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同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反应、引进与拒绝、吸收与融合进程中得以发展,最终近代新文化逐渐取代了封建旧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不仅包含了中外文化一系列的价值观冲突,也考验了中国对外来文化的调适度。在各类冲突与调适过程中,中外文化都实现了进化与自我改造,展现了各自的优越性,特别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外文化碰撞中呈现出自身的独特魅力。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提出 “文化自信自强”的概念。这既是对新时代十年文化建设经验的提炼和继承,又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全方位擘画、整体性部署。体育是世界性的身体语言,既需要保持与彰显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文化优势,更需要加强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交流、合作与融合。为此,本文立足文化自信自强背景,从中外体育文化交融的学理依据入手,探讨文化交融进程中中华体育文化自信自强的展示维度和交融策略,为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借鉴。
-
1 全球化背景下中外体育文化交融的学理依据
-
美洲的发现宣告了两半球文明之间隔绝状态的结束,也预示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科技全球化,以资本、资源、技术、管理、劳动力、市场与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以自由、平等、人权为核心的政治全球化,以超越本土文化狭隘性为核心的文化全球化等。虽然还存在不同认识,但是文化全球化已然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卢元镇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内容应该涵盖体育道德、体育理想、体育价值、体育认识、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2]。其他学者对于体育文化也有类似表述,如体育文化是 “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体育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被使用的物的构造”[3]。基于这一思路,本文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视角探讨中外体育文化交融的学理依据。
-
1.1 体育物质文化的国际化
-
物质文化指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其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组织方式密切相关,可借助交通、能源、通信、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得以显示。
-
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在体育领域内为满足体育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所用的运动技术,如各类运动项目技术、规则、条例,以及体育建筑物等。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了体育物质文化的国际化。如各国的运动场地须按照统一标准建造,否则无法举行国际比赛; 又如,尽管运动员和裁判员来自世界各地,但均需遵守一致的运动技术标准和裁判规则; 等等。
-
以运动技术文化为例,统一的运动技术评判标准,让运动员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为相互学习、提高水平提供了依据。清政府曾先后派出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并学习足球等运动项目,王治郅、巴特尔、姚明、易建联等国内篮球运动员到 NBA 打球,中国游泳国家队前往澳洲学习训练等,都体现了体育技术交流的重要性。体育文化的交流,不仅局限于运动技术、训练方法、科学检测等方面,还可以通过对对方语言、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了解,加深对各类体育文化的认识。
-
1.2 体育制度文化的共通性
-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如行政管理体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礼仪俗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等。制度文化在协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保证社会的凝聚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体育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在体育领域内形成的各类运动项目管理体制、体育政策、体育法律、组织结构、体育赛事、礼仪俗规等。众所周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体育文化,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结构包括全球各地区奥委会、国家奥委会、世界各大奥林匹克运动组织等。虽然每个国家的奥林匹克体育组织及其活动方式与该国家的政治、经济、体育体制密切相关,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奥林匹克体育组织、文化制度等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同步发展。换言之,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各个国家必须在 《奥林匹克宪章》的制度框架下才能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此外,体育赛事也是体育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性、洲际性、世界性的体育赛事活动越来越多,参与人数也大幅增加。这一趋势进一步说明体育比赛越来越被世界认可,它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国竞技水平的交流,更加强了世界各国对体育的共同理解。
-
1.3 体育精神文化的一致性
-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生产基础上产生的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是推进物质文化的内在动力。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心理素质、精神风貌、行为准则等。
-
体育精神文化是从事体育行业的人们所创造的体育理念、体育价值、体育精神、体育作风、体育道德、体育伦理等内容,是体育意识形态的总和。西方体育文化是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则根植于中国农业社会,使得东西方体育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引发异质冲突。然而,人类身体活动的本能需求是一致的,人们在运动中所追求和表达的观念、精神、价值等可以超越人种区别和地理区隔而趋于一致,也是不同体育文化间得以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依据。如:大众体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身心健康,“运动促进健康”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 “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格言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在奥林匹克旗帜下,追求自我超越、促进世界和谐的共同愿望。挑战自我、顽强拼搏、尊重对手等成为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教练员的共同追求。 “公开、公平、公正”更是竞技体育的基石,《反兴奋剂宣言》则可视为世界体育对兴奋剂等违反体育道德行为的共同抵制[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坚决推进反兴奋剂斗争,强化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意识,坚决做到兴奋剂问题 ‘零出现’、 ‘零容忍’。”[5] 不仅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我国对待兴奋剂问题的态度,也代表了世界的共同呼声。
-
2 中外文化交融进程中中华体育文化自信自强之多维展现
-
回顾中外体育文化交往的历史,主要有三次较为重要的交流。第一次是在唐宋时期。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见证了古代中外体育文化的交往,体现了中国体育文化的优势。之后几百年间中国出现割据分裂,罗马帝国崩溃,中西交往甚少。中国再度统一后,由于经济繁荣与国力强盛,中欧贸易及文化交流再次频繁,其中体育文化交流也是重要内容。第二次是在清末民初。近代,世界格局 “西升东降”,在中国 “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体育文化与根植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碰撞,产生了 “土洋体育”之争。第三次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后,一个强大的中国迅速崛起,我们在努力接纳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同时,也在大力输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成就和传统体育的魅力。
-
2.1 中国竞技体育的巨大成功彰显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
-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体育文化为新中国体育文化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对近代以来深受英美体育文化影响的中国体育进行了重新评价。苏联在1952年和1956年奥运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学习其体育发展模式。之后,我国竞技体育迅速崛起,并取得巨大成功。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奖牌榜第4的好成绩,又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榜总数第3的历史性突破。以上优异成绩不仅反映了我国优势竞技项目的竞技水平,而且展现了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实力,有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体育政治外交功能的发挥。
-
在这一过程中,以乒乓球和女子排球最为典型。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曾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取得过辉煌成绩。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中夺得了我国首个乒乓球世界冠军,为中国运动员树立了 “自信自强、敢打敢拼”的精神榜样。借助乒乓球的竞技优势,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了 “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佳话。中国女排自 1981年至1986年,实现了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 “五连冠”,不仅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的传奇,也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 5 次夺冠的队伍。除此之外,跳水、男子体操、女子足球、游泳等项目均在体育重大比赛中取得过佳绩,展现了中国竞技运动的水平,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牢固树立了中国在世界体坛的重要地位,极大增强了国人的体育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
2.2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
世界文化是多样的,只有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 “百花齐放”,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繁荣。费孝通曾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总结不同文化的共处原则。 2023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通过 “四个共同倡导”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6]。
-
我国的民族民间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它不仅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并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做出贡献。如:源自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被誉为 “中华战舞”,于 2006 年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甚至在泰国已传承演变百余年,成为当地官方认定的非遗项目。与之类似,广东醒狮也出现在了匈牙利传统节日、学校庆典等活动上,成为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红黄相间的醒狮,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亦现身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春节联欢舞台上; 在巴西高原,醒狮亦是累西腓春节节庆的‘常客’”[7]。2019年,广州醒狮还登上国际邮轮,开启了长达 53 天的南太平洋巡演,全程 16000海里,抵达 13 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中国醒狮对外交流时间最长、出访国家最多的奇迹[8]。2023年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举行,来自印度、新加坡、美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4支参赛队角逐18个项目的金牌。绵延数千载的龙舟文化随着华侨华人的脚步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赛龙舟已发展成为一项国际化竞技运动项目,受到越来越多外国民众喜爱。端午节时,美国、德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地都会上演一出出精彩的龙舟竞渡[9]。
-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输出极大丰富了世界体育文化理论体系,甚至起到引领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作用。“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体性的系统性建构一定会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力,进而全面提高人类社会的道德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改善人们的余暇生活方式,重新建构世界体育文化教育的格局,促进世界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10]
-
2.3 中国学校体育的对外传播展现了青少年体育的中国模式
-
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同步,鸦片战争之后,资本主义列强打破了中国社会的封闭状态,到 19 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洋务运动中近代体育作为军事训练内容被引进中国,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开端。
-
在学校教育方面,西方教会学校在 “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教会学校一般都开设体育课,包括田径、足球、篮球、体操、网球、棒球等项目。1912 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 “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是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取代 “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设立了体操科目,内容为普通体操与兵式体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兵式体操开始没落,1922年颁布的 “壬卯学制” 正式废止了兵式体操,并在 1923年正式把 “体操科”改为 “体育课”。
-
回顾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历程,尽管近代体育(包括学校体育)是舶来品,但自引入中国之后,经过本土化改造,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学校体育模式,如在体育课程名称上,形成了中国体育课程的特色(从最初的 “体操科”改为 “体育课”,又改为 “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课程名称改变的背后是学校体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彰显了中国学界在学校体育领域的不断探索。另一方面,尽管青少年身心健康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话题,但中国青少年体育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体现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通过体育活动增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良好意志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对于国外青少年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
3 文化自信自强视域下中外体育文化交融的推进策略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1]对于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学界已达成共识。本文将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的交流与融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
3.1 进一步提升中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地位与影响
-
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交流范围基本限于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其间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很难体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竞技体育开始回归奥运大家庭,第13届冬奥会与第23届夏奥会,真正揭开了我国竞技体育与世界各国体育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序幕。中国女排创造了 “五连冠”的辉煌战绩; 源于英国的乒乓球运动成为我国的 “国球”; 中国跳水队从 1986 年收获首枚世锦赛金牌到 2022年达成百金伟业,铸就 “梦之队” 辉煌; 中国游泳队从1992年 “五朵金花”称霸世界泳坛,到随后陷入低谷,再到2008年整体水平上升和2012年全面爆发,生动诠释了 “永不言败” 的中国游泳精神; 羽毛球项目在我国的运动水平及普及程度都很高,曾多次夺得尤伯杯、汤姆斯杯、苏迪曼杯和奥运会冠军; 2008年北京夏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更是一举成为世界金牌榜第一,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实质性提升。
-
然而,世界各国竞技体育的竞争有增无减、异常激烈,来不得半点松懈,要继续保持与巩固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竞技体育的科技研发,积极探索竞技体育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模式。这是提高我国体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竞技体育竞争力的关键[12]。二是,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保持优势项目、挖掘潜优势项目、弥补短板项目),持续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具体而言,继续巩固女排、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射击、体操、速滑等优势项目,重点发展击剑、游泳、自行车、竞走、马拉松、女子跆拳道、柔道、皮划艇、赛艇等潜优势项目,设法弥补男排、男足、田径等弱势项目。三是,推进运动训练体系的科学化、训练理念与方法的最优化、科研攻关团队的健全化、训练器材和设备的先进化,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四是,利用我国举办和参与世界大赛的契机,促进中外竞技体育交流与融合。
-
3.2 丰富中外大众体育交融的文化内容
-
由于各国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外大众体育特别是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各具特色,由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体育文化,这为促进中外大众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如 “三人篮球赛”最初是美国黑人社区青少年的三对三斗牛赛,传播到中国后受到中国青年推崇。街舞同样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街头文化,如今也被中国的广大青少年所喜爱。以上项目传播广泛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场地设施要求低,便于开展; 接地气,无论是参与还是观看都更便捷; 融入街头、紧跟潮流,符合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极具时代气息。
-
总之,全球化给各国大众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进程下,文化同质化的压力与日俱增,追求文化差异的显著表现,激发了各民族文化自觉,促进了各民族族群认同的复苏,往往引发了当地的积极反应。”[13]在这一背景下,国外大众体育文化的引入有助于展示世界各国大众体育文化的地方身份,丰富中外大众体育文化广泛交流与融合的内容。首先,积极引入普及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如前述的三人制篮球、街舞,还有韩国摔跤、阿尔卑斯式登山、日本柔道等,均为中国带来了国外不同民族、不同风情的体育文化特色。其次,要注重借助年轻人这一群体。这是由于年轻人更喜爱流行文化与时尚文化,若能融入音乐、展演等时代元素,则更容易打造成群众身边的、备受喜爱的体育赛事,为大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传播与现场体验。再次,要提高大众对外来体育文化的认知度与认可度。加强外来大众体育文化的介绍宣传与推广传播,吸引更多大众参与,是外来大众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途径。
-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的中华武术广泛流行于国外。首先,中华武术实用性强,集表演、健身、防暴防身于一体,满足了全世界人民强身健体与展示自我的共同愿望; 其次,中华武术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蕰,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让观看者心旷神怡; 再次,中华武术既有辉煌的历史,又有独特的魅力; 最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流行的功夫电影,以及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功夫明星,将中国武术带到了世界各地。此外,舞龙舞狮、赛龙舟、蹴球、毽球、陀螺、押加、高脚竞速、秋千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均具有国外推广的价值。近年来流行的广场舞,已经占领了美国许多城市的公园和广场,不少印度人也跳起了 《荷塘月色》[14]。中国大众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在国外得到广泛传播,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包容特性,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追求。
-
中国大众体育文化要实现更广泛的对外交流,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消除西方文化霸权,打破西方体育文化主导的模式,构建中国特色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形成国际话语权。其次,要注重中国大众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方法转型。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体育文化不仅要沿用传统的民族志方法,更需要积极探索和利用海外民族志、网络民族志等新兴方法,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增进全球人类健康等方面担当大国重任、发挥榜样作用[15]。再次,需要大力培养中国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人才。中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者绝不仅仅是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官员、媒体、观众等都责任在肩。因此,亟需 “建立、健全和完善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机制,将各类承载体育文化传播功能的人员培养成能够自觉与外界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和 ‘建立互信’的人才。”[16]
-
3.3 加快我国学校体育的国际化进程
-
近代以来,夸美纽斯、洛克、卢梭、杜威、皮亚杰、加德纳等国外知名教育家及其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促进了学校体育的理念革新; 我们也积极学习了国外体育教育的先进经验做法,促使我们改革体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育人效果。在肯定这一做法的同时,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立场,秉持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例如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引进美国的 SPARK 课程,该课程强调,在运动强度方面让学生达到中等以上至剧烈强度,在教学方式方面以活动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创新性体育活动,这对于破解传统体育教学学生厌学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也需要我们结合自身文化和国情去粗取精、批判地继承。 SPARK 课程出台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美国当时已经较为普遍的学生肥胖问题,虽然我国学生同样也存在肥胖问题,但东西方人的体质不同、学习习惯不同、体育教学特点也不同,全盘照搬可能适得其反。如中国学生课业较多,体育课教学若运动负荷过大,则会干扰正常的文化课程学习。
-
在中外学校体育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学校体育同样也展现了自身的独特价值,如体质教育思想、身心全面发展思想、 “以体育人”思想、 “体教融合”思想、“立德树人”思想、 “学赛练一体化”思想[17]等都是来源于我国多年来教学实践且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思想,对于破解国外青少年学生体质难题同样具有借鉴价值。为此,我们应积极推进中国学校体育对外交流。其主要路径有:其一,通过国内外学术会议推介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向世界贡献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由华东师范大学发起的世界体育教育联盟,涵盖五大洲的25个国家(地区)。2023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联盟大会吸引了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教育专家深入交流、分享经验成果、深化合作联系。 《素养导向下的中国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报告、《“Keep Daily Life”上海倡议》等,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强音[18]。其二,我国学校体育对外交流在内容上应有所突破。如尝试在学校体育科技进步、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学校体育人才培养、学校体育器材开发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加速我国学校体育智能化、科技化。其三,我国学校体育对外交流在形式上应更加灵活。如 “以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机构和民间社会团体资助相结合的对外交流新形式,依托教学访问、参观学习、大型赛事、文化互动等途径,实现交流的多层次性和针对性”[19]。其四,吸引国外专家学者来华考察与访问。让他们实地了解中国学校体育的课程模式与操作方法,参考中国学校体育成功的样板与经验,帮助他们解决本国中小学生运动健康问题。
-
4 结束语
-
不同的人类生活地理环境决定了物质生产方式各异,也形成了不同地域人群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从而导致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与差异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具有必然性。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外体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此过程中体现中国体育文化的自信自强,推动我国体育文化繁荣,并为丰富世界体育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08)[2024-02-26].https://www.cac.gov.cn/2020-09/08/c_160112397079985 5.htm.
-
[2]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2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
[3] 宁雷,纪长久.体育人文力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5,26(1):50.
-
[4] 胡慧.国际奥委会反兴奋剂宣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3):16.
-
[5]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22)[2024-03-15].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57.htm.
-
[6] 跟着习主席看世界|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EB/OL].(2023-08-06)[2024-03-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467600463132498&w fr=spider&for=pc.
-
[7] 国际友人共话文明交流中的广东身影:将深化与友城交流互动[EB/OL].(2024-03-15)[2024-03-15].https://roll.sohu.com/a/764427057_161795.
-
[8] 周欣怡,朱绍杰.广东醒狮:始于江湖,威震八方[N].羊城晚报,2023-11-29(A6).
-
[9] 国际范儿,龙舟“划”向世界!端午节已成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EB/OL].(2023-06-24)[2024-03-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55148367 6980304&wfr=spider&for=pc.
-
[10] 靳鑫,李金龙,张晨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性建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3):5.
-
[11] 学习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EB/OL].(2023-12-05)[2024-03-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406142245106655&wfr= spider&for=pc.
-
[12] 曹景伟.以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赋能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J].体育科学,2023,43(2):3.
-
[13] 吴丽芳,涂传飞.国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历史演进、新态势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6):145.
-
[14] 老鸭汤.大爷大妈的广场舞,已经占领美利坚了[EB/OL].(2022-04-29)[2024-03-1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848200.
-
[15] 路云亭.体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人文内涵[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1):28.
-
[16] 王静.体育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0):18.
-
[17] 邵天逸,李启迪.从粗放走向规范: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问题审思与路向转换[J].体育科学,2023,43(5):89.
-
[18] 2023世界体育教育联盟(WPEA)大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EB/OL].(2023-11-05)[2024-03-15].https://www.ecnu.edu.cn/info/1094/64879.htm.
-
[19] 程传银,董鹏.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审视:问题、机遇和路径:基于“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3):1.
-
摘要
体育文化是借助身体运动作为表现媒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中外体育文化交流与融合是现代体育纵深发展的重要主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文化自信自强视域下中外体育文化的交融进行探讨,认为:体育物质文化的国际化、体育制度文化的共通性、体育精神文化的一致性, 使中外体育文化交融具有了坚实的学理基础。中外文化交融进程中中华体育文化自信自强具有多维度的展现形式,包括中国竞技体育的巨大成功彰显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中国学校体育的对外传播展现了青少年体育的中国模式。未来,应该着重提升中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地位与影响,丰富中外大众体育交融的文化内容,加快我国学校体育的国际化进程,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外体育文化交流融合做出更大贡献。
Abstract
Sports culture is a unique cultural form with the help of body movement as the medium of expression.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port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theme of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port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ports material culture, the commonality of sports system culture and the consistency of sports spiritual culture have laid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ports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 has a multi-dimensional display form. The great success of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highlights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Chinese sports.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enhances the world’s understanding of China.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school sports shows the Chinese model of youth sport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enrich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mass sports, accelera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China’s school sports, an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further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ports cultural excha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