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政策推动了教育观念与体系、育人方式、教育评价以及家校社协同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高校作为 “双减”政策的次要利益相关者[1],应深思在哪些方面能为 “双减”助力,并在本次教育变革下如何前瞻性地思考与谋划,从容应变,以实现自身的变革与提升。在 “双减” 政策实施后,大学教育迫切需要从理论、战略和实践层面明确新时期的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路径[2]。一些省份或学校已经对此进行了实践尝试。例如,天津市出台了 《关于发挥高校实践育人功能,提高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实施方案》,要求全市1384所中小学与高校签约共建课后服务托管共同体。各高校结合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提供 “高校供给清单”和 “社团供给清单”,鼓励学生自愿参与中小学课后托管服务,将中小学课后服务作为高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3]。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课后服务也因高校的参与而呈现多样化[4]。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则实施了 “四点半学校”社区托管服务,助力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5]。学者们也积极贡献智慧,如夏毅等构建了 “双减”背景下的音乐师范专业 “三习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 吴立宝等为解决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课后服务中的供需矛盾,提出了高校介入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路径。
-
“双减”政策的实施给体育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暴露出体育师资紧缺、课后服务指导能力不足、家庭体育指导服务缺失及校外体育培训无序扩张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与体育人才问题密切相关。教育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育实习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教育实习不仅是知识应用实践,还是学生独立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初步认知及检验人才培养质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高校与用人单位双方衔接、相互支持的重要契机。因此,有必要在教育实习方面进行改革,既缓解 “双减”下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又提升高校教育实习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大中小学人才培养的融通性,实现 “减负”与 “重质”的双赢。
-
1 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现实问题
-
1.1 实习现状
-
教育实践作为师范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锻炼的重要纽带与桥梁[6],是见习、实习、研习承接递进的连续整体。当前,国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形式呈现多样化,有集中、分散、分段及其相互结合、委托、顶岗等多种形式。实习地点多为以校内外相结合。各高校在专业教育实践中的见习、实习、研习三个环节各有侧重,时数和形式也不尽相同(表1)。例如,上海体育大学的见习和研习合并共计1学分,54 学时,分散在1、2、4、5、7、8学期,每学期 9学时,而集中实习则安排在第 10 学期,占 6 学分。专业见习、部分研习活动安排在 4、5、 7、8学期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课中进行,每学期安排1.5周(9学时)。鲁东大学则将所有环节全部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包括2周的见习、14周的实习和2周的研习。哈尔滨体育学院并未细分见习、实习和研习,统称为实习,在第7学期进行为期12周的实习。此外,各校教育实习的总学分也存在差异,最低为6学分,最高达到16学分。但总体而言,这些学校的实习总时数通常符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 “合作与实践”指标所规定的实习时间不少于 1 个学期(18周)的要求。
-
1.2 实习问题
-
在实习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 “三习”(见习、实习、研习)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各环节任务不明确,时间安排缺乏衔接,内容缺乏逻辑性。例如,赣南师范大学将教育研习(以实习总结和教学反思为主)安排在教育实习之前。第二,高校与实习学校之间的融合度不高,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中小学实际工作脱节[7]。双方在实习管理上的职责不明确,对于实习人才的需求、学生的实习期望等问题缺乏有效沟通。第三,实习内容存在缺失,特别是班主任管理环节。由于该环节内容的模糊性、管理学生的复杂性,以及实习学生自身缺乏管理经验和原班主任非实习指导教师等多重因素,导致该环节虚化。第四,实习考核评价失真。目前,以实习报告、实习指导教师评语、实习总结等文字性指标为主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表现性和成长性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实习活动的效果与质量。第五,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多在第7学期进行,而此时学生正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导致实习后的反思、学习和提升时间不足,破坏了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8]的认识运动规律。
-
在教学问题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知识转化和运用能力不足。实习生多模仿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面对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内容侧重、组织形式等不能及时转换,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第二,实习生对实习学校的学情、校情、教情认识不清,个体运动知识、技能的自我效能感低,导致教学紧张,表达不清,动作混乱,教学失态。第三,教学灵活性不足,实习生对所教授内容缺乏重难点拆解能力,无法根据教学时间、节奏,技术动作的教学顺序和练习方法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第四,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师生关系太近模糊师生层级造成课堂自由无序,师生关系太远拉大人际距离造成课堂严肃无趣。
-
在个人问题上,实习生主要面临以下挑战。第一,身份与角色的转换尴尬,无法迅速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第二,缺乏职业向往,对实习不重视、期望低。第三,面对教学中的复杂问题和生活适应问题,缺乏主动解决和克服困难的意识和能力。
-
此外,从近两年师范专业认证反馈来看,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 “针对实习生问题的有效指导和教研机会不多” “学生教育见习与实习反思比较粗放,深度不够”[9]以及 “学生班主任工作缺乏自信、缺少班主任工作具体指导”[10]等。
-
2 “双减”对体育师资能力素质的新要求
-
2.1 以质量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的课堂改革能力
-
“双减”政策的本质在于校内提质增效,确保学生在校内能够 “学饱”“学好”。课堂作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回归课堂,具备从教学设计、师生关系、教师行为、评价方式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课堂变革的能力。对于体育教学而言,这一变革意味着从过去主要关注少数精英群体利益,转向让全体学生受益,追求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并达到相应标准[11]。同时,教学模式应从普适性的大众化教学向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转变,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性发展。在教学评价方面,应从单一的体育达标终结性评价转向增值性评价,更加尊重学生在运动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和受教后运动能力的提升程度。课堂改革必须深深植根于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系统改革之中。教师需具备在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目标下,进行精细化教学管理的课堂改革能力。
-
2.2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精力、奉献力与创新力
-
实施课后服务是落实 “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已达90%以上,每天2小时的课后服务不仅满足了家长的合理诉求,还减轻了学生的课外学业负担,有助于缩小课后成长差距[12]。其中,体育课后服务尤为受欢迎。随着 “双减”政策的持续推动落实,完成课后服务全员参与的高覆盖率初级目标后,我们面临的是如何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问题,即从 “权宜性执行”向有效性过渡。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具备持续服务的精力、奉献力和创新力。
-
首先,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智力与体力,以应对课后服务工作时间延长和工作内容繁杂等挑战[13]。没有超强的工作精力,课后服务的质量将难以保证,甚至可能拖累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其次,课后服务正处于摸索阶段,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带来了方向未知和实施迷茫的问题[14]。由于制度不健全,开展经费保障不足,即使发放服务津贴也多是鼓励/奖励性质。因此,教师还需要具备奉献精神,以应对这些挑战。最后,体育课后服务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它更类似于社团活动或兴趣活动,内含课后课程建设的底层逻辑。在打破原有班级形式实施走班制的情况下,想要在众多素质教育课后服务中脱颖而出,项目需要新颖,活动内容要有突破性。无论是引入新项目,还是争取校外优秀资源支持第三方提供服务,或是对旧项目进行新设计,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
2.3 密切家校联系的沟通力、服务力
-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格局逐渐形成。 “双减”政策不仅增加了亲子相处的时间,还改变了家长过度依赖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创造教育时机以及促进家校共治、共同缓解教育焦虑具有积极作用。在推动家庭体育的开展过程中,学校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同时家庭体育的开展也需要学校提供服务和指导,帮助制定符合家庭实际情况、贴近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家庭体育实施方案[15]。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开展家校合作的主要联络人,负责提供指导服务,同时也是 “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执行者。为有效吸引家长参与体育活动,缓解家长对子女体育参与和学习之间关系的焦虑,体育教师需要积极联络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并提供服务。因此,体育教师作为家校合作的主动推动者,需要具备稳定家长情绪、密切家校联系、获得家长支持以及开展家校体育合作的沟通力,激发家庭体育的活力。
-
家庭体育作业是维系家校合作关系的重要纽带。 “双减”政策让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体育锻炼和健康成长,体育作业已成为家庭作业的重要内容和必选项。为充分发挥家庭体育作业的正向功能,减少其可能带来的负担,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素养,包括合理设置练习要求、强度和负荷,考虑家庭生活情况、运动训练规律和儿童青少年成长规律等。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家庭体育作业的设计、实施、评价监督等多个环节。例如,在家庭体育作业的内容上,需要协调课堂教学复习、自选项目和身体素质训练之间的关系; 在作业布置形式上,可以灵活选择口头传达、线上平台跟练推送或直接向家长传递等方式; 在作业量的安排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时间或强调练习频次和负荷强度; 在作业监督方面,可以采用教师现场监控、班主任抽查或父母监督等多种形式。综上所述,围绕家庭体育作业设计,体育教师需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实现作业内容生活化、布置方式灵活化、实施过程科学化、监督评价合理化、家校沟通有效化,以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
2.4 市场洞察力与线上资源使用力
-
“双减”政策旨在整治学科类校外培训市场,该市场曾一度被资本裹挟,无序扩张,贩卖焦虑,破坏了教育生态。在此背景下,家长将子女的成就期望和教育需求转向了非学科类培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一体化,体育教师应具备对教育培训市场的洞察力,如洞悉学校教育供给侧与社会需求侧的匹配程度、了解体育教培市场份额和人才缺口、家长的培训期望、培训机构对学校体育的附加价值等一系列问题。这种洞察力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课后的活动及学习内容,以便在课堂上更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
-
此外,教师还需具备对线上体育资源的甄别使用与开发能力。线上教育以其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校外培训需求等优势,成为 “双减”政策的重要支撑力量。线上体育指导因其节约成本、私密性高、满足多元需求等特点而受到青睐。线上体育承担了体育锻炼的学习指导、陪同练习等多重角色任务,成为家庭体育的指导师。线上平台也成为体育教师布置、实施和监督家庭体育作业的主要渠道。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利用线上教育资源进行教与学的信息化素养。然而,线上体育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减弱了身体接触和师生互动的体认成长,团体活动组织难度较大,线上体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运动负荷难以监控等。因此,教师还需具备对线上体育资源的使用能力,甚至基于学生需求的线上资源开发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体育教育。
-
3 “双减”下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新思路
-
3.1 实习内容
-
实习内容构成了实习模式的核心要件[16]。在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实习改革在保留原有教学、课堂观察、班主任管理、调查报告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等内容,以更好地贴近当前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
-
(1)课后服务:课后服务为师范生提供了除常规教育实习外的另一条实践路径,旨在提升教师职前教育质量和新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水平。这一服务为高等院校教育实践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17],使实习生能够更深入地体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性。同时,师范实习生也能为中小学课后服务教师团队提供有益补充。实施课后体育服务时,可采取两种思路:一是将其列为集中实习期的每日常规活动,视同课外体育; 二是为避免集中实习期工作量过大,可将课后服务前移至上个学期,作为实习前准入阶段的内容。具体实习任务包括:①具体实施体育课后服务,提高学生课后服务的参与率; ②协助实习学校制定体育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③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相关理论指导和能力提升培训。开展形式可采取 “双向流动”模式,即实习生与高校教师进入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或中小学生进入高校,由实习生担任服务志愿者,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开展活动,实现双方在师资、技术、场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事实上,高校参与中小学课后服务已有先例,如法国鼓励大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作业辅导工作[18]。我国浙江省、天津市、安徽省芜湖市等省市也均支持高校优秀学生为中小学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课后服务。
-
(2)家庭教育(含家庭体育作业布置、家庭体育指导服务、家校体育合作等):将密切家校联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范畴,能有效解决当前教育实习中班主任管理工作虚化的问题。家庭教育模块的实习内容涵盖家庭体育作业的布置、监督与管理,日常家校联系,家庭体育指导服务等。主要实习任务是协助管理家庭体育作业,促进家校体育合作,开展家庭体育活动的指导服务,以协助实习学校构建家校共育的体育教育格局。实习时间主要集中在集中实习期。
-
(3)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将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纳入实习内容,利用放学后、周末、节假日等时间进入社区,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工作。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将学校教育延伸至放学后,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还能满足家长在看护和教育方面的需求。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建立社区家庭体育活动站点,活跃社区体育文化,开展社区群众健身技能推广服务等,以进一步密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实习时间主要集中于放学后、周末、节假日,可从教育见习阶段开始,一直延续至集中实习结束。值得注意的是,将教育实习环节融入社区单元已有先例可循,如新加坡职前体育教师培养模式中就提供了社区实习的选择。美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也将家庭和社区参与作为重要实习内容,例如西乔治亚大学要求实习生与体育活动领导者(如大学教授、当地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合作,鼓励学生与家庭成员及周围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体育活动[17]。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和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则将实习生与学生家长每周的联系作为实习评价内容之一。此外,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在养成教育中也设计了送健康到社区的志愿服务,为实习生提供了深入了解社区、家庭、家长与学生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多元化教育需求,并学习如何运用社区资源支持学校,将社区经验融入学校活动与课堂的真实场景中,从而构建起大学、中小学与社区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
-
(4)线上模块: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教学和利用线上教育资源进行教与学已成为教育实习的新常态[19]。该模块的实习内容主要包括线上体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家庭体育作业线上平台的维护、学生与家长线上体育锻炼资源的鉴别与使用指导、线上体育教学、线上家校联系沟通技巧以及引导中小学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等。实习时间主要集中在集中实习期。
-
综上所述,该实习改革方案的优势在于实现了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的有机结合,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校内与校外的紧密衔接,以及学业、行业、就业、创业的全面贯通[20]; 同时,也促进了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合作,实现了多方资源的互融互通和优化组合。
-
3.2 实习评价
-
新方案中,教育实习质量评价在原有的实习报告、公开课、实习指导教师评分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量化程度。具体举措包括明确课后服务时长、家校联系频次、线上教学时数、社区体育服务次数等量化指标。此外,新方案还引入了服务群体(家庭、社区、实习基地)的满意度评价,以强调形成实习任务、过程和结果等全过程、完整性的综合表现性评价。
-
3.3 实习时间
-
实习内容的时间安排应明确且规划合理。例如,家庭教育、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等内容在确立实习教师身份后的集中实习期内实施会更为便利。而其他实习内容可灵活地贯穿整个实习周期。具体而言,在1—2学期内,可以安排进行教育调查,增加对体育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家庭体育环境与社区健身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调研内容。3—6学期内,进行教育见习,除了安排教学体验观摩和实习学校的学情、校情、教情认知外,还可以涵盖家庭体育作业管理、家校沟通等班主任管理训练工作。至于第7学期的集中教育实习,可以集中安排授课、线上教学、家校体育合作、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等多项实习内容。或者,所有实习内容也可在5、6、7这三个学期中持续进行,确保每周的实习次数不少于两次,以确保实习的连贯性和深度。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实习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实习的各个环节,提升实习效果。
-
4 “双减”下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方案的多重效益
-
4.1 解决 “双减”落地的现实矛盾,整体提升 “双减”成效
-
(1)缓解体育课后服务的师资和经费问题。目前,超过 90% 的课后服务由本校教师提供,面临着诸多共同难题:师资力量与经费保障不足、教师工作负担加重以及课后服务质量下降等。应将体育课后服务纳入教育实习的必要内容。首先,可以补充体育课后服务的师资缺口,从而解决人力问题。其次,纳入教育实习无需额外增加服务费用,有效缓解了财力问题。再者,新生力量的加入显著减轻了本校教师的工作负担。此外,实习教师年轻且与学生心理距离更近,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而提升体育课后服务的参与率和质量,即活力问题。此举还减少了因聘用校外人员而带来的资质审核、安全、管理、经费等工作负担或隐患。
-
(2)为家庭教育开展提供专业服务。“双减” 政策释放了家庭教育空间,但家长普遍自感教育无力而焦虑。体育参与为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时机和载体,如培养坚毅品格、遵守规则、习惯养成、团结协作、诚实守信、责任教育、家国情怀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体育参与也是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的重要媒介。对于家庭体育开展所需的方法指导、活动设计与体育器械配置等服务,高校体育专业人才更具优势。将家庭体育指导服务纳入实习内容,实习生以大学背景和所学专业为后盾,服务更为精准,且能满足家庭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借助教育实习的契机和力量,推动家庭教育的开展,为 “双减”政策落实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
(3)助力社区体育积极参与协同育人。缺乏社区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结束后,儿童青少年可能再次回到校外培训行列。没有社区参与,家庭活动空间受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格局也难以形成。将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纳入实习内容,对社区群众进行定期体育锻炼组织和指导,不仅可以促进政府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编制和岗位落实,还拓展了体育专业的就业渠道。通过建立社区家庭体育指导中心、社区体育学校,解决了儿童青少年放学后 “到哪运动,哪能科学运动”的难题。同时,社区体育的发展也辐射至社区教育,使社区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场所和儿童青少年的重要休闲空间,进一步推动了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
-
4.2 高校受益:提升高校体育师资专业培养质量
-
(1)促进高校体育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高校作为中小学师资的重要供给 “资源库”,通过实习改革可以深入了解基础教育需求,准确把握未来大学生的生源特点。这有助于高校从 “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出发,拓宽人才培养的视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安排、教学设计等一系列变革。此外,实习改革对优化基础教育服务质量和助推 “双减”政策落实具有显著贡献,其有助于防止因违背教育规律、过度强调分数和升学率而导致的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及批判意识缺失这一不良倾向延续至高等教育阶段。
-
(2)促进体育科学研究成果落地。实习改革,特别是融入家庭教育、课后服务、社区活动的实习内容,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素材和实验场地。这些实习主题明确、便于调研,且涉及面广,能够牵动社会全体的参与。在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课题。同时,这种实习模式还能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师,形成研究与运用的良性循环。
-
(3)促进专业认证达成和持续改进。实习改革有助于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 “合作与实践”指标中5个二级指标(包括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评价管理)的达成。具体而言,实习改革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了家庭体育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等内容,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提供了机会和行动; 围绕课后服务、家庭体育作业、课堂教学、家校联系等全面性合作,强化了实习基地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水平,稳固了双方合作关系; 不同形式和场所的实习内容提升了学生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 多方评价与监控确保了实习的有效性,杜绝了实习流于形式的现象; 形成了由社区管理者、高校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父母等多方组成的实践教学队伍; 实习结果更加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使评价管理更加科学。
-
4.3 社会效益:促进全民健身和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
首先,它有助于提升个体、家庭以及社会的综合健康水平。对青少年而言,它不仅能提升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健康程度,还能缓解家长教育焦虑,促进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此外,通过体育型社区和学习型社区的塑造,能够进一步推动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其次,它有助于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弱化家庭对校外体育辅导培训的依赖,减少家庭在校外体育培训市场上的投入。再次,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后服务参与度,并减少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大幅提升 “双减”政策的实施成效。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风气。
-
4.4 个人获益:引导其专业发展,职业选择和综合能力提升
-
配合 “双减”政策的实习改革紧跟体育、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实习生通过全面了解与掌握基础体育教学的工作流程、教学计划、课堂管理与组织、教学策略,以及对学生的认知、兴趣爱好和家庭情况的深入了解,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全域进行教育实践。这一过程为实习生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
通过参与家校社三个不同领域的体育活动,实习生能够更早了解体育发展趋势和教育培训行业的动态。这有助于他们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向调整,实现身份转换和提升未来职业胜任力。实习生应摒弃过度依赖传统就业的观念,重新评估自己的职业选择,勇于转换赛道或跨界发展,寻找新的职业发展机会,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
5 “双减”模式的教育实习改革的困惑与反思
-
5.1 配合 “双减”的教育实习改革是否舍本逐末
-
对于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实习改革,有人质疑:原本的教育实习周期对于课堂教学技能(如备课、编制教案、上课、听课评课、教学总结)以及课外体育、班主任管理、论文调查报告等内容的训练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新增内容是否会影响实习质量,是否舍本逐末。我们部分认同这一观点。但教育实习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熟悉未来的岗位工作内容,并建立职业信念。如果不熟悉或不跟随基础教育教学的变化,那么这种实践就可能脱离现实轨道,变得无效。“双减”教育大变革呈现出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几个明显趋势:一是包括体育课后服务在内的校内体育向高效高质、多样化转变; 二是家校合作关系日益密切,学校开展家庭体育指导服务,家长参与校园体育事务将成为常态; 三是线上体育资源的使用和交流愈加频繁,或将成为新的主战场; 四是社区体育将成为儿童青少年主要的锻炼学习场所,家长对校外体育培训的依赖将逐渐减弱。
-
在此发展趋势下,及早在教育实习这一学校与职场的过渡环节上进行跨域尝试、广泛涉猎或知识转型,使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更加契合,才更有利于稳固人才培养的质量,解决 “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迷思,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衷。这种实习内容的拓展并不违背体育专业师资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偏离方向。
-
5.2 教育实习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
要明确教育实习改革的作用需要厘清以下两个问题。一是 “双减”政策落地需要什么? “双减”政策的初衷是通过校内外联动、家校社通力合作,减轻学生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从而提升校内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使教育回归 “以人为本”的本质,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态。政策落地的关键有三点:一是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使学生能在校内完成作业和素质提升,同时解决家长接送难题和满足其教育需求; 二是优化作业设计,避免重复、惩罚性、无效作业,确保作业少而精准; 三是提升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 “吃饱”且 “吃好”。而体育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有: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推动素质教育,弥补五育并举中的短板和弱项; 作为家校社紧密联系的催化剂;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意志品质; 帮助家长和社会群体放松压力,缓解焦虑。因此,教育实习改革旨在完善并推动体育在 “双减”政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
二是高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需要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理论上的 “高精尖”与实践上的 “基低全”。其根本在于课堂教学,涉及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线上资源等一系列围绕 “立德树人”和 “以生为本”的变革。教育实习是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改革成效和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手段。它既是教育改革的推动力,也是教育质量的试金石。因此,教育实习改革的目的是产生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变革效果,推动体育师资培养围绕人才全面发展、社会需求、教育动向开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堂知识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育评价侧重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问题与产出双导向的综合变革。
-
6 结束语
-
“双减”政策引发的校内外联动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教育改革行动,涉及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多个层面。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这是一场关于课堂教学质量、课后服务水平和家校关系维护的全能挑战。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则意味着紧跟时代发展和国家教育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以培养更多实用人才为全新目标。教育实习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不仅体现了师范生的个人能力,更是国家教师标准的直接体现,关乎国家人才竞争力和民族创新意识。“双减”政策下,教育实习改革为教育实践开辟了新战场,使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各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质量均有所助益。当然,任何教育改革都有其利弊两面。我们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并跳出 “双减”政策的局限,从更为宏大的发展事业中审视其意义。将 “双减”政策视为撬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借此机会及时进行教育教学调整,确保改革能够真正落实在行动中,而非陷入瞻前顾后的纠结之中。
-
参考文献
-
[1] 杨小微,文琰.“双减”政策实施研究的现状、难点及未来之着力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4):25.
-
[2] 郅庭瑾.“双减”政策后教育行业发展的四个转向[J].中国经济评论,2021(增刊1):118.
-
[3] 高校社会实践“托管”中小学课后服务[EB/OL].(2021-10-23)[2024-01-16].https://www.tj.gov.cn/sy/tjxw/202110/t20211023_5660919.html.
-
[4] 张亚琨.高校参与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展的相关研究:以北京市清华附中上地小学体育校本课程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24):193.
-
[5] 叶方兴.“双减”背景下青少年课后社区托管服务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析: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区微里”志愿服务队为例[J].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42(5):58.
-
[6] 吴萍.以学生为中心的全程教育实践模式与路径[J].大理学院学报,2012,11(5):82.
-
[7] 夏毅,胡雯语.“双减”背景下音乐师范专业“三习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黄河之声,2022(19):182.
-
[8] 孙卫红.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3):121.
-
[9] 齐鲁师范学院.2021年度师范专业认证专家现场反馈意见及整改工作实施方案[EB/OL].(2022-01-04)[2024-02-15].http://jxzl.qlnu.edu.cn/info/1026/1261.htm.
-
[10] 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聚焦中心任务以师范专业认证存在问题为导向加大整改力度[EB/OL].(2019-11-20)[2024-02-20].https://jsjyxy.hebtu.edu.cn/a/2019/11/20/C138674A33CB4AB DA1DCDEBE4914759F.html.
-
[11] 周凰,朱雄灏.“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挑战与实践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4):66.
-
[12] 顾艳丽,罗生全.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8(9):34.
-
[13] 秦一铭,李广.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的影响因素与调适策略:基于“双减”背景[J].现代教育管理,2022(12):61.
-
[14] 杨清溪,邬志辉.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落地难的堵点及其疏通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增刊2):42.
-
[15] 吴越.“双减”政策下中学生家庭体育绿色发展之对策研究[J].网羽世界,2021(33):93.
-
[16] 夏志燕.“双减”政策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模式改革研究[J].文渊(高中版),2021(8):1470.
-
[17] 李科,常娟.美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体系的建设及启示[J].安徽体育科技,2020,41(6):78.
-
[18] 刘敏,狄鹤.法国鼓励大学生参与中学生课后服务[J].甘肃教育,2021(15):128.
-
[19] 侍崇艳,高力翔,张美玲,等.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体育教育实习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11):58.
-
[20] 张红霞.基于PBL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A0):193.
-
摘要
教育实习改革的核心是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教育的革新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新要求,包括课堂变革能力、课后服务创新力、家庭体育指导沟通力、市场洞察力、线上资源使用力等。“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校内外联动式的教育实习改革重塑了能力传导式的实习理念,形成了以量化为主,强调实习任务、过程和结果等全过程、完整性、表现性的教育实习评价。这一改革有助于解决 “双减”落地的现实矛盾,整体提升 “双减”成效;强化高校体育师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全民健身和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引导个体专业发展与职业选择的多元化。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实习改革是前瞻性的思考与实践,发挥着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变革效应。
Abstract
The core of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is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The innov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puts forward many new requirement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cluding classroom reform ability, after-school service innovation ability, family sports guidance communication ability, market insight, online resource utilization ability and so 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ordination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has reshaped the concept of ability transmission, and formed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which focuses on quantific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whole process, integrity and performance of practice tasks, processes and results. This reform helps to solve the practical contradi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reduc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double reduction” as a whole;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 level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sports public services; guid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areer choice.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s a forward-looking thinking and practice, which plays an educational reform effect of “pulling one hair and moving the whole body”.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 educational practice ; reform ; after-class service ; hom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