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李建威(1983—),男,河南商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武术教学训练与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3)03-0091-06

参考文献 1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7.
参考文献 2
GEERTZ C.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M].Berkeley and Los Angleles:Universiti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80-82.
参考文献 3
马文国.文化社会学视角下中华武术文化自信的重构机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5):604.
参考文献 4
赵连文,朱雄,王岗.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历史回眸与新时代发展论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4):133.
参考文献 5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40-50.
参考文献 6
王岗.消隐与回归:中国武术发展的批判与反思[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198.
参考文献 7
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11.
参考文献 8
蔡龙云.我对武术的看法[J].新体育,1957(2):20.
参考文献 9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中国民间组织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0
李凤成.武术类民间组织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136.
参考文献 11
张美玲.中国传统思维与逻辑思想[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7):33.
参考文献 12
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07.
参考文献 13
刘彩平,徐伟军.整体思维视野下的武术及学校武术教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6):87.
参考文献 14
孙晓青.从“碾压”到“降维打击”[N].语言文字周报,2020-10-16(4).
参考文献 15
王健.升维与转型:我国高师院校提升发展能级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9,31(2):55.
参考文献 16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7
郭坚.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内卷化”表征及破解之策[J].图书馆,2021(4):1.
参考文献 18
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8.
参考文献 19
娄德龙.传统产业升级之痛与高雅艺术的降维打击[J].数字印刷,2018(11):29.
参考文献 20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0.
参考文献 21
李建威.竞技武术的逆向文化冲击与文化再适应[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1):91.
参考文献 22
刘骏.无锡传统文化在IP时代的继承与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7(3):250.
目录contents

    摘要

    内卷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内卷背后并非只是单纯的激烈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竞技化武术不仅特指竞技武术,也包括竞技化影响下的其他传统武术。以竞技武术为主的竞技化武术,在后奥运时代不断遭受到诸多诟病,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唯金牌论。长期被西方竞技体育思想影响的中国武术,大致出现了内容、制度和思维上的固化和僵化,已经具有了内卷化的典型特征,其消解之策在于引入降维思路,具体包括:突破圈子,匡正武术价值观立场;高维视角,在多重维度诉求空间中达成武术群体认同的平等契约;多元开发,持续模式迭代以实现弯道超车。

    Abstract

    Involution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human society stagnates or cannot be transformed into another advanced model after it develops to a certain stage. What behind the involution is not simply fierce competition, but more importantly a undeveloped growth. Wushu competitiveness not only refers to competitive Wushu, but also includes other traditional Wushu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ushu competitiveness. In the post-Olympic era, Wushu competitiveness, mainly competitive Wushu, continue to suffer from many criticism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e gold-medal-oriented theory. Chinese Wushu, which has long been influenced by western competitive sports thoughts, has been solidified and rigid in content, system and thinking, and ha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volution. The solution is to introduce the idea of dimension reduction, including breaking through the circle and correcting the position of Wushu values, high-dimensional perspective in the multi-dimensional appeal space to achieve the equality of Wushu group identity contract,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mode iteration to achieve corner overtaking.

    关键词

    武术竞技化内卷表征消解

  •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和本土体育崛起的重要载体,对维系文化特性、实现武术内涵式发展和促进武术群体自觉参与,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情况是,竞技化武术竞争日益激烈,却没有引发技术水平的实质性突破; 动作难度加大,却没有带来观赏性的提升; 规则细化,却没有实现评判标准的统一。这导致竞技化武术陷入无发展空间和内部过度消耗的内卷困境。在国家大力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体育强国的大背景下,解析竞技化武术内卷的表征并寻求消解之策,对于修复武术文化优秀基因和提升内在品质具有实践价值。

  • 1 内卷与竞技化武术内卷

  • 内卷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主要用来表达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与 “进化理论”相对应的 “锁定理论”。之后由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用来描述一种文化模式,即事物发展到某个阶段后,出现停滞状态,既无法保持稳定,又无法出现新的裂变,而是内部不断变得更加复杂[1]。真正将内卷一词运用到学术领域的是格尔茨,1963年他在印度尼西亚研究当地农耕生产时,发现爪哇岛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农业无法向外延伸扩展,大量劳动力输入却不见收入增加[2],他把这种现象称为 “内卷化”。随后,内卷逐步在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等领域广泛使用,其共同特性主要为:第一,平面循环。即事物被固定在二维的世界里,努力运转却毫无上升空间,若不想被迫降到一维的世界里,只能无奈地运转下去。第二,竞争异常。指因事物自身定位失偏而导致的非理性内部过度消耗。第三,初始目标置换。指在竞争过程中,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内耗的过程和手段上,常常忘记当初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 竞技化武术中也有了明显的内卷倾向,尤其在竞技武术中,在内容、制度、思维等方面表现比较显著。竞技化武术内卷的概念可表述为:中国武术竞技化事业的发展在现有的结构体系中均已达到较高的水准,若没有新的自我革新驱动和强劲的外部系统推进,未来将不会实现突破性发展,反而会加剧人们对武术人文情怀的消耗,这可理解为武术人文情怀的边际效用递减。中国武术一直被国人视为人类身体活动的 “活化石”,其思想、情感深邃隽永,这些将会随着竞技化武术的内卷渐行渐远。

  • 2 竞技化武术内卷的表征:固化与僵化

  • 近代以来,中国武术在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按照竞技化的内容、制度、思维进行改造,形成了中国武术在后续发展上的一种固化、僵化现象。比如,将原本传统武术中 “打练结合”的习练模式,改造成相对单一的技术体系,从而使武术技术环节中的套路获得了膨胀式发展,逐渐演变为拳种套路演练的单一技术展示[3]。制度上的过度标准化、细化和程式化,导致竞技化武术的 “刻板”形象。而在思维上,对西方 “竞技至上”的体育文化观念的迎合,更是竞技化武术走向 “割裂”的主要原因。

  • 2.1 竞技化武术内容的 “单一化”

  • 以武术教学内容为例,当前中国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依据国家推行的竞技武术内容来设置。为实现与西方体育同步发展和广泛普及,国家体育主管部门立足简单化、规范化的西方体育立场,组织专家在1957年创编了具有竞技化的武术套路[4]。根据邱丕相 《中国武术教程》所描述的这一时期的总体发展状况观之,1978年之前基本确立了一个新的中国武术的认知定位[5],即中国武术 “是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 “是竞技体育中的一个运动项目” “是体育课中的一个运动项目教学内容” “是体育学院、体育系科的一个专业和专项”。可见,这一时期的武术内容基本确立了以入奥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在此后的30年里,我们不断引进奥林匹克的精神、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武术进行着竞技化的改良[6]。竞技武术的内容也基本固定下来,即以长、太、南,一类、二类、三类拳械为主,追求 “高难美新飘” 的表演风格。在 “对标”西方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原本蕴含技击与人文情感的传统武术被锁定在体育化的牢笼里。

  • 武术竞赛是展示武术竞技水平的窗口,也是习练者学业晋升的有效通道。观察发现,近年来武术比赛竞争异常激烈,但并不意味着武术就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表面的竞争激烈映射的是对 “武术变现”的期望; 二是对武术内容难度动作的无限加码,加速了竞争内耗与对武术轨道的偏离; 三是竞技武术的持续竞争,带来了边际效用递减。可以说,代表中国武术整体形象的竞技武术正以相对单一、规范的内容,进行着无发展式的平面循环。

  • 2.2 竞技化武术制度的 “刻板化”

  • 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理解,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据此,中国武术制度可以理解为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或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形成的特定的武术行动规范,主要涉及竞赛制度、管理制度和传承制度。

  • 竞技化武术竞赛制度即武术比赛方面的规则和章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武术便有了独特的比赛制度,如 “角试”“相搏”“斗剑”等武术竞赛都遵循 “能击善舞”的要求,直到宋代 “套子”的大量出现,武术竞赛中 “舞”的一面才更加突出。 “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7]说明拳术套路已发生了对 “舞”的重视和对 “击”的弱化,除了统治者禁武外,经济活跃、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也是导致这种现象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近代以来,受西方竞技体育系统化规则的影响,传统武术 “舞”的方面被过度开发,进而固化为表现观赏性、易于客观评价以及追逐商业化的武术竞赛制度,原本循着 “击” “舞”两方面发展的中国武术[8],分化为散打和套路两个独立的项目和 “打”“练”两种竞赛体系。

  • 在管理制度方面,目前武术管理部门可分为官方机构与民间组织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各级民政、教育、体育等政府部门; 后者则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类[9],如武术社团、各级综合性武术协会、单项拳种协会,以及民办武校、拳馆、辅导站等[10]。1990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 《关于中国武术协会实体化的通知》,随后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该中心既是原国家体委直属事业单位,也是中国武协的常设办事机构,具有明显的官民二重性。形成这一特殊管理制度的原因,除了我国长期官民 “一体化”社会造成的各类民间社团自主性差以外,还有一些政府部门在既得利益的驱使下,难以真正彻底放权给民间组织。

  • 竞技化武术的传承方式呈现出模式化特点。在中国这个古老而推崇伦理纲常的文明国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除了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也形成了礼法严格的行业规范。长期以来的师徒关系和慢生活,形成了对师道的尊崇和对工匠技艺的追求。这在当时社会生产、信息资讯、教育均不发达的条件下,这种甚至在情感上都有较为强烈独占性的教育关系,培养出了很多技艺精湛和独具特色、自成思想体系的武术巨匠。由师徒关系转向师生关系,是当代武术教育事业的显著特征之一,武术教学凭借内容的标准化、进度的同步化、评价的统一化,批量 “生产”出大量的 “标准”人才,再难培养出传统师徒传承下的 “多元化”人才。

  • 2.3 竞技化武术思维的 “割裂性”

  • 当前 “竞技”至上的中国武术成为了行业价值认同的标杆,从套路、散打、功法等各成一体的现状来看,中国武术已经偏离了东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日益显现出西方思维的局部性。现代武术在跨入竞技之门的同时,割裂的思维也在形成。传统武术从功法、拳架套路,到拆招、喂手、散手等阶梯性的训练手段和培养方式,在西方竞技思维主导下,被不断肢解和割裂。套路与散打的分道扬镳,体现了 “舞”与 “击”的分离,过度的细化和分科,也使得套路与散打沿着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各自运行。

  • 中国武术的主体文化是在整体思维下形成的,并在先秦时期经儒、道、墨等诸子百家思想汇聚而定型,此后,武术、中医、书画、戏曲等经典的文化载体,无不成为中华整体思维的典型代表。所谓整体思维,就是把天、地、人、社会等看成贯通的整体,认为各部分都处于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11]。中国武术作为传统的身体文化,其体现的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身体文化就是整体思维的独特映射。

  • 中国武术的整体性思维主要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从内在表现来看,以 “精、气、神”最为突出,武术的训练特别重视内功的修炼,其中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构成了武术统一整体的内部核心。而外在则主要表现为 “上下相连、周身相随”的协调一致性。戚继光曾提出,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12]。可见,武术中的 “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是内外统一的整体。武术是按照 “一动而周身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整体思维,进行着外在动作的构建和内在精神的塑造。

  • 武术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是中国文化 “整体性”思维的产物[13]。然而近代以来,“竞技至上”的西方体育文化席卷全球,中国武术也被带进了 “竞技场”。金牌第一、战胜他人成为每个竞技运动员的终极目标,在长期超负荷的训练当中蚕食着身体健康,在过度追求外在 “威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与求内共生的整体性。受割裂思维影响,近年来,武术概念、机构设置、运动竞赛、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未能逃脱被 “肢解” 的命运。如在很多武术概念中,都会涉及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 武术管理部门都会分套路部和散打部; 很多专业体育院校都会分套路教研室和散打教研室; 在竞赛和人才培养上也都把套路和散打分别设置。这一切的不如意和无上升式发展的内卷状态,归根结底在于思维上的割裂。

  • 3 竞技化武术内卷的消解:降维思路

  • “降维”原是计算机科学术语,指高维多媒体数据的特征向量映射到低维空间的过程。后随着科幻小说 《三体》的热销,“降维打击”一词被大众熟知。小说中,“降维打击”用来形容外太空生物的一种新型攻击战术,即用 “二向箔” 攻击对象所处的低维空间,致使对方无法在低维空间生存以达到打击甚至毁灭对方的目的[14]。降维打击的概念,由于非常符合商业竞争的某些特点,最先被商业界观测和应用。然而,随着各领域的不断优化和精细化发展,竞争空间也在不断萎缩,而突破竞争空间局限,就必须在思维上引入一种颠覆性的变革,通过消解要件从而降低竞争对手的生存维度,达到击破竞争对手的目的[15]。为此,中国武术必须打破现有的思维惯性,重新定义和组合,引入降维思路,使中国武术产生出新的业态,消解内卷困境。

  • 3.1 突破圈子:匡正武术价值取向

  • 伍绍祖曾评价,“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一般体育。”然而,回顾近代以来武术的改造历程,武术并未展现出高于一般体育的价值和地位,甚至在 “体育圈”也处于边缘。究其原因,是中国武术被降维了,其体育属性被过度放大,从而丧失了高维度的 “生存惯性”。这也许正是武术被降维后,一直奋力迎合西方体育模式,形成泾渭分明的思维框架,导致中国武术面对西方体育遭遇了 “融入不易,出圈更难”的尴尬。

  • 今天,竞技化武术内卷,是基于 “体育维度”的发展结果,是以竞技化、体育化的价值维度去衡量全部的中国武术,表面看似完美的平衡态结构,其实是 “空心萝卜”,无创新、无驱动,甚至无自我革新能力; 虽然 “如火如荼”的赛事接连不断,却是在进行着无增长的 “平面循环”。布迪厄认为每个场域都有各自的价值观、调控原则、逻辑与必然性[16]。当一个场域被其他场域 “异治”时,就很难成为一个具有 “思想主权独立”的科学。

  • 中国武术面对当今依然强势的西方体育和自身内卷化现象,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升维,激活原有的高维生存惯性,重构中国武术身体文化公共价值体系,匡正中国武术的价值取向。武术作为人们获取 “身心智慧”的重要渠道,为个人和中华文化群体的健体防身、崇文尚武、修身养性和终身养生习惯提供了重要手段。为切实肩负起民族身体文化复兴使命,必须开展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公共服务活动,而公共服务活动的开展需要既定空间。空间不仅是事物处在一定场景中的经验性设置,更是一种态度与习惯性的实践[17]。武术公共文化空间,对传承武术文化、提升中华民族武德、武道、武侠品格具有重要价值。武术公共文化空间应当结合现代生活方式,打造虚拟式、情景式、山水式、风尚式等多种形式。例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虚拟空间里开展最大化的自由技击,在安全条件下感受攻防技击; 结合人文体旅需求,打造以武术为主题的情景式文化体验,通过观看或亲身参与,享受武术文化大餐; 迎合都市人回归自然的愿望,打造山水式武术体验,让人们在风景怡人的郊外,感悟武术文化的天人合一; 风尚式武术更像日常化的武术体现,是把武术文化元素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与时尚元素相结合,通过服装、摆件、日用品等周边产品展现武术的人文魅力。

  • 价值观处在文化的核心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18]。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文化,唯有从追求身体文化的广大公众的需求出发,并将他们纳入 “价值共同体”,才能以点带面,建立起契合并代表中华文化的武术价值观。这也是针对竞技化武术内卷的治本之法。

  • 3.2 高维视角:在多重维度诉求空间中达成武术群体认同的平等契约

  • 追求竞技化、标准化的体育思维,往往更容易实现项目普及和人才的批量培养。中国武术在没有竞技化改造之前,显然不具备广泛传播的能力,然而,正因如此,中国武术才能深耕于某一技理,发展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拳意独特的身体文化。文化一向是讲究个性发展的,而艺术则会不断地追求这种个性的最大化[19]。长期戴着体育化的 “眼镜”,极易导致武术思维观念上的 “高度近视”。原本通过武术的体悟可以达到 “一览众山小”的价值高度,却变成了只取体育 “一瓢饮”的现状。近代以来中国武术就是沿着体育化的道路,发生着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的位置偏移,以标准化、规模化的 “生产”为导向,注定导致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提升的内卷。消解竞技化的中国武术内卷,就是跳出体育维度,站在更高一维来自我审视。

  • 竞技化的武术内卷在内容、制度、思维上都形成了框架化的结构,在框架化的规则里,似乎一切都是建立在平等契约的基础上,甚至一些潜规则,都被解释为多重维度诉求空间中达成的群体认同。竞技化武术的内卷就是在看似 “平等契约”里悄悄蔓延,而破除之法就是在不同维度里,使原有的规则失效,从而逆袭成功。

  • 康德曾说过,一种非内化且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的,并且具强迫性的道德教育,会促使接受主体不仅没有接纳,还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若即便服从,那也可能他本身就是一个立法者,只是不得已而为之[20]。竞技化的中国武术内卷无论在内容设定、规则制定、思维方式上均存在武术群体被动接受的过程,这种非自愿、不平等的契约关系,是导致竞技化武术内卷的主要因素。武术群体在面对外在压力和诱惑时,不得不主动迎合单线规则,并在灵活运用单线规则的基础上,滋生出更多的不平等。那么,如何建立起武术群体的平等契约呢? 这就要增添文化艺术的 “纵向”维度。中国武术在文化艺术维度里,从来都是自我的纵向提升,战胜自我、修身养性无不是中国武术的核心素养。只有在文化艺术的 “纵向”维度里,武术参与者才能深切感知自身的不足,才能更容易在多重维度空间里达成武术群体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中国武术在体育维度下是标准化、规模化的 “横向”尺度,丈量的是与他者的距离,以战胜他人为价值坐标,这是一种零和博弈的过程,也是走向内卷的先决条件。而在文化艺术的维度里,是对自身 “纵向”的考量,丈量的是同自我过往的身心距离,以战胜自我为目标取向,是一种身心合作共赢的过程。

  • 3.3 多元开发:持续模式迭代以实现弯道超车

  • 打破内卷,关键在于突破常规发展模式,以持续模式迭代来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质的飞跃和提升。中国武术的发展模式长期依附西方体育,这就很难突破模式束缚,久而久之还会形成 “理应如此” 的错觉,进一步固化着维度间的错位[21]。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都有各自的运营和发展模式,在价值消费理念上,存在着天然的鸿沟。竞技化的武术正是在西方设定的 “轨道”上运行,才招致 “翻车”和被 “套圈”。据调查,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依然存在,球类项目爆满整个体育课堂,跆拳道培训机构遍布大街小巷。究其原因,在于体育模式下的价值消费是 “显性”的,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更加喜欢那些能为自己带来明显变化的项目,无论是让身材变得苗条或强壮,还是在运动场上碾压对手的快感,都会让人乐此不疲。反观中国武术,其价值体验更为 “隐性”,更像一种文化艺术之旅,是求己、内修的过程。这种追求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修齐治平”也始终是武术人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中国武术或许只有深谙传统文化和有着丰富阅历的人才能产生共鸣和轻松驾驭,这或许也是武术宗师和太极拳习练者大多为年长者的原因。

  • 按照中国武术的隐性价值消费特性,就必须脱离体育的发展模式,改变其运行轨道,纠正显现价值消费的认知误区,尝试多元开发,形成持续迭代的发展模式,打造武术IP 市场,方可实现弯道超车。

  • 随着2016 年艺术IP 元年的开启,以艺术 IP为核心的各种艺术形式,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业产品是当今时代 IP 的主要发展方向[22]。由IP引发的艺术产业模式变革,足以给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模式启发。中国武术具有文化艺术的隐性价值,更能激发大众的虚拟消费、体验消费和情感消费。将中国武术的文化艺术部分降维和传统技艺、器物部分的升维相结合,从生存型向生活型过渡,引导大众从 “敬而远之”的窄众市场转向社会化、生活化的 “铁粉市场”。利用新兴科技加速运营模式迭代,在文化艺术的思想维度上,不断与传统武术技艺碰撞出新的火花。中国武术IP运行模式,就是把武术的传统技艺、器物、文化故事、艺术元素等,进行数字化呈现和IP营销,打造出新时代的武术产业发展新模式。比如,依托与武术相关的人物、故事、器物,设计出文字、图片、标志、名称、卡通以及与大众黏连度高的形象产品和空间,并与相关企业进行跨界合作,逐步使武术 IP成为武术产业的后发力量。武术IP涵盖技艺和产品,武术技艺承载着文化和艺术,武术产品则是由武术技艺衍生出来的,对于武术IP来说,武术技艺是降维,武术产品是升维。武术IP 有效地连接了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和现实健康生活,让人们在消费武术IP产品的同时,逐渐走进文化艺术和健康生活。

  • 4 结语

  • 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身体活动文化,被降维到体育维度里,遭受着西方体育的碾压,在丧失了 “自我进化”的功能后,武术的内卷便开始蔓延。如果中国武术处处仰西方体育之鼻息,不能独立发展自身的 “文化生态”,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将会丧失。

  • 内卷的出现是以竞争为前提的,良性竞争是 “阳谋”,驱动事物发展并走向共赢; 恶性竞争是 “阴谋”,是零和博弈的量的比拼而非质的提升,并在内耗基础上持续叠加,最终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双输。面对逐渐凸显的竞技化武术内卷现象,我们不能 “躺平”任其发展,也不能一味地贩卖焦虑,而是要摆正心态,理性思考自身优势与竞争环境,跳出固化的体育思维,才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 参考文献

    • [1]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7.

    • [2] GEERTZ C.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M].Berkeley and Los Angleles:Universiti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80-82.

    • [3] 马文国.文化社会学视角下中华武术文化自信的重构机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5):604.

    • [4] 赵连文,朱雄,王岗.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历史回眸与新时代发展论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4):133.

    • [5]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40-50.

    • [6] 王岗.消隐与回归:中国武术发展的批判与反思[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198.

    • [7] 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11.

    • [8] 蔡龙云.我对武术的看法[J].新体育,1957(2):20.

    • [9]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中国民间组织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 [10] 李凤成.武术类民间组织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136.

    • [11] 张美玲.中国传统思维与逻辑思想[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7):33.

    • [12] 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07.

    • [13] 刘彩平,徐伟军.整体思维视野下的武术及学校武术教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6):87.

    • [14] 孙晓青.从“碾压”到“降维打击”[N].语言文字周报,2020-10-16(4).

    • [15] 王健.升维与转型:我国高师院校提升发展能级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9,31(2):55.

    • [16]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 [17] 郭坚.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内卷化”表征及破解之策[J].图书馆,2021(4):1.

    • [18] 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8.

    • [19] 娄德龙.传统产业升级之痛与高雅艺术的降维打击[J].数字印刷,2018(11):29.

    • [20]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0.

    • [21] 李建威.竞技武术的逆向文化冲击与文化再适应[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1):91.

    • [22] 刘骏.无锡传统文化在IP时代的继承与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7(3):250.

  • 参考文献

    • [1]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7.

    • [2] GEERTZ C.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M].Berkeley and Los Angleles:Universiti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80-82.

    • [3] 马文国.文化社会学视角下中华武术文化自信的重构机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5):604.

    • [4] 赵连文,朱雄,王岗.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历史回眸与新时代发展论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4):133.

    • [5]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40-50.

    • [6] 王岗.消隐与回归:中国武术发展的批判与反思[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198.

    • [7] 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11.

    • [8] 蔡龙云.我对武术的看法[J].新体育,1957(2):20.

    • [9]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中国民间组织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 [10] 李凤成.武术类民间组织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136.

    • [11] 张美玲.中国传统思维与逻辑思想[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7):33.

    • [12] 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07.

    • [13] 刘彩平,徐伟军.整体思维视野下的武术及学校武术教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6):87.

    • [14] 孙晓青.从“碾压”到“降维打击”[N].语言文字周报,2020-10-16(4).

    • [15] 王健.升维与转型:我国高师院校提升发展能级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9,31(2):55.

    • [16]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 [17] 郭坚.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内卷化”表征及破解之策[J].图书馆,2021(4):1.

    • [18] 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8.

    • [19] 娄德龙.传统产业升级之痛与高雅艺术的降维打击[J].数字印刷,2018(11):29.

    • [20]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0.

    • [21] 李建威.竞技武术的逆向文化冲击与文化再适应[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1):91.

    • [22] 刘骏.无锡传统文化在IP时代的继承与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7(3):250.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