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作者简介:

金玉柱(1984—),男(回族),山东菏泽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身体哲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25)05-0080-09

参考文献 1
柯小刚.中国画笔墨经验中的身体化诗性知识[J].文史哲,2022(4):135.
参考文献 2
戴国斌.中国武术教育“格拳致知”的文化遗产[J].体育学刊,2017,24(3):16.
参考文献 3
朱天才.陈氏太极拳引蒙入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参考文献 4
王凯.道家诗性精神:兼与海德格尔比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5
余莲.势:中国的效力观[M].卓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6.
参考文献 6
汪永泉,魏树人,齐一.杨式太极拳述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30.
参考文献 7
王宗岳.太极拳谱[M].沈寿,点校考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8
雷耀发,卢晓光.议论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74.
参考文献 9
王晓华.身体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参考文献 10
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参考文献 11
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530.
参考文献 12
庄英豪.行拳心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387.
参考文献 13
沈家桢,顾留馨.陈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
参考文献 14
汪文学.中国人的精神传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70.
参考文献 15
余功保.上善若水: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6
李永健.道的诗性观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01.
参考文献 17
雷国梁.武术运动与自然美[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28(3):82.
参考文献 18
张晶,刘洁.中华美学精神及其诗学基因探源[J].江苏社会科学,2022(6):212.
参考文献 19
皎然.诗式校注[M].周维德,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9.
参考文献 20
翟维传.武式太极拳拳解与论述[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3.
参考文献 21
李壮鹰,李春明,黄卓越,等.中华古文论释林·明代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2.
参考文献 22
张文智.感而遂通、化成天下:《周易》中的感通思想探微[J].孔子研究,2020(2):19.
参考文献 23
《中华武术》杂志编辑部.登堂入室:太极拳疑难解[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3:140.
参考文献 24
张震.“回到运动本身”的具身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5,36(5):74.
参考文献 25
金雅.大我·无我·化我:中华美学的大美构象和现代进路[J].社会科学战线,2024(3):134.
参考文献 26
赵斌,赵幼斌,路迪民.杨氏太极拳正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271.
参考文献 27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参考文献 28
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39.
参考文献 29
王嫣嫣,赵富强,赵海英.中国艺术百科全书:武术[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200.
参考文献 30
金玉柱,李丽,董刚.中国武术美育的本体意涵、价值旨趣与实施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40(1):98.
参考文献 31
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32
金玉柱,李晨然.“体味”与“玩味”: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基本精神与审美品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5,45(3):35.
参考文献 33
田展玮,侯胜川.技击还是攻防:论中国武术的本质属性及其影响[J].体育学研究,2023,37(6):91.
参考文献 34
孙禄堂.拳意述真[M].北京:中国书店,1990:26.
参考文献 35
刘习文.太极品鉴[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20:84.
参考文献 36
金玉柱,李婉琳.“打拳原是备身法”:太极拳“身法”的核心要义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5,48(3):143.
参考文献 37
杨丽萍,覃德清.诗性基因谱系的延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J].民族文学研究,2021,39(3):78.
参考文献 38
金玉柱.中国武术“身法”的学理要义与实践智慧[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9):78-87.
目录contents

    摘要

    太极拳与诗具有类似的表意方式,均由想象、隐喻等具身实践而构建出一种身体化的诗性知识。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身体美学出发,深入挖掘太极拳身体化的诗性知识。太极拳以起承转合的诗性韵律、招式有度的诗性思维、生命关照的诗性精神,共同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诗性知识结构。在审美表达上,“体物观化”的感性化身体、“感而遂通”的灵明化身体、“自由律动”的图式化身体、“生生不息”的艺术化身体等,深刻展现出太极拳身体化诗性知识的审美追求。强化诗性知识的审美路径,可以通过术语解码解读诗性语言的审美意蕴,通过演练优化训练诗性结构的美感韵律,通过技术重组强化诗性逻辑的实践美学,通过审美内化塑造诗性精神的美成之径。以“诗性”作为介质,太极拳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性与体验性等原始思维特征,成为美学研究的重要维度。研究不仅丰富了太极拳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命脉和精神特质,更为身体美学的话语体系建构与路径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方法论启示。

    Abstract

    Taijiquan and poetry have a similar way of expressing meaning, and both of them construct a kind of physical poetic knowledge through embodied practice such as imagination and metaphor.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starting from body aesthe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etic knowledge embodied in Taijiq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dy aesthetic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aijiquan, with its poetic rhythm of initiation, continuation, transition and conclusion, its poetic thinking of measured moves, and its poetic spirit of life care, jointly constructs a multi-dimensional poetic knowledge structure. In terms of aesthetic expression, the sensuous body of “perceiving and transforming objects”, the enlightened body of “understanding upon feeling”, the schematized body of “free rhythm”, and the artistic body of “endless vitality”, profoundly demonstrate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Taijiquan poetic knowledge embodied in the body. The aesthetic approach to strengthening poetic knowledge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decoding terms to interpret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s of poetic language,practicing and optimizing to train the aesthetic rhythm of poetic structure; reorganizing techniques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of poetic logic and internalizing aesthetics to shape the path to beauty of poetic spirit. By taking “poetic” as the medium, Taijiquan presents unique aesthetic and experi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itive thinking,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aesthetic research. This study not only enriches the inherent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iritual traits of Taijiquan itself, but also provides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ical inspir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path innov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body aesthetics.

  • 0 引言

  •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所蕴含的美学特质、文化价值与诗性知识在身体美学层面具有天然的同一性。“诗性”一词出自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的《新科学》,在维柯看来,科学和哲学最初都是诗性的,其理论体系和知识建构都源于作为人类诗性知识的原初表达。如果说理论知识是基于视觉中心的对象化观审,那么诗性知识则是源于身心一如的身体感知 [1]。诗性知识植根于人的具身实践,它既是身体行为的体现,也是身体审美的表达。作为“身体之拳”[2],太极拳追求一静无有不静,一动百骸皆随,“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合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3]232。这种功夫论话语皆源于太极拳对肢体语言的诗性编码,强调通过动作的动与静、快与慢、张与弛、轻灵与沉稳等动作图式,演绎出具有东方特色的身体图景。

  • 从理论研究来看,尽管诸多学术研究成果对太极拳的身体美学有所涉及,但整体呈现出文化与技术分离的张力状态。一些学者尝试从美学视角解析太极拳身体之美,但多数研究仅停留在理论阐释层面,未能深入具体的技艺层面,导致太极拳的美学研究与技艺实践之间存在明显脱节。一方面,美学研究未能充分关注太极拳的具体技艺,使得美学理论难以在实际的太极拳习练中得到体现与应用;另一方面,太极拳的技艺实践缺乏深厚美学内涵的支撑,也难以达到更高的理论水平。研究以身体化诗性知识为视角,通过对太极拳拳经、拳论的深入挖掘与整理,阐释太极拳身体美学的具身实践、审美表达及实践路径等,力图揭示太极拳从客观自然到主观审美、从物性呈现到诗性表达的身体美学建构,以期激发人们对太极拳身体知识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为中国武术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 1 太极拳身体美学诗性知识的具身实践

  • 诗性身体是对艺术形象的情感分析和社会生活的诗性描绘,诗性身体的意义不仅特指文艺的心志表达,更指向一种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向往 [4]27。太极拳作为一种独具中式美学风格的身体实践,蕴含着丰富的诗性知识,其习练过程既是对习练者自身生活态度与精神向往的文艺表达,更是将诗性知识写入身体动作的具身实践。正是源于太极拳生命关照的诗性精神,习练者才能建立招式有度的诗性思维,也正是在这种思维影响下,太极拳才有了一招一式之间起承转合的诗性韵律(图1)。

  • 图1 太极拳身体美学诗性知识的具身实践

  • 1.1 起承转合的诗性韵律

  • 诗的起承转合体现在诗句的排列上,一篇佳作的内在韵律相互依存以臻自然优美的境界[5]。太极拳则是通过身体动作的连贯表达呈现出一种身体化的诗性韵律,使起承转合在身体动作中得以体现。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均蕴含着“起、承、转、合”的逻辑结构,并力求在一招一式、一拳一路中做到由“起”情而“承”意,由“承”意而“转”神,由“转”神而“合”韵。杨氏太极拳强调:“外转内不转,谓之跑。有跑而内不随必倾。内转外不转,谓之藏。有藏而不出必馁。外开内不开,谓之支。有支而无援必断。内开外不开,谓之蓄。有蓄而无开必憋。”[6]换言之,拳势的起承转合追求内外协调、开合有度的运行逻辑,“外转内不转”“内转外不转”“外开内不开”“内开外不开”均会导致行为积弊,使拳势失去应有的灵动与韵律。这不仅是一种对技术动作的武学要求,更是一种内在的诗性韵律表达。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写道:“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尤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7]49练习太极拳时,习练者需要一气呵成,起承转合一线串成、紧密相连,如此才能充分展现太极拳的诗性韵律。

  • 在诗学中,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8]。“承”与“转”的关系,则体现为“承中有转、转中有承”的辩证统一。太极拳的招式衔接是一种包含动作、呼吸、内劲、神韵在内的连绵不绝的运动,既要演绎出动作结构的韵律美,又要完成动作间的诗性转换,不啻为一种“铺采摛‘拳’,体物为志”的审美范式。如“野马分鬃”一势,起势时,身体微转,重心移动,手臂轻轻划弧,展现出动作的起始态势;承势则顺势而为,身体重心与手臂动作自然过渡,体现出动作的承接与延伸;转势时,身体扭转,手臂动作随之变化,完成动作的转换,即合势。整个过程自然连贯、连绵不绝,将动作的抑扬顿挫、动静疾徐等身体语言通过拳势的起承转合得以呈现。一方面,起承转合与习练者的内在情感相契合,不同习练者在习练太极拳时,会因个人情感与理解的差异,赋予动作不同的情感色彩;另一方面,起承转合承载着不同拳势之间的风格语汇图式,它们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太极拳独特的身体化诗性知识。具有诗性韵律的起承转合,使太极拳成为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一招一式如同诗词中的字句,尽显“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诗性韵律。

  • 1.2 招式有度的诗性思维

  • 如果说起承转合的诗性韵律构成了太极拳的动作基础,那么招式有度的诗性思维则是诗性知识在太极拳中的具象化展现。诗性思维植根于身体的行动,它既是身体行动的反映,也是身体行动的延伸[9]128。在太极拳中,这种文化基因深植于身体美学的生态性与自然性之中,以身体运动之“度”的精准把控为核心。所谓“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习练者通过对“度”的精准把握与理解,在行拳走架中实现“心之所向”与“形神兼备”的统一,进而形成具有诗性思维的“身之所往”。《太极拳术》中讲道:“无过不及,随屈就伸”[10]398,既是对“不偏不倚”“开合适度”的经典诠释,更揭示了太极拳招式有度诗性思维的身体化审美表达。“过”与“不及”皆为失中,习练者在屈伸分合时,若运劲“过”则生顶抗等弊,“不及”则有丢偏等病。如“伏虎式”一势中,手臂弯曲与腿部屈膝的精确把握(“膝与肘合”的相对关系),膝盖位置的精准调控(既不“探”也不“欠”),充分体现了太极拳招式有度的身体思维。习练者通过招式有度的身体思维实现对身体各部分的精准控制,可以呈现出一种具有诗性韵律的身体景观。

  • 招式有度强调在规范中追求自然,在结构中体现韵味,在力量中保持协调。《中国古典美学丛编》写道:“炼句要骨中有肉,若无肉者是谓之枯。属对要律中有力,若无力是谓之松。立篇要格中有致,若无致是谓之板。下字要锤炼中有自然,若无自然是谓之雕。”[11]这种美学原则与太极拳的功夫要义相通,若“无肉、无力、无致、无自然”,太极拳的招式有度便无从谈起,动作必然呆板,会出现“有形无神、有架无魂”的状态。拳论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12]即强调了“骨”与“肉”并存所体现出“度”的美学特征。招式有度要求习练者在行拳走架中,既注重“骨”的支撑,也关注“肉”的丰盈,使动作既有力度又不失美感。正如陈鑫在《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写道:“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殷勤骨节张”[13]283,这里的“四体殷勤骨节张”准确表达了“骨”与“肉”在开合之间的一体共存,凸显了“开合有度”“张弛有度”“屈伸有度”的重要性。“度”是实现太极拳身体美学与诗性思维交融的关键,习练者在习练过程中,通过招式有度的身体思维,可以达到“骨中有肉”“律中有力”“锤炼中有自然”的审美境界。

  • 1.3 生命关照的诗性精神

  • 起承转合的诗性韵律与招式有度的诗性思维最终指向的是生命关照的诗性精神。“诗性精神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精神品质······并非只有诗人才具备这种精神,平民百姓、凡夫俗子都有诗性。”[14]太极拳承载着生命关照的诗性精神,以身体化诗性知识的具身实践实现了身体审美的创造性转化与生命境界的提升。正如《用功五志》中所载:“慎思,听而后留心想念;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7]238这一生命关照的诗性精神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交融、诗性与理想的辩证统一。太极拳的身体招式是诗性知识的自然呈现,从招式的初学到熟练运用,从劲力找寻到发放自如,这些都为身体之美奠定了物性基础,也为诗性精神的生发注入了动力源泉。正所谓“意趣环生味无穷,恰似杨柳摆春风,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15]87太极拳借助“杨柳摆春风”“行云流水”等自然界的诗性意象,使习练者形成一种诗性的体认思维精神。这不仅可以把太极拳行拳走架中的“杂质”“琐屑”加以提纯、净化[16],使动作精炼流畅;还可以深度领会拳论中那种“无形无象,忘其有己”[7]236的生命关照,进而以有限的招式空间为起点,进入无限的精神之维,使习练者沉浸其中,达致生命关照的诗性精神境界。

  • 习练者的身体节奏如诗歌的音韵节律,这种音韵节律感染力的核心并非仅是想象的制作,更是对特定情境的精神建构[9]127。正如“诗之有韵,如风中之竹,石间之泉,柳上之莺,墙下之蛩”[11]510所喻,太极拳的诗性精神超越了动作表层的艺术表达,旨在深入内在诗性精神的“超越之美”,呈现出空间外在视觉完整性与空间内在叙事完整性的双重特征。有学者指出“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17]。习练者往往在观赏或习练武术时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使身心得以和谐,领悟人生哲理,实现精神升华。换言之,太极拳的诗性空间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习练者存在的空间载体,又是主体精神成长的空间场域。身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既是空间的组织者,也是空间之“物”,更是诗性精神之维的原点。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彼此促进,具有天然的同一性。从太极拳精神之维看,其正是“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看为物”[9]57的具体体现。在习练过程中,唯有通过“以意运臂,以气贯指”的身心统一,习练者才能在“内意”与“内气”统摄下,达至全体透空、内外如一、神充气足的身体状态,最终从精神之维中实现太极拳“形具而神生”的生命关照。

  • 2 太极拳身体化诗性知识的审美表达

  • 太极拳诗性知识的具身实践展现出“情”与“理”的审美表达,既体现在习武主体“以情导气,以理正形”的身心合一逻辑中,又映射在“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意识形态的深层结构上[18]。其独特的审美表达过程,即感性化身体追求“体物观化”的自然回归,灵明化身体训练“感而遂通”的本源回归,图式化身体体验“自由律动”的对话回归,艺术化身体创造“生生不息”的诗性回归(图2)。

  • 图2 太极拳身体化诗性知识的审美表达

  • 2.1 太极拳追求“体物观化”的感性化身体

  •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建构超越有限性的诗性空间,关键在于通过感性化的身体去追求“体物观化”的自然回归。所谓“体物观化”,即通过感性化身体去感受与体验动作招式的变化,去体味情、象、境、神、妙、气、韵、趣、味等品格的美学范畴。习练者通过太极拳的具身实践,使感性化的身体与自然和谐一致,进而顺应内在的身体意识,在诗性身体的想象中实现对客体的审美把握。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中云:“纯乎天则打拳皆随天机动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泼泼地,太极原象,皆从吾身流露。”[10]357其核心在于遵循自然之“天机”,让身体在运动中与自然的诗性韵律相呼应,还太极之原象,实现身体“体物观化”的自然回归。所谓“轻则伶,伶则动;动则变,变则化”[7]99-100,强调的就是一种“以身度物”的“体物观化”。身体的轻灵、流畅与自然,通过轻柔的动作引发内在的生命活力,实现身体化诗性知识的审美表达。习练者通过感性化身体的审美实践,可以具备“观入物化,能观物化”的能力,进而达到“体物观化”之境。

  • 诗论有言:“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19]拳法与诗歌在艺术本质上殊途同归,皆需通过技艺磨砺祛除“杂质”,以实现“体物观化”的感性化追求与审美表达。太极拳审美实践的“杂质”主要体现在形式主义倾向、审美异化现象和技术异质嫁接三个维度。形式主义倾向,表现为花哨的动作及违背太极理念的牵强附会之形式,使太极拳失去了原有的自然与纯正;审美异化现象,即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的技术表现,过分追求视觉美观而扭曲太极拳内在的技击意蕴;技术异质嫁接,是对太极拳技法的随意改动,将舞蹈动作等异质元素生硬植入,导致习练者与观者产生认知困惑。这些“杂质”使习练者身体无法回归诗性、回归自然。正所谓练拳如读诗、如写诗,习练者若腹内空空,则为浮萍飘絮,风吹云散。若在拳中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就会“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20]。所谓“其体虽或近俳,而其意有似合掌者,然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21],表明太极拳习练者在行拳走架时,需要内容的“纯净”与身体的自然回归,使身体动作更好地表达拳理,实现感性化身体向“体物观化”的自然回归,进而达至“腹有经纶拳自华”的功夫境界。

  • 2.2 太极拳追求“感而遂通”的灵明化身体

  • 《太极文武解》中写道: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心身也,为之武事。”[7]134“文功”为“武用”注入精气神,而“武功”则通过身体的实践来体现“文”的内涵。只有将“文”与“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身心通感的审美体验,让身体回归诗性的本源,形成灵明化的身体。正所谓“若要通达物性自身,必须借助语言······只有倾听语言,让语言自身言说,才能让我们最终通达物性自身。”[4]239而太极拳是一种默会的身体语言,唯有突破“语言”自身的界限,才能凭借“语言”这一利器对“感而遂通”的诗性身体进行不断探索。当习练者深入体会“气有强弱,势分刚柔······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敏不捷;有刚有柔,刚柔相济”[3]196时,便是在借助“语言”的力量,逐步深入到太极拳身体化的诗性层面。通过这种方式,习练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太极拳诗性知识的审美表达,从而深入理解“中正安舒”“虚灵顶劲”等拳理要诀的诗性审美表达,实现身体的灵明化,使身体不仅在动作上符合规范,更在内在的韵律与精神上达到和谐统一的功夫境界。

  • 寻本体大源,才能据其根本而化育无穷[22]。也就是说,追求太极拳的“本体大源”是回到身体的本体,回到具有原始思维的运行状态。寻其本源才能实现“感而遂通”的理想境界,实现对“感而遂通”灵明化身体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一种内在的身心体验,更是一种外在的身体美学表达。它通过对身体语言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展现出太极拳独特的身体审美价值。如“练太极拳必先求无极······要息气宁神地在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中,择其中和之道而行之,在无形之中渐渐感而遂通,功力、灵气与日俱增。意念、感应,灵通一气,渐臻妙境。”[23]习练者以“息气宁神”的身体姿态,于细微处感受身体之变化,于动静之间把握动作平衡,进而使身体转变为诗性知识审美表达的承载媒介。通过这种深度体认身体的运行逻辑,习练者可以逐步实现身体的灵明化,不断将动作理解和动作展示上升到诗性知识的高度,进而塑造出“感而遂通”的灵明化身体,进入一种“游于艺”的美学境界。

  • 2.3 太极拳追求“自由律动”的图式化身体

  • 太极拳所追求的“自由律动”指向的是一种图式化的美学构建与展现。所谓图式化身体,是基于太极拳独特的技术体系,将身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动作以及内在的精、气、神等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模式进行整合与表达,使其能够在运动中达到一种高度协调、流畅且具有节奏感的状态。因为,“身体姿势经过长时间适应性反馈活动、镜像模拟和习惯养成,逐渐沉淀为动作风格,只有待身体习惯被转化成为身体图式的‘条件反射’时,运动才能够游刃有余。”[24]身体不是客观空间中的简单物体,而是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具有主动性和意向性的存在。当身体习惯升华为图式化表达时,习练者不再依赖刻意控制,而是凭借精、气、神的“自由律动”驱动肢体运动,拳势运转如行云流水。太极拳中有“一气承接”之说,唯有内在气息达到一气贯穿,动作轨迹才能呈现出“自由律动”的图式化效果,才能有图式化身体表达。这种身体表达不仅是简单的条件反射,还能够使习练者超越有意识的动作控制,进入“身心合一”的功夫境界。拳论所言“气遍身躯不稍滞”[7]34便是对这种“自由律动”状态的最佳诠释。也就是说,太极拳“自由律动”的图式化身体不啻为审美主体心灵与审美客体充分交融而生成的诗性旋律。

  • “自由律动”与身体的图式化构建紧密相连,是习练者身体智慧的集中体现。“以知‘看’世界,人在物之外,是谓理性;以情‘感’世界,物我融一体,是谓诗性。”[25]通过理性认知与诗性体验的交融,习练者可以达到身心、内外的和谐共生。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习练者以诗性体验为主导,通过感觉、知觉、想象和直觉等多维认知机制的协同作用,与理性认知形成持续互动,构成了理性认知与诗性体验的统一体。如“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26]等“比兴”的程式,不仅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更反映了习练者在“自由律动”状态下,身体所呈现出的灵动、敏捷与专注。这种身体美学的展现,是习练者长期身体实践与感性体验的功夫呈现,也是太极拳具身化诗性知识的核心价值所在。太极拳通过主体投射隐喻来塑造其身体形象,与身体形成对话,以丰富的情感体验演绎太极拳那种通过身体的感官而获得的审美感知[27]179。如此才能真切地用心体会拳中理、拳中意、拳中诗,摆脱有肉无骨的状态,有机统合心与物、情与景、形与神等内在关系,进而融会出艺术和审美的核心要义,营造出张弛有度、韵味盎然的诗性意境。

  • 2.4 太极拳追求“生生不息”的艺术化身体

  • 邱丕相指出,武术中强调“静要有势”,定势要透发神采,生动活脱,体现了静中寓动、静若潜鱼的意象形态。这不仅是眼睛要专注,更要有内在情绪和意念的支撑,即身体呈现出一种“形断意连,势断气连”的生命节奏感,如果我们把手眼身法步与精神气力功巧妙合一,高度和谐,就会创造出一种表现攻防艺术的战斗图景[28]。太极拳在“静”中蕴含着“动”的潜能,动作虽有起止,但内在的“意”与“气”却连绵不绝。这种“形断意连,势断气连”的节奏感,正是“生生不息”的体现,使身体在运动中达到高度协调,展现出身体之学的内在意蕴。陈氏太极拳七言歌中云:“金刚捣碓精神敛,阴阳无偏太极现······谁人不识揽扎衣,左屈右伸最神奇······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左右分。”[29]其中的“金刚捣碓”源于舂米之象,“揽扎衣”则是劳作前将衣袍扎进腰间的动作演变,“单鞭”因其手法近似拴门或拴马桩而得名。这些动作都源于习武人的生活场景,每一式都是生活智慧的表达,强调“合内外之道,达形神之备”“心灵乎其身,身妙乎其心”“立象以尽意,变通以尽神”的功夫实践[30],使身体的空间化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从而实现艺术化身体的自然呈现。

  • 《陈式太极拳》中写道:“螺旋运动,可增强动作的起伏动荡性。若动作直来直去,没有高下、里外的翻转,就不能导致精神、意气与身法的起伏动荡。”[13]9太极拳强调动作的圆活自然,每一招每一式都以螺旋运动为主,避免直来直去的僵硬动作。通过身体各部位的旋转、翻转,赋予身体以动态的美感和生命力。习练者在遵循螺旋运动的过程中,身体与生命的节奏相互呼应,追求“生生不息”的艺术化身体。“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31]283,这种“超越形式,臻于化境”的境界,既体现了习练者对艺术化身体的精深体认,又彰显了“生生不息”诗性身体的实践智慧。这一过程并非刻意强调动作的形迹转折,而是追求在“不逾矩”中实现“从心所欲”的自然转换,达成“气贯全身,势贯始终”的诗性境界。“生生不息”的身体诗性构筑了习练者体质、心理与人格的完整发展,激发出一种审美化与情本化的美学表达。

  • 3 太极拳身体化诗性知识的实践路径

  • 深化太极拳身体化的诗性知识,可以通过术语解码以解读诗性语言的审美意蕴,通过演练优化以训练诗性结构的美感韵律,通过技术重组以强化诗性逻辑的实践美学,通过审美内化以塑造诗性精神的美成之径。如此方可将诗性身体的太极拳实践路径真正置于生活与审美之间、实用性与艺术超越性之间;才能真正引导习练者体味功夫之“美”、玩味功夫之“真”[32],真正实现太极拳在审美维度上的升华。

  • 3.1 术语解码,解读诗性语言的审美意蕴

  • 习练者通过对术语的解码,使身体在与他者及自身的相互关照与自我关照中展现出诗性语言的审美特质。对于习练者而言,只有明晰太极拳的术语及其理法,才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获得鉴赏的能力。如“云手”这一术语,其字面意义描绘出如“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形态,但在更深层次上,它传递出一种柔和、圆润的美学理念。通过深入解读这一诗性语言背后的审美意蕴,习练者不仅可以体认到“阴阳相济,圜转无端”的身体语言,更是可以由此沉浸在太极拳诗性语言所构建的美学意境之中。又如,在“立如平准,活似车轮”[7]25这一术语中,“立”表达了秤砣般的平衡沉稳,“活”亦如车轮般灵活运转,要求习练者在习练过程中逐步解码“立”与“活”的武学要求。《太极拳说十要》中写道:“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也······拔背者,气贴于背也。”[31]314质言之,“含胸拔背”“虚灵顶劲”等术语,每一个字都承载着诗性知识的深刻意蕴。“含胸”不仅仅是胸部的内收动作,还代表着一种内敛、沉稳的气质与心态。“虚灵顶劲”中的“虚灵”体现了太极拳追求的灵动、轻盈之美感,而“顶劲”则强调了力量的贯通与精神的凝聚。这种虚实结合的术语表述,正是太极拳诗性语言的魅力所在,习练者在解码这些术语的过程中,会逐渐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身体体验,使得身体成为表达诗性文化的载体。

  • 3.2 演练优化,训练诗性结构的美感韵律

  • 对招式动作的不断演练与优化是培养身体化诗性知识的关键。诗性结构的美感韵律涵盖愉快性、直觉性与审美性三个维度。在太极拳诗性结构的美感韵律中,其并非主体对动作的单纯意识反映,还包含着主体对动作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既包含对动作规律的客观性认知,也蕴含着个体文化体验的主观性评价。如果仅聚焦于以“形”为主导的竞赛标准改造,将“高、难、美、新”作为习练目标,就会导致太极拳逐渐趋向简单化和体操化[33]。尽管这种实践模式能够快速实现技术动作的规范化表现,但却遮蔽了身体动作诗性结构的美感韵律,使其丧失了作为“存在美学”的本真性。因此,优化演练环节,提升太极拳技术动作诗性结构的美感韵律是推进身体化诗性知识的审美实践路径的必然过程。所谓“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34]。这种源于“神”而非“形”的美感韵律,不仅是太极拳诗性结构所特有的愉快性、直觉性与审美性的具体体现,还反映了习练者对术语理法的深入积累与精准解读,以及与自身身体感知的深度结合。

  • 3.3 技术重组,强化诗性逻辑的实践美学

  • 技术重组并非简单的动作拼接,而是一种身体与意识深度融合的美学创造,其核心在于通过动作的创新性编排,唤醒身体的感知能力。从身体美学来看,“形体”具有双重内涵,其一作为可见的视觉形式,如动作轨迹的空间造型;其二作为对有生命或无生命之物的外形或结构的模仿性表达,如“白鹤亮翅”“伏虎式”等仿生结构[27]4。这种“形体”绝非机械的物理存在,而是现象学意义上活生生的、感觉灵敏的、积极活跃并且有意图的身体。陈微明讲道:“太极拳相传之次序如此,其相连接之处亦极自然,故学者当谨守之。譬如一篇好文章,增一字减一字不可。”[35]太极拳的招式连接应如好诗好文般增减不得,形体动作的编排需遵循自然的内在逻辑。然而,在武术体育化理念的影响下,技术组合构建逐渐异化为以“化套路”为导向的表现形式[36],使得练习过程缺少诗性逻辑的身体美学。这种异化弱化了太极拳技术的诗性逻辑,忽略了习练者身体对动作内在感知与意识表达的能力。在技术重组过程中,不仅要重新审视“形体”的双重内涵,还要注重形体动作的自然呈现与内在感知的深度挖掘。因此,习练者需要在演练中不断挖掘身体感知与意识表达的潜能,精心雕琢动作编排的自然流畅性,使形体动作成为兼具视觉美感与内在生命力的身体美学表达。

  • 3.4 审美内化,塑造诗性精神的美成之径

  • “诗性精神是客观存在的审美观照,是对一种充满文化意蕴的生命境界的追求,诗性创作活动赋予生命存在的意义,超越物质性和世俗性的生存,体现人的主体性、自由性。”[37]在太极拳的身体美学中,诗性精神作为客观存在的审美观照,不仅体现为对外在动作之美的审美追求,更体现在习练者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在“身”的层面,习练者通过反复的动作训练,使身体逐渐适应太极拳的韵律和节奏,在不断的体悟中,将这种外在的动作表现转化为身体的记忆,使其成为自我身体的一部分。在“心”的层面,审美内化要求习练者做到心静,心静则专,然后以心统领身体,让心成为太极拳运动的指令者,所有动作都是由心而发[38]。在这种状态下,习练者能够更加敏锐地感受到太极拳动作中的诗性和美感。“神”的层面则是审美内化的最高境界,当“身”和“心”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后,“神”便会自然流露。这是一种超越物质性和世俗性的精神状态,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太极拳诗性精神的美成之径是“我”之“身—心—神”的一体贯通,同样也是“无我—化我—大我”的诗性铸创与精神超越[25]。从“无我”到“化我”,再到“大我”,习练者于身体中深刻感悟到太极拳所蕴含的生命智慧,进而真正实现生命境界的升华。

  • 4 结束语

  • 诗若无韵律,开口即脱节;拳若无韵律,出手即神离。太极拳身体化诗性知识作为身体美学的重要维度,不仅揭示了身体在认知与表达中的本体性地位,更构建了一种超越语言逻辑的身体诗学。太极拳通过诗性知识的具身实践,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身体语言,使习练者在练习过程中就能完成对生命节奏的美学体认。这种体认超越了单纯的肢体训练,是对东方身体美学的创造性激活。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与身体智慧,为我们搭建了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身体与精神的桥梁,不仅激活了中国武术自主知识体系的本土建构,更在全球化语境下为世界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式身体美学的新视角。

  • 参考文献

    • [1] 柯小刚.中国画笔墨经验中的身体化诗性知识[J].文史哲,2022(4):135.

    • [2] 戴国斌.中国武术教育“格拳致知”的文化遗产[J].体育学刊,2017,24(3):16.

    • [3] 朱天才.陈氏太极拳引蒙入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 [4] 王凯.道家诗性精神:兼与海德格尔比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 [5] 余莲.势:中国的效力观[M].卓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6.

    • [6] 汪永泉,魏树人,齐一.杨式太极拳述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30.

    • [7] 王宗岳.太极拳谱[M].沈寿,点校考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 [8] 雷耀发,卢晓光.议论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74.

    • [9] 王晓华.身体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 [10] 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 [11] 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530.

    • [12] 庄英豪.行拳心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387.

    • [13] 沈家桢,顾留馨.陈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

    • [14] 汪文学.中国人的精神传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70.

    • [15] 余功保.上善若水: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 [16] 李永健.道的诗性观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01.

    • [17] 雷国梁.武术运动与自然美[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28(3):82.

    • [18] 张晶,刘洁.中华美学精神及其诗学基因探源[J].江苏社会科学,2022(6):212.

    • [19] 皎然.诗式校注[M].周维德,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9.

    • [20] 翟维传.武式太极拳拳解与论述[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3.

    • [21] 李壮鹰,李春明,黄卓越,等.中华古文论释林·明代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2.

    • [22] 张文智.感而遂通、化成天下:《周易》中的感通思想探微[J].孔子研究,2020(2):19.

    • [23] 《中华武术》杂志编辑部.登堂入室:太极拳疑难解[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3:140.

    • [24] 张震.“回到运动本身”的具身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5,36(5):74.

    • [25] 金雅.大我·无我·化我:中华美学的大美构象和现代进路[J].社会科学战线,2024(3):134.

    • [26] 赵斌,赵幼斌,路迪民.杨氏太极拳正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271.

    • [27]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 [28] 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39.

    • [29] 王嫣嫣,赵富强,赵海英.中国艺术百科全书:武术[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200.

    • [30] 金玉柱,李丽,董刚.中国武术美育的本体意涵、价值旨趣与实施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40(1):98.

    • [31] 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 [32] 金玉柱,李晨然.“体味”与“玩味”: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基本精神与审美品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5,45(3):35.

    • [33] 田展玮,侯胜川.技击还是攻防:论中国武术的本质属性及其影响[J].体育学研究,2023,37(6):91.

    • [34] 孙禄堂.拳意述真[M].北京:中国书店,1990:26.

    • [35] 刘习文.太极品鉴[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20:84.

    • [36] 金玉柱,李婉琳.“打拳原是备身法”:太极拳“身法”的核心要义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5,48(3):143.

    • [37] 杨丽萍,覃德清.诗性基因谱系的延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J].民族文学研究,2021,39(3):78.

    • [38] 金玉柱.中国武术“身法”的学理要义与实践智慧[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9):78-87.

  • 参考文献

    • [1] 柯小刚.中国画笔墨经验中的身体化诗性知识[J].文史哲,2022(4):135.

    • [2] 戴国斌.中国武术教育“格拳致知”的文化遗产[J].体育学刊,2017,24(3):16.

    • [3] 朱天才.陈氏太极拳引蒙入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 [4] 王凯.道家诗性精神:兼与海德格尔比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 [5] 余莲.势:中国的效力观[M].卓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6.

    • [6] 汪永泉,魏树人,齐一.杨式太极拳述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30.

    • [7] 王宗岳.太极拳谱[M].沈寿,点校考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 [8] 雷耀发,卢晓光.议论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74.

    • [9] 王晓华.身体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 [10] 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 [11] 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530.

    • [12] 庄英豪.行拳心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387.

    • [13] 沈家桢,顾留馨.陈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

    • [14] 汪文学.中国人的精神传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70.

    • [15] 余功保.上善若水: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 [16] 李永健.道的诗性观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01.

    • [17] 雷国梁.武术运动与自然美[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28(3):82.

    • [18] 张晶,刘洁.中华美学精神及其诗学基因探源[J].江苏社会科学,2022(6):212.

    • [19] 皎然.诗式校注[M].周维德,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9.

    • [20] 翟维传.武式太极拳拳解与论述[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3.

    • [21] 李壮鹰,李春明,黄卓越,等.中华古文论释林·明代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2.

    • [22] 张文智.感而遂通、化成天下:《周易》中的感通思想探微[J].孔子研究,2020(2):19.

    • [23] 《中华武术》杂志编辑部.登堂入室:太极拳疑难解[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3:140.

    • [24] 张震.“回到运动本身”的具身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5,36(5):74.

    • [25] 金雅.大我·无我·化我:中华美学的大美构象和现代进路[J].社会科学战线,2024(3):134.

    • [26] 赵斌,赵幼斌,路迪民.杨氏太极拳正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271.

    • [27]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 [28] 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39.

    • [29] 王嫣嫣,赵富强,赵海英.中国艺术百科全书:武术[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200.

    • [30] 金玉柱,李丽,董刚.中国武术美育的本体意涵、价值旨趣与实施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40(1):98.

    • [31] 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 [32] 金玉柱,李晨然.“体味”与“玩味”: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基本精神与审美品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5,45(3):35.

    • [33] 田展玮,侯胜川.技击还是攻防:论中国武术的本质属性及其影响[J].体育学研究,2023,37(6):91.

    • [34] 孙禄堂.拳意述真[M].北京:中国书店,1990:26.

    • [35] 刘习文.太极品鉴[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20:84.

    • [36] 金玉柱,李婉琳.“打拳原是备身法”:太极拳“身法”的核心要义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5,48(3):143.

    • [37] 杨丽萍,覃德清.诗性基因谱系的延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J].民族文学研究,2021,39(3):78.

    • [38] 金玉柱.中国武术“身法”的学理要义与实践智慧[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9):78-87.

  •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