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郇昌店(1980—),男,山东临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学。

通讯作者:

沈丽玲(1980—),女,江苏连云港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3)03-0025-07

参考文献 1
蒋新革.新时代高职产业融合路径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1.
参考文献 2
王永钊,程扬.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8):36.
参考文献 3
周继良,吴肖.现代产业学院促进地方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基于产业学院组织属性与特征的考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4):185.
参考文献 4
王姣姣,柯政彦.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现状、经验与展望:基于江西省17个产业学院的分析[J].职教论坛,2021,37(6):129.
参考文献 5
金劲彪,侯嘉淳,李继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基于江浙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5):20.
参考文献 6
姜同仁,张林,王兆红,等.中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态势与新时代的前景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8,33(4):277.
参考文献 7
郑琦.产业学院:面向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模式:基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35):55.
目录contents

    摘要

    运用案例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对资源整合助推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进行研究。当前我国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整合了多元资源,包括普职院校资源整合,职业院校成为主导力量;地域优势资源整合,充分彰显地域特色;办学主体日益多元,企业深度参与办学;跨界融合态势明显,分层培养成为趋势;办学选址依托场馆、企业,更好对接产业需求。同时也面临行政资源介入不够、政策相对宏观,办学模式欠科学、利益分配机制不明确,办学基础薄弱、办学条件不成熟,以及缺乏实质性建设内容等问题。为此,应发挥行政资源优势,稳步推进政策建设,支持地方进行探索;关注合作主体资质,强化示范引领,拓展主体范围;激活潜在资源,以就业为导向,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并重;推动名实一致,以行业指导推动规范办学。

    Abstract

    By means of case study, cont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industry college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sports industrial colleges in China integrates multiple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in general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have become the leading force, regional advantage resources integration which demonstrates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school-running subjects are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and enterprises are deeply involved in school running; the trend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is obvious, and stratified training has become a trend; the location of the school relies on venues and enterprises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dustry. However, it also face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rvention of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relatively macro policies, unscientific school-running models, unclear interest distribution mechanisms, weak school-running foundations, immature school-running conditions, and lack of substantive construction content. Therefore,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steadily promote policy construction, and support local explor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fication of cooperative subjects, strengthen demonstration and guidance,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subjects; activate potential resources, promote employment-oriented skills education and academic education; promote the consistency of fame and reality, and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unning schools with industry guidance.

  •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撑。相关研究指出,当前体育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数量缺口较大、质量相对不高[1]。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高质量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工作。目前,国际上形成了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产业大学和美国合作教育等产教融合的典型模式[2],对我国具有启示意义。我国对产教融合的深入落实体现在打造 “产教融合城市”和 “产教融合企业”,大力发展职业院校和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近年来以现代产业学院为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切入点。

  • 现代产业学院是对接国家产业需求,由政府、企业、院校、行业协会等联合创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构,具备 “产学研创用”等功能。长期以来,体育领域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建设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战略背景下,掀起了创建体育类产业学院的浪潮。截至2022年10月,国内建设或规划建设的体育类产业学院共42所,部分已经被纳入省(自治区、直辖市)示范性产业学院行列。本研究通过对42所体育类产业学院申报书、建设规划的查阅及相关负责人的访谈,提炼我国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的突出特征,梳理成效与不足,提出完善建议。

  • 1 资源整合助推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的状况

  • 产业学院是以提升高校服务特定产业能力为目标,整合高校、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有学生创业就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继续教育等多功能的、多主体深度融合的新型实体性或非实体性办学机构[3]。从政策设计来看,体育类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关注体育产业价值链、服务链、生产链等衔接,助力体育产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当前,我国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借助了多元资源的整合。

  • 1.1 普职院校资源整合,职业院校成为主导力量

  • 办学主体以职业院校为主。42所体育类产业学院中,依托高职、中职院校建设的有25所,依托本科院校的17所。调研显示,职业院校具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传统、灵活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多元化的招生方式,在依托地方优势体育资源,联合体育、旅游、文化、制造等企业创办体育类产业学院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如福建体育职业学院与厦门体育产业集团合作,依托厦门路桥集团水上运动的优势,创办了以水上运动项目为主的产业学院,目前已经进入校舍建设、师资招募和招生计划编制阶段。体育类产业学院的建设,不仅补齐了院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的短板,同时也为相关院校探索多元化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

  • 办学院校以非体育院校为主。41所参与办学的院校中(存在1所院校创办2所体育产业学院的情况),非体育院校为34所,体育院校7所(本科院校4所、高职院校3所)。当前,大量师范、轻工、商业类职业院校积极布局建设体育类产业学院,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体育产业的巨大吸引力。非体育院校参与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能够凸显多元办学性质和资源优势,丰富现阶段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考虑我国院校的发展状况,未来非体育类院校应继续作为创办体育类产业学院的主力。

  • 1.2 地域优势资源整合,充分彰显地域特色

  • 体育类产业学院明确对接地方优势体育产业资源。在我国东北地区,围绕冰雪类体育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冰雪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黑龙江、辽宁和吉林已经建立了10所冰雪运动主题的产业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和融创集团联合创办的融创冰雪学院,以服务融创冰雪产业链为出发点,借助 “融创冰雪城”全国落地建设的步伐,推进冰雪运动和冰雪管理人才培养,实现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效衔接。北华大学和吉林外国语大学共同牵头建设 “吉林省高校冰雪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由11家高校成员单位、10家行业企业成员单位和14家科研成员单位组成。同时,海南、山东、江苏等沿海地区依托水上运动优势,成立了游艇赛艇学院、帆船产业学院,成为体旅融合下运动项目人才培养的新亮点。

  • 体育类产业学院紧密服务地方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立足于地方体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直接需求,凸显了支持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的取向。福建泉州的装备制造业是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00多家,是我国知名的运动鞋服生产基地,汇集了多家知名的运动鞋服和上下游企业。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黎明职业技术学院、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积极参与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与安踏、特步等企业建立了联合办学机制。山东德州市现拥有体育制造业企业1969家、行业总产值达400亿元,是我国著名的商用健身器械生产基地。山东泰山体育产业集团与德州学院合作建立了泰山体育产业学院,立足于自身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关注该地区体育制造业各类人才的补充,为德州体育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助力体育制造强省建设。

  • 1.3 办学主体日益多元,企业深度参与办学

  • 体育类产业学院汇集了多元办学主体。由于体育类产业学院定位为 “产、学、研、用、创” 等多元价值,因此在办学主体方面整合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重主体。与传统院校单一办学主体不同,在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中,中体产业集团、安踏集团、泰山体育产业集团、融创集团等企业主体资源,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山西省体育局、通化市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等政府的行政资源,水上运动协会、冰雪运动协会等单项运动项目协会、行业协会等均踊跃参与。可见,体育类产业学院较好整合了政、企、学等主体,可以为产业学院发展提供多元的支持。

  • 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学院办学。在各类办学力量中,企业出于自身的人才需求,成为深度参与者。安踏、特步等企业就在泉州等地的职业院校大量设置了特色企业班,开展订单式、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随着现代产业学院理念的推广,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始向产业学院模式跃进,极大激发了企业主体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安踏集团基于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相继合作建设了安踏电商服务产业学院、安踏运动产业学院、安踏时尚产业(设计)学院,培养集团产业链细分领域的中坚力量,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体产业集团发挥教育培训优势,与扬州仪征市地方政府签订了建设 “中体产业学院”的意向规划,目前也积极对接相关体育职业类院校,通过输出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布局不同类型的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可拉动企业与院校联合共建、申报高水平体育科研平台,打造复合型科研团队,攻坚体育产业领域卡脖子的科技难题。上海运动健康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就借助上海体育学院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太平洋保险集团的经验,探索打造 “运动+健康+保险”现代体育金融产业模式,为全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

  • 1.4 跨界融合态势明显,分层培养成为趋势

  • 当前,我国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瞄准体育产业发展的多个细分领域,注重 “体育+”人才的分类分层次培养。

  • 体育+健康领域融合。上文提及的上海运动健康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发挥学院在运动健康方面的优势,探索从 “以治病为中心”向 “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积极助力 “健康上海”建设。当前,部分医学院校在 “新医科”建设导向下,大力推进建设康养产业学院,高度重视运动与健康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作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体育+旅游领域融合。当前,我国户外运动产业、运动休闲产业发展迅速,对体育+旅游产业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当前,大量规划建设的文化旅游类产业学院中,就融合了体育的独特因素,户外休闲+运动、休闲旅游+运动、冰雪旅游+运动、滨海旅游+运动等领域均布局建设了与体育行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学院,注重体育产业相关细分领域专项人才的培养。

  • 体育类产业学院人才的分层次培养前景可期。我国体育类产业学院尽管以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为主,但上海、山东、吉林、哈尔滨等具有硕(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体育院校的参与提升了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规格。随着我国体育类硕士、博士等专业学位的建设,未来体育类产业学院人才将实现从专科到本科,乃至专业硕士、博士培养的体系建构,从而形成纵向一体化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 1.5 办学选址依托场馆、企业,更好对接产业需求

  • 依托体育领域的产教融合园区办学。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广东中山依托 “特色产业镇”创办产业学院的模式较为典型。当前,部分体育类产业学院的办学场地选择在体育产教融合基地。如山东体育学院运动休闲产业学院将整体搬迁至青岛的体育产教融合园区,依托园区专业的赛马运动训练和竞赛场地,开展赛马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利用体育产教融合园区的设备,积极论证较为紧缺的轮滑、户外运动、攀岩等户外运动项目人才培养。

  • 依托运动训练基地的设施资源办学。广州体育职业学院依托南沙钧泰国际网球中心建设了钧泰体育产业学院,利用网球中心专业、高端的场地设施,充足的赛事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网球训练、竞赛技能,还让学生参与网球赛事组织、服务、管理,培养其组织管理能力。吉林体育学院冰雪产业学院依托长白山管委会的资源,将大部分技能培养与长白山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相结合。体育场馆和企业成为体育类产业学院的办学场所,以现实中体育产业发展的直接诉求为人才培养的起点,凸显了人才培养服务一线发展的理念,有效推进了产教融合的落地。

  • 依托体育产业企业的厂区办学。泰山体育产业集团设置产业学院学生的教学车间、实习实训基地,在校生、毕业生均可以在企业内部相关岗位进行轮训。产业学院的学生置身于全国最大的商用运动器械生产基地,不仅能全面了解运动器械的设计、生产和制造,还能在后端的经营管理、对外贸易中发挥作用。调研发现,该体育产业学院毕业生在本地的就业率达到70%以上。

  • 从资源整合的状况来看,体育类产业学院的建设较好地实现了主体资源、场域资源、办学资源、领域资源的初步整合,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2 资源整合助推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的突出问题

  • 我国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脱胎于传统的 “产学研”实践,并拓展为 “产学研创用”的功能定位,尽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建设时间较短,相关制度配套不完善,在资源整合方面还面临系列问题。

  • 2.1 行政资源介入不够,政策相对宏观,指导性不强

  •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建设产业学院。教育部、工信部相继出台了推动现代产业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产业学院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但并未触及产业学院办学的治理结构、师资力量、招生制度、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尽管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出台地方性的产业学院建设意见,但政策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依旧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如辽宁、江西、广西等地出台了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山东、河南等地出台了本科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规范,大量的政策内容较宽泛、模糊。综合而言,当前的产业学院政策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职业院校,对普通本科院校创办产业学院的制度支持明显不足[4],且对产业学院的投资、利益分配和管理等问题还停留在导向性和原则性层面。考虑到体育类产业学院属于行业性的产业学院,基于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在运用好当前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同时,也需要行业指导性意见的规范,如体育类产业学院的内容建设、治理结构、培养方案和建设遴选等规范需尽快出台。

  • 2.2 主体资源运用不足,办学模式欠科学,利益分配机制不明确

  • 体育类产业学院整合了政府、院校、企业、协会等多元主体,但不同主体的参与程度、利益关涉、管理制度各异,导致当前办学中存在主体责任不明确、治理格局不清晰、利益纠葛明显等现实问题。

  • 当前,现代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中政府、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联合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理事会下设由院校、企业等代表组成的产业学院管理团队,从而形成了混合治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不同办学主体容易在产业学院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就业去向、权责体系等方面发生分歧。

  • 不同主体参与体育类产业学院办学后,资源投入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就成为关注的焦点。当前,大量参与创办体育类产业学院的企业,因自身规模较小、人才需求模糊、发展规划不清晰,参与体育类产业学院 “跟风”心态明显,在资源投入和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关注不够、投入不足,因此大量体育类产业学院并未开展实质性办学。同时,相关企业在产业学院发展中的定位不明确,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职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稳定,无法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支持,也很少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尤其是部分体育类产业学院在建设初期,会搁置上述问题,而相关主体对这些核心问题缺乏关注、深入了解与前瞻预判,最终将成为体育类产业学院发展的障碍。

  • 2.3 办学资源拓展有限,办学基础薄弱,办学条件不成熟

  • 现代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源于国家的政策推动。长期以来,尽管我国体育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班、订单班等形式较为成熟,但转变为现代产业学院后,支撑人才培养的相关基础性、关键性要素依然存在短板,制约了体育类产业学院的发展。

  • 专业创新障碍。专业是高等院校对接人才培养的最终途径。现代体育类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究竟是从国家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目录出发,还是按照实践需求重新开设专业,尚存在争议。从国家教育政策来看,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要依托现有的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引企入教”“引企入校”等形式,但当前合作企业究竟通过什么方式、什么程度介入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尚缺乏成熟的经验支持。高等院校建设体育类产业学院需要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变革人才培养方式,也缺乏实践借鉴。我国传统的体育类专业,依托产业学院这一全新载体,如何对接现代体育产业发展诉求,还面临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人才出口等系列障碍。

  • 师资、课程缺陷。由于体育类产业学院基本上属于非独立法人资格,其师资配备、课程建设、教学场地等都要依托传统院校,因此院校的支持至关重要。尽管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师资建设,但当前双师型师资建设明显难以满足需求。现实中,为了推进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部分院校选择招聘(非编制)师资。但非编制教师的稳定性、教学能力发展等均与办学 “母体”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体育类产业学院相关课程建设,未能摆脱传统的教学内容,课程更新不及时、本科专科课程重复等问题较为突出。由于体育类产业学院更关注应用型、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因此如何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框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 2.4 重视名义的获取,缺乏实质性建设内容

  • 体育类产业学院作为国家推进产教融合战略的品牌性内容,受到相关院校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培养产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政府行政部门引导院校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形式,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在教育部、工信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 “评审 —命名”机制,部分产业学院通过国家级或省级认定,作为相关院校产教融合工作的显著成绩,获得教育行政部门办学经费等实质性支持,因此引起相关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 然而,部分体育类产业学院缺乏实质性建设内容。与工科类、农科类、医科类产业学院相比,体育类产业学院的建设比较薄弱,办学模式不够成熟。一些院校缺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丰富经验,在没有构建起产业学院的基础框架、缺乏可靠的合作办学机构的情况下,基于政策呼吁就仓促上马,导致特色不突出。调研发现,除部分与知名体育制造企业合作建设的体育类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成熟、发展前景较为明朗外,大部分以专业技能类人才为主的体育类产业学院设立后,并没有更新招生专业、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等办学主体也未实质性地参与,各方并未将体育类产业学院的内涵发展提升到新高度,无法实现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 综合来看,由于我国体育类产业学院成立时间较短,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来讲,对接体育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成效还有待验证,办学经验也有待凝练。

  • 3 以资源整合为重心推进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的建议

  • 资源作为推进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的有力支撑,需要在下一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研究认为体育类产业学院是对传统体育产学研的超越,是对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以部分国家、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为借鉴[5],综合考虑未来我国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的导向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提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

  • 3.1 发挥行政资源优势,稳步推进政策建设,支持地方进行探索

  • 推动体育产教融合的政策建设工作。2022 年,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高度重视产业学院在内的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明确提及推动产业学院建设,为我国产业学院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导意见。目前相关行业立足自身特征,已经启动了行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设。有鉴于此,建议体育行政部门立足我国体育产业人才缺口和院校人才培养状况,及时更新体育类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建设)政策。当前,体育类产业学院主要依据现代产业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政策,行业特征不明显。为持续发挥体育类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作用,体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体育类产业学院的建设指南,引导行业产业学院建设。在退役运动员培训基地的基础上,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政府联合创办退役运动员转训产业学院,进一步提升退役运动员培训的质量。

  • 积极支持地方政府、院校和行业进行探索。由于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缺乏经验积累,现阶段应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开展针对产业学院(包括体育类产业学院)的制度建设,在做大体育类产业学院规模的前提下,梳理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提炼不同形式、类型的体育类产业学院的发展模板,形成可供行业借鉴进而典型推广的基础。

  • 3.2 关注合作主体资质,强化示范引领,拓展主体范围

  • 体育类产业学院的参与主体,应该是具有一定示范性的企业或行业协会。建议在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初期,对合作企业的选择,要优先关注国家和省级体育行政部门遴选的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基地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既能够凸显体育人才需求,也具备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础能力。截至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评选了众多体育产业基地,其中包含79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43个体育产业示范单位、 112个体育产业示范项目。2018年的体育产业基地统计数据显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为 194.10 亿元,占当年增加值的 51.19% [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积极推进本地体育产业基地评选,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同时,针对浙江富阳(赛艇)、山东威海(钓具)等体育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区,鼓励建设行业特色鲜明、供需匹配明确的体育类产业学院,助推地方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因此,建议在推进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与体育产业基地的要素整合,体现出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的内在主体约束,杜绝 “拉郎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 进一步激发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的办学积极性。我国大量的体育行业协会,承担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任,拥有良好的体育基础设施和教练员资源。在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引入职业教育链、产业链,做好职业转训教育工作,对大量在训运动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量社会培训机构招生、培养的社会声誉较好,应该成为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如中体教培、赛普健身这样的社会培训龙头企业,如具备办学条件,也应积极吸引其参与体育类产业学院建设。

  • 3.3 激活潜在资源,以就业为导向,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并重

  • 体育类产业学院要坚持就业导向,凸显技能教育的支持性。就业是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7]。体育产业领域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要求办学主体瞄准体育产业当下和未来的人才需求,提供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实习实训机会,不断提升用人单位对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 体育类产业学院要积极关注学历教育。目前,我国现有中等体育职业学校2165所,按前期课题组搜集的182所学校在校生78719人的规模估计,全国中等体育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为 90万左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只能获得中专文凭,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较弱。受本、专科招生运动等级和文化考试的限制,以及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数量偏少、招生名额严重不足的制约,中等体育职业学校在校生的升学率不高。调研发现,部分省市升学率高的体育中专仅能达到 30%左右,大量中等体育职业学校、普通高中的体育生无法获得更高层次的体育类专业教育,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建议体育类产业学院在国家政策框架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形式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体育类学生的专业学历水平,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 3.4 推动名实一致,以行业指导推动规范办学

  • 当前,我国现代产业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都归口教育和工信部门,两部门通过评选示范拉动相关产业学院的建设。我国体育类产业学院作为行业建设的产业学院,在后续建设中要凸显体育和教育、工信等部门的指导作用。体育和教育部门指导以培养体育服务人才为主的产业学院,体育和工信部门指导以培养体育制造人才为主的产业学院。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和制度建设,引导地方体育类产业学院的规范发展。

  • 要高度关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产业学院的状况,建议规范命名,以大学和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为载体的可使用 “产业学院”的名称,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等建议使用 “产业学校”的称谓。同时对以企业大学转换名称创办的体育类产业学院,教育、体育部门要强化体育人才培养规划、质量等审核。

  • 教育部门要高度关注体育类产业学院的内部章程、管理制度、治理结构等,出台办学资源、专业设置、招生等指导性意见,引导体育类产业学院规范发展。根据国家职业教育要求,严格做好双师型教师选配、专业设置论证、就业考察等工作。以就业率、社会满意度等为核心指标加强对体育类产业学院办学的评估,确保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类产业学院恪守办学宗旨。

  • 4 结语

  • 体育类产业学院是我国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新探索,是对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提升,具备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各级政府和相关院校要结合地方体育产业优势,积极推动院校、企业深度合作,探索我国体育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 参考文献

    • [1] 蒋新革.新时代高职产业融合路径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1.

    • [2] 王永钊,程扬.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8):36.

    • [3] 周继良,吴肖.现代产业学院促进地方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基于产业学院组织属性与特征的考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4):185.

    • [4] 王姣姣,柯政彦.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现状、经验与展望:基于江西省17个产业学院的分析[J].职教论坛,2021,37(6):129.

    • [5] 金劲彪,侯嘉淳,李继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基于江浙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5):20.

    • [6] 姜同仁,张林,王兆红,等.中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态势与新时代的前景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8,33(4):277.

    • [7] 郑琦.产业学院:面向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模式:基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35):55.

  • 参考文献

    • [1] 蒋新革.新时代高职产业融合路径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1.

    • [2] 王永钊,程扬.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8):36.

    • [3] 周继良,吴肖.现代产业学院促进地方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基于产业学院组织属性与特征的考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4):185.

    • [4] 王姣姣,柯政彦.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现状、经验与展望:基于江西省17个产业学院的分析[J].职教论坛,2021,37(6):129.

    • [5] 金劲彪,侯嘉淳,李继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基于江浙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5):20.

    • [6] 姜同仁,张林,王兆红,等.中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态势与新时代的前景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8,33(4):277.

    • [7] 郑琦.产业学院:面向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模式:基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35):55.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