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02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确立了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中,体育始终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紧密相连。迈入新时代新征程,国际国内体育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作为体育事业的两翼之一,竞技体育保持国际竞争力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为国争光能力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基于此,深刻理解竞技体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意蕴,充分认识竞技体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成就,准确把握竞技体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优化路径,对于加快推动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
1 竞技体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意蕴
-
“复兴”即衰落后再兴盛起来之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相对于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和近代文明的衰败没落与民族危亡而言的[3]。古代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高度繁荣的政治文明和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从盛唐的贞观之治,到明朝的永乐盛世,再到清朝的康乾盛世,中华民族以其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以来,古老的东方文明日渐式微,以鸦片战争为开端,帝国主义侵华势力以坚船利炮洞开中国大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社会形态下是山河破碎、文化蒙尘、人民罹难的艰难国运,中华民族由此进入衰败没落和救亡图存的历史时期。近代以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深耕下红色基因的火种。百年以来,秉承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相继实现 “救国、立国、富国”的目标后,成功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大国之大亦有大国之重、大国之梦。在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踔厉奋发在建国百年之际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复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简言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同心戮力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扭转命运,并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
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崇高理想,同时也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多个国家级战略协同推进,以竞技体育为引领的体育强国战略就是其中的重要战略支撑。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谋划体育强国建设······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4]。可见,体育已经与国家民族复兴大业紧密相连,体育强国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要子集,是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具象路径。从美、英、俄等世界体育强国的共性特征看,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示范性内容,也是体育强国的标志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服务国家政治需求为导向的竞技体育在助力民族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居于核心或重要地位[5]。新时代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竞技体育在助力民族复兴的时代进程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伟大事业,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竞技体育的赛场辉煌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②竞技体育率先进入强国行列对体育强国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③竞技体育能够有效发挥资源禀赋,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④ 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能够促进文化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进而有效抵御西方文化冲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学校体育实现深度融合发展,能够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竞技体育要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准确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定位,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以及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2 竞技体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成就
-
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国家政治需求导向功能的竞技体育在服务大国外交、展示国家实力、重塑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伟大成就。
-
2.1 以体育外交打破国际政治僵局
-
国家承认是指既存国家对新生国家的主权和国际地位的认可和接受。国际法体系认为:国际地位并不具有权利自赋性,而是由其他国家承认的一种权利外赋[6]。依照国际惯例,两国正式缔结邦交关系即是对彼此国际地位的承认。因此,与世界列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是确立新中国国际地位、实现对外友好交流的重要起点。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大肆奉行反华政策使中美关系长期处于冰封状态,中美关系也成为国内舆论的敏感性话题。上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风云诡谲,苏联霸权主义急剧扩张,中美关系迎来历史性转机。美国迫切需要联合中国抵制苏联霸权主义扩张,中国也需要以美国为突破口打开西方封锁局面,获得更多国家的承认。因此,着眼国家利益,两国均表达出缓解紧张局势、缔结友好关系的愿望。而以体育运动为手段搭建邦交桥梁是破解国际政治紧张局势的因应之策。体育作为世界友好交流形式,因其无国界化、去政治化属性,易被国际社会接受和认同。1971年第31届世乒赛期间,美方体育团长主动同中方友好交谈,表示希望美国乒乓球队能访问中国,学习乒乓球技术。毛泽东以伟人眼光识别出缓和中美关系的历史性机遇,同意美国乒乓球队的访华请求。乒乓球外交搭建了中美关系友好交往的桥梁,有力促进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国际社会对中美乒乓外交予以高度评价,视之为通过体育运动带动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典范。
-
以体育外交打破国际政治僵局,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确立新中国国际政治地位、实现对外友好交往、携手走向世界的创新举措。以中美关系破冰为开端,我国先后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与英国、意大利等30余个西方国家正式建交。体育外交助力我国在国际困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时至今日,我国体育对外合作交流日益扩大,与国际体育组织和国家间的互利合作持续深化,体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服务大国外交和强国建设的能力和作用更加凸显。未来,体育外交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也必将继续服务新时代国家外交战略,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一带一路” 战略实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
2.2 以体育精神激励国人砥砺奋进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从历史维度和未来维度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伟大事业,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孕育的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意识形态。在助力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体育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求索,在理论上淬炼升华,最终凝结成以 “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核心内容,以 “奥运精神、女排精神、国乒精神”为时代强音的中华体育精神[7]。历经几代中国体育人薪火相传的中华体育精神,已经完全融入中国精神,成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持久精神动力,激励国人在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事业中砥砺奋进。数十载我国竞技体育经历沧桑巨变,但中华体育精神底色不变,经久不衰。其中,指引中国乒乓球砥砺前行的国乒精神,是中国人自信、自强的精神象征; 激励中国女排刻苦训练的女排精神,是中国人务实、强干的精神动力; 鼓舞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的奥运精神,是中国人奋进、超越的精神引领。
-
在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愈发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充满风险和挑战,就越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定实干信念。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更要深入挖掘以奥运冠军、冠军团体为载体的中华体育精神,推动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久精神动力。
-
2.3 以奥运夺标展示国家综合实力
-
20世纪40年代末,美苏争霸由军备竞争演变为体育竞技,竞技体育成绩被视为国家强盛或制度胜利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 “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窘状,洗刷 “东亚病夫”的国耻,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定以竞技夺标为突破口快速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物质匮乏的年代,集中优势资源助力竞技运动员在国际赛场摘金夺银是新生国家短期内快速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优选路径。为此,国家决策层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竞技体育举国方略:①在机构设置层面,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统筹规划和领导全国体育事业; ②在制度移植层面,对苏联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和体育竞赛制度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运用; ③在体育体制层面,开创举国体制,集中配置国家优势资源服务竞技体育; ④在场馆建设层面,在北京和全国重点地区集中建设大型体育场馆,满足运动员专业训练和运动竞赛的需要。这一系列举措夯实了我国竞技体育赶超发展的制度条件和物质基础。
-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际上与国际奥委会中断联系,国内各项体育工作严重破坏,导致我国整体运动技术水平大幅下滑,很多项目都达不到奥运会报名门槛。因此,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将体育工作重心转移到攀登竞技高峰上来,并提出 “以竞技体育为先导,带动体育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1986年,国家体委颁布《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提出了 “体育超越经济,竞技体育超越群众体育”的超前发展理念,使竞技体育的核心地位再次得到强化。1995年,国家体委颁布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力求通过统筹规划与科学部署,在短期内快速提升我国奥运金牌榜排名[8]。在超前发展理念的地位强化下,在举国体制的制度保障下,在奥运争光战略的目标指引下,我国奥运金牌榜排名连续攀升,并在北京奥运会登顶金牌榜首,宣告我国正式迈入体育大国行列。国际舆论将我国竞技体育的跨越式进步和赶超型发展看作中国和平崛起的象征。美国 《纽约时报》、英国 BBC广播公司等国际媒体纷纷对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予以肯定。以竞技体育为先导,通过奥运夺标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助力民族崛起的愿望得以实现。
-
2.4 以共襄盛会彰显大国体育担当
-
作为全球性体育盛会,奥运会对当代世界政治、全球经济及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奥运会业已成为展现国家综合实力的 “橱窗”。从渴望国人参与奥运会的最初理想,到力争荣登奥运领奖台的金牌追求,再到申奥办奥的大国实践,中国奥运梦的时代变迁深刻演绎了国人对奥运会的百年向往。彼时,通过竞争申办的奥运会具有严格的申办流程和竞选标准,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往往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肯定和认可。遍览奥运会举办史发现,世界七大经济体中美、英、法、德、日、意六国均已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只有中国沦为 “奥运遗珠”[9]。经历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举办奥运会的经济实力,迫切需要借助奥运 “橱窗”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建设成就和 “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改变外媒恣意描绘的刻板印象。申奥办奥既是实力使然,亦是强国梦征途上的历史必然。作为象征中华民族崛起的标志性事件,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对奥运会的百年期许和向往,完成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加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
-
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4届冬奥会,成为世界首个 “双奥之城”。时值建党100周年与党的二十大召开交汇之际,作为我国重要历史节点举办的全球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集文化、经济、政治、外交功能于一体,是展现疫后中国强大的国家复兴能力的重要平台,对于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①北京冬奥会有利于加速冰雪运动强国建设。 《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 2021》显示,2020—2021年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次达2.3亿,冰雪休闲旅游收入超过3900亿元[10]。冬奥会在中国举办对激发冰雪运动参与热情,扩大冰雪产业市场份额,促进冰雪运动 “南展西扩东进”,加速冰雪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②北京冬奥会对北京 “四个中心”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牵引效应。在一体谋划、一体实施的发展理念下,以筹办冬奥会为契机,以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为引领,通过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北京一小时都市圈,加速推进北京 “四个中心”建设步伐,以首都北京现代化城市建设为始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3 竞技体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优化
-
北京奥运会我国借助东道主优势实现对美、英、俄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赶超,宣告我国正式迈入体育大国行列,开启了向体育强国奋进的新征程。与大国生命周期具有一致性,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从优先发展调整为协调发展,群众体育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驱动力[1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竞技体育的战略使命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以奥运争光为目标、以服务大国政治需求为导向的竞技体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多元诉求不相适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了竞技体育新的价值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竞技体育要紧密对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需要,有效拓宽竞技体育的功能和价值,通过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3.1 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
从世界范围来看,竞技体育成绩位居世界前列是体育强国的共性特征。因此,要持续巩固提升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为国争光能力,夯实体育强国建设的竞技基础。尽管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比如连续6届奥运会稳居金牌榜前三位,优势项目持续巩固,潜优势项目、基础大项、冬季项目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科技助力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稳步推进等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中国竞技体育在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一系列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亟待解决:①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田径、游泳、水上等奥运会基础大项和足篮排等职业化程度高、影响力大的集体球类项目国际竞争力不强,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男子项目与女子项目、体能主导类项目与技能主导类项目、夏奥项目和冬奥项目发展不均衡,冬奥项目整体水平与挪威等冰雪运动强国仍有较大差距。②训练与竞赛体系的科学性不强。竞技训练的科技助力水平和复合型团队的服务保障水平不高,运动竞赛体系不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不能有效服务奥运会等国际赛事。③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竞技体育贯彻以国家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结合度不高,社会参与力度不强、活性不足。④ 青训规模严重萎缩。国民教育水平的提升、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运动训练的高损伤率和现代家庭的低生育率使家长对子女从事专业训练的认可度不高,直接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诸如业余体校招生困难、在训规模严重萎缩以及人才断档明显等实然困境[12]。
-
因此,竞技体育在助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战略优化:①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奥运备战的积极性; ②优化奥运项目战略布局,构建以优势、潜优势项目为主体,以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为两翼,各项目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③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训练体系,强化竞技训练的科技助力水平和复合型团队的联合保障水平,促进我国奥运项目由 “数量密集型”向 “质量效能型”转变; ④推进竞赛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服务奥运战略的体育竞赛制度,充分发挥体育竞赛在人才培养与选拔中的杠杆作用; ⑤深化体校改革,畅通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体教融合培养的机制与路径,为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为国争光能力夯实基础。
-
3.2 培育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
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要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青少年享有全面发展权,接受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关键[13]。体教分离模式下,体育脱离国民教育体系,导致青少年体育教育长期缺位。素质教育存在缺口,德智体美劳五育不全,难以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相统一的重要手段。
-
因此,竞技体育在助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战略优化:①新时代竞技体育要以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己任,深入学校体育普及竞技运动项目,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坚持兴趣培养与技能提升相互促进,引导青少年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并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坚实基础; ②竞技体育要加强青少年健康知识教育,推广科学训练方法,促进青少年积极健康行为; ③竞技体育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培养青少年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提升青少年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公勇诚毅的体育品德。通过培育青少年运动能力、促进健康行为、塑造体育品德,着力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助推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
-
3.3 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助推人才强国建设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大举措,是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体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领域,体育人才资源是将我国体育事业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第一资源。从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矛盾和问题看,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同体育事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体育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失衡、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突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脱离国民教育体系,导致青少年文化教育缺失。国民教育水平的提升使体教分离模式下运动员 “学训矛盾” “就业困难”突出,大量优秀运动员流失[14]。改革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文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是新发展阶段提出的全新要求。新时代竞技体育要改革和创新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深化青少年后备人才体教融合培养,全面提升运动员文化素养。
-
因此,竞技体育在助推人才强国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战略优化:①竞技体育要转变发展理念,深化体校改革。在突出体育运动学校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将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等手段,充分保障青少年受教育权,着力提升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②竞技体育要扎根学校体育,深化体教融合。竞技体育要开发学校人才资源,将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由各级各类体校逐渐向全国大中小学迁移,在促进竞技运动项目普及和青少年运动技能提升的同时,依托学校体育规模庞大的青少年基数广泛选拔各类优秀人才,革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长期脱离校园的发展弊病,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学校体育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努力开创竞技体育人才辈出的新局面,助推社会主义人才强国建设。
-
3.4 挖掘优秀运动项目文化,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谓文化强国,是指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包括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在世界体系中,文化强国建设是大国崛起的重要表征[15]。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具有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但从发展实际看,中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并不相称,中国目前仍是文化大国而非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是抵御西方文化冲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应然举措[16]。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竞技运动项目文化是体育文化的重要支柱,挖掘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竞技运动项目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具有助推作用。然而在 “金牌至上”的体育观长期浸染下竞技体育片面追求攀登运动高峰,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缺乏环境土壤、制度保障和全民基础,导致竞技运动项目文化缺失[17]。
-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竞技体育在助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战略优化:①新时代竞技体育要拓展发展外延,在保持竞技硬实力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优秀运动项目文化,以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为核心,增强文化生命力; ②以体育明星为引领,扩大文化影响力; ③以体育博物馆、体育名人堂和体育档案馆为窗口,强化文化呈现力; ④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国际传播为媒介,提升文化辐射力。通过开展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建设,塑造竞技运动项目欣欣向荣的文化繁荣景象,增强竞技体育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3.5 引领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
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乐享美好生活需要健康体魄作为基础和保障。因此,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并将 “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代表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此次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使人们认识到体育在治未病、促健康方面的实效,全民健身热情高涨。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参与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体育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18]。群众体育总体规模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体育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愈发突出[19]。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提升国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关键。
-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具有重要引领和激励作用。竞技体育在助推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战略优化:①利用竞技体育的体制资源有效引领全民健身运动普及。新时代竞技体育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重要方向,充分利用竞技体育的体制资源、竞技表现力和为国争光能力,激发全民健身的热情和活力,推动竞技运动项目全面普及。②竞技体育要充分发挥在竞赛活动组织、锻炼等级构建、健身方法普及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指导全民健身科学化、规范化开展。③竞技运动场馆在满足运动员专业训练的同时,要积极响应社区健身圈建设,充分有序向社会开放,在保障群众基本健身需求的基础上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的新需要。通过发挥竞技体育的资源禀赋,不断丰富群众体育服务供给内容,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朝更高水平发展,切实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助推社会主义健康中国建设。
-
4 结语
-
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先导性内容,竞技体育以乒乓外交打开国际封锁局面,以中华体育精神激励国人砥砺前行,以奥运夺金展示国家综合实力,以申奥办奥展现大国担当,在实现体育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步入新时代,竞技体育的战略使命也应随之改变。新时代竞技体育要在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充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
[2] 刘波,郭振,尹志华,等.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研究[J/OL].体育学研究:1 [2023-01-09].DOI:10.15877/j.cnki.nsic.20221206.001.
-
[3] 翟明龙.清末民初民族复兴思想萌芽初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A],2019-09-02.
-
[5] 袁守龙.从“举国体制”到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7):12.
-
[6] 王梓元.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声望:一项研究议程 [J].国际政治研究,2021,42(3):116.
-
[7] 杜雅,李红霞.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以 “体育思政”深化 “体教融合”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6):149.
-
[8] 鲍明晓.以新时代改革开放,统领体育强国建设[J].体育科学,2019,39(3):13.
-
[9] 易剑东,王道杰.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价值和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6,37(5):34.
-
[10]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 2021 [R],2021-01-05.
-
[1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 [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
[12] 刘文昊,杨尚剑.动态环境下我国备战巴黎奥运会的形势研析与战略应对 [J].体育科学,2022,42(10):46.
-
[13] 孟涵,尹志华,田恒行,等.体育素养构成体系、测评与培养:威尔士的经验与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5):69.
-
[14] 杨尚剑.我国运动员退役安置系统特征、演化及调控机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4):69.
-
[15] 范玉刚.当代文化强国的内涵阐释[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2(3):29.
-
[16] 孙泽海,陆卫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生成逻辑、现实阻碍与实践进路 [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2,38(4):56.
-
[17] 杨国庆.从文化缺失到文化自觉: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突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0):5.
-
[18] 辜德宏,王家宏,王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对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3):9.
-
[19] 任海.由单位体育到社会体育: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7):11.
-
摘要
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先导性部分,是引领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示范性内容,也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关键领域。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围绕竞技体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意蕴、历史成就与战略优化展开系统研究。认为,新时代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竞技体育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具有国家政治需求导向功能的竞技体育在服务大国外交、展示国家实力、重塑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伟大成就。新时代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竞技体育新的使命。竞技体育要紧密对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需要,优化战略路径,拓展功能价值,通过积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bstract
Competitive sports is a leading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orts power, an exemplary content that lead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an indispensable key area to help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value implication,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and strategic optimiz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to help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in the new era, China has started a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power, and competitive sports have unique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help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competitive sports with the national-political-demand-oriented function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serving the diplomacy of great powers, displaying national strength, reshaping national image and inspiring national spirit.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 enation with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ill give a new mission to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new era. Competitive sports should closely meet the new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power, optimize the strategic path, expand the functional value,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y actively hel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Chinese sports power, education power, cultural power, talent power and healthy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