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韩志芳(1969—),女,天津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体育教育、体育历史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4)05-0046-07

参考文献 1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EB/OL].(2024-03-09)[2024-02-15].http://www.gov.cn/zhuanti/2024qglhzb/live/20240309b156978 1.html.
参考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20-09-21)[2024-02-1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参考文献 3
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2):4.
参考文献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参考文献 5
胡洪彬.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到实践[N].学习时报,2024-03-06(A3).
参考文献 6
韩志芳,袁庚申.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理念变革释论[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2022:374.
参考文献 7
柳鸣毅.体教融合:夯实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之基[N].中国体育报,2021-01-12(7).
参考文献 8
何文义.高质量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N].人民周刊,2023-07-04(6).
参考文献 9
国家体育总局.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序言5.
参考文献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参考文献 1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参考文献 1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参考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9.
参考文献 14
惠蜀.体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80-81.
参考文献 15
李政涛.“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0(20):13.
参考文献 16
曾刚.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N].金融时报,2024-03-06(4).
参考文献 17
李新玲.把教育带回来,带回日常中[N].中国青年报,2024-04-24(7).
参考文献 18
石中英,董玉雪,仇梦真.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内涵、合理性与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4(2):65.
参考文献 19
闫树军.“全民同做一支操”:广播体操揭开新中国全民健身的序幕[J].新华文摘,2021(6):98.
参考文献 20
PAYNE G,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39.
参考文献 21
陈丛刊,王思贝.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6):14.
参考文献 22
林焕新,高毅哲.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N].中国教育报,2024-03-10(1).
参考文献 23
胡小明.体育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12.
参考文献 2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参考文献 2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参考文献 26
刘良华.劳动教育何以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J].人民教育,2021(1):33.
目录contents

    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系统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深入认识新质生产力、深刻理解体教融合内涵提供了丰富而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需要深入研究深化体教融合的理论逻辑,深刻认识其育人价值,才能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学校体育改革提供指导。认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深化体教融合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新型劳动者;德智体美劳 “五育融合”是新型劳动者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育”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协调的教育体系和发展生态。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身体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发挥德智体美劳协同作用,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劳动者。

    Abstract

    The Marxist productivity theory, systematic view and the theory of human all-round development provide rich and soli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study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and deeply understand its educational value,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youth sports work and school sports reform.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to train new types of workers. The combination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landing point of new types of workers training. The elements of “five education”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which constitute a coordinated education system and development ec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establish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body-oriented and health-first, give full play to the synergy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and train workers wh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 0 引言

  •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2024年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

  • “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实现体育现代化的重要命题和必然要求。借助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体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是全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质效的重要路径。通过对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深化体教融合的理论逻辑和价值的研究,进行数字时代的人文思考,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1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深化体教融合的理论基础

  • 1.1 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识新质生产力和深化体教融合的核心要义

  •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3]。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的构成包括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 科学技术、教育培训、组织管理、资源利用等构成非实体性要素,通过渗入实体性要素或是充当实体性要素中介的方式发挥作用。发展生产力,不仅需要使各要素本身进行优化,还需要各要素形成和谐有序的关系。

  • 2023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4]。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彻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 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为体育强国建设、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为深化体教融合注入新活力。因此,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深化体教融合的核心要义应该体现出时代的新特征。即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创新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改革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融合青少年体育赛事,践行创新理念; 实现思想、机制、资源、目标等多元融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社区协同配合,体质、健康、竞技、心理全面发展,践行协调理念; 依托自然环境释放学生运动潜能,将体育融入自然环境的教育中,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践行绿色理念; 打破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彼此之间的封闭状态,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根本性改革,畅通青少年学生与专业运动人才流动渠道,践行开放理念; 统筹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资源,实现资源优化互通,践行共享理念。

  • 1.2 从系统观的角度认识新质生产力和体教融合的系统论属性

  • 系统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是由协作产生的,即在生产力系统中,生产力的各要素既各自发挥着独特作用,又存在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保证生产力系统内部各要素实现内在协调和最佳结合至关重要,由此才能促使生产力发挥出最大化的动能和整体性的效能[5]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立足事物现实内在联系,着眼长远动态发展,深刻揭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新质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核心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的系统论属性。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等全要素,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在新质生产力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同样适用于深化体教融合的研究。首先,从社会系统看,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构成要素,体育本身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身体活动的健身价值、竞技运动的教育价值、运动项目的文化价值等实现人生价值,使体育回归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中,是体教融合的现实选择与必然归宿[6]。其次,从体教融合自身看,体教融合是个系统工程,其立足于理念、政策、功能、目标、资源、举措、人才、产业诸方面的融合,需 “以一体化的体系构建现代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夯实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之基。”[7]最后,从培育新型劳动者个体看,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本是紧密关联的,但教育中重智轻体的倾向割裂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理论逻辑。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校园暴力、网络成瘾等问题,成为制约新时代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系统性问题[8]

  •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9],“五育融合”理念引领体教融合走向深化,是实现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理支撑。

  • 1.3 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识 “五育融合”和人才培养

  •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涵盖了 “人自身、人在本质内容上、人在社会关系上、人在个性上”的全面发展,是我党制定教育方针的思想理论基础。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0]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 “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从 “三育”到 “四育”再到 “五育”,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结合中国具体实践不断赋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的内涵。体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生个体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方位发展,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更追求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式体育现代化进程中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

  • 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分工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导致人的异化、把人的能力消耗在碎片化的工作中。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的,“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13]体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包括生存能力、享受能力、发展能力、活动能力、创造能力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虽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通过体育,但是体育总是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并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体育运动来塑造人、培养人[14]

  • 德智体美劳 “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是构建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全面培养体系的着力点,是深化体教融合赋能培育高质量新型劳动者的核心理念。它剑指长期以来存在的 “疏德” “偏智”“弱体”“抑美”“缺劳”,以及五育分离、割裂痼疾,主张多元主体、多种要素相互交融、互动关联[15]。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才能培养新时代所需的新型劳动者。

  • 2 培养新型劳动者:深化体教融合的核心任务

  •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活动的承担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有赖于人的发展。从生产力构成要素来看,人作为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能动要素,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劳动者包括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的所有受雇者,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直接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有大量的新型劳动者做支撑。不同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劳动工具与技术的使用,要求劳动者不仅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更要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取与分析处理能力、现代化劳动工具与技术的运用操控能力,成为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16]

  •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是新型劳动者的后备军。教育经由人这一核心要素,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连接在一起。各级教育主体都应该把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劳动者作为第一要务,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和先导力量。

  • 体教融合体现了 “健康第一,面向人人,全面育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的充分融合。这种理念的变革是要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充分发挥体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和功能,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协作、互助的精神,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体教融合是 “五育”融合的题中之义和重要推进举措,对新型劳动者综合素养的培育具有时代意义。

  • 3 深化体教融合对培育新型劳动者的价值证成

  • 人的培养应该是完全人格的培养,完全人格背后是我们的教育方针里面的五育并举[17]。 “五育”中 “育”是根本,“德、智、体、美、劳” 是载体和手段。近年来,国内学界经过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五育”思想从强调全面性、完整性、平等性的 “五育并举”向强调融通性、有机性的 “五育融合”新阶段推进[18]

  • 3.1 体育:体教融合对培养新型劳动者身心健康的价值

  • “体育强则国强” “体育兴则国兴”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为祖国健康工作 50 年”,这些绝不是空洞的宣传口号,它们强调的是全体国民身体运动能力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性,要加以特别强化和重视。当前针对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健康发展提倡的体教融合,着力点在身体教育,落脚点在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是教育的基础,“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全面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根基。早在 1950 年,毛泽东就提出 “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研究开始步入科学、规范和经常化的轨道,通过对人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健康指标等方面的测量和分析,评价体质,提出促进对策和干预措施,为了解和改善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20]。科学的运动能够改善青少年的形态结构,健身塑形,矫正畸形; 能够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生长发育; 能够提高机体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增强免疫力; 还能挖掘开发和利用人的潜能。

  • 遵循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对确立学校体育的中心地位,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体育、教育、健康协同育人,具有战略意义。在践行 “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中,体育的作用被重新定位。体育是实现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 “教会、勤练、常赛”三个环节,确保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健身知识与方法、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增强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角色意识,进而锤炼意志、健全人格,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 3.2 德育:体教融合对培养新型劳动者完全人格的价值

  • 从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体育的本质出发,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的具体目标是实现青少年的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新目标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要求,即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艺术修养、劳动技能并举,铸魂育人,全面发展。

  • 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18]。体育既是身体活动的手段,也是人格教育的工具,是体教融合协同培育优秀社会公民和新型劳动者的科学且高效的方式。通常人们容易片面强调体育的专业性、竞技性、娱乐性,对此深化体教融合要予以纠偏,因为体育还有更重要的本源属性—— 教育性。体育回归教育,是深化体教融合的终极价值取向。

  • 体育的育人功能不只体现在对人的身体的影响上,它还能促进人格健全、精神健康和道德高尚[21]。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求强健的体魄,也有赖于人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和道德的完善,体育的迁移价值对青少年道德、品行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体育不仅可以教会你赢,还能教会你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篮球明星科比说过: “运动教会孩子们很多东西,除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之外,还包括体育运动中获得的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应该包括体育精神、道德修养等。体育精神内涵非常丰富: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进取心,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顽强意志,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优良品格,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的规则意识,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团队精神。青少年在体育精神的感召下,在体育明星的榜样作用的激励下,在成功与失败、鲜花与掌声、汗水与泪水、收获与遗憾中体验到正义感、荣辱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久而久之,诚恳、善良、尊重、友爱等良好的道德修养会慢慢养成并浸润心灵,使他们感悟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 3.3 智育:体教融合对培养新型劳动者创新能力的价值

  • 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科学研究表明,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与人的运动和学习均密切相关。人在运动时大脑会产生正向情绪物质多巴胺,从而有效阻抗忧郁症状,使人心情愉快、舒畅; 运动时血液循环加快,会增加血清素,进而增强记忆力、提升学习效果; 运动时与注意力有直接关系的正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以有效控制儿童多动症,增强学生的专注力和自信心。可见,体育运动和文化学习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从事体育运动,可以使思维、注意、记忆、分析判断、感觉反应等大脑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这种综合能力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职业技术技能、开发和激发创造力的前提。

  • 体育与智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体育以身体运动为媒介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体育不是智育的附属物,而是智育的助推器。遵循体育的教育逻辑,体育是教育手段之一,青少年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智力发育,提高认知水平,增强社会适应力。深化体教融合要客观认识体育与智育在教育本质上的一致性与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性,积极构建身体、健康、竞赛、知识、能力、素质、实践等多位一体的融合体系,有意识地培养新型劳动者的创新能力。

  •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是新质生产力的主导。新型劳动者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融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以高智力水平为基础。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和创造能力是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将知识应用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能力。体育也能够有效促进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可以在教学、训练、竞赛过程中,通过转变思想观念、优化方法手段、创造适宜环境等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各级各类教育都应该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融合能力,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22]

  • 3.4 美育:体教融合对培养新型劳动者审美能力的价值

  • 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良好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蕴含的原创力和创新性,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深化体教融合中体育与美育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对提高新型劳动者的审美情趣、艺术鉴赏力、创造与创新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和品位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 从审美对象来看,体育中主要蕴含着两种类型的美,即身体美和运动美。这两种类型的美又包含了多种不同的美。身体美包括体型、形体、姿态、体质、健康、肌肉等方面的美,运动美涉及动作、竞技、技术、服装、器材、行为、环境等的美[23]。体育具有审美价值,它塑造身体美,在身体美的基础上形成运动美,为人创造感官、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多种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体育陶冶情操,增加情趣,调剂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目前我国青少年中出现的 “小眼镜、小胖墩儿、豆芽菜、发育畸形”等现象,都是身体不美的现实写照。因此,通过体育的审美教育使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审美观至关重要。体育能够矫正畸形,塑造形体,展现健、力、美,使人举止优雅。人们在亲身参与或观赏竞技运动的表演和竞赛中,可以从不同运动项目的速度、力量、灵敏、柔韧和激情、律动、造型、服饰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 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对青少年精神面貌的塑造过程中,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少年缺乏发自内心的青春灿烂的笑容,呈现出 “心中少爱、脸上无笑、眼中无光”的僵硬、木讷、缺乏自信和活力的萎靡状态。体育助力下的审美教育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提振他们的精气神,激发他们的活力、刚性、血性。

  • 3.5 劳动教育:体教融合对培养新型劳动者劳动能力的价值

  •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4]。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出 “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一直强调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直到2018 年劳动被正式纳入教育体系。

  • 劳动能力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教育是培养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和体育在育人功能上高度契合,二者都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团结协作的作风和亲身实践的体验,借此达到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广大青少年可以利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等活动,主动参与相关组织工作,整理、维护场地器材,创造整洁美观有序的环境,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接受劳动光荣、自食其力、不劳而获可耻[26]的劳动价值观教育; 体育能够使劳动者体格强壮,为他们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提供身体支持。体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情感、劳动技能,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4 结论

  •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深化体教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应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要素,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是深化体教融合的核心任务,德智体美劳 “五育并举” “五育融合”,为培养新型劳动者提供了理念引领,为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原则遵循。“五育”要素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动态、互联的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一个更加协调的教育体系和发展生态。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深化体教融合,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原则,发挥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对新型劳动者完善人格、创新能力、意志品质培养的促进作用。通过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新质生产力和强国建设。

  • 参考文献

    • [1]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EB/OL].(2024-03-09)[2024-02-15].http://www.gov.cn/zhuanti/2024qglhzb/live/20240309b156978 1.html.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20-09-21)[2024-02-1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 [3] 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2):4.

    •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 [5] 胡洪彬.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到实践[N].学习时报,2024-03-06(A3).

    • [6] 韩志芳,袁庚申.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理念变革释论[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2022:374.

    • [7] 柳鸣毅.体教融合:夯实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之基[N].中国体育报,2021-01-12(7).

    • [8] 何文义.高质量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N].人民周刊,2023-07-04(6).

    • [9] 国家体育总局.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序言5.

    •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 [1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 [1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 [1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9.

    • [14] 惠蜀.体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80-81.

    • [15] 李政涛.“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0(20):13.

    • [16] 曾刚.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N].金融时报,2024-03-06(4).

    • [17] 李新玲.把教育带回来,带回日常中[N].中国青年报,2024-04-24(7).

    • [18] 石中英,董玉雪,仇梦真.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内涵、合理性与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4(2):65.

    • [19] 闫树军.“全民同做一支操”:广播体操揭开新中国全民健身的序幕[J].新华文摘,2021(6):98.

    • [20] PAYNE G,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39.

    • [21] 陈丛刊,王思贝.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6):14.

    • [22] 林焕新,高毅哲.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N].中国教育报,2024-03-10(1).

    • [23] 胡小明.体育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12.

    • [2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 [2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 [26] 刘良华.劳动教育何以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J].人民教育,2021(1):33.

  • 参考文献

    • [1]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EB/OL].(2024-03-09)[2024-02-15].http://www.gov.cn/zhuanti/2024qglhzb/live/20240309b156978 1.html.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20-09-21)[2024-02-1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 [3] 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2):4.

    •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 [5] 胡洪彬.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到实践[N].学习时报,2024-03-06(A3).

    • [6] 韩志芳,袁庚申.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理念变革释论[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2022:374.

    • [7] 柳鸣毅.体教融合:夯实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之基[N].中国体育报,2021-01-12(7).

    • [8] 何文义.高质量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N].人民周刊,2023-07-04(6).

    • [9] 国家体育总局.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序言5.

    •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 [1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 [1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 [1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9.

    • [14] 惠蜀.体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80-81.

    • [15] 李政涛.“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0(20):13.

    • [16] 曾刚.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N].金融时报,2024-03-06(4).

    • [17] 李新玲.把教育带回来,带回日常中[N].中国青年报,2024-04-24(7).

    • [18] 石中英,董玉雪,仇梦真.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内涵、合理性与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4(2):65.

    • [19] 闫树军.“全民同做一支操”:广播体操揭开新中国全民健身的序幕[J].新华文摘,2021(6):98.

    • [20] PAYNE G,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39.

    • [21] 陈丛刊,王思贝.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6):14.

    • [22] 林焕新,高毅哲.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N].中国教育报,2024-03-10(1).

    • [23] 胡小明.体育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12.

    • [2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 [2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 [26] 刘良华.劳动教育何以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J].人民教育,2021(1):33.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