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引言
-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尤其是2022年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从8 个层面系统性地推出了29项改革措施,为完善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制度保障,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更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全民健身的均衡性、可及性问题仍然存在,体育事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尚存差距,这是当前亟待摆脱的发展困境[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 “质”和 “效”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新征程上,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任务艰巨繁重,着力破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系统梳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表现,准确把握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纾解策略,对于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夯实体育强国建设基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
-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深刻体现在全民健身领域之中,成为制约全民健身发展的关键问题。
-
1.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
不平衡问题主要是发展结构的问题,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公平享有全民健身发展成果。总体而言,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
第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东、中、西、东北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各地区全民健身发展状况大不相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成为不平衡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例,我国4个主要地区的体育场地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通过查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网站公布的信息发现,截至 2023年底,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 4.32 平方米[2],中部地区的山西省为 2.65 平方米[3],东北部地区的黑龙江省为 2.47平方米[4],西部地区的甘肃省为 2.45 平方米[5],江苏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居全国前列。此外,同一地区内的不同省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图1所示。
-
图1 2023年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示意图
-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需达到2.6平方米。目前,东部地区达标比例高于其他地区。除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外,在体育社会组织数量、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全民健身场馆数量等方面,不同地区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
第二,人群间发展不平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状况大不相同。世界卫生组织 《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 推荐老年人定期进行身体活动,成年人每周进行 300分钟左右的有氧活动,儿童每周进行400分钟左右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6]。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 《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26.1%,成年人为30.3%,儿童青少年为55.9%。可见,随着年龄增长,参与锻炼的人数比例反而下降[7]。另有数据显示,青少年健身者肌肉力量训练课程平均用时15分钟,成年健身者为20分钟,老年健身者则为41分钟。在有意识进行经常性健身训练的人群中,男女比例接近2∶1 [8]。有调查数据显示,城镇老年人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比例为 36.7%,其中女性 82.7%,男性 17.3%; 而乡村老年人经常参与健身活动的比例为 19.3%,其中女性 64.6%,男性35.4% [9]。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适老化、适幼化等方面均存在一定不足,难以较好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
-
第三,项目间发展不平衡。总体来看,与奥运项目相关的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效果较好,非奥运项目和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和普及受到较大制约。《2023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59.27万个,其中篮球场地117.64万个,全民健身路径105.22 万个,乒乓球场地 101.49 万个,羽毛球馆 27.79万个,其余体育场地均不超过 20 万个。在球类运动场地中,奥运项目 “三大球”与 “三小球”(除网球外),占球类运动场地近96% [10]。 《中国年轻人群运动发展白皮书》显示,在年轻人高频参与的体育活动中,篮球受欢迎程度最高,占43.7%,后依次为跑步36.7%、羽毛球 30.3%、足球 19.3%、健身 16.9%。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滑雪,北京 2022 年冬奥会之后,“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逐步变为现实,冰雪运动已从小众情致走向大众视野,参与空间从地区走向全国,参与时间从冬季变为全年,参与人群热情高涨,滑雪项目在年轻人高频参与的运动中占比已达12.5% [11]。与上述项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非奥运项目、 “冷门”项目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经费、场地、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小众健身项目社会影响力不强、宣传不够,导致大众关注度不高,限制了其发展空间。
-
1.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
-
不充分问题是发展总量的问题,体现为发展效率和发展程度不够高。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
第一,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政策文件央地贯通不够。1995年国务院颁布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成为国家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一项重大决策。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上,《全民健身计划》滚动实施,为中国特色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12]。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地方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存在 “打折扣” 现象。例如,《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明确要求,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通过梳理相关材料和调研走访发现,部分城市中心社区的体育用地情况并未达到以上要求,政策执行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全民健身政策 “重传达、轻落实”,上级文件虽作出明确规定,但地方缺少配套的实施方案或工作办法,未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影响了全民健身政策实施的效力[13]。另一方面,“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始终存在。一些地方虽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也对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提出了要求,但实际情况却是部分老旧社区由于缺乏管理,健身场地使用不规范,经常性被占用或挪至他用,导致群众无法正常开展健身活动,这也是体育场地利用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机关、学校的体育场地因受三年疫情 “封闭式”管理惯性的影响,难以对全社会健身人群敞开大门,导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基层供给短缺。
-
第二,部分地方政府对 “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简称 “三纳入”)落实不到位。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905亿元,其规模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仅 1.5% [14]。根据 2024 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网站公布的单位支出预算,上海市 59414 万元[15],江西省 1609 万元[16],青海省1586万元[17],中、西部省份的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出与东部差距较大。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对 “三纳入”执行不力,导致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工作缺乏经费保障。课题组 2022—2023年连续两年在对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全民健身联合会的调研中了解到,该联合会成立于2015年,各项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自主缴纳,尤其是党员会员带头捐资。上级财政的支持经费每年仅2000元。随着联合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疫情防控转段管理后,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经费短缺成为制约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会员多为当地退休人员,会员自发筹资的方式难以为继,也无法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健身需求[18]。
-
第三,人员配备不充足,缺少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指标,截至2021年底,我国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仅1.91名,且整体队伍水平有待提高[19]。有研究发现,国内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门槛普遍较低,缺乏完备的考核机制,初中及以上学历通过培训考试合格即可获得认证资格,且终身有效[20]。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激励机制不足、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导致队伍上岗率普遍较低。国内虽不乏高校在本科或研究生层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相关专业,其中17所院校的该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所院校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但部分院校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不够,与社会需求接轨不足,导致学生毕业后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并未从事该领域工作,部分省份该专业上榜低就业率名单[21]。人才培养质量不佳必然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性不足,难以真正为群众提供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
-
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成因———基于 “五位一体”视角的阐释
-
综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加以分析,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问题致因,进而为提出纾解对策提供参考。
-
2.1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经济建设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根本。2022 年,我国东部 10 省市生产总值约 62.2亿元,中部 6 省生产总值约 26.7 亿元,西部12省区市生产总值约25.7 亿元,东北 3 省生产总值约5.8亿元[22]。西部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影响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此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也较为突出,农村地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城镇。以体育场地面积为例,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城镇体育场地面积为 13.37 亿平方米,占全国体育场地面积 68.61%; 乡村为 6.12 亿平方米,仅占 31.39% [2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拉开了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距离。
-
2.2 政治保障水平的差异
-
政治建设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保障,党建工作作为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直接决定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效果。换言之,党领导全民健身发展的体制是否健全,党建引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机制是否完备,事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发展全局。以上海市为例,该市出台的 《上海市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市级体育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全覆盖,《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专项资金奖励意见(2022—2025 年)》规定,对党建工作突出的体育社会组织授予党建先锋奖,体现了对加强全民健身工作政治保障的高度重视。项目组在调研中发现,成都市大邑县老年人体育协会和武术协会党建工作开展得较好,上述两个协会成立时间早,党员人数多,制度建设完善,定期开展各类政治学习,将全民健身相关工作与党建工作融合推进,形成了党建与业务 “双提升”的良好局面。相比而言,部分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不到位,大多协会成员并未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重业务、轻党建” 问题普遍存在,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存在组织弱化等问题,直接影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24]。
-
2.3 文化繁荣水平的差异
-
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将坚持文化自信自强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托。但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建设水平不尽相同,不同人群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也有所差异,从深层上影响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发展状态。例如,贵州 “爆火出圈 ” 的 “村超” “村 BA”等,将乡村赛事活动与当地浓厚且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文化完美结合,有效培育和发展了乡村文体产业,也带动中国乡村 “现象级”体育赛事频现,为丰富全民健身供给营造了良好氛围。面向未来,如何更加稳定、更大力度地将举办地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是一个事关基层赛事活动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此外,也应认识到,部分城市和农村打造健身文化不足,开展健身宣传不够,群众难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健身文化,致使全民健身文化根基不稳、传播不广、浸润不深、影响不足,全民健身文化主体地位有待巩固[25]。
-
2.4 社会建设水平的差异
-
社会建设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条件,也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关键性要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需要依托优质的社会建设以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健身需求。当前,在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决定城市等级划分的前提下,我国社会建设水平差距较大,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之间在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资源分配。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列入社会建设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板块中,充分表明社会建设水平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密切相关。应该认识到,长期以来,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布局尚未实现 “跟着人走”,城镇化和市场化催生了庞大的流动人口,城市的 “虹吸效应”加速了农村的空心化和边缘化,导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出现分配短板,由此形成的城乡二元格局不利于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
2.5 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差异
-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健身服务一定是自然环保、绿色健康的服务。将全民健身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之路,既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 “美丽中国”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已形成依托山川湖海、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健身的良好局面。习近平总书记1985年在厦门工作时,领导编制 《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今日厦门每万人拥有城市建成区绿道1.66公里,建成总里程289公里的山海健康步道筑牢了基础[26]。1999年他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修缮福州市鼓山登山步道,实现了人民群众在健身锻炼中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部分地区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并未在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2023年,位于干旱地带的陕西省榆林市修建高尔夫球场事件就引发了广泛争议。
-
3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纾解策略
-
面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问题,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
3.1 将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任务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建成体育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事关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全局。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基本原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健身需求。场地设施方面,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加大公共体育设施供给和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努力实现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推进智慧化健身设施建设。服务指导方面,充分发挥各级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增加专业健身指导服务,丰富科学健身指导方式,积极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运动健康师等提供人性化服务,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更好解决主动健康的机理问题[27]。赛事活动方面,打造一批观赏性强、参与度高的体育赛事,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赛事活动,推动 “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28]。体制机制方面,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作用,加强政府部门 “放管服”改革,健全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完善 “开门办体育、开放办体育、放手办体育、全社会办体育”的体育发展新模式,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均衡发展。
-
3.2 将加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
-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可及,既要守住根本,更要实现创新。一要坚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的理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领会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内涵,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29]。二要注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手段,整合线下与线上健身资源,解决群众科学健身问题,智慧化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健身数据采集的流程与范围,研制体育场馆数字化建设的行业标准,提高数字化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构建统一全面的健身数据标准,完善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机制[30]。通过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实现 “国家—省—市—县” 四级联动,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新兴健身需求[31]。三要培育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通过大力推广全民健身新文化新理念,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优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贡献凝心聚气的精神力量。特别是要坚持中国功夫、太极拳等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守正与创新,在新时代赋予传统健身项目新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
3.3 将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协调发展作为内在要求
-
协调是发展的内生特点,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是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平可及的重要手段。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逐步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为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要求。面对我国全民健身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资源闲置与需求紧缺并存,健身服务多元协同格局仍未充分形成等问题,要着力处理好效率与公平、长远与当前、全面与试点、内建与外引的关系,加快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充分发挥各级全民健身协调机制的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市场力量、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探索多种手段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形成党委领导下的政府、社会、个人协同发展,共建共享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格局[32]。同时,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倾斜,做好全民健身援藏援疆、定点帮扶等工作,弥合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差距。促进东、中、西、东北部地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推动全民健身与教育、医疗、卫生、康养、旅游等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供给、全社会共享的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格局[33]。
-
3.4 将助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绿色发展作为普遍形态
-
绿色是全民健身的底色,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谋划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必须将绿色发展贯穿始终,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要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健身服务绿色 “新景象”。发挥全民健身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的天然属性,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城乡建设增绿添金、点绿成金,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绘就绿色图景。开发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全民健身生态赛事,打造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深入实施 “户外运动活力山水”行动计划。系统梳理 “村 BA” “村超” 等基层群众性赛事的先进经验,持续繁荣乡村体育文化,挖掘绿色示范带健身休闲资源,将健步走、马拉松、绿道骑行等赛事活动融入绿水青山之中,以体育之力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以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全民健身白色 “新体验”,持续深入推进 “北冰南展西扩东进” 和 “四季拓展”战略,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合理利用冬奥遗产,让高质便捷的冰雪场地惠及更多人群,打破时空局限、突破地域障碍,激发全国各地群众持续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完善冰雪运动普及推广体系,规范冰雪运动和社会体育培训行业,以举办 “冰雪节”、冰雪嘉年华、冰雪跨年等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冰雪活动,加快冰雪运动与观光、餐饮、休闲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巩固和拓展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在此方面,2024年哈尔滨冰雪季通过充分展现冰雪资源的独特魅力,加强产业交叉赋能,扩大冰雪产品供给,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带动冰雪经济整体提质增效,成为依托自然生态优化多元服务供给的生动实践[34]。
-
3.5 将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开放发展作为必由之路
-
开放是提升体育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全民健身对外交流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为我国总体外交和体育强国建设服务。在对外开放中,通过深化体育人文交流,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承办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领域的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和备战巴黎奥运会、米兰冬奥会、哈尔滨亚冬会为契机,深度融入国际体育事务,巩固与发展同国际体育组织的友好关系,积极借鉴世界体育发达国家在大众体育服务方面的有益做法。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专业类人才的 “请进来、走出去”工作,努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内开放方面,促进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推动竞技体育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民。例如,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首次设置群众性比赛项目,为群众参与冰雪运动搭建了竞技舞台。健全国家队、专业教练、优秀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进课堂制度,提供更加专业的健身指导,打造更加浓厚的健身文化。整合社会资源,让全民健身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关键要素在区域间、城乡间、人群间加速流动,办好 “国球进社区” “国球进公园”等全民健身示范活动,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多元支撑。加大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地方在城市社区、公园中配建以小型设施为主的健身设施,加快建设 “15分钟健身圈”,积极构建全民健身互动 “三纵四横”的空间布局。进一步释放体育市场潜力,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在不断扩大全民健身服务的对内对外开放中强动力、增活力。
-
3.6 将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共享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
共享注重发展的公平正义,中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逐步建构了由 “普惠可及”到 “公平均等”再到 “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通过共建共治进而实现共享,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鲜明实践指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共享发展需要从根本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将助力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基础,保障全体人民参与健身活动的基本权利,确保群众共同享有全民健身的发展成果。要重点围绕破解群众 “健身去哪儿”难题、统筹区域发展、搭建人民群众体育舞台等方面下功夫[35]。通过提高全民健身标准化科学化水平,营造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夯实百姓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推进体育公园建设。促进健身场地全面开放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进行 “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打通全民健身服务 “最后一公里”。重点面向青少年、老年人健身提供关心关切,为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便利。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理念,强化法治保障,注重因地制宜,打造健身服务新理念、新方式、新路径。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作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根本路向,努力塑造人的身心统一的个体新形态,14亿人口共建共享的社会新形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文化新形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新形态[36]。
-
4 结束语
-
解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促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石,也是满足人民高品质体育需求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开启了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新征程,这样的大背景更加迫切地需要我们将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体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推动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覆盖更加均衡、形态不断丰富、品质明显提升、效果更加显著。深刻把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表现,从 “五位一体”的视角剖析其成因,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提出纾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路径,不断探索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引擎、新突破,以更好服务大局、应对变局、开创新局,蕴含着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的时代使命与重大贡献。
-
参考文献
-
[1] 曹彧,王子纯.深化体育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2023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在京召开[N].中国体育报,2023-12-29(1).
-
[2] 江苏省体育局.2023年江苏省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EB/OL].(2024-04-02)[2024-04-04].http://jsstyj.jiangsu.gov.cn/art/2024/4/2/art_79626_11208540.html.
-
[3] 山西省体育局.山西省2023年度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EB/OL].(2024-04-02)[2024-04-05].https://tyj.shanxi.gov.cn/syxw/jrtt/tzgg/202404/t20240402_9530780.shtml.
-
[4] 黑龙江省体育局.黑龙江省体育局二○二四年新春贺词[EB/OL].(2024-02-08)[2024-04-04].http://tyj.hlj.gov.cn/tyj/c112387/202402/c00_31709379.shtml.
-
[5] 甘肃省体育局.甘肃省2023年体育场地统计数据公开[EB/OL].(2024-03-20)[2024-04-04].https://tyj.gansu.gov.cn/tyj/c105728/202403/17 3878250.shtml.
-
[6] 刘昕彤.世卫组织发布《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只要动起来都有益健康[N].中国体育报,2020-12-21(5).
-
[7] 刘昕彤.《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发布[N].中国体育报,2021-12-30(1).
-
[8] 刘昕彤.《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发布:全民健身周一起动起来[N].中国体育报,2022-08-10(6).
-
[9] 林佳东.“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全民健身与健康养老融合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22,44(6):21.
-
[10]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2023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EB/OL].(2024-03-11)[2024-04-01].https://www.sport.gov.cn/jjs/n5043/c2754 9770/content.html.
-
[11] 艾瑞咨询.2022年中国年轻人群运动发展白皮书[EB/OL].(2022-08-07)[2023-10-20].https:/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2208/4040.shtml.
-
[12] 陈宁,陈丛刊.新征程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法制保障:对《全民健身条例(修订草案)》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38(4):373.
-
[13] 潘怡,曹胡丹,刘钞,等.全民健身政策的执行困境及纾解[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2,37(5):22.
-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库司.2022年财政收支情况[EB/OL].(2023-01-30)[2024-01-22].https://gks.mof.gov.cn/tongjishuju/202301/t20 230130_3864368.htm.
-
[15] 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2024年市级单位预算[EB/OL].(2024-02-26)[2024-03-07].http://tyj.sh.gov.cn/czxx/20240226/13d3aeff96784f5abd4b9e4 e486a2851.html.
-
[16] 江西省体育局.江西省体育局2024年单位预算[EB/OL].(2024-02-22)[2024-03-06].http://tyj.jiangxi.gov.cn/art/2024/2/22/art_39107_479259 1.html.
-
[17] 青海省体育局.2024年青海省体育局本级及局属单位预算公开[EB/OL].(2024-02-21)[2024-03-01].http://tyj.qinghai.gov.cn/Item/45203.aspx.
-
[18] 王思贝,郑家鲲,陈丛刊.新时代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价值审视、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J].中国体育科技,2023,59(1):3.
-
[19] 孙龙飞,季芳,史哲.参与全民健身共享美好生活:写在第十四个全民健身日到来之际[N].人民日报,2022-08-08(1).
-
[20] 朱佳滨,李松梅,王学如.城市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构想[J].成人教育,2019,39(4):85.
-
[21] 赵伟,李燕,崔岩,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OBE理念[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4):72.
-
[22] 国家统计局.分省年度数据[EB/OL].[2023-12-20].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
-
[23] 国家体育总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2014-12-16)[2024-03-20].https://www.sport.gov.cn/n4/n210/n218/c328625/content.html.
-
[24] 陈丛刊,王思贝.新时代党建工作引领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1(12):47.
-
[25] 李萍,李春明,兰孝国,等.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现实阻滞与推进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40(6):709.
-
[26] 刘毅,常钦,于洋,等.鹭岛蝶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N].人民日报,2024-02-21(1).
-
[27] 陈宁.高质量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1):1.
-
[28] 林剑.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打造体育产业新引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部长通道”回应社会关切[N].中国体育报,2024-03-12(1).
-
[29] 陈丛刊,王思贝.习近平关于全民健身重要论述的逻辑旨归、时代意蕴与实践引领[J].体育科学,2021,41(12):39.
-
[30] 徐丽萍,孙铭珠,尹志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诉求与推进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5):10.
-
[31] 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26.
-
[32] 高志丹.正确处理好六个重大关系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J].旗帜,2023(8):12.
-
[33] 陈丛刊,王思贝,梁茗.实现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2023,42(5):94.
-
[34] 刘钢,毕博.冰雪游人气足冰城喜迎2024开门红[N].哈尔滨日报,2024-01-02(1).
-
[35] 林剑.夯实体育强国建设基石推动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召开[N].中国体育报,2024-03-22(1).
-
[36] 陈丛刊,王思贝.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6):14.
-
摘要
着力破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研究后指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间、人群间、项目间发展不平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政策落实不到位、经费支持不充裕、人员配备不充足。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保障水平、文化繁荣水平、社会建设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差异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成因。为此,需要将促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将加快全民健身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将实现全民健身协调发展作为内在要求,将助力全民健身绿色发展作为普遍形态,将推动全民健身开放发展作为必由之路,将保障全民健身共享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Abstract
To focus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im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of national fitness public service is an urgent need to build a higher level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national fitnes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After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field research,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imbalance of national fitness public servic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imbalance of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groups and projects. The inadequate public service of national fitnes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inadequat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insufficient financial support and insufficient staffing. The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political security level, cultural prosperity level, social construction leve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evel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imbalance and inadequacy of national fitness public servic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promo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take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a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tak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a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take the promotion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as the universal form, take the promotion of the ope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as the only way, and take the protection of the share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as the ultimate go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