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研学旅行是体育、教育和旅游三者相融合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既符合体教融合的发展理念,又丰富创新了学校 “体育+旅行”的课程体系,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与锤炼意志品质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通过分析体育研学旅行课程面临的困境,思考其程式设计与实施路径,以期与其他各门学科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科学的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
1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概述
-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游学之风,春秋时的孔子是研学旅行的先行者和典范,他曾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14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1],诠释了实践与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小学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校出现了很多冬夏令营、素质教育实践、外出主题教育、场馆参观及春秋游等活动,但这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体育实践育人”。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为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兴起与开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
2017年,国家旅游局发布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将研学旅行定义为 “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而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3] 杜治华将体育研学旅行定义为 “教育部门和学校通过集体旅游、食宿的方式针对地方体育特色文化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集体育、旅游、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化教育实践活动。”[4] 目前关于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并没有统一的概念,本文在借鉴前述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定义,认为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育人性的特征,是集观光旅行与体育锻炼于一体,以帮助学生对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品德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
-
2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
-
2.1 课程目标定位模糊,淡化了体育研学旅行的 “教育性”
-
课程目标的设置关系到体育研学旅行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与体育研学旅行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构建清晰的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意见》明确指出要开发一批具有丰富育人成效的研学旅行课程,凸显其 “教育性”的本质特征,明确实践育人是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根本指向[5]。但从体育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情况看,部分中小学教师深受传统体育学科观念的影响,在课堂上只关注学生体质的提升,实践育人的相关体育教育资源导入不足,造成体育研学旅行课程 “只学不研”等问题,逐渐沦为披着 “研学旅行”外衣的体育训练课程。此外,部分中小学校对学生基本学情与身心发展规律认知不足,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成为 “眼睛课程”或 “耳朵课程”,学生只是单方面被动地听从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缺乏探究性与研究性学习,极大弱化了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的 “教育性”意义。
-
2.2 课程内容设置单一,限制了体育研学旅行的 “多样化”
-
2017年教育部印发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探究考察”活动类别。多个研学旅行试点地区也明确表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这就要求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遵循 “多样化” 原则,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6]。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中小学校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置上固化和单一,固化主要指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线路和主题固化,出于对课程便利性和安全性的考虑,部分中小学校只选择简单、熟悉、重复的研学线路,设计研学主题千篇一律,创新不足,缺乏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单一主要指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单一,各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开发的课程内容价值性、实践性、丰富性不足,难以引导学生在体育研学旅行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
2.3 课程实施环节不畅,阻滞了体育研学旅行的 “体系化”
-
由于主体不协调、师资专业水平欠佳等问题,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进一步阻滞了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 “体系化”设计[7]。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主体包括学校与研学基地,双方都承担着不同的研学课程职责与任务,但学校与研学基地 “各自为政”,造成基地课程资源与校内教学内容衔接不畅,影响到整个课程实施效果。据调查,研学基地中具备专业体育研学旅行相关知识的教师数量较少,多数教师对专业课程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
-
2.4 课程评价效果欠佳,弱化了体育研学旅行的 “价值性”
-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关乎其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是否取得实效等,评价效果不佳将影响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性建设。调查显示,部分中小学校仍然没有系统、完善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上相对单一陈旧,评价效果不佳。一方面,对学生评价只关注过程或只看重结果,并没有做到综合性评价。例如,过程性评价只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运动表现和团队合作,忽略了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部分教师的课程评价过分注重结果导向,未能充分挖掘学生在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与价值意蕴。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指导和主导作用,而部分中小学校仅对学生课程表现及运动能力实施评价,忽视了对教师教研能力的综合考察和评价[8]。
-
3 “体教融合”理念嵌入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必要性
-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依托于户外自然环境,力求建设更加开放的课堂,以期通过实践锻炼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学生 “学” 与 “游”的有效结合[9]。树立并贯彻 “体教融合”理念,有利于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坚持 “健康第一”导向,促进 “学”与 “游”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生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
3.1 “体教融合”是优化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内在要求
-
“体教融合”理念就是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树立 “健康第一”教育思想,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这一内在诉求为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明确了育人目标指向。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要求教师以 “健康第一”为目标和导向,关注学生的体魄强健、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等。随着 “体教融合”理念深入人心,学校、家长及社会研学基地等从只关注学生旅行安全转变为旅行安全、增进健康、研究性学习三者并重,赋予了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更为独特的育人价值,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特征。
-
3.2 “体教融合”是丰富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重要手段
-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的覆盖面,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10],既丰富了体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丰富了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既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也有助于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学生在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中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一起学习各种体育文化知识,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与能力。总之,“体教融合”理念嵌入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有利于学生丰富生活体验和培养实践能力,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和文化学习协调发展,使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融会贯通[11]。
-
3.3 “体教融合”是推进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有力保障
-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不断规范社会体育组织,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训练服务[9]。这为缓解师资短缺、经费紧张、设备设施不足等问题,推进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等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可以自主选择优质的社会体育组织进行合作,不断优化课程实施环境,释放和挖掘课程的活力与潜力,提高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质量。
-
3.4 “体教融合”是检验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尺度标准
-
“体教融合” 理念的有效嵌入,使 “健康第一” “健康成长”成为评价体系的核心词汇与重要指标。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评价设计的初衷和关键[12],既要关注学生体质提升,又要加强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这是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课程成效的基本点和改进课程设计的着眼点。 “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这一要求也为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指引与评价参考,完善了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的价值目标,使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评价重新回归其教育育人的本位。
-
4 “体教融合”理念下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程式设计
-
“体教融合”理念下要对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进行定位、分析、实施及评价等一系列程式设计[13]。根据泰勒原理基本内容及结合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特殊性与实践性,将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分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4个部分来设计实施,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与综合素养,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图1)。
-
4.1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
-
“体教融合”理念下的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置要抓住 “以体育人”的本质特征,对教育资源与体育资源进行高效的整合利用[14],推动知识学习和体育运动协调发展。精准定位课程目标有利于学校体育进一步回归教育本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育人功能,完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路径。精准定位课程目标,一是要明确不同教育阶段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差异,根据学生学情与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目标; 二是要在 “健康第一”价值导向基础上,制定长期的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教育目标。
-
4.2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计
-
依据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特殊性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构建课程内容,应考虑学生体质成长线和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层次线。前者指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学习阶段设计内容,后者指要考虑体育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的程度来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两条线路要统筹考虑、互联互通,从而实现课程的科学性与专业性。还需注意,课程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 “健康第一”的目标要求,对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要点,与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做到科学规范、形式多样。
-
4.3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设计
-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是其课程目标赖以达成、课程内容得以落实的实践路径[15]。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可分为行前准备、行中研学以及行后拓展3个阶段。行前准备是体育研学旅行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行中研学是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核心与主体,行后拓展是体育研学旅行的深化与拓展,三者共同构成了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阶段。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应以 “安全第一”为前提条件,以 “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体育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教育性、健康性、安全性以及科学性为实施原则,因材施教,促进体育与教育协调发展[16]。
-
4.4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评价设计
-
实施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课程的本质,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及锻炼意志[17],打造体育研学旅行精品课程体系。 “体教融合”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手段,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应涉及体育与教育2个层面,坚持目标取向、过程取向及主体取向,采用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应依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采取不同的取向与评价方式,对学校、教师、课程、学生和研学基地各个环节实施评价,力求做到及时检测、反馈、调控课程实施中暴露出来的各类问题,促进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
图1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程式设计
-
5 “体教融合”理念下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路径探索
-
结合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现实困境及顶层程式设计的规约,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4个层面实现互动观照、共同发展,以期形成具有 “体教融合”理念特色的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践路径(图2)。
-
5.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课程目标符合 “阶段化、差异性”
-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应坚持 “健康第一”的目标导向,有效回应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诉求,遵循阶段化、差异性的根本基点。第一,要因校制宜,从学校育人理念和校园文化中提炼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由于学校环境、育人理念、文化氛围、体育资源等存在差异,学校应从自身情况出发,提炼符合实际的课程目标。第二,要整体建构,建立体系化和连续性的课程目标体系。当前课程目标分散,各个主题活动、各年级的活动缺乏有效衔接与联系,应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保证目标的层次性和延续性。第三,要实事求是,制定具体化的课程目标。应依据不同的体育运动主题,构建个性化、具体化、情景化的课程目标,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
5.2 打造跨区域体育研学旅行共同体,促进课程内容资源协同互补
-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资源建设要以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准则,坚持体质教育和文化知识相互融合的学科价值取向[18]。促进不同区域间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资源优势互补与有机整合,对不同区域、层次与类别的课程内容资源进行科学归类分配。第一,共同发展,打造区域 “联校协作”共同体。区域 “联校协作”共同体是学校与区域内其他学校达成合作战略,共建、共享体育研学旅行师资、设备和课程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第二,引企入校,建立 “校企联盟”。学校与体育研学旅行基地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课程内容资源整合与重组,丰富课程内涵意蕴与教育价值。第三,互惠互利,打造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既是学校丰富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资源的有效手段,也会促进 “家校共育”,助力体育研学旅行行业发展。
-
图2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路径探索
-
5.3 厘清旅行与研学间的关系,使课程实施各环节规范有序
-
要明晰旅行与研学之间的内在关系,解决 “只旅不研”问题。要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包含与外在体现的相互关系,全过程贯穿 “学游一体”思想,从行前准备、行中研学及行后拓展不同阶段着手实施,学校、教师、研学基地各主体各司其职,保障课程顺利实施[19]。第一,学校及基地做好课程各项准备工作,可以通过开展体育研学旅行的组织动员、对家长及体育研学教师进行培训、为学生举办安全讲座等形式,保证学生具备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基本知识,掌握各类体育运动安全与户外活动技能。第二,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专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第三,体育研学旅行行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实施体育研学旅行行后拓展是巩固和提升课程成果的重要手段,应要求学生在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完成各项成果汇报,汇报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文本撰写类、影像编辑类等。
-
5.4 扩展评价主体范围,使课程评价凸显 “多元化、科学性”
-
对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是对课程设计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也是促进课程实施实时调整与不断完善的过程,利于学校进一步明确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育人本质,建立起多元的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机制。首先,应扩展评价主体范围,凸显其多元化、科学性。除了学生之外,应当将教师、社会研学基地负责人、家长等主体都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持续改善课程设计与实施环节,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实践认知水平。考虑到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两方面开展。过程性评价侧重对学生行为表现(如学生的运动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学习态度、体育礼仪规范等)的评价,成果性评价侧重于学生获得成果(如过程性学习任务、课后训练作业、文本成果、影像成果、制作成果)的评价[15]。其次,对教师及课程的评价也必不可少,教师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和教研能力,课程评价主要考察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等是否符合体育课程标准基本要点与要求。最后,对承办方工作的评价应包括承办方履行合同义务、体育研学课程实施以及研学管理服务等情况。
-
6 结语
-
为更好促进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完善其课程体系,应将 “体教融合”理念有效嵌入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全过程,针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具体学习情况,以实践为基础,采用融合体育发展模式,让学生在 “研”中不断探索,在 “学”中增加知识技能,在 “游”中拓宽视野、陶冶情操,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
参考文献
-
[1] 周洪宇.陶行知历史定位新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2):147.
-
[2] 吴支奎,杨洁.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4):126.
-
[3] 贺华.基于研学语境下的博物馆教育课程探析[J].中国博物馆,2020(4):27.
-
[4] 杜治华.“体育+”视域下我国体育研学旅行的运作机制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4):53.
-
[5] 邓纯考,李子涵,孙芙蓉.衔接学校课程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20(12):58.
-
[6] 谷伟,侯英华,王校羽.中小学研学旅行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21,31(2):109.
-
[7] 张建宇.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1):121.
-
[8] 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J].体育学刊,2019,26(5):15.
-
[9] 孙科,刘铁军,马艳红,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1):13.
-
[10] 杨国庆.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1):1.
-
[11] 栗燕梅,裴立新,周结友,等.新时代我国体教融合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来自六省区市调研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0,34(6):79.
-
[12] 赵富学,焦家阳,赵鹏.“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与践行向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3):72.
-
[13] 赵富学,黄桂昇,李程示英,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及践行诉求[J].体育学研究,2020,34(5):48.
-
[14] 张华文,何秋华,程龙,等.高校体育学习力培养课程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6):89.
-
[15] 赵富学,程传银,尚力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问题及其破解之道[J].体育学刊,2019,26(6):88.
-
[16] 黄璐,孙平,蔡继云,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实践研究:质性研究的视角[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5(3):70.
-
[17] 杨雅晰,郝东方,刘惠,等.全生命周期视域下体教融合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12):11.
-
[18] 殷荣宾,季浏,蔡赓.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及价值取向的演变与诉求[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2):81.
-
[19] 杨德军,王禹苏,余发碧.满意与期待:北京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状况调研[J].中小学管理,2021(2):34.
-
摘要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当前,体育研学旅行课程面临目标定位模糊、内容设置单一、实施环节不畅、评价效果欠佳等问题,将 “体教融合”理念嵌入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有其必要性,其在优化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推进课程实施、检验课程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 “体教融合”理念下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程式设计,提出在课程目标上进行阶段化、差异性设计,课程内容上跨区域打造资源共同体,课程实施上各环节保持规范有序,课程评价上扩展评价主体范围等措施。旨在构建完善的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Opinions on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provides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research travel courses. At present, the sports research travel course is fac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vague target positioning, single content setting, poor implementation links, and poor evaluation effects. It is necessary to embed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to the sports research travel cours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ptimizing curriculum objectives, enriching curriculum content, promoting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est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gram design of sports research travel course under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such as staging and diverse design 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cross-regional resource community on curriculum content, standardized and orderly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and expansion of evaluation subject scope 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It aims to construct a perfect sports research travel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