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孙民康(1991—),男,湖北黄冈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高考体育改革。

通讯作者:

龚丽景(1981—),女,广东乐昌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运动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1)01-0061-08

参考文献 1
黎涌明,陈小平,冯连世.运动员跨项选材的国际经验和科学探索[J].体育科学,2018,38(8):3.
参考文献 2
钟文.客观看待跨界跨项选材[N].人民日报,2018-02-25(23).
参考文献 3
HALSON S,MARTIN D T,GARDNER A S,et al.Persistentfatigue in a female sprint cyclist after a talent-transfer initia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 Performance,2006,1(1):65.
参考文献 4
孙民康,龚丽景.冬季项目跨项选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体育科学,2019,39(11):88.
参考文献 5
GULBIN J.Identifying and developing sporting experts[C]//FARROW D,BAKER J,MACMAHON C.Developing sport expertise:researchers and coaches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London:Routledge,2008:60.
参考文献 6
BULLOCK N,GULBIN J P,MARTIN D T,et al.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deliberate programming in skeleton:ice novice to Winter Olympian in 14 months [J].Journal of Sports ences,2009,27(4):397.
参考文献 7
COLLINS R,COLLINS D,MACNAMARA A,et al.Change of plans: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successful talent transfer[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4,32(17):1621.
参考文献 8
REA T,LAVALLEE D.An examination of athletes’ experiences of the talent transfer process[J].Talent Development & Excellence,2015,7(1):41.
参考文献 9
DICKINSON R K.Talent transfer in the Australian sport system: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D].Brisbane: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2017.
参考文献 10
OLDENZIEL K,GAGNE F,GULBIN J.Factors affecting the rate of athlete development from novice to senior elite:how applicable is the 10-year rule[C]//proceedings of the 2004 Pre-Olympic Congress,Athen,2004.
参考文献 11
方园园.经济效益视角下的极限运动跨界跨项选材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8.
参考文献 12
GULBIN J.Applying talent identification programs at a system-wide level:the evolution of Australian’s national program[C]//BAKER J,COBLEY S,SCHORER J.Talent in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port: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London:Routledge,2012:147-165.
参考文献 13
冬季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项跨界选材工作总体方案[EB/OL].(2017-03-09)[2020-07-10].http://www.sport.gov.cn/dyzx/n5168/c792996/content.html.
参考文献 14
国家体育总局到广西开展冬奥项目运动员选材工作[EB/OL].(2018-07-26)[2020-07-10].http://gx.people.com.cn/n2/2018/0726/c179430-31860739.html.
目录contents

    摘要

    运动员选材与培养是保持竞技体育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传统选材与培养 (以下简称传统选材) 模式具有成材率低、投资风险高、选材范围狭窄等局限性,间接催生了跨项选材与培养 (以下简称跨项选材)模式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跨项选材的实践案例与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 分析,认为其主要经历了萌芽期 (1932—1979年)、探索期 (1980—2005年)、初步定型期 (2006—2016 年)、快速发展期 (2017至今)。指出,跨项选材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为什么跨项选材、何时跨项选材、怎样跨项选材、什么人跨项、哪些项目跨项五方面展开。虽然相关研究已达成诸多共识,但关于跨项选材的起始概念、目的意义、实践的落脚点等核心问题还存在争议。指出,指导传统选材的刻意练习理论存在缺乏竞争、忽视兴趣培养等问题,无组织跨项的难度不断提高,成功愈发难以复制。而世界各国开展的有组织的跨项选材已显现成果,这为我国跨项选材工作提供了很好借鉴。最后,提出跨项选材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不断引入新的理论,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创新是跨项选材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Abstract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ID) are the basic elements to suppor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thletic sports. Traditional TID has the limitations of low yield, high investment risk and narrow selection range, which indirect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Transfer(T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and analyzes the practical case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TT. It is believed that it mainly experienced the periods of germination (1932—1979), exploration (1980—2005), preliminary finalization (2006—2016), and rapid development (from 2017 to now).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search on TT mainly focuses on five aspects of “why, when, how, who and which”. Although a lot of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in relevant studies, there are still disputes on the core issues of TT, such as the initial concept,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and the foothold of practic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deliberate practice of TID, such as lack of competition and neglect of interest cultivation. The difficulty of unorganized TT is increasing, and the success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replicate. The results of organized TT in the world have shown, which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for TT in China.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we need to introduce new theories continuousl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T theory system,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fusion innovation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T theory.

  • 运动选材是保持国际体育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竞技运动的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选材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应。现代竞技体育经过100余年的发展,竞争的激烈程度日益增强,对运动选材 “精准性”和后续培养 “高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选材与培养(以下简称传统选材)方法,缺乏对于人体发育的非均衡性及个体差异的考量,以及存在各种能力发展空间和时间的非一致性以及选材方法等局限性问题,很难准确预测少年儿童未来的专项潜能[1]。 “早选材、早定项、早成才”的选材模式往往带来心理压力的增加、损伤的增加、训练怠倦感的提升等问题。早期专项化的选材方式, 对运动员来说意味着要么 “升级”要么被淘汰, 大量被淘汰的运动员较难获得有计划有组织的跨项流动机会,造成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浪费。竞技体育管理者、教练员及运动员对于灵活高效的人才识别与培养模式有着非常迫切的现实需求。

  •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一直存在优势项目集中、新兴项目薄弱、 “夏强冬弱”等问题。东京奥运会新增了攀岩、冲浪等项目,而我国对于非传统项目投入较少、基础薄弱,选材与备战问题迫在眉睫。2022年北京冬奥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办赛精彩,参赛也要精彩”的目标,而我国冬季项目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后备人才匮乏、训练模式落后等问题,备战任务重、时间紧,形势严峻。传统的选材与培养方式成本高、周期长, 很难满足 “全面参赛、恶补短板”的新要求[2]。鉴于此,我国针对东京奥运会4个新增项目和所有冬季项目开展了面向全国的跨项选材工作。跨项选材与培养(以下简称跨项选材)理论提出已有十余年,但国际上有组织性的跨项成功案例屈指可数,专门性研究也较零散。本文将在系统回顾运动员跨项成功案例和跨项选材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检视理论研究中的核心争议点,梳理跨项实践的发展脉络,探寻跨项选材的科学发展路径, 从整体上把握跨项选材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 1 跨项选材的发展历程回顾

  • 跨项选材的实践探索早于理论研究,早期的 “转项” “兼项”实践是跨项选材的原始形态。 1932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美国轻量级拳击运动员埃迪·伊根(Eddie Eagan)通过短期训练获得有舵雪车金牌,成为最早跨项成功的代表之一。跨项选材的概念源于Talent Transfer,其直译过来是 “人才转移”,最早见于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和体育俱乐部转会相关研究成果。选材语境下的Talent Transfer最早见于2006年澳大利亚国家体育科学研究中心一项关于自行车冲刺时运动疲劳的研究,其中记载了一位具有5年高山滑雪回转项目国际比赛经验的女运动员跨项进行场地自行车训练的经历[3]

  • 跨项选材理论与实践发展主要经历了四大阶段(图1)。①萌芽期(1932—1979年):该阶段零星地产生了少量自发的无组织跨项选材尝试, 并首次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跨项成功案例。运动员跨项成功具有较强的偶然性,跨项多以运动员个人兴趣为主,目的性较弱。②探索期(1980— 2005年):跨项选材成功案例明显增多,每年都有运动员跨项成功的案例。运动员开始有意识跨项,目的性显著增强。③ 初步定型期(2006— 2016年):跨项选材(Talent Transfer)作为专门概念被提出,有计划、有组织的跨项选材活动开始实施,部分国家通过跨项选材与培养工作获得了持续成功。同时,跨项选材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开始出现,跨项选材体系初步形成。④快速发展期(2017年至今):大规模有组织的跨项选材活动出现,如中国颁布了 《冬季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项跨界选材工作总体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跨项选材工作受到重视,经费投入、选材范围持续增加。大规模的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支持,跨项选材理论快速发展。

  • 图1 跨项选材理论与实践发展年表

  • 2 跨项选材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审思

  • 2.1 跨项选材研究的基本问题和争议点

  • 自2006年跨项选材概念首次提出后,相关理论研究不断增多,但是对跨项选材的逻辑起点尚未达成共识。跨项选材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图2)。①Why:为什么要进行跨项选材? 跨项选材是否优于传统选材? ②Which:哪些项目适合跨项? 是否要求跨转前后的项目具有相似性? ③ When:什么阶段适合跨项? 跨前训练的年限、跨项年龄有无要求? ④How:怎样进行跨项选材? 组织形式、后续培养是什么? ⑤Who:哪些人群适合跨项? 运动员跨项应具备哪些特质? 怎样发掘和评估运动员的运动潜能? 其中,哪些项目进行跨项、何时跨项和怎样跨项已有很多积累,但是为什么要跨项选材和选怎样的运动员参与跨项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跨项的选材逻辑起点———起始概念、理论出发点———目的意义、实践落脚点——— 落实到作为 “人”的跨项对象是跨项选材研究最核心的争议点。

  • 图2 跨项选材研究的基本问题和争议点[4]

  • 2.2 跨项选材的逻辑起点及概念厘定

  • 逻辑起点作为一个新理论的起始范畴,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呈现,其内涵贯穿理论发展的全过程,明确其范畴有助于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形成。因此跨项选材研究,厘清逻辑起点和相关概念是基础。概念厘定关系到跨项选材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

  • 通过梳理有关高被引文献发现,对跨项选材概念描述多出现 “快速”“缩短”“经验”“转移”“选拔”和 “过程”等高频词汇。概括起来,跨项选材既有研究成果在五方面达成了共识。第一,跨项选材的目的是缩短培养周期,快速取得成功;第二,选材对象有运动基础和跨前项目的经验;第三,跨项是指从一个项目转移至新的项目;第四,跨项选材涉及多维度的筛选和评估; 第五,跨项选材是一个选拔和培养的动态化过程。但是,跨项选材培养周期是否短于传统选材? 跨项选材能否实现培养投入的回报最大化? 跨前项目基础和经验要求达到何种水平? 自发的、无组织的跨项是否归于跨项选材范畴? 等等,是其主要争议点或尚未明确之处。

  • 本文认为早期自发的、无组织跨项属于跨项选材的初始形态,也属于跨项选材的起始范畴。但因为自发的跨项往往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其过程是非结构化的,成功具有一定偶然性。自发的跨项过程脱胎于传统选材,只是对传统选材的一种补充,不具备独立的学科基础和实践过程等。因此,早期的无组织跨项是更广义的跨项选材。跨项选材从无组织到有组织,由 “自发”走向 “自觉”,实现了从 “原始”到 “现代”的进化。本文认为,跨项选材就是以快速培养世界级选手为目的,通过发掘有一定运动基础和新项目适应能力的运动员从事全新的项目训练与竞赛, 从而优化运动员人力资本,实现较高的竞技投入回报的有组织的选拔与培养过程。

  • 表1 关于跨项选材概念的代表性观点

  • 2.3 跨项选材与传统选材的比较

  • 跨项选材的诞生与发展与传统选材息息相关,两者都服务于竞技体育, 又存在明显差异。

  • 组织形式的区别。传统选材方式的组织形式近似一个封闭的金字塔形,本质是一个运动员不断被淘汰的筛选过程。随着运动等级的提升,不断有达不到预期水平的运动员被淘汰,而新加入的运动员却较少,这种情况越到高水平越明显。流动的通路随着等级的提升逐渐变窄,淘汰的总人数逐渐增多,但前期的选拔与培养成本并未消失,大量的前期投入无法产生预期回报,增大了竞技投资风险,也造成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浪费。跨项选材是一个不断筛选与甄别的过程,但其组织形式更加开放,运动员项目间的流动大大提高。当运动员不再适应原有项目,还有尝试其他项目的机会。跨项选材在运行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对于运动员个体而言,可以获得 “二次”机会;对于培养机构而言,优化了运动员的人力资本,降低了经济投资风险。

  • 竞争机制的区别。传统封闭式的选材模式, 运动员的竞争只发生在项目内部,越到高水平, 参与竞争的人数愈少。而开放式的跨项选材模式,竞争来自多方面,即使运动员取得高水平成绩,依然受到来自外部的新的竞争压力。

  • 表2 传统选材与跨项选材运动员获取运动技能方法的对比[5]

  • 运动技能获取和习得上的区别。刻意练习理论曾经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和体育领域,甚至被认为是达到专业化的唯一途径。传统的选材与培养体系强调长时间的实践和反复练习,突出 “早定项、早成才”。有学者以34个运动项目的256名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始专项训练年龄、进入国家队年龄和专项训练年限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平均专项训练年限为7.5年, 其中28%≤4年(确定专项年龄为17.1±4.5岁), 30%>10年(确定专项年龄为7.9±2.5岁)[10], 很多高水平运动员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刻意练习。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刻意练习在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的必要性受到质疑。Gulbin等人尝试采取一种新的跨项选材人才识别模型(表2),选取的运动员都超过18岁,他们在跨前项目上积累了至少15年的经验,让运动员跨项至钢架雪车训练,时间非常短(14个月),在完成跨项训练后的2周内参加高水平比赛,其中4名运动员在一个赛季内取得了世界杯参赛资格。该案例使刻意练习理论所秉承的长时间反复练习是成为专家的唯一途径的观点受到了较大冲击。同时,有学者还注意到传统刻意练习模式缺乏竞争的缺陷问题。运动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看运动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可靠地执行技能的能力,通过竞争可以提高运动员比赛的临场发挥能力。另外,刻意练习理论较为忽视练习者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运动员获取运动技能的效率。新型的跨项选材模式(表2),注重尊重运动员的兴趣,充分发掘运动员的先天能力, 使运动员能够有效利用跨前项目的运动基础,释放自身在新项目上的潜力,这些都是对刻意练习模式局限性的突破。

  • 2.4 无组织跨项成功案例

  • 传统选材环境下的运动员受天赋、伤病等因素制约无法继续从事该项目,客观上倒逼着部分运动员自发地进行无组织跨项尝试。虽然无组织跨项存在一定偶然性,但也积累了许多成功案例(表3)。按诱发动机对无组织跨项进行分类,可分为4个亚型:①兴趣转移诱发跨项。埃迪·伊根是该类型早期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在1920年获得轻量级拳击奥运会冠军的12年后,偶然涉足4人雪车,结果只训练了3周就获得了1932年冬奥会金牌。②青少年时期发现不适合项目或为了取得更高成就的跨项。如,俄罗斯的伊辛巴耶娃由艺术体操跨项撑杆跳高、中国的韩天宇由速度轮滑跨项短道速滑。③ 伤病或年龄增长诱发的跨项。如,美国的劳琳·威廉姆斯由短跑跨项雪车,加拿大的克拉拉·休斯由公路自行车跨项速度滑冰等。④为了填补本国某一项目空白诱发的跨项。牙买加和尼日利亚属于热带国家,田径项目上人才荟萃,但冬季项目人才薄弱。牙买加的卡丽·拉塞尔和尼日利亚的塞温·阿迪贡都由短跑跨项雪车,填补了本国该项目的参赛空白。

  • 表3 运动员无组织跨项成功案例[5,11]

  • 梳理大量的无组织跨项成功案例,发现存在一些共性特征:①主要集中在体能主导类项目内部跨项,其中体能主导类速度、耐力性项目间跨项较为常见,如跑步或者自行车转滑冰;②绝大部分运动员在跨前项目上表现出极高的运动水平,甚至有部分运动员在跨前项目获得过世界冠军,跨前项目无国际大赛获奖经历的运动员多是自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了跨项;③夏季项目退役运动员跨项冬季项目十分常见,可能与夏季项目比冬季项目竞争更激烈有关。随着时间推移,无组织跨项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①跨项成功数量明显增多。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个年代都有无组织运动员跨项成功。②跨项类型日益丰富,跨前项目和跨后项目种类增多。③跨项成功难度增大,运动员跨项后经短期训练取得优异成绩的情况在减少。部分冷门项目的竞争在日益加剧,早期常见的运动员跨项冷门项目快速取得成功的做法在未来愈发难以复制。

  • 2.5 有组织跨项选材专项计划及实施经验

  • 早期运动员自发的无组织的跨项成功案例, 为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跨项选材计划提供了经验、增强了自信。目前,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德国、日本和中国等多个国家开展了全国性有组织的选材活动。澳大利亚最早开始有组织跨项尝试。2006年,澳大利亚政府颁布了全国运动员选材和培养计划(National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gram)(表4),与全国29所大学和地方体育学院合作成立选材测试中心,并组建了有着不同学科、技能和背景的研究团队, 主要开展了项内选材(talent selection)、项外选材(talent detection)、跨项选材(talent transfer)、跨项推荐(talent amnesty,)、补进选材(talent re-integration)5类选材活动。然而,该计划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实施4年后,被迫停止。英国政府实施有组织的跨项选材活动稍晚于澳大利亚,但计划数量、类型、规模以及取得成果均超过澳大利亚,代表性的计划有体育巨人计划(Sporting Giants)、女子金牌计划(Girls4Gold)、爆发力到领奖台计划(Power2Podium)和瞄准东京计划(Target Tokyo)等,这些计划(除瞄准东京计划外)均在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英国女子钢架雪车队得益于成功的跨项选材,解决了新兴项目(钢架雪车1948年冬奥会后被取消,2002年再度进入冬奥会,属于冬季奥运会新项目)普及程度低、后备人才不足的难题,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了多名奥运冠军,2010—2018年3届冬奥会共获得3金1铜,成为有组织跨项选材的典范。

  • 表4 各国有组织跨项选材专项计划[12-13]

  • 注:国外数据引自标准文献,国内数据依据官方相关报告整理,截至2017年9月15日第一轮极限项目跨项选材结束

  • 中国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对冬季项目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然而,我国冬季项目发展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后备人才匮乏等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基于 “全面参赛”的需要和我国冬季项目发展现状,于2017年颁布了 《冬季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项跨界选材工作总体方案》。该方案涵盖冬奥会全部7个大项15分项,选材范围覆盖全国,仅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参加跨项选材的人数就超过2200人[14],保守估计参与该方案选拔的人数将超过100000人。该方案引入了竞争与流动机制,尝试多轮选拔, 创新性地采取中外联合培养与国内自主培养同步进行的培养体系。同时,针对速度滑冰及短道速滑,以苏州为试点推出专门的 “轮转冰”项目, 主要选拔滑冰和冰球运动员。 《冬季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项跨界选材工作总体方案》和 “轮转冰”项目实施1年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果。耿文强由跳远跨项钢架雪车并成功获得冬奥会参赛资格,在2018年冬奥会中获得钢架雪车第13名。郭丹通过 “轮转冰”跨项训练获得2018冬奥会速度滑冰第10名。另外,针对东京奥运会新增项目,我国也开展了专门的跨项选材工作。国家体育总局专门成立6个工作指导组,分赴东北、华北、华南、西北、东南、西南各大区域, 指导、协调地方开展攀岩、冲浪、滑板、小轮车4个项目跨界跨项选材的宣传、报名、遴选、测试等工作。中国有组织的跨项选材工作开展虽晚, 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级别最高、规模最大、选材范围最广的跨项选材尝试。

  • 3 跨项选材的支撑体系和未来方向

  • 跨项实践的历史已逾80年,跨项选材理论提出也已超过10年,丰富的跨项实践为理论创新、完善提供了支撑,同时也对跨项选材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科学化发展跨项选材理论,使其更好地满足跨项实践的需求, 是跨项选材理论未来要持续探索的方向。

  • 图3 跨项选材的支撑体系

  • 跨项选材体系脱胎于传统选材体系,其以传统选材理论为基础,制度保障、财政支持和科技助力为 “侧翼”,“一基两翼”共同构成了跨项选材的支撑体系(图3)。跨项选材理论解决了许多实践问题,但依然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对于如何丰富跨项选材理论,本文认为需要重点关注、引入六项理论。①引入人力资本理论,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减少人力资本浪费,让运动员人尽其才;②引入风险投资理论,对跨项选材活动进行经济投资风险评估,分散、降低经济投资风险, 提升投资回报;③引入资源配置理论,使选拔与培养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让资源物尽其用;④引入人才识别理论,在传统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学习能力、心理等动态评价指标,提升运动员选材的成功率;⑤引入运动技能学习与迁移理论,利用运动员跨前项目的基础和经验,充分挖掘其潜力,高效迁移至新领域,避免低效的反复练习,从而缩短培养周期,提高培养质量;⑥引入动商理论,对运动员的运动天赋和潜能发挥能力进行评估,使运动员发现自我优势,发现最适合自身的跨项项目,提升培养效率。

  • 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理论创新的趋势,其可以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充分吸纳其他学科的精华,通过交叉渗透进一步丰富跨项选材理论,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打破传统封闭式选材的局限性,建立更为开放、流动与多元的选材培养模式,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和多学科支撑体系,使跨项选材理论更好地服务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1] 黎涌明,陈小平,冯连世.运动员跨项选材的国际经验和科学探索[J].体育科学,2018,38(8):3.

    • [2] 钟文.客观看待跨界跨项选材[N].人民日报,2018-02-25(23).

    • [3] HALSON S,MARTIN D T,GARDNER A S,et al.Persistentfatigue in a female sprint cyclist after a talent-transfer initia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 Performance,2006,1(1):65.

    • [4] 孙民康,龚丽景.冬季项目跨项选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体育科学,2019,39(11):88.

    • [5] GULBIN J.Identifying and developing sporting experts[C]//FARROW D,BAKER J,MACMAHON C.Developing sport expertise:researchers and coaches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London:Routledge,2008:60.

    • [6] BULLOCK N,GULBIN J P,MARTIN D T,et al.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deliberate programming in skeleton:ice novice to Winter Olympian in 14 months [J].Journal of Sports ences,2009,27(4):397.

    • [7] COLLINS R,COLLINS D,MACNAMARA A,et al.Change of plans: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successful talent transfer[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4,32(17):1621.

    • [8] REA T,LAVALLEE D.An examination of athletes’ experiences of the talent transfer process[J].Talent Development & Excellence,2015,7(1):41.

    • [9] DICKINSON R K.Talent transfer in the Australian sport system: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D].Brisbane: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2017.

    • [10] OLDENZIEL K,GAGNE F,GULBIN J.Factors affecting the rate of athlete development from novice to senior elite:how applicable is the 10-year rule[C]//proceedings of the 2004 Pre-Olympic Congress,Athen,2004.

    • [11] 方园园.经济效益视角下的极限运动跨界跨项选材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8.

    • [12] GULBIN J.Applying talent identification programs at a system-wide level:the evolution of Australian’s national program[C]//BAKER J,COBLEY S,SCHORER J.Talent in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port: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London:Routledge,2012:147-165.

    • [13] 冬季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项跨界选材工作总体方案[EB/OL].(2017-03-09)[2020-07-10].http://www.sport.gov.cn/dyzx/n5168/c792996/content.html.

    • [14] 国家体育总局到广西开展冬奥项目运动员选材工作[EB/OL].(2018-07-26)[2020-07-10].http://gx.people.com.cn/n2/2018/0726/c179430-31860739.html.

  • 参考文献

    • [1] 黎涌明,陈小平,冯连世.运动员跨项选材的国际经验和科学探索[J].体育科学,2018,38(8):3.

    • [2] 钟文.客观看待跨界跨项选材[N].人民日报,2018-02-25(23).

    • [3] HALSON S,MARTIN D T,GARDNER A S,et al.Persistentfatigue in a female sprint cyclist after a talent-transfer initia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 Performance,2006,1(1):65.

    • [4] 孙民康,龚丽景.冬季项目跨项选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体育科学,2019,39(11):88.

    • [5] GULBIN J.Identifying and developing sporting experts[C]//FARROW D,BAKER J,MACMAHON C.Developing sport expertise:researchers and coaches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London:Routledge,2008:60.

    • [6] BULLOCK N,GULBIN J P,MARTIN D T,et al.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deliberate programming in skeleton:ice novice to Winter Olympian in 14 months [J].Journal of Sports ences,2009,27(4):397.

    • [7] COLLINS R,COLLINS D,MACNAMARA A,et al.Change of plans: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successful talent transfer[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4,32(17):1621.

    • [8] REA T,LAVALLEE D.An examination of athletes’ experiences of the talent transfer process[J].Talent Development & Excellence,2015,7(1):41.

    • [9] DICKINSON R K.Talent transfer in the Australian sport system: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D].Brisbane: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2017.

    • [10] OLDENZIEL K,GAGNE F,GULBIN J.Factors affecting the rate of athlete development from novice to senior elite:how applicable is the 10-year rule[C]//proceedings of the 2004 Pre-Olympic Congress,Athen,2004.

    • [11] 方园园.经济效益视角下的极限运动跨界跨项选材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8.

    • [12] GULBIN J.Applying talent identification programs at a system-wide level:the evolution of Australian’s national program[C]//BAKER J,COBLEY S,SCHORER J.Talent in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port: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London:Routledge,2012:147-165.

    • [13] 冬季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项跨界选材工作总体方案[EB/OL].(2017-03-09)[2020-07-10].http://www.sport.gov.cn/dyzx/n5168/c792996/content.html.

    • [14] 国家体育总局到广西开展冬奥项目运动员选材工作[EB/OL].(2018-07-26)[2020-07-10].http://gx.people.com.cn/n2/2018/0726/c179430-31860739.html.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