育生态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它为其发展提供器械、场馆等器物层面的支持;“规则”是规范体育生态化发展方向,对其发展速度、发展进度、发展程度等指标有所要求的规章制度,是体育生态化顺利发展、快速发展、良好发展的纪律保证。如果将“物”的生态化发展和“规则”的生态化发展看作是体育生态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那么“人”的生态化发展则不仅是体育生态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同时也作为“终极目标”为体育生态化发展指明方向。运动员是竞技体育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其生态化发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体育生态化发展的本质属性。

  • 体育的生态化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发展目标,它以实现体育自然而科学的发展为终极指向。体育生态化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是以体育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的发展作为前提和支撑的,体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每前进一步,体育生态化发展才能向前迈进一步。从动态的发展角度来看,在体育生态化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系统中的诸多要素——从“人”的层面来看,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学生等等;从“物”的层面来看,包括运动场馆、运动器械等等;从“规则”层面来看,包括运行管理办法、监督机制等等,都经历着一个逐步生态化的过程。没有“人”的生态化发展,“物”的生态化发展、“规则”的生态化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的生态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由人的来源、发展目标和本质决定的。作为体育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是衡量体育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完成自身生态化转变的过程中,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也为体育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 3 从“自在”到“自为”:运动员生态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 实现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是体育事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应然选择,因而应从体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规划运动员生态化发展的原则和路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换言之,人的发展是一个需要统筹多方因素、多管齐下逐步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在这一基本方向的指导下,运动员生态化发展应遵循内在修养与外界影响的双向结合、文化底蕴与专业技能的统筹兼顾、道德素养与运动素质的同抓并举等原则,进而实现运动员生态化发展步入从“自在”到“自为”的轨道。

  • 3.1 内在修养与外界影响双向结合

  • 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是一个内因与外因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其中,内因是指运动员身体素质、智力情况、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训练队的氛围、家庭影响乃至社会风气等则是影响运动员生态化发展的“外因”。从哲学层面来看,内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条件,双重要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了事物的不断发展。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也遵从这个规律,即运动员的内在修养与外界影响的紧密结合是推动运动员生态化发展的重要原则。

  • 外界影响是影响运动员生态化发展的外界环境,它包括竞技体育环境、教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及社会风气等。尽管外界影响只是运动员生态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但体育界良好的风气与友好的氛围,教练、亲友等刚直不阿的性格、坚持不懈的韧劲、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等都会对运动员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内在修养是运动员自身意志品质、技巧技能、修养素质等的提高与增强,它是运动员生态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外界如何影响、如何推进,如果没有运动员个体的努力是不会实现运动员生态化发展这一目标的,因此,关注运动员自身“生态化”要素的发展,是推动运动员生态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内容上来看,运动员自身“生态化”要素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它既包括有效培养自身对训练项目的兴趣与爱好,使自身与项目达到“生态化”契合,也包括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与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高。

  • 3.2 文化底蕴与专业技能统筹兼顾

  • 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不仅是一个内外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多重素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运动员生态化发展所需的多重素质之中,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 传统观点认为:专业技能是运动员的“饭碗”,文化底蕴对运动员来说用处不大,比如刘国梁在服役阶段人称“小诸葛”,是因为他打球灵活等等,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实用主义”观点是站得住脚的。然而,这些知名运动员在专业技能方面优秀的同时,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刘国梁灵活的接发球,凭借的是他对乒乓球技战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心理学等知识的掌握。由此,文化底蕴是运动员专业技能发挥的强大支持系统,是运动员生态化发展过程中的必要和必然需求。

  • 还有一些人认为: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文化底蕴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矛盾,很难做到同时兼顾、同步推进。事实上,只要在机制上有保障、运动员个人付出努力是可以实现“双赢”的——纵观NBA赛场,林书豪似的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获得奥林匹克桂冠的运动员中拥有霍尔金娜般高学历的人也不在少数。在此消彼长被双方共赢的理念取代后,思考如何更加行之有效地将二者兼顾就成为今后体育研究的方向。提高教练员的文化底蕴,以榜样的力量带动运动员文化底蕴的增长;结合专业训练特点和时间安排,以劳逸结合和学以致用的方式合理安排运动员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等,成为运动员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实现路径。

  • 3.3 道德素养与运动素质同抓并举

  • 德才兼备是人们对人才亘古不变的评价标准。在体育界也是如此,“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决定了竞技体育是一个不断挑战、不断突破的领域,而只有“有德有才”的运动员才能在岁月的涤荡中,不断充实与完善自我。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需要道德素质和运动素质同抓并举。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具备良好道德素质和运动素质的运动员能够凭借其较高的社会公信力,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号召力,从而带动社会风气向“善”的方向发展;从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角度来看,运动员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运动素质,也决定着体育界乃至运动员自身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道德素养与身体素质的同抓并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运动员自身而言,应明确自身训练的目的,在高强度的训练中有意培养坚定的信念,磨练坚强的意志;就训练队层面而言,要加强对运动员日常道德素养的教育和运动素质的训练,通过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在内的道德教育,使运动员明确训练目的,激发其训练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运动素质;就体育总局等体育管理部门而言,应积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规则,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就社会层面而言,应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对运动员道德素养进行有效监督,进而通过正面引导与批评教育推动运动员道德素养的培养。

  • 4 结语

  • 综上,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从一个侧面呼应了世界范围内生态文化发展的潮流,理应成为未来体育发展的一种价值追求和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在思考体育界的发展和体育生态之时,也应将目光多集中于展现体育精神、弘扬体育文化的运动员身上,从内在发展动力、外部推动力量、环境影响力量等方面思考和寻求运动员生态化发展从“自在”到“自为”的发展途径。

  • 参考文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7.

    • [5] 解忍,张晓丽,李晓栋.运动伦理与生存伦理的临界点:体育矛盾再反思[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3):69.

    • [6] 李承宗.关于人的生态化问题[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1):38.

  • 参考文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7.

    • [5] 解忍,张晓丽,李晓栋.运动伦理与生存伦理的临界点:体育矛盾再反思[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3):69.

    • [6] 李承宗.关于人的生态化问题[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1):38.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