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5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开始,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以下简称“减负”)、提升教育质量就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和重要任务。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以空前的力度强化对“作业与校外培训”的精准治理。“双减”旨在推动公平、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实现从“分数本位”走向“健康本位”与“素质本位”[1]。“双减”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且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如何承担好时代赋予它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值得研究。
-
1 “双减”政策多维助力学校体育发展
-
“双减”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2],对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双减”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3]作为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强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以学校作为主阵地,突出学校育人的主体地位,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课后服务水平、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形式构建教育的良好生态。
-
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双减”政策至少从3个方面助力学校体育发展。第一,“双减”强调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这将助力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回归。第二,“双减”杜绝与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发生,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以学科“双减”推动非学科“双增”,将有效增加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校外体育培训的时间和机会,助力学生体育素养提升,实现体育教育的公平化。第三,“双减”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促进校外体育培训蓬勃发展,这将形成“学校体育主导-家庭体育奠基-社会体育辅助”的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助推体育育人深度融合发展,更好提升学校体育质量。
-
图1 “双减”政策的目标指向
-
2 “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
2.1 学业“减负”走向体育教育“减效”
-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提升教育质量均是“双减”的目标,二者缺一不可。“双减”政策的推进实施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体育教学中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课程体系,课后服务还要安排一定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4]。“双减”从理论上增加了课外体育锻炼及校外体育培训的时间、机会与内容,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待实践检验。“双减”政策执行以前,学校体育就已经存在项目设置偏多、学习浅尝辄止[5]以及体育师资力量不足等困境;校外体育培训产业则存在主体政策缺位、人力资源不足、能力建设缺失等治理困境[6]。而“双减”政策的推出有可能会加剧以上困境,造成学校体育教育“减效”。首先,教育部直报平台摸底调查指出,“双减”政策执行后,全国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7]。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原本就捉襟见肘,还要将部分时间和精力分配给课后体育服务,必然导致课堂体育教学投入不足,可能存在“减效”风险。其次,“双减”政策执行后,此前投身学科类培训的公司、机构等纷纷布局“体育培训新赛道”,市场火爆,难免鱼龙混杂[7]。学生参加资质不达标、质量不过硬的培训,不仅无法获得较高的训练质量,还会造成学习精力浪费甚至体育学习兴趣丧失的问题;而如果能在校外培训机构中获得较大提升,校内的体育师资、场地设施、教学内容等则会显得相对不足。以上两方面都有可能造成学校体育“减效”。再次,无论是课后体育服务,还是校外体育培训,其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等都很难与校内体育教学有效衔接,加之学生参与的课后体育服务和校外培训各不相同,会加大学生个体差异,从而造成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困境。因此,如何避免体育教育“减效”风险,是“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学校体育发展必将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2.2 学校“减负”走向家社“增负”
-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等,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培训市场逐渐发展壮大,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失去协调性[8]。家长的焦虑源于对优质教育资源获得的不确定感。一些市场培训机构通过“贩卖”焦虑“绑架”家长,干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转,既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与家长的经济负担,又破坏了教育的生态环境。对比2018年以来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行动,此次“双减”政策的力度和强度空前[9],教育培训行业巨头纷纷停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10]。但只要应试教育制度存在,对学校教育的“减负”、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科及非学科教育都需要家庭及社会力量的参与。家庭和社区是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参与者,家庭为学生参加校外体育培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社区的空间优势,决定了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载体,负责为学生校外的体育活动营建良好的环境、搭建合适的平台,这些均增加了家庭与社区的负担。
-
2.3 非学科“双增”走向应试与形式化
-
当学科类培训受到限制后,新一轮培训机构的竞争焦点就转移到了兴趣类培训上,各种类型的“素养中心”纷纷成立,学科“双减”推动了非学科“双增”。课后延时服务能否达到政策要求,是否会演变成学科延时服务的又一“阵地”,从而造成体育教学的应试和追赶教学进度的新问题,需要警惕。提高体育中考分数或者将体育纳入高考政策是个双刃剑,支持会增加形成应试体育教育的风险,不支持则难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以及家长对于体育教育的投入,课后体育服务和校外体育培训难免流于形式。
-
当前学校教育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仍在使用考试而非其他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为避免应试体育教育的形成,在教育实践中应加强对学生体育课评价的研究与应用,避免单一的考试评价,避免体育走到“赶考”的道路当中[11]。因此,除了完善体育课程标准、增加考试分值或考试项目类型、推进相关政策辅助“双减”政策落地外,更重要的是构建现代化、体现体育学科特色的学习评价机制,避免非学科“双增”走向应试和形式化。
-
2.4 学生“减负”走向体育教师“增负”
-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超负荷,主要包括工作时间长、工作分配不合理、工作任务重且非教育教学类负担沉重[12]。“双减”政策推行后,教师的负担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指出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做到应教尽教。这些都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同时,为配合体育课后服务的有效实施,体育教师还需构建课堂教学和课后体育服务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延迟放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后体育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体育教师的在校工作时间,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有教师指出“增加了课后服务,老师在班级的时间长了,学校集体教研、老师自身学习都遇到了困难,‘双减’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教师同样也要减负。”[13]教师减负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让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14]。“双减”政策推行前期,既增加了体育教师在校工作时间,又要求体育教师提升教育理念与专业能力,提供更优质的体育教育。体育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将不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以及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
-
3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实践策略
-
学校体育教育“减效”、家社和体育教师“增负”,以及体育教育应试化风险是推进“双减”政策过程中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有效应对上述挑战,实现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可以通过政策联动、构建多维课堂、“家校社”多元共治、统筹安排与内在提升等手段实现校内外贯通式育人,全面提升体育课程、课后体育锻炼、业余训练、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活动、体育培训等育人效果,从而提升教育治理效能、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最终实现学校体育目标。
-
3.1 发挥政策联动效应,提升学校体育治理效能
-
“双减”政策出台之前,我国发布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全面改善办校条件、积极完善评价机制、促进青少年文化课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保障学生每天校内1小时和校外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校加强对体育家庭作业的指导,提供优质的体育锻炼资源,并和家长保持及时沟通[15-17]等多项指导意见。国家体育总局从场地设施、课程、从业人员及安全等各方面对课外体育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深化体教融合,进一步完善课外体育培训治理,促进体育培训市场形成生态良好且健康有序的发展局面[18]。
-
“双减”强调以学校为教育主阵地,发挥学校教育育人的主体地位。应使教学评价改革、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体教融合等多项政策产生联动效应,推进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制度、“大中小”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注重过程与个性发展、综合素养提升”的评价体系等,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体育间的协同推进,把相关政策转化为学校体育实践中的治理效能,避免应试体育教育的形成,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
3.2 “家校社”多元合作共治,全面落实以体育人功效
-
合理安排体育家庭作业、推进社会力量进入学校、动员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监督指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学校体育“家校社”合作共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与保障。2021年10月23日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尊重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遵循家庭教育的特点,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19]。教育部在解读《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时指出:“健康第一”的理念不仅是教育理念,也是整个“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理念;学生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社会、家庭、学校也应承担起相应责任,把“健康第一”真正放在教育教学、家庭和社会活动显著且重要的位置上[20]。
-
因此,学校体育发展应采取“家校社”多元共治的协同育人模式,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在运动中除了体验乐趣,还应切实增强体质健康、培养健全人格、锤炼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首先,应提高“家校社”三方育人主体的合作意识,共同承担促进学生健康且全面发展的责任。三方主体既要认同学校体育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又要认识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自身在推进学生体育教育方面的独特价值。例如北京市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发布了《校外体育运动倡议书》,通过推进家校联动保障学生校外锻炼1小时,倡议家长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督促和陪伴孩子们在校外积极锻炼。其次,应加强学校对家庭和社区的指导服务。与学校相比,家庭和社区在体育教育理论和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方面均有所欠缺,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引导功能,为家长和社区提供相关理论和实践辅导,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长互助社等方式,指导家庭正确开展体育教育,提高家长育人能力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学校应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计划,从育人理念、育人责任、实践联动等方面开展工作,包括完善家校沟通指导手册、“家校社”协同开展体育活动的类型、可借鉴方案及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协同能力及育人能力发展与提升计划,拟定学生体育素养提升的总体目标及促进手段等,从而建立起和谐、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
3.3 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推进“减负”与“增效”的双向达成
-
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21]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优化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借助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优化体育课程。首先,可以打造智慧学校体育,如增设智能监控设备、构建数字化体育测评系统等,用于监督、评价、促进学生的日常锻炼与体育学习。其次,搭建“线上+线下”体育学习平台,这有利于教育普惠,实现体育教育资源的公平、均衡分配。例如,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就以“云端少年宫”为纽带,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充分挖掘在线特色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及区域内学习资源的融合共享[22]。第二,借助新兴体育项目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可以增设轮滑、定向越野、攀岩、素质拓展等新兴的、广受青少年欢迎的、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体育项目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教育引导。第三,推行专项化体育班级制度,培养学生自主体育学习能力。随着学生体育需求的增加和多元,应尝试弱化原有行政班级,依托运动项目组建体育班级进行授课,通过选课走班制、俱乐部、协会等形式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体育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学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体育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实现“教会、勤练、常赛”,让学生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如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开设了16个体育专项提高班和4个普及班,极大丰富了体育项目,满足了学生运动兴趣[23]。第四,探索具有体育学科特质的体育教育评价方式,做到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健康与学习过程等,以此推动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
3.4 统筹安排与内在提升,推动师生“减负”同向同行
-
如何避免因学生“减负”而造成教师“增负”,实践中已有诸多探索。例如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通过科学施策、统筹安排、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教师教学任务,增设绩效奖励,努力给教师的事务性工作“瘦身”,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通过组建项目制团队,打造“教科研”队伍,让学术研究和深度教研成为激发教师专业能力“拔节”成长的内驱力[13]。再如,温州市出台的《关于加强教师“礼遇优待”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双减”背景下教师关爱工作的十条措施》等政策,全面实施“弹性上下班制度”,统筹安排教师作息时间和午休场所,优化功课安排,减轻教师负担,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等,做到为教师真正减负,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与成就感[24]。
-
首先,应当统筹安排体育教师工作任务,减少体育教师非必要的工作量。其次,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与保障,也是体育教师高效完成教学工作的基础。要积极组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团队,为体育教师提供“教学+科研”方面的帮助,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成长。最后,激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团队的激励与引导,促使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内生动力,帮助体育教师形成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持续收获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成长。总之,通过对体育教师工作量的显性减负和专业能力提升后的隐性减负,实现师生“减负”同向同行,推动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
4 结束语
-
“双减”政策的出台将对学校体育与青少年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避免“双减”政策流于形式,更好地借助“双减”政策机遇实现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需清楚认识“双减”政策推进过程中学校体育面临的挑战,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分析和及时解决问题,才能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最终推动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
参考文献
-
[1] 徐明.“双减”中蕴藏着一盘怎样的“大棋”[J].上海教育科研,2021(8):1.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2021-07-24)[2021-09-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107/t20210724_546567.html.
-
[3]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1-09-22].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
[4] 龚真观.“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人本体育实践[EB/OL].(2021-12-23)[2021-12-23].https://mp.weixin.qq.com/s/InR-mqFk-4yEE7kHBdQLwQ.
-
[5] 专家组.“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11):1.
-
[6] 柳鸣毅,胡雅静,孔年欣,等.新时代中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政策机遇与治理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1):12.
-
[7] 张小可.体育培训市场寒假日趋火爆监管需规范[N].中国体育报,2022-01-19(2).
-
[8] 刘复兴,董昕怡.实施“双减”政策的关键问题与需要处理好的矛盾关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1):91.
-
[9] 董筱婷,宋佳欣.落实“双减”: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202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讨班经验交流侧记[J].人民教育,2021(15):33.
-
[10] 于晓.学而思退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兴趣类行业或成新的竞争地[EB/OL].(2021-11-14)[2021-11-26].https://www.360kuai.com/pc/969e89451feb70e01?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
[11] 储朝晖.体育、美育需要适合其特点的评价而非赶考[EB/OL].(2021-12-21)[2021-12-22].https://mp.weixin.qq.com/s/SbDuOVs1IycCK3m0YIBN8A.
-
[12] 李新翠.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的超负荷与有效调适[J].中国教育学刊,2016(2):56.
-
[13] 曹轶姗.校长说“双减”:用“加减乘除四则管理”来推行“双减”,延安初级中学这样做······[EB/OL].(2021-11-25)[2021-11-25].https://mp.weixin.qq.com/s/uVtgswQadLvfKeeUltaL4g.
-
[14] 龚俊波.教师减负“三要”[J].教学与管理,2020(10):84.
-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2021-04-21)[2021-11-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7/202104/t20210425_528082.html.
-
[16]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1-10-15)[2021-11-07].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
-
[17] 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20-08-31)[2021-12-22].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009/t20200922_489794.html.
-
[18]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 《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的通知[EB/OL].(2021-12-17)[2021-12-22].https://www.sport.gov.cn/qss/n5015/c23835973/content.html.
-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2021-11-26].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10/8d266f0320b74e17b02cd43722 eeb413.shtml.
-
[20] 新闻发布会:发布解读《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EB/OL].(2021-09-05)[2021-09-22].http://edu.sc.gov.cn/scedu/c100555/2021/9/5/ddc92ebf974348 499d664d3a51ee1f8d.shtml.
-
[21]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5.
-
[22] 陈乐,刘晓艳.“双减”进行时,快乐无限时!虹口校外教育打造更有温度的特色课后服务[EB/OL].(2021-10-19)[2021-11-26].http://edu.eastday.com/node2/jypd/n5/2021019/u1ai44827.html.
-
[23] 任朝霞.上海:“双减”之下谋“双增”[N].中国教育报,2021-10-30(3).
-
[24]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为教师减负!“双减假”“弹性上下班”“AB岗”,这些措施值得推广[EB/OL].(2021-12-09)[2022-01-06].https://mp.weixin.qq.com/s/CpLGTboHrZlKQa-5S-d-mQ.
-
摘要
“双减”政策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且全面发展、实现体育教育公平、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融合发展。在“双减”政策推行过程中,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着家庭、社区和体育教师“增负”,体育教育“减效”,体育教育应试化风险等现实挑战。为此提出,通过发挥政策联动效应,提升学校体育治理效能;“家校社”多元合作共治,全面落实以体育人功效;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推进“减负”与“增效”双向达成;统筹安排与内在提升,推动师生“减负”同向同行等策略。旨在推动学校体育良性发展。
Abstrac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realize the fairn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practical challenges such as the “increasing burden” of families, communitie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 “reducing efficien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risk of examination-oriented phys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governance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policy linkage effect; the “home-school-community” multi-cooperation and co-governance, and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effect of sports people; optimiz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cess and promote the two-way achievement of “burden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increase”; overall arrangement and internal improvement, promote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rden reduction” same-direction advance strategies. It aim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