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尹志华(1987—),男(土家族),湖南石门人,教授,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师教育与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3)04-0001-07

参考文献 1
郝振君.我国古代尊师重教思想的特点及当代价值[J].现代教育科学,2019(5):75.
参考文献 2
翟巧相,王菲.荀子尊师思想的启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4):55.
参考文献 3
刘卓雯.公共性视角下尊师重教的逻辑、问题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3):29.
参考文献 4
尹志华,贾于宁,叶静雯,等.成为“社会人”:体育教师社会化的探索与思考:美国普渡大学Thomas Templin教授和阿拉巴马大学K.Andrew Richards教授跨代际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9,40(1):18.
参考文献 5
蒋书同,潘国文.新时代尊师重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策略[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41(5):47.
参考文献 6
尹志华,孙铭珠.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与终极追求[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32(2):87.
参考文献 7
尹志华,毛丽红,孙铭珠,等.20世纪晚期社会学视域下体育教师研究的热点综述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5):98.
参考文献 8
刘朝晖,扈中平.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0):3.
参考文献 9
刘义兵,李月.重塑“尊师重教”:当代意义及其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2(5):56.
参考文献 10
潘建芬.我国体育教师称谓的历史演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2):189.
参考文献 11
王先茂,凌晨,董国永,等.污名化背景下优秀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与启示[J].体育学研究,2021,35(6):25.
参考文献 12
徐剑.体育教师被污名化:现实困境与身份认同[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5(2):67.
参考文献 13
尹志华,汪晓赞,季浏.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及其内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1):79.
参考文献 14
赵进,周武.我国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体育学刊,2016,23(5):105.
参考文献 15
孙铭珠,尹志华.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职前体育教师教育改革价值与推进策略[J].体育师友,2022,45(2):56.
参考文献 16
尹志华,付凌一,孙铭珠.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结构与特点:基于美国阿肯色州的解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6):67.
参考文献 17
贺武华.“尊师重教”:由外向内的主体转向及教师自我认同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12):66.
参考文献 18
孔庆玲.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失范事件负面清单构建与应对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参考文献 19
谢辉强,李冰.政策文本视角中的我国体育教师待遇发展问题研究(1949—2021)[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6):111.
参考文献 20
朱万红.中央苏区尊师重教的风范[J].文史天地,2021(10):9.
参考文献 21
尹志华,郭明明,贾晨昱,等.人工智能助推体育教育发展的需求机理、关键维度与实现方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2):73.
目录contents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体育教师受尊重和被认可程度较低,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是落实有关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重要途径、强化体育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抓手、激发体育教师发展内驱力的重要引擎。面对国家政策对体育教师关注较少、应试教育导致体育教师被严重边缘化、长期被污名化导致体育教师背上沉重心理枷锁、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不足等问题和困境,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严格落实体育教师的各项待遇,完善体育教师各类荣誉表彰制度,加强媒体对体育教师的正向宣传,推进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quir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eachers, and promoting the social customs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which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re less respected and recognized. Promoting the social customs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spor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an important engine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face of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such as less attention paid t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by national policies, serious margin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aused by exam-oriented education, heavy psychological shackles on the back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aused by long-term stigmatization, and insufficient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e should take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 guide,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trictly implement the trea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mprove the various honorary recognition system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public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by the media, and promote the social customs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respecting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教师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职业,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弟子职》《学记》和《吕氏春秋》等古代典籍中,以及荀子和韩愈等先贤的思想中都体现出了大量的尊师重教思想[1]。在我国教师队伍中,专职体育教师出现的时间较短,在这一职业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师被贴上了很多负面标签,其不被尊重的程度极为严重,这既是全社会不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原因,也导致一些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过且过。因此,在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显得尤为急迫。鉴于此,本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引领,探讨在新时代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风尚的价值,分析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未来推进方略。

  • 1 新时代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多维价值

  • 1.1 国家层面:落实有关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重要途径

  • 尊师重教关系到国家发展[2],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教师不仅是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也间接推动着其他体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新时代必须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在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这对于落实国家有关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意义重大。

  • 表1 党和国家有关尊师重教的政策文件

  • 首先,在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有助于贯彻国家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精神。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及“尊师重教”内容(表1),这些重要精神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得到了鲜明体现。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实现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3]。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尊重也是体育教师应享有的基本待遇。通过在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呼吁社会平等对待体育教师,尊重其职业特点,肯定其工作价值,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有助于将国家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精神落到实处。其次,在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是打造大国良师的重要基础。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伟大事业,需要有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做支撑,他们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正面形象和软实力。如果全社会没有形成尊重体育教师的意识和氛围,必然导致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受阻,也绝不可能在体育领域打造一批大国良师,强国建设的目标将难以落实。

  • 1.2 地方层面:强化体育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抓手

  • 地方行政部门对体育教师队伍的管理,除聚焦于招聘与考核、队伍规模和结构优化等显性方面,还应以尊师重教为重要手段,大力创造良好而稳定的环境氛围。

  • 首先,在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有利于优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并将工作重心转向体育教师队伍的内涵提升,既要引导体育教师改变自身的职业认知,更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对体育教师的看法,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这对于地方行政部门转变工作风格,增加工作温度,拉近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体育教师对行政部门的信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次,在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是地方强化体育教师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推进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应只是将其当作一项日常工作,更需要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出发关心爱护体育教师。比如,通过树立体育教师先进典型,营造重视、关心体育教师的浓厚氛围,不仅让体育教师感到温暖,更能够打造体育教师队伍管理典型。

  • 1.3 个体层面:激发体育教师发展内驱力的重要引擎

  • 目前,体育教师因被边缘化和污名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教学质量下降、从教兴趣不高等问题,进而导致体育教师的发展内驱力不断降低,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极端现象。因此,在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是促进体育教师发展的重要引擎。

  • 首先,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能够荡涤污浊的社会风气,帮助体育教师适应社会化的生活。教师的社会化是指教师进入工作岗位,正式接受自己作为教师角色,并通过从教积累经验的过程[4]。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能否顺利感知到社会对体育学科及自身教学行为的良好反馈,将影响其价值观。倘若体育教师能敏锐感觉到社会环境的友好、同事对自身工作的充分肯定,必将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和更好保持工作初心。其次,在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有助于改善体育教师的心理环境,唤醒体育教师发展的心理需求。体育教师通常以乐观开朗、自信阳光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但不少体育教师面对被污名时选择自污甚至出现自卑心理,这亟需引起重视。虽然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强化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养,但心理需求在其中起着先导作用。换言之,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未能从内心激发热情,那么这种发展终将陷入表面化的困境。可见,在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能够净化体育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纾解体育教师的自卑心理,激发强大的发展内驱力,从而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

  • 2 新时代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面临的困境

  • 2.1 国家政策对体育教师关注较少

  • 如前所述,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并颁布了多项政策文件,但这些政策文件大多是从教师整体层面提出的指导性意见。虽然一些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也会提及体育教师,但落脚点一般局限于教师数量和工资等问题,而不涉及尊师重教问题。

  • 政策上的缺位对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停留在想象层面。无论是教育领域还是体育领域,尊师重教都需要用具体的实践来落实,没有完善独立的政策体系做支撑,尊师重教只能流于理想化。一项调查显示,仅有30%的被调查者认为尊师重教落实到位[5],具体到体育教师这一特定领域,这一比例可能更低。二是影响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形成的制度导向和刚性约束。体育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知识”“专业自主权”和“专业服务理念”上符合专业人员的基本特征[6],但又凭借传授实践性知识和“默会”情境中独特的教学方式而有别于其他教师群体。然而,这种特殊性不仅没有得到关注,反而因为其非学术性和进行大量“看似简单”的身体活动而遭到漠视淡化[7]。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针对体育教师的极端现象时有发生。政策的刚性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该类问题,将社会舆论引向正确方向。反之,在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依旧艰难。

  • 2.2 应试教育导致体育教师被严重边缘化

  • 应试教育是一种以考试为核心,并对其他种类的教育强烈排斥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教学活动均围绕考试内容组织开展,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和目的性[8]。尽管我国在1985年就提出了“素质教育”要求,但时至今日,应试教育的思维影响仍然在持续,并严重破坏着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形成。

  • 首先,应试教育使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流于形式。应试教育唯分数至上、唯升学至上,在部分价值理念上否定了体育课程存在的意义,实质上也是对体育教师的不尊重。其次,应试教育剥夺了体育教师的教师权威。教师权威是指教师拥有的使人信服、仰赖及愿意遵从的力量和威望[9],并且通过课时、编制以及社会地位等表现出来。然而,近年来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体育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请、工资待遇上得不到与其他主科教师同等的对待,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地区未将体育课程纳入升学考试中,导致体育教师丧失了教师权威和被社会尊重的必要条件。最后,应试教育剥夺了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权利,使学生无法一视同仁地尊重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应试教育过分看重升学率,体育等“副科”受到排斥。学生未能接受完整的体育教育,潜在地认为体育课和体育教师可有可无,也很难在内心真正产生对体育教师的尊重。

  • 2.3 体育教师长期被污名化导致背上沉重的心理枷锁

  • 污名化指某些群体对一个典型的不正当或存在争议之处进行放大,通过贴标签和起外号的方式来对另一个群体进行戏谑和调侃的现象。体育教师一度被冠以“武夫”“体操把式”“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体育棒子”等明显带有歧视和侮辱色彩的称谓[10],而当前“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之类调侃体育教师的话语充斥网络,这些现象都是对体育教师的污名化。

  • 污名化事件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不仅影响教学工作,也严重阻碍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形成的道德底线。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国人潜在的道德约束,无论是教育领域还是体育领域,尊师重教都是维持良好生态的必然条件。然而,污名化事件是对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亵渎,不仅使体育教师的形象遭到结构性破坏,难以完整地呈现给社会,并且一再降低道德底线,模糊社会潜在的价值追求[11]。二是影响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形成的大众基础。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认为“群体没有能力作任何长远的打算或者思考。”在铺天盖地的污名化事件面前,大众缺失对言论的理性判断,加之固有印象的加持和污名化事件的渲染,自然而然形成了对体育教师的刻板印象和误解[12],以狭隘的视野看待体育教师职业、质疑体育教师身份的同时,也使得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大众基础逐渐丧失。三是影响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形成的善恶边界。污名化现象属于越界的不良社会风气,对于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形成极为不利。加之自媒体的发达和相关管控的疏忽,一些不友好的现象没有得到遏止,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社会形成对体育教师的错误认知,进而将污名化事件看作一种界内行为,影响大众的善恶判断和边界感知。

  • 2.4 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不足

  • 在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困难重重,表面原因是社会对体育教师存在偏见,而根本原因在于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聚焦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确有一些令人诟病之处,如性格粗暴、文化水平不高、感性冲动等,这些都严重冲击着社会各界对体育教师的认可与尊重,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等环节都密切相关。

  • 以职前体育教师培养为例,部分体育院校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存在错误认知,片面地认为只要运动技术好就能胜任体育教师的工作,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修养以及教学能力的要求[13],导致培养的体育教师存在单一技能教学和重实践轻理论等问题。与此同时,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存在距离,并没有实现良好衔接,导致毕业生在入职体育教师岗位后出现诸多不适应。除此之外,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教学组织以及实习实践等环节的不足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14]

  • 而体育教师入职后多数效果不佳。如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开展20余年,但仍有许多教师不理解课改理念,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效果可见一斑。此外,部分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受行政等因素干扰而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职后培训在目标、定位、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与职前培养脱节也可反映出当前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缺位[15],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招生、培养和职后培训是一条完整的发展链,必须环环相扣、精心设计、严格要求[16]。目前不完善、不成熟的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必然导致培养出的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其在文化素养、教学方法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被诟病,很难在社会上获得较高认同。

  • 3 新时代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推进方略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肩负着在体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责任,其自身必须能够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才能激发其教书育人的强大动力。新时代在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又是学校体育领域的重要工作。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除了党和政府要不断倡导强化、做好顶层设计外,社会各方都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从内心肯定体育教师的价值和地位,并以积极的姿态予以推进[17]

  • 3.1 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 要从“硬素质”和“软实力”两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为赢得社会尊重打下基础。在“硬素质”方面,高校除了进行严格的教育培养外,还须严把招生关口,选拔一批高水平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众所周知,随着大学扩招,各高校纷纷开设体育教育专业,很多高中生为了上大学或上更好的大学,在高中阶段临时转练体育进而考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这部分学生从事体育运动训练时间短、运动基础差,而且缺乏对体育的热爱,必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未来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时应加大审查力度,比如通过增加面试环节,严格考察考生的身体条件、运动经验、文化基础、人格修养、性格特征等,避免录取不适合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学生,这既可以节约专业建设资源,也能保证职前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

  • 在“软实力”方面,重点在于加强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表明,当前体育教师存在一些师德师风失范问题,体现在爱国守法、文化传播、教书育人、关爱学生、言行举止、诚信自律、服务社会等多方面。其既有个人层面的原因,如部分体育教师法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职业素养薄弱、价值取向偏差等;也有学校层面的原因,如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对师德师风认识不全面等;还有社会层面的原因,如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宣传力度不够、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等[18]。对此,全社会应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行为;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尤其对发生失范行为的教师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惩戒手段,并加强警示教育;体育教师应努力提升法治意识和思想政治素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爱岗敬业思想,同时对负面行为引以为戒。各方共同努力,守住师德师风的红线和底线,才能为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气奠定基础。

  • 3.2 严格落实体育教师的各项待遇

  • 某项职业如果要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向往,就必须要保证基本的待遇,甚至要高于相近职业的待遇。因此,落实体育教师的政治待遇、社会待遇和职业待遇是在体育领域形成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重要条件。但是,体育教师的待遇难以得到保障是公认事实,原因有二:一是教师队伍在所有职业中的待遇偏低;二是体育教师在待遇落实方面受到诸多不公平对待,如人员不足、同工不同酬、职称评聘机会少等。以上问题使得体育教师与“主科”教师的发展境遇呈现出差异[19],也使得体育教师被严重边缘化,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 为此,一方面,应加强对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对此充分继承发扬,非常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和知识分子。如1930年的福建省永定县,当时政府工作人员的待遇标准是每月伙食4元5角,零用钱2元大洋。而永定县苏维埃政府规定,给予小学教员生活费每月大洋6元至8元,远高于当时政府工作人员[20]。新时代,有必要大力发扬这些经验作法,并保证体育教师能够享有平等的待遇。另一方面,提高新时代体育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为体育教师群体提供更多参与和表达权益的机会,提升其话语权;保证体育课的基本课时,杜绝被随意侵占现象,改变体育教师被边缘化的状态;为体育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提供更丰富的晋升机会,提升体育教师岗位的吸引力。

  • 3.3 完善体育教师各类荣誉表彰制度

  • 加强体育教师各类荣誉表彰制度建设,以官方的形式对优秀体育教师的各项工作予以肯定,产生正面引导效应,让广大体育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

  • 首先,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师表彰奖励体系。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将体育纳入高考,因此体育教师的工作业绩很难像其他学科教师那样可以通过学生的高考成绩来体现,因而体育教师很难获得各类表彰奖励,这不利于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体育教师之风。为此,国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体育教师的特殊性,在有关教师的各项表彰奖励中适当向体育教师倾斜;另一方面,可以考虑直接设立国家级和地市级的人民体育教育家、优秀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模范体育教师、最美体育教师等荣誉称号,对有突出贡献的体育教师加大表彰力度。其次,大力建设能够充分体现体育教师荣誉的载体。可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牵头在全国建设体育教师博物馆,既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呈现我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展现不同发展阶段体育教师的成长特点;又遴选和宣传优秀典型,从其生平、工作、荣誉、生活等多角度展现我国各阶段优秀体育教师代表的良好风貌;并依托博物馆开展系列活动,为在体育领域形成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搭建载体。还可依托少数著名体育教师设立各类荣誉。如依托清华大学设立马约翰体育学术原创奖等系列奖项。以马约翰体育学术原创奖为例,我国目前缺少这样的奖项,而由清华大学牵头,在全国遴选优秀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并进行表彰,可以很好地体现权威性,甚至还有可能被官方认可,进一步上升为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奖励。

  • 3.4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正向宣传

  • 近年来部分媒体对体育教师的报道出现了偏差甚至扭曲,尤其是一些新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和博眼球,恶意抹黑体育教师形象,严重误导公众认知。有调查结果显示,53.33%的人认为当前媒体(报刊、电视、自媒体等)对教师的“负面报道太多或比较多”,而认为媒体能够“客观公正”地对教师进行宣传报道的仅占28.79%,认为“正面报道很多”的仅有1.82%。同时,作为尊师重教天然阵地的学校,对教师工作生活的正面宣传力度也严重不足,仅13.52%的人认为学校对教师工作生活的宣传力度“比较大或很大”,而认为“比较小或很小”的占到了46.06%,说明媒体和学校都没有充分发挥引领社会弘扬尊师重教风尚的作用[5]。该研究针对的是整个教师群体,可以推想针对体育教师的宣传效果会更差、引领效应会更弱。为此,亟需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正面宣传。

  • 首先,各级各类媒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杜绝“流量效应”指挥下的对体育教师的歪曲报道。特别要加强对扎根边远地区、长期默默奉献的体育教师的宣传报道,引导人们认识到体育教师的重要价值和无私奉献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对恶意抹黑体育教师的报道、评论给予处罚,坚决捍卫体育教师的良好形象。其次,要基于多种技术手段和媒介平台宣传体育教师[21]。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优秀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竞赛组织等工作中的形象,促使观众对优秀体育教师形成现场感。此外,还可以通过微信、抖音、小红书、B站等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不仅可以极大丰富传播内容,还可以通过设计卡通人物形象等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更具亲和力的传播,便于社会公众了解优秀体育教师的事迹和思想,更利于在体育领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参考文献

    • [1] 郝振君.我国古代尊师重教思想的特点及当代价值[J].现代教育科学,2019(5):75.

    • [2] 翟巧相,王菲.荀子尊师思想的启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4):55.

    • [3] 刘卓雯.公共性视角下尊师重教的逻辑、问题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3):29.

    • [4] 尹志华,贾于宁,叶静雯,等.成为“社会人”:体育教师社会化的探索与思考:美国普渡大学Thomas Templin教授和阿拉巴马大学K.Andrew Richards教授跨代际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9,40(1):18.

    • [5] 蒋书同,潘国文.新时代尊师重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策略[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41(5):47.

    • [6] 尹志华,孙铭珠.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与终极追求[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32(2):87.

    • [7] 尹志华,毛丽红,孙铭珠,等.20世纪晚期社会学视域下体育教师研究的热点综述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5):98.

    • [8] 刘朝晖,扈中平.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0):3.

    • [9] 刘义兵,李月.重塑“尊师重教”:当代意义及其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2(5):56.

    • [10] 潘建芬.我国体育教师称谓的历史演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2):189.

    • [11] 王先茂,凌晨,董国永,等.污名化背景下优秀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与启示[J].体育学研究,2021,35(6):25.

    • [12] 徐剑.体育教师被污名化:现实困境与身份认同[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5(2):67.

    • [13] 尹志华,汪晓赞,季浏.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及其内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1):79.

    • [14] 赵进,周武.我国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体育学刊,2016,23(5):105.

    • [15] 孙铭珠,尹志华.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职前体育教师教育改革价值与推进策略[J].体育师友,2022,45(2):56.

    • [16] 尹志华,付凌一,孙铭珠.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结构与特点:基于美国阿肯色州的解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6):67.

    • [17] 贺武华.“尊师重教”:由外向内的主体转向及教师自我认同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12):66.

    • [18] 孔庆玲.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失范事件负面清单构建与应对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 [19] 谢辉强,李冰.政策文本视角中的我国体育教师待遇发展问题研究(1949—2021)[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6):111.

    • [20] 朱万红.中央苏区尊师重教的风范[J].文史天地,2021(10):9.

    • [21] 尹志华,郭明明,贾晨昱,等.人工智能助推体育教育发展的需求机理、关键维度与实现方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2):73.

  • 参考文献

    • [1] 郝振君.我国古代尊师重教思想的特点及当代价值[J].现代教育科学,2019(5):75.

    • [2] 翟巧相,王菲.荀子尊师思想的启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4):55.

    • [3] 刘卓雯.公共性视角下尊师重教的逻辑、问题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3):29.

    • [4] 尹志华,贾于宁,叶静雯,等.成为“社会人”:体育教师社会化的探索与思考:美国普渡大学Thomas Templin教授和阿拉巴马大学K.Andrew Richards教授跨代际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9,40(1):18.

    • [5] 蒋书同,潘国文.新时代尊师重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策略[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41(5):47.

    • [6] 尹志华,孙铭珠.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与终极追求[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32(2):87.

    • [7] 尹志华,毛丽红,孙铭珠,等.20世纪晚期社会学视域下体育教师研究的热点综述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5):98.

    • [8] 刘朝晖,扈中平.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0):3.

    • [9] 刘义兵,李月.重塑“尊师重教”:当代意义及其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2(5):56.

    • [10] 潘建芬.我国体育教师称谓的历史演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2):189.

    • [11] 王先茂,凌晨,董国永,等.污名化背景下优秀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与启示[J].体育学研究,2021,35(6):25.

    • [12] 徐剑.体育教师被污名化:现实困境与身份认同[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5(2):67.

    • [13] 尹志华,汪晓赞,季浏.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及其内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1):79.

    • [14] 赵进,周武.我国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体育学刊,2016,23(5):105.

    • [15] 孙铭珠,尹志华.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职前体育教师教育改革价值与推进策略[J].体育师友,2022,45(2):56.

    • [16] 尹志华,付凌一,孙铭珠.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结构与特点:基于美国阿肯色州的解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2,36(6):67.

    • [17] 贺武华.“尊师重教”:由外向内的主体转向及教师自我认同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12):66.

    • [18] 孔庆玲.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失范事件负面清单构建与应对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 [19] 谢辉强,李冰.政策文本视角中的我国体育教师待遇发展问题研究(1949—2021)[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6):111.

    • [20] 朱万红.中央苏区尊师重教的风范[J].文史天地,2021(10):9.

    • [21] 尹志华,郭明明,贾晨昱,等.人工智能助推体育教育发展的需求机理、关键维度与实现方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2):73.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