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马军(1981—),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9)05-0065-06

参考文献 1
庞守兴,李书肖.内卷化:教育的瓶颈描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6):24.
参考文献 2
张天雪,黄丹.农村教育“内卷化”的两种形态及破解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11):30.
参考文献 3
张文鹏,王健.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2):14.
参考文献 4
李小伟.身体活动缺乏影响青少年骨骼生长[N].中国教育报,2018-05-21(3).
参考文献 5
张晓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97.
参考文献 6
刘宁,刘静民,张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演变脉络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12):88.
参考文献 7
邱晨辉,魏苓.学校体育难入地方政府法眼[N].中国青年报,2013-05-06(3).
参考文献 8
马军.农村学校体育的贫困:内涵、表现、成因及精准扶持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2018,32(1):8.
参考文献 9
李祖佩,钟涨宝.分级处理与资源依赖——项目制基层实践中矛盾调处与秩序维持[J].中国农村观察,2015(2):81.
参考文献 10
彭富.农村学校上足体育课,难![N].四川日报,2011-01-13(10).
参考文献 11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编写组.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11.
参考文献 12
李见新.河南:累计投294亿元推进“全面改薄”[N].中国教育报,2018-06-21(1).
参考文献 13
张玉甫.钱投了不少,乡村学校为何不叫好[N].中国青年报,2016-02-04(1).
参考文献 14
张克峰.农村“教学点”体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基于河南省15所农村“教学点”的调查[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32(6):60.
参考文献 15
刘佳.我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十年后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7(2):79.
参考文献 16
王纬虹.特岗教师期待多元支持[N].中国教育报,2013-03-25(3).
参考文献 17
慈鑫.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困惑和无奈[N].中国青年报,2014-04-07(4).
参考文献 18
曲宗湖,尚大光,李芬芬.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4):1.
参考文献 19
李林,周登嵩.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48.
参考文献 20
高雪莲.完美的“铁笼”:规训“在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主体视角的柳溪村儿童学校教育考察[J].北京社会科学,2015(1):44.
目录contents

    摘要

    “无发展的增长”内卷化状态已成为困扰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隐蔽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内卷化”的理论,从农村学校体育的政策、资源、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卷化现象对其发展困境及生成逻辑进行了分析。认为,政策密集出台与执行效能低下的政策内卷化、资源输入与资源依赖并存的资源内卷化、体育教师“无根”的流动的和学生被“规训”的“在场”的师生行为内卷化是当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内卷化的主要表现,必须正视内卷化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滞后局面。

    Abstract

    The involution of “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hidden factor that perplexes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combining with the theory of “involu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ilemma and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policy, resources and behavior.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the involution of rur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re policy-intensive promulgation and in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resource input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coexisting resource involu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rootless flow, and students’ behavior involution by the presence of “discipline”. We must face up to the problem of involution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change rural schools in which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lags far behind.

    关键词

    学校体育农村学校内卷化政策资源行为

  •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学校教育工作、大力实施教育均衡化政策的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艰难前行、曲折发展。一项项国家教育政策、扶贫政策相继出台,但政策的落地仍困难重重;一个个运动场地不断新建,但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农村学生仍寥寥无几;一批批教师引进来,但又流失严重,体育课仍流于形式难觅新课改的踪迹等等,这些都是农村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现实。为何投入增多却发展停滞、条件改善却没有换来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这些无发展的增长是造成当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困难重重的隐蔽因素,本文拟借助内卷化的视角认识和解决这一难题。

  • 1 内卷化:一个基于教育发展状态的分析框架

  • “内卷化”(Involution)的系统研究最早出现在农业领域,后来扩展到政治、教育等领域,成为研究事物发展的一种新范式。“内卷化”主要是从事物发展的状态来解释“有增长无发展”“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习俗与习惯的精致固化”等现象。“内卷化”的内涵可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来认识。从定量层面来看,“内卷化”指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上,二者量的变化并不是呈正比,而是反比;表现为投入越多,产出越少,边际效益递减,效益低下或无效。从定性层面来看,“内卷化”指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量变并没有引起质变的状态。即一种事物发展模式被固化以后,自身既无增长也无法突破,在外部条件的严格约束下,内部发展日趋复杂,摆脱困境日趋艰难[1]

  • 借助以上概念,可将农村学校体育内卷化理解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造成城市教育的压倒性强势和农村教育的先天不足,农村教育被结构性剥离与瓦解,形成了固化的内部发展模式和无法超越的机制壁垒[2],国家在政策、资源上不断加大投入,量的变化并未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农村学校体育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效能低下、行为内敛、自我闭锁、无法突破、表象型的发展状态,即无发展的增长。

  • 2 农村学校体育内卷化的生成逻辑分析

  • 2.1 政策内卷化:政策密集出台与执行效能低下的悖论

  • 农村学校体育政策内卷化是指农村学校体育政策随着数量的增加、推进力度的加大,呈现出政策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形成内敛型改革或表象化发展,难有实质性发展,从而进入发展效能低下的刚性结构状态。

  • 2.1.1 政策边际效益递减

  • 所谓学校体育政策边际效益递减,即随学校体育政策颁布数量的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并未出现实质性改观,反而出现了发展滞后、效益递减、效果不好、发展效能低下的困境。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相继颁布了各类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据张文鹏等统计,1994—2013年国务院、教育部等国家权威部门共颁布273份与学校体育政策相关的文件,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3]。事实上,虽然政策密集颁布,但农村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较为薄弱的环节,学校体育政策传导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实际作用并不如人意。如,1984—2010年政策颁布量呈递增趋势,但政策颁布量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并未呈现正相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明显短板,男女生超重比、耐力、肺活量等指标总体均处于下滑的趋势。同时,30年间乡村学生肥胖人数男生增长了约45倍、女生增长了12倍,出现了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并存的新问题[4]。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虽然使农村学校硬件条件得到大幅改善,但并没有实质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仍然保障不足。张晓程(2011)对120所农村中小学校的调查发现,能够开足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学校并不多,与国家政策要求的标准差距巨大,每周开设3次课的中学仅占14.53%,每周开设4次课的小学仅占17.86%;只有27.04%的学生能够达到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5]

  • 以上事实表明,学校体育政策出台的目标和效益并未达成一致,政策传导作用未充分实现,最终导致政策悖论的出现。为了改善、提升农村学校体育质量,强化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国家政策不断出台并持续强化,用以解决深层次的难题,同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随着政策运行的深入,推进力度和难度的加大,反而会对问题的解决越不利,这是政策密集出台而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的本质原因,属于政策悖论现象。政策悖论的存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悖论现象如不及时调整和解决,将严重影响政策的绩效,难以走出政策出台—执行—再出台—再执行的内敛化发展逻辑。

  • 2.1.2 政策目标的偏离及执行效能的衰减

  • 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是农村学校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是落实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实施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责任主体。但在现实中,往往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主动承担起执行国家学校体育政策的职责,出于对本地区整体利益的考量,采取了有意回避、消极逃避的态度,政策执行大打折扣,致使预期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学校体育发展呈现难以得到制度规约与保障、发展滞缓的内卷化状态。刘宁对1979-2008年30年间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研究发现,上级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没有执行的占26%,没有被有效执行的占53.6%[6]。《中国青年报》对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将学校体育发展纳入本级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除北京外,没有一个省级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及学校体育;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13份对外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提及学校体育的内容;而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省13个地级市101个区县、中部的湖北省17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没有一个提及学校体育的内容[7]。此外,农村学校体育还存在专项政策文件靶向不明、目标复制的情况。近年来,中央、国务院层面出台了多个学校体育方面的政策,多次涉及农村学校体育,但具体执行的配套政策及措施没有跟进,由于政策靶向的缺失导致政策执行缺乏保障,造成执行者无所适从的执行困境。长期以来,无论是农村学校体育的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还是体育教学内容等都是城市取向的、单向度的,政策的目标复制使农村学校体育呈向城市看齐的追赶式发展态势[8],面对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基层教育管理者显然只能采取漠视、抵制、不执行的方式,最终导致政策执行内卷化的形成。

  • 很显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态度是暧昧的,在贯彻国家的政策上是有取舍的,在执行与不执行、积极执行与消极执行的抉择下,基层管理者往往选择了回避。在重重利益的权衡之下,消极作为或难以作为成为政策执行者的常态,政策执行的“扭曲化”“空虚化”趋势愈加明显,造成了政策执行的失真、扭曲与搁置,直接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度。

  • 2.2 资源内卷化:资源输入与资源依赖并存

  • 所谓资源内卷化,即存在资源增长与资源无效或低效并存的现象,资源输入不断增加,但基层组织并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维持能力,反而对国家输入资源依赖性更强,久而久之形成资源内卷化,这种基层秩序维持的机制被称作“资源依赖”[9]

  • 2.2.1 资源依赖:农村学校体育资源供给目标偏离

  • 从“资源依赖”的角度来看,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资源内卷化的现象,大部分的农村学校甚至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情况。“短期内出效益”的政绩诉求与“项目制”的直接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学校体育资源供给目标的偏离。目前,我国教育资源主要以“项目”的方式输入到农村学校,如“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西部农村校舍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成为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获得发展资源(含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项目制”进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方式,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直接贯彻国家意志,在实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损耗。国家对教育的治理由“间接治理”转变为“直接治理”,项目“专款专用”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基层管理者通过各种策略来扩展地方政府的利益,使投入的资源没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如,项目资源的投入虽然指定了专门用途,但基层政府会通过改变预算支出结构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上级部门的意图。一个教育专项资金被指定用于运动场地的建设,而地方政府会主动缩减原有预算中用于该项目建设的支出,将变相“结余”的预算用于其他方面。这样,项目意图虽然能够实现,但相应削减了地方政府本应用于建设的支出,即使有所投入综合效益也大打折扣。“项目制”带来的另外一个意外后果就是,由于项目的设计、实施、监管均由国家来进行,基层政府、管理者、校长自始至终不能作为主体参与项目的实施,学校的诉求和意愿很难实现,也就形成“国家建设什么我们就用什么,不建就不用”的怪圈。如《四川日报》报道,四川省大石小学校长反映:体育设施好看不好用,“云梯、爬杆、单双杠学校都有,是全省统一配送的,但我们一直不敢用。学校办公经费按学生人头划拨,村小尽管学生人数少,也得配备必要的设施,无形中增加了办学成本。”[10]由此可见,国家意志层面的资源输入较难与农村学校实际需求完全吻合,相反,这些配套的标准化资源不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增加了学校的运行成本和执行困惑,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教学资源低效、无效利用的内卷化态势日趋明显。

  •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出现资源依赖的现象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目标与效果的背离。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制度、项目等技术治理手段来实现教育的均衡化,但在实施运作过程中,配套实施细则缺乏,对农村学校实际需求考虑也不充分,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一刀切”,遮蔽了农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真实诉求,其中包括参与体育运动的诉求,导致国家意志与现实效果的背离,且随着资源输入的增多目标偏离越发严重。二是累积与长期性。实际上,国家资源输入越多,农村学校的内生力及对资源的支配能力越弱,农村学校的维持与运行更加依赖于国家的资源输入,累积效应导致资源内卷化趋势持续恶化。如不改变国家资源输入的方式,改善农村学校的生态环境,资源依赖的现象将长期存在。

  • 2.2.2 资源闲置:农村学校体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 除资源依赖外,资源闲置也是造成农村学校体育内卷化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资源紧缺、办学条件薄弱是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事实上,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体育教学资源投入与闲置、紧缺与浪费并存的怪象,一面是标准化的体育场地设施陆续建成,另一面是大量体育场地闲置,教学资源低效利用、闲置搁置的现象比比皆是。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通过各种“教育项目”“扶贫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建成了一大批“高大上”的农村学校,教室、食堂、宿舍、运动场地、教学设施等投入不断加大,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大为改观。2014年贵州省累计投入农村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59亿元[11]。2018年6月,河南省“全面改薄”累计投入294.4亿元,建设校舍面积1 657.6万平方米,配备设施51.4亿元,惠及562.1万名中小学生[12]。与此同时,农村学校的生源却在持续减少,不少大规模投入的各类教学设施被闲置,而农村学校急需的体育运动场地与设施却未得到相应补充。如河南省沈丘县“全面改薄”期间要求230所中小学每校建设一所食堂,总投资约1亿元;而食堂竣工后,未发现有开火做饭的迹象。石槽乡一中因生源不足,4层教学楼仅使用6间教室,其他全部闲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槐店镇左庄小学严重缺操场,篮球场杂草重生、凸凹不平,篮球架生锈闲置[13]。张克峰在对河南省15所农村“教学点”的体育教学工作调查时发现,苏庄小学在教育均衡发展项目验收时,体育器材配备数量基本符合国家标准,但实际上,安装的篮球架均为标准篮球架,根本不适合小学生用;大部分器材堆放在仓库没有使用,唯一的篮球也被学生当足球踢坏,其他多数器材闲置无人监管。除了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引起的资源闲置之外,还存在学校领导观念认识不到位、教师业务能力不足造成的体育资源闲置。如一位小学校长说:“我们需要能带着学生玩,保证学生不出事故的体育教师。”[14]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加之教师教学能力的欠缺,多数体育器材、设施闲置未用,这在农村学校较为普遍。教学资源低效利用、闲置搁置的长期存在,逐步形成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卷化困境。

  • 由此可见,国家以“项目制”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农村学校投入教育资源,大大加速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进程,赋予了农村学校更多的办学资源。同时,“项目制”是由国家主导的,虽体现了国家意志,但体育教学资源唯数量、唯指标的评估、验收标准,并没有从学校、教师、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导致缺乏教学适用性和针对性,致使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效果差,甚至闲置浪费,久而久之造成了资源增长与资源利用无效或低效并存的内卷化状态。

  • 2.3 行为的内卷化:农村学校师生生存的困境

  • 2.3.1 体育教师行为的内卷化:“无根”的流动

  • 农村体育教师行为的内卷化是指在城市教育的强势地位迫使下,农村教育生态环境被剥离或瓦解,形成了固化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体育教师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逐渐形成自我锁定、动力不足、内敛发展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无根”的流动。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资源,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城乡教育的差距从本质上说就是教师的差距。留住优秀的体育教师扎根农村学校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国家针对贫困地区实施了一揽子师资支援行动,“特岗计划”“人才支持——教师专项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等,使农村学校的体育师资得到了大量补充,缓解了体育教师短缺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大批体育教师流出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薄弱学校流向名校、从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等“逆均衡”趋势已成为农村教育发展之痛。有关调查显示:特岗教师“留任率”与“流失率”呈强烈反差,三年聘期内“留任率”高,但期满时流失率及累计流失率逐年上升,且教师的离职意向强烈[15];岗位吸引力不足,教师“骑驴找马”心态严重,多数不愿长期留任[16]。特岗教师流失严重的现象可称作教师“无根”的流动,其主要根源在于教师缺乏归属感。偏远地区的体育教师,由于对生活环境、学校办学条件、职业发展等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较难融入现实工作环境和集体,人际关系僵化,常伴有不被理解、不受重视之感,继而激起出逃意识,即使不离职也往往工作不积极,做好了随时离职的准备。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远郊区农村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小华,不得不面对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儿,有场地却不敢开展相关体育教学的现实,离开的意愿非常强烈。称自己是万不得已才来到农村学校,从来没有想过要扎根农村,去年与自己同批考进北京远郊区县农村学校的同学,基本上都有提前离开的想法[17]

  • 显而易见,农村体育教师的留与去,身体的“在场”与情感的“离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农村学校师资大量补充的同时,也在大量流失,师资队伍极其不稳定。即使部分教师选择了留任,但这种“无根”感会逐渐积累,逐步蔓延到对职业和事业的忠诚度上,逐渐形成动力不足、自我闭锁、行动滞缓、职业倦怠的内卷化,最终造成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滞缓。

  • 2.3.2 学生行为的内卷化:被“规训”的“在场”

  • 学生行为的内卷化是指为适应特殊的农村教育生态环境,农村学校设计了一系列“规训技术”渗入教育场域各环节,通过时间设置、空间隔离、身体控制等“规训技术”将学生的行为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学生行为在被规范化的同时,慢慢失去学习的权利、动力和兴趣,逐步转向失去主体性的内敛化发展状态。为达到“安全第一”“分数至上”的学校微观目标,农村学校常利用微观权利试图改变学生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农村学校会采用各种规避措施来应对上级部门的政策,剥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就是最常见的表现。1998年,曲宗湖等人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显示,23%的村小及村教学点没有开设体育课,并预测2010年90%以上的农村学校按教学计划开设体育课[18]。2013年出版的《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对73所农村学校体育课开课率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村小学开课率低,未达标率按照年级顺序依次为,1—2年级75%,3—4年级33.4%,5—6年级44.5%,平均值约达51%[19]。可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预期目标并未实现。在国家人力、物力等资源不断投入的情况下,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保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出现了进一步恶化局面。

  • 农村学校对学生行为的规训主要有空间规训和时间规训两方面。正如福柯所说,“空间的历史就是权力的历史,权力借助空间的物理属性践行着它的社会属性。”[20]农村学校就是一种典型的规训化空间,运动场、教室等这些物化的空间,常被农村学校管理者用作规训的手段。如乒乓球、踢毽子、跳皮筋等占地少、投入少、危险系数低的运动项目学习是支持开展的,而单双杠、云梯、爬杆等设施宁愿闲置甚至破坏也不让学生参与。运动场地、设施的空间规训有效实现了“安全第一”的微观目标。农村学校微观权力中特定的作息时间表,则以时间规训的方式区隔了学生的行为,保障了学生行为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如学校常常会以牺牲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来保障主要教学活动的开展。正如一名校长所说:“学生在校时间是有规定的,但任务却重,国防、法制、禁毒······什么都要进课堂,不但要有课表,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若让学校统一组织,难度很大。”[10]

  • 综上所述,空间、时间的规训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虽“在场”但身体已“离场”,即虽然学生还在参与体育运动,但已成为一种可要可不要的“副业”。农村学校通过规训的方式,有效控制了学生的行为,在微观上实现了学校教育的目标,满足了农村家长对学校最低的要求——安全第一、好好学习。正是在政策内卷化、资源内卷化等多重因素的挟持下,面对农村学校发展的现实困境,基层的管理者选择了“规训”的方式,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剥夺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

  • 3 结语

  •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卷化现象是农村学校体育中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深层次原因,是制约其发展的根源所在。政策执行的偏离、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规训技术的运用等多重因素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行为的影响是深刻的,在长期的学校微观权力的僭越与宰制下,体育课开课不足、体育锻炼时间无法保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被削弱、兴趣日渐淡薄、参与运动的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就会长期存在,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意识和行为,失去主体性的内敛化发展状态就不可避免。只有正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卷化现象,才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滞后局面。

  • 参考文献

    • [1] 庞守兴,李书肖.内卷化:教育的瓶颈描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6):24.

    • [2] 张天雪,黄丹.农村教育“内卷化”的两种形态及破解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11):30.

    • [3] 张文鹏,王健.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2):14.

    • [4] 李小伟.身体活动缺乏影响青少年骨骼生长[N].中国教育报,2018-05-21(3).

    • [5] 张晓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97.

    • [6] 刘宁,刘静民,张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演变脉络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12):88.

    • [7] 邱晨辉,魏苓.学校体育难入地方政府法眼[N].中国青年报,2013-05-06(3).

    • [8] 马军.农村学校体育的贫困:内涵、表现、成因及精准扶持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2018,32(1):8.

    • [9] 李祖佩,钟涨宝.分级处理与资源依赖——项目制基层实践中矛盾调处与秩序维持[J].中国农村观察,2015(2):81.

    • [10] 彭富.农村学校上足体育课,难![N].四川日报,2011-01-13(10).

    • [11]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编写组.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11.

    • [12] 李见新.河南:累计投294亿元推进“全面改薄”[N].中国教育报,2018-06-21(1).

    • [13] 张玉甫.钱投了不少,乡村学校为何不叫好[N].中国青年报,2016-02-04(1).

    • [14] 张克峰.农村“教学点”体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基于河南省15所农村“教学点”的调查[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32(6):60.

    • [15] 刘佳.我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十年后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7(2):79.

    • [16] 王纬虹.特岗教师期待多元支持[N].中国教育报,2013-03-25(3).

    • [17] 慈鑫.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困惑和无奈[N].中国青年报,2014-04-07(4).

    • [18] 曲宗湖,尚大光,李芬芬.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4):1.

    • [19] 李林,周登嵩.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48.

    • [20] 高雪莲.完美的“铁笼”:规训“在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主体视角的柳溪村儿童学校教育考察[J].北京社会科学,2015(1):44.

  • 参考文献

    • [1] 庞守兴,李书肖.内卷化:教育的瓶颈描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6):24.

    • [2] 张天雪,黄丹.农村教育“内卷化”的两种形态及破解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11):30.

    • [3] 张文鹏,王健.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2):14.

    • [4] 李小伟.身体活动缺乏影响青少年骨骼生长[N].中国教育报,2018-05-21(3).

    • [5] 张晓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97.

    • [6] 刘宁,刘静民,张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演变脉络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12):88.

    • [7] 邱晨辉,魏苓.学校体育难入地方政府法眼[N].中国青年报,2013-05-06(3).

    • [8] 马军.农村学校体育的贫困:内涵、表现、成因及精准扶持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2018,32(1):8.

    • [9] 李祖佩,钟涨宝.分级处理与资源依赖——项目制基层实践中矛盾调处与秩序维持[J].中国农村观察,2015(2):81.

    • [10] 彭富.农村学校上足体育课,难![N].四川日报,2011-01-13(10).

    • [11]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编写组.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11.

    • [12] 李见新.河南:累计投294亿元推进“全面改薄”[N].中国教育报,2018-06-21(1).

    • [13] 张玉甫.钱投了不少,乡村学校为何不叫好[N].中国青年报,2016-02-04(1).

    • [14] 张克峰.农村“教学点”体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基于河南省15所农村“教学点”的调查[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32(6):60.

    • [15] 刘佳.我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十年后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7(2):79.

    • [16] 王纬虹.特岗教师期待多元支持[N].中国教育报,2013-03-25(3).

    • [17] 慈鑫.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困惑和无奈[N].中国青年报,2014-04-07(4).

    • [18] 曲宗湖,尚大光,李芬芬.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4):1.

    • [19] 李林,周登嵩.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48.

    • [20] 高雪莲.完美的“铁笼”:规训“在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主体视角的柳溪村儿童学校教育考察[J].北京社会科学,2015(1):44.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